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体相关因素对针刺得气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针刺得气的影响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Pubmed数据库,对30篇针刺得气的机体影响因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机体因素在针刺得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体体质、病症类型、机能状态、腧穴功能特异性、耐受性、心理因素,应引起针灸从业者和研究者的重视.结论:机体对针刺得气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研究多停留在对现象的肯定上,应进一步深入开展针刺得气的机体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寻求针刺得气科学而客观化的指标,从而提高针刺治疗及临床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2.
总结分析针刺对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针刺疗效寻找理论依据。以"针灸+p38MAPK"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全文期刊与学位论文数据库及美国公共卫生检索系统(PubMed)数据库,共纳入中文文献19篇,英文文献7篇。通过阅读文献,发现p38MAPK信号通路在介导生长抑制信号、前凋亡信号和炎性反应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针刺可通过p38MAPK途径实现对疾病的调控,尤其在心脑血管、肺疾病及镇痛方面效果较为显著,为针刺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宋昕  岳利峰  陈颖  图娅  姜会梨 《辽宁中医杂志》2024,(2):11-16+222-223
目的 通过分析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总结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以期助力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方法 检索时间在2005—2021年,收录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的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文献,相关信息的可视化分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结果 共纳入中文文献1041篇,英文文献31篇。其中,发文量在2021年达到峰值,中文文献核心作者有42位,英文文献发文量最高为2篇的有10位作者,研究团队以核心作者为研究主力带动团队发展,研究机构间存在一定联系。中文文献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的有卒中后抑郁、针刺、抑郁、脑卒中、电针等,英文文献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的有卒中后抑郁、针刺、抑郁、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等。中文文献共形成15个关键词聚类,英文文献共形成5个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和时线分析共同体现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趋势。结论 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成果相对成熟稳定,未来研究热点可能在针刺结合其他疗法改善信号通路、神经递质表达方面有进一步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系统评价得气对原发性痛经(PD)患者经穴效应的影响。检索国内外10个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 CENTRAL)、MEDLINE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联合补充医学文献数据库(AMED)、护理学及医疗相关文献累计索引数据库(CINAHL Plus)、精神医学信息数据库(Psyc INFO),补充检索5个临床试验注册库、论文后参考文献和灰色文献网站Open Grey。时间从建库至2016年8月,没有语种和发表状态限制。收集单纯针刺经穴得气对比不得气或不同得气要素治疗P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半随机对照试验(q-RCTs)。研究质量按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5.1.0评价。若研究间临床异质性小且I 2≤75%,采用Rev Man 5.3.5进行定量综合,否则进行定性综合。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RCTs),共645例患者。因临床异质性大只进行定性综合,(1)针刺经穴得气或不得气均具有缓解疼痛和焦虑的效应;得气时缓解疼痛的效应优于不得气时或与不得气时相当,得气时缓解焦虑的效应与不得气时无差异。(2)得气程度越高、穴位数越多,针刺经穴在缓解疼痛、减轻症状和减少疼痛时间方面的效应越好;(3)得气率越高,针刺经穴缓解焦虑的效应越好,但缓解疼痛的效应无变化;(4)得气出现越快并且气至病所,针刺经穴缓解疼痛的效应起效越快;(5)有温热得气感或有传导放射至病所的温热得气感,针刺经穴缓解疼痛和症状的效应越好。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少、质量不高以及潜在的偏倚,故还不能明确得气对PD患者经穴效应的影响如何。本研究方案已在PROSPERO平台注册:CRD42016038518。