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分析82例男性高最大尿流率与前列腺(厚径)2/宽径计算值、排尿前膀胱容积、残余尿及分布、年龄等相关因素。高最大尿流率与前列腺大小形态有关.与通尿肌增生或膀胱内压升高相关更明显;其残余尿与尿流率大小无关,而残余尿分布与排尿前膀胱容积有关,出现在排尿前膀胱容积大者,年龄相对较小、最大尿流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但本组中已不再显示年龄均值差异。加之在最大尿流率诺模图标准差区间等综合分析,有助诊断与比较。  相似文献   

2.
1024例儿童尿流率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寻求长沙地区儿童尿流率正常值及其列线图。方法 对1024名正常儿童进行1048次尿流率检测。将所得资料按性别、年龄、体表面积、排尿量分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出各组相应的列线图以阐明尿量、体表面积、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4者的相互关系。结果 正常儿童尿流率曲线为典型的钟形曲线。〈7岁男性儿童的最大尿流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年龄每增加1岁最大尿流率增加1.7ml/s,〉7岁者其最大尿流率同成年人相仿。〈9岁女性儿童的最大尿流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年龄每增加1岁最大尿流率增加1.2ml/s,〉9岁其最大尿流率同成年人相近。儿童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及排尿量均随体表面积增加而增加,同时,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也均随排尿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9岁的女童和〈7岁的男童最大尿流率的正常值有明显的年龄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剩余分数在膀胱出口梗阻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B型超声波检测仪及尿流参数自动检测仪对60名患有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门诊患者(尿潴留及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除外)进行排尿前尿量、剩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测定。分别用剩余分数、剩余尿量与最大尿流率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剩余分数与最大尿流率呈负相关,且相关系数具有极显著意义(r=-0.3425,P<0.01),剩余尿量与最大尿流率也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具有显著意义(r=-0.2587,p<0.05)。结论 剩余分数值越大,膀胱出口梗阻愈严重,膀胱排尿功能愈差。剩余分数较剩余尿量更能准确地反映膀胱出口梗阻情况。  相似文献   

4.
慢性前列腺炎是青壮年男性常见泌尿科疾病 ,其致病原因很多 ,目前大多学者已认可尿液反流进入前列腺组织引起化学性炎症是其原因之一 ,此类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尿频、尿急、排尿不尽、夜尿增多等与排尿相关的症状。在进行尿流率检测时 ,发现相当部分患者出现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等指标异常。我科自 2 0 0 1年 1月开始 ,对 60例尿流率检测异常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单独应用前列安栓治疗 ,在症状缓解的同时 ,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获得较好改善。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 60例 ,年龄 1 8~ 42岁 ,平均 2 8.6岁。病程 5个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维汉民族前列腺增生患前列腺的体积、症状积分和膀胱排尿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对71例住院手术的维汉不同民族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BPSS),生活质量评分(L),前列腺体积(V),重量(M),患年龄(age),尿流动力学指标的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40例汉族及31例维族BPH患的前列腺体积与膀胱颈压,膀胱颈压与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与膀胱顺应性均呈正相关。