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及空气质量指数(AQI)与鼻出血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张家口市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急诊鼻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本地区AQI及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即细颗粒物(PM2.5、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浓度。采用Pearson法分析鼻出血患者就诊数量及其与各环境空气污染物指标的关系。根据AQI数值将全部数据分为3个等级(AQI≤100,100200),比较各等级鼻出血发病情况。结果张家口市鼻出血就诊数量与PM2.5、CO、 NO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O3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鼻出血发生率均随着AQI数值增加而明显增加,与AQI≤100分级相比,张家口市100200分级时鼻出血发病率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随着PM2.5、NO2、CO浓度及AQI数值的增加,张家口市急诊鼻出血数量明显增加。 ()Abstract:  相似文献   

2.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多基因调控并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鼻部变态反应性疾病。PM2.5被公认为大气环境中严重危害健康的污染物。鼻腔作为呼吸道防御的第一道门户,首先接触空气中的PM2.5,进而发生吸附、吸收反应,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角色。PM2.5对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影响已受到密切关注,PM2.5与变应性鼻炎相关性及作用机制已有探索性研究。PM2.5可引起氧化损伤鼻黏膜细胞屏障功能,通过基因甲基化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深入研究PM2.5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可为变应性鼻炎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M2.5对人类咽部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3月我院冬季雾霾严重时就医的咽炎患者和非咽炎患者做咽部微生物的检测,2017年6~9月非雾霾环境下的咽炎患者和非咽炎患者做咽部微生物的检测。结果 暴露PM2.5环境下的咽炎患者咽部正常菌种检出率明显降低(P <0.05),条件致病菌检出率明显增加(P <0.05)。结论 PM2.5可以破坏咽部微生态平衡,导致正常菌群种类及数量减少,致病菌易于定植,破坏咽部黏膜正常结构,导致咽炎发生,并且损伤程度随着PM2.5日均值浓度及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兰州地区儿童急性扁桃体炎的发病特点,探讨儿童急性扁桃体炎日就诊人数与环境气象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l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兰州市两所三级甲等医院耳鼻咽喉科及小儿内科门诊及急诊就诊的14岁及以下急性扁桃体炎患者的ID号、年龄 、性别、就诊日期、病史、诊断等相关信息,以及同期兰州市空气质量指数、环境和气象数据,并分析环境气象因素与儿童急性扁桃体炎发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015~2017年儿童急性扁桃体炎患儿就诊数量分别为1481、1488、2198例,2015年年与2016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981),2017年分别与2015和2016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21、P =0.022);就诊人数在每年12月份达到高峰,2月份和8月份出现波谷。年龄分布显示4岁人数最多,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就诊数量逐渐减少。不同年龄段,男童就诊量高于女童,性别比有统计学差异(P =0.201);儿童急性扁桃体炎日就诊人数与AQI、PM2.5、PM10、CO、SO2、NO2呈正相关,与O3呈负相关,且具有显著相关性,与T及W呈负相关(r =-0.060,P =0.048;r =-0.073,P =0.015),与AP及RH无相关性(r =-0.015,P =0.616;r =0.01,P =0.731)。环境气象因素对儿童急性扁桃体炎的发病存在滞后效应。结论 兰州地区儿童急性扁桃体炎就诊人数与环境气象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且具有滞后效应,滞后日期及滞后效应强度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长期鼻腔冲洗是否会对正常鼻黏膜的免疫屏障功能造成影响。方法55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生理盐水冲洗(NSI)组29例,男13例,女16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37.90岁。高渗盐水冲洗(HSI)组26例,男13例,女13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0.65岁。NSI组以0.9%的温盐水(40°C)进行鼻腔冲洗,HSI组以3%的温盐水(40°C)进行鼻腔冲洗;两组均为每日1次,晚睡前30 min进行冲洗,干预时间为3个月。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时分别获取两组受试者的鼻腔冲洗液(NLF),并对NLF中溶菌酶(LYSO)、乳铁蛋白(LF)、表面活性蛋白A(SP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浓度进行检测。结果两组受试者干预前性别、年龄及NLF中LYSO、LF、SPA和SIgA的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NSI组的NLF中4种检测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其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HSI组的NLF中4种检测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其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受试者的NLF中4种检测指标的含量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期鼻腔冲洗对正常鼻黏膜的免疫屏障没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便携式睡眠监测仪(PM)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门诊收治的以经常性睡眠打鼾为主诉的儿童患者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4~13岁,平均年龄(7.0±2.6)岁,应用PM与多导睡眠监测仪(PSG)对患儿进行整夜同步睡眠呼吸监测,同时完成儿童OSAHS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表(OSA 18),分析PM灵敏度及特异性,对比分析两种睡眠监测仪临床各参数的相关性,以及OSA 18问卷与AHI相关性。