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分析某地区街头无偿献血人群乳糜血发生情况。方法:采用Excell办公软件对某地区2018年1-12月的6 268例街头无偿献血者的信息进行登记,包括献血者姓名、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职业、献血时间及献血次数等信息。并分析相关信息与乳糜血发生率的关系。结果:本研究收录街头无偿献血中乳糜血发生率为6.53%。男性献血者乳糜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段、BMI、职业、献血时间段、献血次数献血者中乳糜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献血者年龄和BMI增高,其乳糜血发生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公务员、企业职员/工人及自由职业者乳糜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教师/医务工作者、农民、学生、军人,教师/医务工作者乳糜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农民、学生、军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2:01-13:00、13:01~14:00、14:01~15:00时间段乳糜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献血次数增加,献血者中乳糜血发生率下降(P0.01)。结论:本地区街头无偿献血人群具有较高乳糜血发生率,且乳糜血发生与献血者性别、年龄、BMI、职业、献血时间及献血次数等有关,应加强对乳糜血高发人群献血知识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本地区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中心登记的13636人次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分析225人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结果 献血不良反应以轻度为主(94.22%),主要诱因为精神紧张,其次为空腹、操作不当、疲劳等.其中,女性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不同体质量群体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社会人士(P<0.05);睡眠良好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睡眠不良者(P<0.05);11:01~13:30期间的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时段,12~2月份高于其他月份;团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街头献血者(P<0.05);献血次数≥2次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初次献血者(P<0.05).结论 无偿献血群体中存在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而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岑宪铭 《华夏医学》2013,26(1):54-57
目的:分析梧州市献血人群中确证阳性的HIV感染情况,为制定降低HIV经输血感染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查阅2005~2011年梧州市213 940人次无偿献血者中抗-HIV确证阳性献血者的年龄、性别、献血地域、职业和献血次数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感染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5~44岁人群感染率高,各年龄段献血者HIV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9.29,P<0.05);男性献血者HIV感染率高于女性(χ2=4.56,P<0.05);乡镇献血者HIV感染率高于城区献血者(χ2=5.58,P<0.05);首次献血人群HIV感染率高于重复献血人群(χ2=33.38,P<0.01)。结论:HIV感染从高危人群向低危人群扩散,筛选献血者过程中应加强对献血者健康状况、个人生活史、社会行为史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2021年天津市街头无偿献血招募策略的实施与结果,为今后的无偿献血招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天津市血液中心通过多种途径的无偿献血宣传、多样化的招募形式、个性化的招募手段、开辟新的献血地点、线上+线下便捷的献血服务、持续改善献血环境、建立科学的防控制度确保献血安全等以期提升无偿献血招募效果。结果:2021年实现了献血人次同比2020年增加11.28%,献血量同比增加13.03%,相对疫情前的2019年还有一段距离,但基本满足了临床用血需求。针对性的招募策略也使无偿献血人群结构特征发生变化,疫情常态化下的2020年与2021年的人群特征即性别、年龄、职业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液中心采取的街头无偿献血招募策略,可有效激发公众的无偿献血热情与参与度,有利于保障临床用血,缓解血液供需的“紧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兰州市2018-2022年全血采集情况,为下一步完善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制定招募策略提供参考。方法:统计2018-2022年全血采集情况,分析红细胞发放/采集融合度、团体献血和街头献血量及占比、各年度采集趋势变化、献血者职业结构、献血者年龄结构,比较趋势变化和差异性。