结论 最大尿流率、前列腺体积、膀胱顺应性、膀胱颈压四个参数不但能了解膀胱排尿功能和形态改变,也可做为临床上手术切除增生前列腺组织,解除梗阻,缓解症状,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完成尿流动力学检查后尿路感染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的前列腺增生患者540例,其尿流动力学检查前尿液分析白细胞≤18个/μl且中段尿培养阴性;检查完成后24~48 h内收集尿液行尿液分析及尿培养,尿液分析白细胞>18个/μl及中段尿培养阳性代表发生尿路感染。对入选患者的特征及相关尿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54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完成尿流动力学检查,其中45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发生率为8.33%,其相关危险因素为糖尿病、膀胱出口梗阻、膀胱残余尿量、前列腺体积和最大尿流率及平均尿流率,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氏菌及肠球菌(51%,20%)。 结论患者合并糖尿病、膀胱出口梗阻、残余尿量越多、前列腺体积越大、最大尿流率越低、平均尿流率越低尿流动力学检查后尿路感染发生率越高,这部分患者适当接受抗生素治疗可能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列腺移行区指数与压力-流率尿动力学检查的关系。方法:选择82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经直肠前列B超及尿动力学压力-流率同步检查,观察前列腺移行区体积及前列腺移行区指数(TZI)、最大尿流率(Qmax)和最大尿流率时膀胱收缩压力(PdetQmax)等指标,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TZI与Qmax及PdetQmax相关系数(r)分别为-0.346和0.261,P<0.05和>0.05。结论:TZI与Qmax呈显著负相关,与PdetQmax关系不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膀胱压(Pvas)减去尿道出口压(P0)比最大尿流率(Qmax)比率的测定(Pves—P0/Qmax)对诊断膀胱出口梗阻(BOO)的可靠性。方法:采用WIEST尿动力学仪,53例患者分为逼尿肌低压低尿流率、高压高尿流率、高压低尿流率、高压伴正常尿流率、正常逼尿肌压伴正常尿流率5种不同排尿类型,应用Pves-P0/Qmax测定诊断BOO,同时应用ICS标准方法即Pves减去腹压(Pabd)比最大尿流率(Qmax)的测定(Pves—Pabd/Qmax)诊断B00;用两种方法判别BOO并进行自身对比。结果:18例逼尿肌低压低尿流率以及高压高尿流率患者,应用ICS标准方法Pves-Pabd/Qmax测定不能明确诊断有否BOO,但应用Pves—P0/Qmax测定能明确诊断有否BOO;35例逼尿肌高压伴低尿流率或伴正常尿流率以及正常逼尿肌压伴正常尿流率的患者,应用两种方法诊断有否BOO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应用Pves-P0/Qmax测定诊断BOO对各种排尿类型有普遍的可靠性,特别对逼尿肌低压低尿流率或高压高尿流率病例能明确判定有否BOO。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排尿期尿道造影录像与尿流率同步测定,对诊断膀胱出口梗阻(BOO)的意义。方法:对有无前列腺增生两组各30例患者分别进行非干扰性动态排尿期尿道造影录像与尿流率同步测定。两组采用改良的尿道阻力因子列线图判明BOO与非BOO。结果:30例前列腺增生组中26例诊断BOO,4例诊断可疑B00;30例非前列腺增生组均诊断非BOO.结论:动态排尿期尿道造影录像与尿流率同步测定对于诊断BOO是一种较好的、非干扰性的复合式尿动力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症状性BPH剩余尿(PVR)、最大尿流率(Qmax)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对173例BPH症患者进行IPSS、并测定Qmax、PVR及前列腺体积。应用相关分析评价各检变量间的相关性及其不同组间各指标的比较。结果:PVR与IPSS、前列腺移行带体积均呈正相关,与Qmax呈负相关。与年龄、前列总腺体积(P〉0.05)之间均无相关。PVR〈10ml组与10-30ml组在年龄、IPSS、前列腺移行带体积和Q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VR10-30ml组与≥30ml组在年龄、前列腺移行带体积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而IPSS、Qmax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Qmax〈10mL/s组,Qmax与年龄、IPSS、PVR、前列腺总体积和前列腺移行带体积均呈负相关;在Qmax〉10ml/s组,Qmax与上述指标均呈无相关(P〉0.05);除年龄外,两组间上述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症状性BPH患者PVR≥30ml,Qmax〈10ml/s时,在排除其他因素引起逼尿肌损害所致的PVR增加及Qmax降低后,应及早解除膀胱出口梗阻。  相似文献   

11.