结果以PSG监测结果为标准,在儿童OSAHS 监测诊断中,根据严重程度分为单纯鼾症2例,轻度5例,中度12例,重度17例;PM分析单纯鼾症1例,轻度6例,中度10例,重度19例,PM的灵敏度为97.1%,特异度为100.0%,准确率为97.2%;两种睡眠监测仪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及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有相关性,OSA 18问卷与PM及PSG监测的AHI呈正相关性(r=0.875、0.874,P均<0.05)。结论PM辅以OSA 18问卷调查在儿童OSAHS中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且PM与PSG各项指标相关性良好,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评估PM2.5刺激对正常人鼻黏膜紧密连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因非炎性疾病(如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 综合征、脑脊液鼻漏等)而拟行相关手术的成年患者。鼻黏膜标本来自全麻鼻内镜手术中所得到的中下鼻甲、钩突或筛窦黏膜。通过鼻黏膜上皮细胞气液交界培养,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PM2.5,测量比较培养细胞跨上皮电阻(trans-epithelium electrical resistant,TER)和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渗透性与对照组的差异,以反映细胞间连接紧密程度的改变。通过荧光定量PCR,观察PM2.5对培养细胞紧密连接分子mRNA表达量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标记,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下观察PM2.5对培养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  加入PM2.5后,随着刺激时间延长,反映培养鼻黏膜上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完整性的TER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并且PM2.5刺激的浓度越高,TER下降的越明显。而反映上皮渗透性的FITC通过率与PM2.5刺激的浓度呈正相关,PM2.5浓度越高,通过培养上皮的FITC越多。与对照组相比,100 μg/ml PM2.5间断刺激3天后,培养鼻黏膜上皮细胞的claudin-1 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培养鼻黏膜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分布连续性和荧光强度均显著减低。结论 PM2.5刺激可通过破坏鼻黏膜上皮细胞膜上紧密连接分子的表达,进而影响正常人鼻黏膜的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根据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期间部分援鄂医疗队员出现鼻出血的情况,探讨鼻出血原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鼻出血的发生。方法纳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批援鄂队员共6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鼻出血12例。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64份,分析援鄂医疗队员鼻出血原因。并结合武汉疫情具体情况及临床经验、文献指南,制定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增加环境湿度、预防使用药物、减少局部压迫、轻柔擦拭鼻腔、合理膳食营养及注意饮水休息,并对比干预前后的疗效。结果问卷有效回收64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显示,回答空气干燥是鼻出血的主要原因的有39例,占60.9%。随访30d,无新增鼻出血队员,11例队员鼻出血停止,仅有1例队员仍有少量血丝,嘱其适当休息、加强营养、注意防护。干预前后鼻出血人数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063, P<0.01)。结论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医护人员冲在最前线,也最容易和病毒接触。鼻出血是威胁援鄂医疗队员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的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援鄂医疗队员鼻出血的发生,减少创面暴露,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患者血清中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 LBP)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CIMT)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117例疑似OSA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导睡眠监测和B超评估CIMT。结果在无OSAHS患者、轻-中度OSAHS患者、重度OSAHS患者中,平均LBP浓度和CIMT均呈增加趋势,LBP浓度分别为(32.1±10.4)、(32.3±10.8)、(38.1±10.5)μg/ml,重度OSAHS与轻-中度OSAHS患者相比,血清LBP显著增高(P<0.05);平均CIMT分别为(0.52±0.08)、(0.58±0.07)、(0.62±0.13)mm,重度OSAHS与轻-中度OSAHS患者相比,平均CIMT显著增高(P<0.05)。氧减饱和度指数(oxygen desaturation index, ODI)是一个独立于年龄、腰臀比、吸烟、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空腹葡萄糖(P=0.002,R2=0.154)等因素预测血清LBP水平的指标。此外,血清LBP可预测CIMT,而且独立于已知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肥胖(P<0.001,R2=0.323)。结论研究结果表明,OSAHS患者LBP和CIMT之间存在相关性,且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探讨抗凝血杀鼠药中毒致鼻出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减少临床对该类患者的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8年4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收治的20例抗凝血杀鼠药中毒致鼻出血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所有患者均给予维生素 K1治疗,部分患者并结合鼻腔填塞、等离子等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正常化比率(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活酶时间(TT)等指标,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结果20例患者经维生素 K1 等方法治疗后鼻出血停止,凝血指标恢复正常,治疗后凝血指标分别为PT(14.06±2.55)s、APTT(27.48±4.77)s、INR 1.19±0.24,与治疗前患者的凝血指标PT(61.57±41.95)s、APTT(87.44±37.92)s、INR 6.11±4.41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出院后所有患者继续口服维生素K1 2~3个月,均随访半年,其中18例未再次出血,2例患者在出院后自行停止服用维生素K1,1个月内再次出血入院治疗,经治疗后治愈出院。