结果:2018-2022年,兰州地区采血与供血呈现不平衡状态,不同年份红细胞发放/采集融合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2年3月、5月、10月、11月采集全血趋势与其他年份月采集趋势有差异(P<0.05);各职业献血者数量存在差异,2022年学生献血数量与2018-2021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年龄段献血者存在统计学差异,2022年18~25岁献血者数量与2018-2021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兰州地区临床用血需求持续增长,须增加全血采集量,完善无偿献血长效机制,总结公共卫生事件采血经验,制定高效招募策略,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无偿献血10年情况分析(1998-2009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广州市无偿献血的发展趋势,为促进广州市无偿献血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数据检索自1998年10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广州血液中心参加无偿献血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献血者年龄、性别、献血组织形式(单位、个人)、献血场所(集体、街头)、主要流动献血点的血液采集情况等,PASW Statistics 18.0统计分析。结果男性无偿献血人数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6.978,P=0.000)。男性献血者1次献血400ml的情况明显好于女性(P<0.001);无偿献血人数比例最高的是25~岁组,男女性均超过30.00%,18~39岁献血者所占比例高达84.31%;在所有参加献血者中,10年期间只献血1次的人数最多,达到77.6%;献血10次以上的献血者仅有0.35%;街头献血人数增长比较快,在1998-2008年间参加单位(集体)献血的人数与参加街头献血的人数相比为1:0.95,2009年则为1:1.78。结论广州市无偿献血的重点人群是青年群体。在重点发展街头无偿献血的同时,集体招募无偿献血也是保证广州市临床血液供应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梧州市献血者的各项指标,更好地制定合理有效的宣传招募策略,使更多的低危献血者参与到无偿献血公益活动中,确保充足与安全的血源,并推动我市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方法统计分析梧州市2009~2010年期间68 263人次献血者的登记信息及血液检测记录,分别对献血者参加献血的方式、献血地点、年龄、性别以及职业等特性与血液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8~30岁年龄段的女性学生、医务人员、军人以及团体献血者为低危人群,而无偿献血的主力人群主要集中在男性的农民及社会其他职业者,但此群体的献血合格率均比其他人群低。结论今后我市无偿献血的招募策略,应在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低危人群的无偿献血宣传动员外,还应持续加大对团体献血组织、无偿献血的主力群体在健康献血、良好的生活方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2003~2005年宁波市无偿献血员情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邬丽芳  胡军路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3):187-187,189
目的调查近几年宁波市区无偿献血员的情况,旨在更好地推动无偿献血工作,挖掘血源潜力。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宁波市区符合献血标准,参加无偿献血的18~55周岁健康公民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2年中无偿献血者共计66362人次,其中18~22周岁26223人次(39.5%);献血频次以1次为主,共48771人次(73.5%);职业分布以工人最多,共29633人次(44.6%),学生次之,共20172人次(30.4%)。本地居民32308人次(占48.7%),外来居民34054人次占(51.3%)。结论宁波市的血源潜力还待进一步开发,如本地区的居民、农民、公务员、医务人员、38~55年龄段的人群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深圳市龙岗区中心血站2011—2013年机采血小板志愿无偿献血人群结构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招募策略,更好地保留献血者,保障供血安全。方法根据《无偿献血登记表献血者基本信息》登记的相关信息,对2011—2013年深圳市龙岗区中心血站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3 368人次进行人群结构分析。结果2011—2013年深圳市龙岗区中心血站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群结构保持稳定。按性别统计,男性3 069人次(91.12%),女性299人次(8.87%),男女比例为10.2∶1,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以男性为主。按年龄统计,18~25周岁259人次(7.69%);26~45周岁2 513人次(74.61%);46~55周岁596人次(17.69%),捐献机采血小板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6~45周岁。按文化程度统计,高中1 134人次(33.66)最高,初中873人次(25.92%)次之。按职业统计,其他2 156人次(64.01%)最多,工人569人次(16.89%)次之,职员534人次(15.85%)。结论深圳市龙岗区中心血站机采血小板志愿无偿献血人群以男性为主;学历以高中和初中较多;年龄主要分布在26~45周岁;职业以其他为主,职员和工人为铺。对于女性献血者、高学历人员和国家公职人员较低的机采血小板献血情况,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宣传,根据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招募策略和服务流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大连市街头无偿献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血报废的相关原因。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大连市某采血点献血的14 962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分析ALT不合格血报废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分布情况及ALT不合格血报废影响因素。结果:14 962例街头无偿献血者初筛ALT不合格者占比18.35%。