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索和分析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现状及其对营养状况和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郑州市5家医院共2 011例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纳入研究,均接受Hp检测,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Hp-IgG)以及粪便Hp抗原均为阳性的儿童归为感染组,Hp-IgG抗体阴性以及粪便Hp抗原阴性的儿童归为非感染组,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儿童感染Hp的危险因素,并比较2组儿童的营养状况和体格发育。结果 本研究2 011名儿童中共有603例感染Hp,感染率为29.99%。年龄(OR=4.470)、口嚼食物喂养习惯(OR=5.775)、不良生活习惯(OR=6.009)、家族肠胃病史(OR=9.953)、母亲吸烟史(OR=8.124)、饮酒史(OR=7.649)是儿童感染Hp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组儿童体重和身高均明显低于非感染组(P<0.05或P<0.01)。城镇感染组与农村感染组的体质量、身高、臂围和胸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儿童Zn水平值、血红蛋白水平值、血清铁蛋白水平值均显著低于非感染组(P<0.01),城镇感染组与农村感染组儿童等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p在郑州地区儿童中的感染情况较为严重,与饮食习惯、家庭生活习惯和疾病史等密切相关,且影响儿童其营养状况,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郑州地区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因素。方法 以2020年1—12月郑州市3家三甲医院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为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分为是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非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组患者性别、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分布宽度、尿酸、空腹血糖以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重或肥胖、吸烟、冠心病家族史、平均血小板体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OR=1.442)、吸烟(OR=3.012)、冠心病家族史(OR=1.057)、高水平平均血小板体积(OR=1.993)、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2.942)以及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OR=3.522)是影响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论 冠心病家族史、吸烟、超重、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高水平平均血小板体积是影响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代谢综合征(MS)相关指标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省三门峡市某医院的健康体检人群,统计Hp感染情况及MS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健康体检人群Hp感染影响因素。结果 2 420名健康体检人群Hp感染率为31.36%。年龄、BMI、TG、TC、FPG、Hcy、饮酒史、是否分餐、家人是否感染Hp与健康体检人群Hp感染率有关(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TC异常(OR=4.565)、TG异常(OR=3.707)、FPG异常(OR=2.730)、Hcy>10 μmol/L(OR=4.040)、家人有Hp感染(OR=3.294)的健康体检人群Hp感染风险较高。结论 健康体检人群Hp感染率较高,与MS相关指标密切相关,Hp可能通过促进代谢危险因素增加MS发生风险,建议强化Hp感染患者健康管理,减少代谢危险因素暴露,提高Hp根除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海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简称“计划”)某试点地区中小学生贫血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4—2017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实施“计划”的重点监测县抽取中小学生进行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检测及问卷调查。多组均值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贫血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 2014—2017年共抽取学生2 590人,各年血红蛋白平均水平分别为(138.1±12.0)、(136.4±13.4)、(138.1±12.4)、(138.1±15.4)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年来各年贫血率分别为5.4%、5.4%、4.5%、6.7%,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5年初中生贫血率高于小学生(P<0.05),其余年度小学、初中生间,男、女生间贫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学生(OR=6.947)和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缺乏学生(OR=2.030)发生贫血的风险更高。结论 该地区中小学生贫血状况改善不明显,少数民族和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缺乏学生是需改善贫血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重庆市2个主城新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区制定心血管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涪陵区和长寿区抽取13 744名35~75岁常住居民进行体格检查和空腹指尖血进行快速血糖、血脂检测,采用统一的问卷进行生活方式、既往史、家族史等信息的采集。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高危人群检出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涪陵区和长寿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检出率为23.15%。男性检出率为25.11%,高于女性检出率的2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检出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升高(P<0.01)。男性(OR=1.23)、家务人员(OR=1.17)、学历越高(OR=1.15、1.60)、吸烟(OR=1.23)、高血压(OR=7.37)、血脂异常(OR=9.91)、糖尿病患者(OR=1.28)、肥胖(OR=1.17)人群的心血管病检出风险较高,年龄较小(OR=0.66、0.53、0.56、0.66)、退休人员(OR=0.80)的心血管病检出风险较低。结论 重庆市2个两主城新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检出率较高,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涪陵区和长寿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检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结核病患者的耐药情况及危险因素,为耐药结核病的预防及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肺结核治疗定点医院1 201例住院结核病患者相关资料及其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201例肺结核患者中男性829例(69.03%),女性372例(30.97%)。