结论抗凝血杀鼠药中毒所致鼻出血主要表现为鼻腔黏膜弥漫性渗血,单纯前鼻孔填塞或等离子治疗不易止血,对于复杂的难治性鼻出血患者我们应该提高警惕,防止误诊漏诊;维生素K1对该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但需长疗程治疗。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眩晕患者冷热试验的最大慢相角速度(maxSPV)的平均值有无差异,探讨衰老对眩晕患者冷热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3月—2018年11月就诊北京老年医院眩晕门诊的228例患者,年龄14~88岁。所有患者分成3组,60岁以下为A组,60~79岁为B组,80岁以上为C组,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3组患者冷热试验的maxSPV的平均值有无差异。结果3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203,P=0.042),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7),C组与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P=0.013)。结论只有在高龄患者中,冷热试验maxSPV的平均值才出现明显下降,提示衰老可能影响眩晕患者的冷热试验。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采取改良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接诊的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120例,纳入研究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自愿配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药物组以单纯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联合组在药物组基础上联合改良鼻中隔矫正术(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均进行1年以上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药物组70.00%(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也较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悬雍垂低温等离子去黏膜化翻转缝合悬吊术在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具体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基础上对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中度OSAHS患者进行手术方式改良,采取低温等离子去黏膜化并悬雍垂翻转“8”字缝合悬吊固定手术的3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16例患者为对照组(开展常规H UPPP手术),16例患者为实验组(低温等离子行悬雍垂去黏膜化,悬雍垂翻转“8”字缝合悬吊固定术),所有患者术前行药物诱导睡眠内镜(DISE)检查评估患者上气道阻塞情况,根据 ESS评分、鼾声量表评分对所有患者主观症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比较,术后ESS 评分、鼾声量表评分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方式ESS 评分、鼾声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咽部异物感、咽部干燥、咽部绷紧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永久性腭咽关闭不全患者;术后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呼吸困难,无围手术期死亡及术后拔管困难。结论结合低温等离子技术的悬雍垂去黏膜化并翻转缝合悬吊术是针对以腭咽平面、口咽侧壁平面为主要责任平面狭窄及左右狭窄为显著特征的中度OSAHS患者治疗有效的改良手术方法,具有术后反应和主观症状较轻、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特点,短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的诊治方法及治疗结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诊治的7例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各种诊治方法的特点及疗效。结果7例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患者,治愈出院2例,转院行颈内动脉栓塞1例,已治愈。住院期间死亡3例,1例自动出院后死亡。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积极的检查明确出血原因及部位,针对出血原因及部位可采取治疗措施,包括预防性气管切开,不得已情况下的长时间填塞及颈内动脉栓塞,能够有效降低鼻咽癌放疗后鼻出血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中期颅骨修补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外伤的临床疗效,为脑外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诊治的60例颅脑外伤后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的患者,将入选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方式为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在分流术后的3~6个月时间内行颅骨修补术(即中期颅骨修补),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方式为早期同时行颅骨修补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统计、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格拉斯哥临床预后评分、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其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的优良率(7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56.6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格拉斯哥疗效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临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外伤的外科治疗中,运用早期颅骨修补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及临床疗效,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可行的外科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Epworth嗜睡量表(ESS)筛查出可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再应用家庭便携式睡眠监测(por table monitoring,PM)诊断OSAS的价值。