回肠正位代膀胱的尿动力学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从尿动力学角度阐明回肠代膀胱的尿动力学特点,并为该术式提供动力学依据。方法:对1991年6月-1998年9月间作回肠代膀胱术26例患者用Dantec-Menuet尿动力仪行尿流率,代膀胱压力。容积和尿道压等检查。结果:最大尿流率为16.4(5.0-28.0)ml/s。代膀胱的最大容积为424.5(240-803)ml。贮尿囊最大内压为2.695(2.060-4.606)kPa。排尿时贮尿囊内压为7.918(4.508-10.486)kPa。最大尿道闭合压为6.292(4.900-7.742)kPa。结论:回肠代膀胱具有较大的容积。能满足贮尿功能,有足够大的尿道压和较低的膀胱压,保证了可控性,排尿期膀胱压远大于尿道压,为原位排尿提供了保障,是一种理想的膀胱替代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尿动力学检查(UDS)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对102例BPH病人进行详细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充盈期膀胱测压、压力-流率测定、残余尿测定,应用P-Q图进行分析是否存在膀胱出口梗阻。术后随访,行残余尿、尿流率测定。结果 尿流率Qmax<15ml/s 98例;低顺应性膀胱17例,高顺应性膀胱22例,顺应性正常63例;通尿肌不稳定42例;通尿肌收缩力正常或增强84例,减弱18例;压力-流率测定P-Q图示膀胱出口梗阻84例;残余尿<100ml 50例,>100 ml 52例。术后随访80例症状消失,排尿顺畅。结论 尿流动力学检查能明确BPH有无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的顺应性和收缩功能,对术前合理选择病人和提高手术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原发性男性膀胱颈梗阻的尿动力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男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之尿动力学改变,包括尿流率、残余尿量及多通道尿动力学检查,并结合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膀胱镜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尿流率异常,可表现为最大尿流率降低,尿流曲线为钟型达峰时间延长或低平型.压力-流率检查可出现三型:高压-低流、正常压-低流、低压-低流,膀胱颈开放时间延迟在三型中均有出现.结合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膀胱镜检查分析对确定诊断有重要意义.结论 普通尿动力学检查对原发性膀胱颈梗阻可作出初步诊断,明确诊断需结合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N)在评估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出口梗阻(BOO)中的意义.方法 对临床有下尿路症状,怀疑存在因前列腺增生症(BPH)导致膀胱出口梗阻的76例患者,测定前列腺体积(经直肠),最大自由尿流率(Qmax)和平均排尿量,通过公式计算BOON=前列腺体积(cm3)-3×Qmax(ml/s)-0.2×平均排尿量(ml).同时对患者进行压力.流率测定,计算AG值和Schafer梗阻级别,与BOON对照,分析利用BOON评估膀胱出口梗阻的准确性.结果 将本组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及BOON值,以AG作为因变量,同AG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整体回归方程中R=0.542(P=0.000),其中BOON值同AG值相关性最强(P=0.000).18例BOON值>-10,此时利用BOON判断BOO的敏感性为31%,特异性为100%,取BOON>-20时,敏感性为42.4%,特异性为88.2%;取BOON>-30时,敏感性为66.1%,特异性为82.4%;而取BOON>-40时,敏感性为77.9%,其特异性为64.7%.取BOON值-30作为分界点,在不明显降低特异性的同时,能够更敏感的判断BOO,BOON数值越大,利用BOON判断膀胱出口梗阻的特异性越高.结论 通过测定前列腺体积,最大自由尿流率(Qmax)和平均排尿量计算膀胱出口梗阻指数,取BOON>-30为分界点,是预测前列腺增生症是否存在膀胱出口梗阻的一种简易、无创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中,应用经腹超声测量的前列腺向膀胱内突出(IPP)程度与BPH常用临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275例因下尿路症状就诊的BPH患者行经腹超声通过中线矢状面测量IPP,并且将IPP程度分别与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和排尿后残余尿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75例BPH患者的IPP程度与年龄(r=0.210,P<0.01)、前列腺体积(r=0.534,P<0.01)和排尿后残余尿量(r=0.314,P<0.01)呈正相关关系,与最大尿流率(r=-0.364,P<0.01)呈负相关关系,而与IPSS(r=0.064,P=0.299)无明显相关。结论:IPP程度可能与症状性BPH患者的年龄和前列腺体积存在一定相关性。经腹超声测量IPP可能是一种评价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状态及程度的有价值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6.