年龄6~88岁,平均(40.2 ± 18.7)岁。初治患者1 065例(88.68%),复治患者136例(11.32%)。初治患者总耐药率(27.89%)低于复治患者总耐药率(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治患者和复治患者任何药物的耐药率、耐多药率和广泛耐药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初治患者的耐药危险因素为抗结核治疗史(OR=1.777)和合并糖尿病(OR=1.568)。复治患者的耐药危险因素是治疗≥2次(OR=3.428)、居住在村镇(OR=3.053)和年龄41~60岁(OR=2.866)。结论 该地区肺结核患者耐药率较高,复治患者耐药率高于初治患者,初治患者和复治患者耐药影响因素不同,应针对不同患者类型采取相应治疗及控制措施,避免患者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平顶山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的一般人口学和行为学特征,以及HIV、丙肝(HCV)和梅毒(TP)感染情况,为当地性病、艾滋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平顶山市2019—2021年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对TP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2019—2021年共监测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1 202例,平均年龄(36.87±9.35)岁,76.96%已婚;累计检出HIV 5例,HCV 12例,TP 90例,阳性率分别为0.42%,1.00%,7.49%。3年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9.00%, 84.50% 和91.29%。该人群与暗娼有过性行为的发生率呈降低趋势(P<0.01);与临时性伴(包括同性肛交)有过性行为的发生率逐年升高(P<0.01),最近1年患过性病和接受安全套宣传、艾滋病咨询检测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P<0.01)。TP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艾滋病相关知识不知晓(OR=3.11)、最近3个月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OR=1.87)、最近3个月与暗娼有性行为(OR=3.25)、曾与同性发生肛交行为(OR=4.01)、近1年患过性病(OR=4.29)是TP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建议依靠性病门诊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加强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的HIV/HCV/TP检测咨询服务,进一步降低该人群性病和艾滋病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门诊患者的营养状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屯昌县人民医院和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型营养评估表(MNA)评估营养状态,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居住方式、体力活动、饮食行为、就诊方式、病程、疾病严重程度、合并基础疾病等基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门诊患者997例,其中营养正常者582例(58.38%),存在营养不良风险者305例(30.59%),营养不良者110例(11.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712)、居住方式(OR=0.209)、体力活动(OR=0.481)、饮食行为(OR=0.693)、病程(OR=2.949)、疾病严重程度(OR=1.508)、合并基础疾病(OR=2.841)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门诊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门诊患者营养状态欠佳,受到个体年龄、病情、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应关注营养不良高危人群,积极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复发性流产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复发性流产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四川省达州市某医院就诊的确诊为复发性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年龄相近且在同期同医院建档的过去未发生过自然流产的孕妇作为对照组,对2组人群的基本情况、饮食、患病情况、流产史、孕期情况、子宫发育情况和免疫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复发性流产患者169例,对照组162人,2组人群年龄均为26~38岁。2组人群年龄、孕周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27.0(OR=3.316)、生殖道感染(OR=2.449)、高泌乳素血症(OR=4.186)、黄体功能不全(OR=2.833)、甲减(OR=1.314)、PCOS(OR=1.727)、人工流产史≥3次(OR=3.719)、双角子宫(OR=1.843)、子宫过小(OR=2.541)、职业噪音暴露(OR=6.759)、抗磷脂抗体(OR=4.836)、抗核抗体(OR=3.452)、抗子宫内膜抗体(OR=2.949)、抗精子抗体(OR=2.170)、作息不规律(OR=5.930)者发生复发性流产风险更大,大专及以上(OR=0.321)、孕期补充叶酸(OR=0.692)者发生复发性流产的风险更低。结论 复发性流产危险因素较多,应加强对育龄妇女生育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同时进行孕前检查,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育龄妇女应加强生殖健康相关项目的监测及检测,避免发生复发性流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9年3月至2022年4月选取800例危重患者,调查患者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危重患者发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结果 800例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39.25%(314/80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OR=1.850、9.026、15.116)、禁食水时间≥24 h(OR=3.639、8.262、8.517)、使用亚低温治疗(OR=1.980)、使用机械通气(OR=3.633)的危重患者发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风险较高。结论 危重症患者发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与年龄、禁食水时间、使用亚低温治疗、机械通气有关,需针对危险因素给予相应干预,减少喂养不耐受几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例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预防有机磷农药中毒提供防治依据。方法 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案资料中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急诊科接受治疗的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2020年共收治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例791例,各年分别为267、240、177、107例,中毒病例数逐年减少,病死率逐年上升(P<0.01)。生产性中毒325例,非生产性中毒466例,分别占41.19%、58.91%。男女性别比为0.84∶1,中毒病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6岁。