在实际参与街头献血的12 217例中,ALT测定不合格者占比1.38%。ALT不合格报废血液中男性占比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不合格报废血液中各年龄段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20岁和50岁献血者血液中ALT不合格报废血液占比明显低于21~30岁和31~40岁献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不合格报废血液中不同学历、职业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及以下血液中ALT不合格报废血液占比明显高于硕士及以上献血者,中专和高中献血者血液中ALT不合格报废血液占比明显高于大专及本科、硕士及以上献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师/医务工作者、农民、学生、企业管理献血者血液中ALT不合格报废血液占比显著低于公务员、企业职员/工人、自由职业者,企业管理者血液中ALT不合格报废血液占比明显低于农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酒,食用油腻、烧烤、腌制食物,长期熬夜,长期焦虑抑郁均是导致无偿献血人群ALT血不合格报废的重要因素。结论:采血前ALT初筛,可有效降低ALT不合格血报废率,献血者性别、年龄、学历、职业、饮酒、饮食、熬夜及焦虑抑郁情绪均是影响AIL不合格血液报废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采血前应加强对ALT检测及对近期行为习惯调查问询。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南昌地区献血人群中幽门螺杆菌(Up)感染的血清阳性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监控HD在献血不同人群中感染变化规律,为优化献血人群作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式抽取2010年6-9月南昌地区不同献血种类(全血和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633人(男377人,女256人)。采取统一调查表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方式,采用ELLSA检测血清中Hp-IgG抗体,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结果献血人群总的Hp感染血清阳性率为48.66%(308/633)。男女之间、不同ABO血型间H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婚姻状况、体重指数、医务人员与非医务人员间的H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Hp感染相关的凶素分别为共同居住人数(OR=1.394,X^2=4.675,P=0.031),就餐规律性(OR=0.650,X^2=10.902,P=0.001)、吸炯(OR=0.631,X^2=6.432,P=0.011)、机采血小板献血者(OR=0.731.X^2=9.205,P=0.002)和AB血型(OR=0.512,X^2=3.995,P=0.046)。结论南昌地区献血人群中存在较高的Hp感染血清阳性率;Hp感染与同居住人数多少、是否吸炯、就餐规律性等相关联:AB型血相比A型、B型和0型不易感染Hp;机采血小板献血人群中Hp感染率较低;Hp阳性率在献血人群中的情况分布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埘于完善献血标准、对了解南昌地区的献血队伍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河南某县某行政村既往有偿献血员的HBV及HCV的感染状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从2002年10月至2003年3月对该村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并采血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和抗-HCV检测。结果在465名既往有偿献血员中,共检出HBV感染者216人(46.45%),检出HCV感染者343人(73.76%)。HCV的感染率随献血次数增加而升高(P〈0.001),只在某一类型血站单献全血者的总HCV感染率低于单献血浆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HBV感染可能与年龄及个体血站献全血次数有关,OR值分别是1.198和2.121。HCV感染可能与性别、个体血站献全血次数、外县血站献血浆次数及地区血站献血浆次数等因素有关,OR值分别为1.654、9.429、1.044、1.053。结论该村既往有偿献血员HBV、HCV感染率较高,主要原因是长期的非法和不规范采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和分析常年定期献血人群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情况跟踪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常年定期献血者800例和同期体检的与其人口学特征相近的未参与献血或非常年定期献血者500例,定义为固定献血组(n=800)和非固定献血组(n=500)。另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来院咨询的300例意向献血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研究组(n=150)和对照组(n=150),研究组根据本次跟踪随访结果给予针对性健康宣教,对照组健康宣教不公布本次跟踪随访结果。跟踪随访固定献血组和非固定献血组人群2年内血栓性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情况,调查和统计研究组和对照组献血情况差异。结果固定献血组血栓性疾病及相关疾病发生率10.88%显著低于非固定献血组19.60%(P0.05)。研究组总献血率69.33%明显高于对照组54.00%(P0.05)。研究组献血量300 ml、400 ml、2次以上累计400 ml的人群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献血量分布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年定期性献血可降低献血人群血栓性疾病及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其可显著提高意向献血人群献血率和献血量。  相似文献   

14.