方法  以睡眠打鼾为主要症状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的成年患者,于睡眠监测中心接受整夜多道睡眠图(PSG)监测,同时填写ESS,1周内完成PM。以PSG监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为依据,将研究对象分为单纯打鼾轻度OSAS组(AHI<15次/h)和中重度OSAS组(AHI≥15次/h);比较两组间ESS评分、PM呼吸紊乱指数(respiratory disturbance index,RDI),分析ESS评分、RDI与A HI的相关性;计算ESS评分≥9分、RDI≥15次/h诊断中重度OSAS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共纳入51例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82.4%),女9例(17.6%);平均年龄(43.8±10.8)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7.9±4.5)kg/m2;ESS评分1~24分,平均(8.6±5.0)分,其中ESS评分≥9分患者18例;A HI为2.5~99.8次/h,平均(37.4±29.8)次/h,其中单纯打鼾轻度OSAS组19例(37.3%)、中重度OSAS组32例(62.7%)。中重度OSAS组ESS评分高于单纯打鼾轻度OSAS组[(9.9±5.1)分vs(6.6±4.2)分](P <0.05),中重度OSAS组RDI明显高于单纯打鼾轻度OSAS组[(49.4±23.1)次/h vs(6.8±4.5)次/h](P <0.001)。ESS评分与A H I相关性分析,r =0.435,P =0.002;单纯打鼾轻度OSAS组,RDI与AHI相关性分析,r =0.706,P =0.001;中重度OSAS组,RDI与AHI相关性分析,r =0.873,P =0.000;ESS评分≥9分患者,RDI与AHI相关性分析,r =0.967,P =0.000。ESS评分≥9分诊断中重度 OSAS的敏感度45.2%,特异度78.9%;RDI≥15次/h诊断中重度OSAS的敏感度84.4%,特异度84.2%;ESS评分≥9分患者,RDI≥15次/h诊断中重度OSAS的敏感度100.0%,特异度100.0%。结论 ESS联合PM诊断方法具有很好的诊断中重度OSAS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鼻中隔缝合在鼻中隔矫正术后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成2组。缝合组:术后5-0薇乔线贯穿连续缝合鼻中隔黏膜;填塞组:术后以高膨胀海绵填塞鼻腔。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2天对患者主观不适感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分,并观察术后鼻中隔血肿、鼻腔粘连等临床指标。结果术后第1天、第2天两组患者在鼻塞、头痛、口干、睡眠困难、吞咽困难5个方面的VAS评分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鼻中隔血肿、鼻腔粘连、感染等方面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与鼻腔填塞相比,鼻中隔缝合在降低患者痛苦、提高术后舒适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防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后鼻中隔血肿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0例患者鼻中隔矫正术后鼻中隔两侧黏膜完整为甲组;90例患者术后黏膜完整,行一侧近鼻底处鼻中隔黏膜水平贯穿切开,长约1 cm,本研究称之为黏膜辅助切口为乙组;40例患者术后一侧或两侧鼻中隔黏膜有不对称破损为丙组。术后3组均予膨胀海绵填塞。结果甲组患者出现鼻中隔血肿5例,乙组和丙组患者皆未出现鼻中隔血肿,所有患者均无鼻中隔穿孔。3组之间的鼻中隔血肿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07,P<0.05)。结论对于术后两侧鼻中隔黏膜完整的患者,鼻中隔矫正后行一侧鼻中隔黏膜切开能有效预防鼻中隔术后鼻中隔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耳廓贯穿缝合碘仿纱条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疗效。方法将49例耳廓假性囊肿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耳廓贯穿缝合碘仿纱条加压包扎)和对照组(倒三角形切口开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两组患者均无复发。改良组有效率达100.0%,无并发症;对照组有效率达82.6%,其中4例患者并发耳廓软骨膜炎、耳廓畸形,给予抗感染及换药等治疗,患者仍有耳廓畸形及增厚。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人均换药次数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廓贯穿缝合碘仿纱条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具有术后恢复快、换药次数少,复发率低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鼻显微镜和神经内镜治疗颅底脊索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颅底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16~77岁,平均42.6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鼻显微镜组和神经内镜组,对两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经鼻显微镜下手术38例,全切除6例,次全切14例,部分切除18例,全切率为15.8%;经鼻神经内镜下手术18例,其中全切除10例,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4例,全切率为55.6%。两组肿瘤全切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症状改善和肿瘤全切率神经内镜组明显好于经鼻显微镜下手术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种手术方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鼻神经内镜下切除颅底脊索瘤其全切率明显提高,且其手术并发症率未明显增加,应其作为颅底脊索瘤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