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中毒的病例在不同年份、年龄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20分(OR=1.993)、就诊时间>40 min(OR=1.442)、胆碱酯酶活力<2 000 U/L(OR=1.057)以及剧毒和高毒类农药(OR=3.012)是影响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2017—2020年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91例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例以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占比较高,病死率逐年上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较高、剧毒高毒药物、就诊时间较长以及胆碱酯酶活力较低患者死亡风险较高,应加大农药中毒处理宣传力度以及有机磷农药危害性的普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发结直肠癌患者的膳食模式与发病的关系,为结直肠癌的发生提供科学的干预方向。方法 以2018—2019年辽宁省某肿瘤医院就诊并经病理学确诊的新发结直肠癌患者和同期在该医院体检中心参加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新发结直肠癌患者为病例组,按同性别、同年龄1∶1选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调查对象的膳食模式进行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膳食模式对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对新发结直肠癌患者232例、健康体检者232人进行调查,2组人群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和体力劳动强度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坚果薯类膳食模式(OR=0.482)、水产奶类膳食模式(OR=0.666)和果蔬素食膳食模式(OR=0.800)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保护性因素,西式膳食模式(OR=1.441)、辛辣熏制膳食模式(OR=1.195)、肉类膳食模式(OR=1.397)和高脂肪膳食模式(OR=1.349)为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坚果薯类、水产奶类和果蔬素食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保护性因素。西式、辛辣熏制、肉类和高脂肪膳食为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在结直肠癌的防病宣传健康教育中应该加强饮食健康宣传,提高防病意识,有效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海口地区0~6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及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BMD)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在海南省某专科医院医学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0~6岁健康儿童作为调查对象,检测其血清25-(OH)D水平、VDR基因多态性及BMD,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BMD儿童的血清25-(OH)D水平,比较BMD正常和异常儿童的VDR基因多态性,分析VDR基因多态性与BMD的关联性。结果 共纳入1 580名0~6岁健康儿童,男童838人,女童742人,平均年龄(2.49±1.20)岁。血清25-(OH)D水平为(34.66±5.87)ng/mL,维生素D缺乏、不足、充足儿童比例分别为4.49%、21.01%、74.49%。不同性别儿童血清25-(OH)D水平、维生素D营养状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BMI、BMD儿童血清25-(OH)D水平、维生素D营养状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基因分型检测结果显示,0~6岁健康儿童VDR基因ApaⅠ位点存在多态性,基因型为AA、Aa、aa。BMD正常和异常儿童VDR基因ApaⅠ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DR基因ApaⅠ位点基因型aa型(OR=3.729)、携带a等位基因(OR=2.656)儿童发生BMD异常的风险较高。结论 海口地区0~6岁儿童血清25-(OH)D水平与儿童年龄、BMI、BMD有关,且儿童VDR基因多态性与BMD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先天性心脏病(CHD)儿童病例围手术期营养风险,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进行手术治疗的CHD儿童病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病史资料并采用STRONGkid完成围手术期营养风险评估。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影响CHD儿童病例围手术期发生营养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1 006例CHD儿童完成围手术期营养风险评估。STRONGkid评估结果显示,CHD儿童病例围手术期中高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3.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周<37周(OR=3.706)、家庭月均收入<5 000元(OR=2.875)、有肺动脉高压(OR=2.892)、有心力衰竭(OR=3.216)、复杂病种(OR=1.881)、前白蛋白<250 mg/L(OR=1.990)、25-(OH)D<30 nmol/L(OR=1.611)是CHD儿童围手术期发生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结论 CHD儿童围手术期营养风险应引起重视,孕周、家庭经济情况、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复杂病种等成为该类儿童围手术期发生营养风险的可能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桂林市男男性行为人群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HIV防治工作提供借鉴资料。方法 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艾滋病自愿咨询门诊咨询的男男性行为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HIV抗体检测、梅毒抗体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桂林市男男性行为者HIV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HIV感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桂林市男男性行为者1 138人进行研究,年龄26~57岁,以26~34岁为主,占47.6%。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43.1%。共检出HIV感染者116例,感染率为10.2%,梅毒感染者104例,感染率为9.1%。HIV知识知晓者1 035人,知晓率为90.9%。2017—2020年桂林市男男性行为者HI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感染率和HIV知识知晓率在不同年份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最近6个月同性性行为(OR=4.933)、梅毒感染(OR=6.172)是桂林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越高(OR=0.259)、最近6个月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OR=0.357)、HIV知识知晓(OR=0.263)是桂林市男男性行为者HIV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 桂林市男男性行为者HIV感染、梅毒感染率均较高,HIV知识知晓率较高,安全性行为情况及认知存在脱离现象,影响男男性行为者HIV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相关部门还应采用针对性措施提高男男性行为者安全性行为的执行情况,控制HIV在男男性行为人群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西安市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及影响因素。