对无偿献血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无偿献血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效果,以提高献血服务工作质量,建立稳定的无偿献血队伍。方法对实验组献血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对照组献血者实施常规护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献血者有疼痛感觉、献血反应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献400ml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无偿献血者实施人性化护理能明显减轻献血者的疼痛,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献400ml人数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肇庆市互助献血者与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情况对比,分析互助献血在现阶段献血招募工作中的价值。方法依据2006-2012年肇庆市《全血献血登记表》和《单采血小板献血登记表》中登记的内容,用广东迈科网络血站信息系统,统计分析互助献血者和自愿无偿献血者年龄、人数、性别、献血频次、季节性分布、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比较互助献血者与自愿无偿献血者献血的情况。结果 2006-2012年互助献血的人数呈逐步上升趋势,互助献血1 834人次,占总献血人次的0.84%,其中互助捐献单采血小板共计372人次,占总捐献单采血小板人次的5.37%。互助献血者和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性别、文化程度、献血频次、月份、传染病指标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助献血在现阶段可作为自愿无偿献血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6.
叶兰  胡萍  洪缨  冯伟  康建勋   《四川医学》2017,38(11):1288-1291
目的调查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流失情况,以便做好单采献血者招募和保留工作。方法采用现代血站管理信息系统SHINOW9.0统计查询功能,查阅流失献血者的个人信息,用SPSS17.0软件按流失献血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献血次数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电话回访以了解和分析流失原因。结果 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处于正常献血状态的10696名单采献血者中有流失献血者6372名,占59.6%;其中男性流失率(60.5%)高于女性(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9,P<0.01);各年龄段的献血者流失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67,P<0.01),其中26~35岁流失率较高为61.9%;不同职业献血者流失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8.33,P<0.01),其中自由职业流失率为64.4%;不同文化程度献血者流失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61,P<0.01),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的献血者人群流失率较高为65.3%;献血次数≤2次的献血者(60.0%)较≥3次的献血者(54.8%)流失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4,P=0.008);6372名流失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主要原因是手机号码变更或空号1902人(29.85%);其次是工作忙、没人通知、忘记了等1537人(24.12%)。结论本地区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率较高,需提高献血服务质量和献血者满意度,加强献血后联系,尤其是初次献血者,以保留更多的献血者,满足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无偿献血者的人群分布及献血动机,为今后的无偿献血工作提供实践依据和宣传策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乌鲁木齐市2 000名无偿献血者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学生、服务人员、私营业主、城镇户籍及常住本市的外来人口是乌鲁木齐市无偿献血的主力军;"奉献爱心"是公民献血的主要原因(87.2%),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无偿献血人群献血动机有明显差异(χ2文化程度=59.780,P〈0.05;χ2职业=102.339,P〈0.05);"街头宣传"、"周围环境影响"、"大众媒体宣传"是献血人群了解献血知识的主要渠道。结论加强不同形式的宣传力度,挖掘不同人群的血源潜力,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分析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措施和方法,保障献血者的安全.方法 对50920人次无偿献血者,依据性别、年龄、职业、献血体位、体重、献血方式、献血次数等统计分析其变化特点,密切观察进针后与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结果 献血不良反应与性别无直接关系,而与年龄、职业、献血体位、体重、献血方式、献血次数有关,诱发因素除与精神紧张、空腹、疲劳献血外,进针后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 严格执行献血者健康检查,消除其紧张和害怕心理,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密切观察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的变化,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学生团体组织在献血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制订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献血安全,提高重复献血率。方法:对茂名市中心血站2009年1月~2010年12月学生团体献血与学生街头献血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学生团体献血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高于街头学生献血。结论: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空腹献血、休息睡眠不足是学生团体献血时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加大献血知识宣传,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和气氛,加强献血前的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郑州市公民献血状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玲 《河南医学研究》2000,9(3):256-257
目的 :了解郑州市公民无偿献血状况及特点 ,明确今后开展无偿献血活动的工作思路。方法 :对郑州市无偿献血状况进行调查。对 1998年 10月 1日至 2 0 0 0年 5月 1日郑州市无偿献血的人次、献血量、职业、年龄、性别等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从职业上看 ,献血人群主要集中在工人、学生、干部 ,农民献血人数较少 ;从年龄上看 ,年龄在 2 0~ 2 5岁之间的公民献血量最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 ,献血量随之下降 ;从性别上看男性总献血量高于女性。结论 :郑州市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质的飞跃 ,实现了由有偿献血到无偿献血的平稳过渡。在今后的工作中 ,既不放松对城市居民的宣传力度 ,也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宣传 ;同时要加强献血知识、血液常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