患者,67岁,因尿频、尿急、渐进性排尿困难2年,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2年前出现尿频、尿急,逐渐出现排尿费力,近2个月症状加重且排尿同时伴肛周下坠感。直肠指诊:前列腺Ⅱ度增大,表面光滑无结节。尿常规:WBC(+++)。血清PSA 0.2ng/ml。尿培养为大肠杆菌。经直肠超声测定前列腺体积50.7ml,中叶突入膀胱。尿动力学检查最大尿流率(Qmax)1.3ml/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所致慢性马尾神经损伤的尿动力学特点.方法 对67例男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均排除下尿路梗阻,并根据逼尿肌功能分为逼尿肌收缩功能正常组(A组)、逼尿肌收缩功能减退组(B组)和逼尿肌无反射组(C组).比较各组间的临床资料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结果 3组间在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时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均有显著差异.膀胱初始感觉和最大容量在A组与C组,B组和C组之间有显著差异,但在A组和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3组间在年龄、发病时间和膀胱顺应性无显著差异.结论 尿动力学检查可为判断慢性马尾神经损伤的程度提供依据,逼尿肌无反射及膀胱感觉减退表示马尾神经损伤严重.最大尿流率与残余尿量有助于马尾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骨盆骨折术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尿流动力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樊留博  马利中  田瑛 《中国骨伤》2010,23(4):285-287
目的:探讨尿流动力学检查对骨盆骨折术后神经源性膀胱的预后估价作用。方法:12例骨盆骨折术后尿潴留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6~70岁,平均46.5岁)分别在术后1d、1、3周3个不同时间点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并与12例正常受试者进行对比。结果:12例患者逼尿肌收缩力、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残余尿的异常与术后1d、1、3周3个不同阶段存在一定相关性,患者在术后1d、1、3周残余尿、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压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但最大尿流率明显下降(P0.05);在尿潴留组中,术后1周与术后1d、3周比较,膀胱容量升高(P0.05),残余尿明显升高(P0.05),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压均明显降低(均P0.05),最大尿流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将尿流动力学定量的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判断骨盆骨折术后神经源性膀胱预后的准确率,并为早期客观地评价排尿困难程度提供一个量化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9.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附32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可能存在的下尿路症状,并结合尿动力学分析各类症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方法:对32例民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压力-流率,前列腺压和肌电图进行综合性回顾分析,并与慢性细菌性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组的尿动力学变化作了比较。结果:40.6%的患者存在不稳定性膀胱,34.4%,的患者有逼尿肌反邮进,46.9%的患者有膀胱出口梗阻,另有68.7%的患者存在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慢性细菌性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组中的尿动力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等待和排尿费力等下尿路症状可能与前列腺局部充血,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出口梗阻和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有关。认识并解除这些相关因素可能有助于提高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20.
保留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对排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保留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对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结合盆腔自主神经保护(TME+PANP组)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组)术前7 d、术后14 d尿流动力学变化,评估对排尿功能的影响,其主要指标有: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排尿压、膀胱容积、残余尿量。结果:TME+PANP组:最大尿流率:术前(19.7±6.6)mL/s,术后(14.2±6.0)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尿流率时的排尿压:术前(35.3±20.3)cm H2O,术后(33.1±18.6)cm 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剩余容积:术前(358±35)mL,术后(342±39)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余尿量:术前(9.4±5.7)mL,术后(11.1±8.4)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E组:最大尿流率:术前(17.8±6.2)mL/s,术后(12.5±5.4)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尿流率时的排尿压:术前(32.8±18.2)cm H2O,术后(25.4±17.5)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剩余容积:术前(354±38)mL,术后(297±4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残余尿量:术前(9.8±6.1)mL,术后(10.2±7.9)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E+PANP组与TME组术后比较:术后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排尿压、膀胱剩余容积,TME+PANP组均大于TME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可以较好地改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