方法 2022年1—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招募西安市所辖11个行政区的慢性病患者,调查患者服药依从性。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1 217例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有效问卷1 206份。服药依从性好者为714例,占59.20%。性别、婚姻、主要经济来源、三餐规律、经常户外运动、患有慢性病种类、心理健康状况、自我效能、了解高血压病因、了解血糖正常值等不同的慢性病患者依从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426)、三餐规律(OR=1.191)、经常户外运动(OR=1.162)、了解高血压病因(OR=1.384)的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更好。结论 慢性病患者总体服药依从性尚可,应继续普及疾病与药品知识、简化与改进慢性病药物治疗、加强护理人员或亲属对老年患者用药监督,从而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青岛市≥40岁吸烟人群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现状,并分析COPD发病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8—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有吸烟习惯居民的家庭户中年龄≥40岁的吸烟者作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以及肺功能检查,分析吸烟人群中COPD患病现状,并对COPD发生相关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结果 共纳入吸烟者1 516人,男性占81.06%,吸烟包年≥21者占70.25%,吸烟年数≥31年者占71.17%;发生COPD 297例,发生率为19.59%。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3.706)、50~59岁(OR=1.567)、60~69岁(OR=2.585)、≥70岁(OR=4.926)、城镇居民(OR=1.568)、BMI<18.5(OR=3.848)、被动吸烟(OR=2.516)、吸烟包年11~20(OR=1.903)、吸烟包年21~30(OR=2.472)、吸烟包年≥31(OR=3.792)、吸烟年数31~40(OR=2.400)、吸烟年数≥41(OR=4.227)为吸烟人群COPD发生的危险因素。趋势χ2分析显示:随着吸烟包年、吸烟年数不断增加,吸烟者COPD发生率逐渐升高(均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OPD病情程度与吸烟包年、吸烟年数呈显著正相关,COPD病情程度会随着吸烟包年、吸烟年数增加而不断加深(均P<0.01)。结论 青岛市≥40岁吸烟人群以男性为主,COPD发生率较高。男性、高龄、城镇居民、低BMI、被动吸烟为吸烟者COPD发生的危险因素,吸烟包年与吸烟年数越高可增加COPD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天门市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血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天门市某医院2016—2018年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对输血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8年天门市某医院共有输血患者20 628例,男性10 958例,女性9 700例,年龄最小1 d龄,最大85岁,输血量40~3 500 mL,平均输血量(1 635.8 ± 185.7)mL。3年输血患者中共有8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年均发生率为0.39%,输血不良反应有逐年降低趋势(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小(OR=1.975)、输血史(OR=2.365)、过敏史(OR=5.637)、原发性血液疾病(OR=4.328)、发血至输血间隔时间>30 min(OR=1.632)是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滤除白细胞(OR=0.799)是输血不良反应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天门市某医院近3年输血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年龄、输血史、过敏史、滤除白细胞、原发性血液病等均是输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分泌代谢科就诊高尿酸血症患者痛风的患病现状,并分析影响痛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以2020年在西安市某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就诊的成年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血生化指标检测及痛风诊断。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影响痛风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获得有效病例数1 016例,有效率为89.75%。病例中以男性所占比例较高,占70.47%,病例年龄21~80岁,36~50岁病例占46.85%。有116例患者发生痛风,发生率为11.42%。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痛风家族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史、手脚关节外伤史、FPG、TG与高尿酸血症患者痛风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444)、BMI≥28.0 kg/m2OR=2.687)、痛风家族史(OR=2.021)、高血压病(OR=2.558)、手脚关节外伤史(OR=4.521)是高尿酸血症患者发生痛风的影响因素。结论 高尿酸血症患者有较高的痛风发生风险,男性、肥胖、痛风家族史、高血压病及手脚关节外伤史均会增加痛风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山东省济南市女性宫颈细胞学检查及HPV检测结果,为早发现、早诊治及预防宫颈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19年10月3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进行宫颈癌筛查的山东省济南市辖区成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接受问卷调查、病史询问并签署知情告知书后采用巴氏涂片法进行细胞学检查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对于细胞学异常及高危型HPV阳性者进一步行阴道镜和病理学检查,采用单、多因素方法分析宫颈细胞学异常及HPV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10 176名女性纳入研究,宫颈细胞学异常319例、异常率3.13%,HPV异常1 025例、异常率10.07%。不同年龄、初次性生活年龄、产次、不良孕产史的女性宫颈细胞学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430)、产次(OR=2.330)、不良孕产史(OR=3.086)是女性宫颈细胞学异常的相关因素。不同年龄、不良孕产史、宫颈癌家族史、妇科疾病史、定期妇科检查的女性HPV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1.342)、不良孕产史(OR=2.735)、宫颈癌家族史(OR=2.293)、妇科疾病史(OR=1.694)是女性HPV异常的相关因素。宫颈细胞学异常且HPV阳性者宫颈上皮瘤变检出率更高。结论 济南市女性宫颈细胞学检查及HPV检测异常率均较高,其受到多因素影响,应针对影响因素加强相关人群健康宣教,提高宫颈癌防范意识,预防宫颈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