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偏头痛时间因素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检索2007年1月至2017年7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5本期刊(《中国针灸》《中医杂志》《针刺研究》《时珍国医国药》《中华中医药杂志》)及Pub Med数据库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初始针刺介入时机、行针次数、行针时间、留针时间、针刺间隔时间及治疗次数、疗程及疗程间隔时间等针刺时间因素数据信息,分析不同类型偏头痛针刺治疗方案时间因素的选择。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11篇,英文文献20篇。英文文献中仅1篇月经相关性偏头痛提及针刺治疗时机,中文文献仅月经期偏头痛、慢性偏头痛2篇文献提及。英文文献中仅2篇文献提及行针次数,中文文献有8篇文献提及。英文文献针刺间隔时间及治疗次数、疗程及疗程间隔时间均较中文文献长。留针时间均多为30 min。结论现有研究对偏头痛针刺时间因素的关注度不够,研究多表浅,无可靠的临床规范。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针刺经穴后得气与不得气状态对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检索国内外10个医学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MEDLINE、CENTRAL、CINAHL PLUS、EMBASE、AMED、Psyc INFO,以及5个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时间从建库/刊至2017年5月。系统收集以f MRI为观察指标,比较针刺经穴后得气与否对脑功能活动影响的临床试验文献。结局指标要求包含激活脑区的MNI或Talairach空间坐标,采用SDM(Seed-based d Mapping)软件进行体素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4209篇,4篇文献(共79名受试者)符合纳入标准,文献质量较低。对其中4项研究进行体素Meta分析后,结果显示针刺得气较不得气在右缘上回、左值网络和左侧中央后回等脑区的激活更为显著。但由于研究间异质性较大,结果中显示的激活脑区尚不具有代表性。结论:初步认为针刺经穴后得气与不得气状态下脑功能活动不同,得气状态下激活脑区更多,激活程度更强。针刺经穴得气后的特异性激活脑区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7.
得气作为针刺起效的关键和判断标志,在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文献检索,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回答有关针刺得气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古今对得气的论述、得气的影响因素、得气程度和量化形式、得气的物质基础和机制等。对得气进行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以期为针灸临床及相关科研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索建国以来针刺得气临床文献,采用数据挖掘方法,从文献角度探索得气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建立针刺得气临床文献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文献进行收集、筛选、提取数据、统计分析和关联分析,总结得气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得气与否与疗效关系的研究中,82.1%(46/56)的研究认为得气与疗效相关,17.9%(10/56)的研究认为得气与疗效不相关;痛经、面瘫文献中,得气与疗效相关的支持度为100%;痛证文献中,72%(18/25)的研究认为得气与疗效相关,28%(7/25)的研究认为得气与疗效不相关。得气特点与疗效关系的研究中,60.7%(65/107)的研究认为传导感与疗效呈正相关;得气感强度与疗效关系的研究有21项,涉及病种分散,其与疗效的关系和病种相关;痛经文献中传导感与疗效呈正相关的研究最多,达58.3%(7/12);面瘫文献中,得气感弱与疗效呈正相关的研究最多,达50%(3/6);痛证文献中,传导感与疗效呈正相关的研究最多,为63%(34/54)。结论:多数文献显示,针刺得气可提高临床疗效,不同得气特点与疗效的关系和病种密切相关。建议对针刺疗效显著的病种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得气与疗效的关系研究,以便更好地总结得气规律。  相似文献   

9.
背景:综观历年来的文献报道,在谈到影响针刺得气的因素时,多强调医生的干预因素,如针刺手法,针刺激强度等,鲜有系统论述患者机体状态尤其是植物神经功能状态在针刺中作用的。目的:立足中医基础理论,探讨经络、腧穴、疾病、证候与植物神经关系,为影响针刺得气的机体因素提供部分科学依据。方法:以"植物神经"或"自主神经"且"针灸"或"针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得到587篇文献,其中密切相关文献42篇。结果:在影响针刺疗效的机体因素中,经络、腧穴、疾病、证候与植物神经关系密切相关。结论:有必要在明晰经络、腧穴、疾病、证候各自与植物神经的关系的同时从患者整体角度出发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CER(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比较效益研究)研究,为临床医生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晕是指针刺得气后或留针过程中针刺局部出现红晕的现象。大多数学者认为此现象的出现与针刺得气有关,但古医籍及现代文献较少提及。本文就针晕现象发生机制、发生条件、与针刺得气关系、针与针刺过敏现象鉴别、与针刺临床疗效关系等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查阅清末前历代针灸古籍,并以《针灸大成》《针经指南》《针灸大全》等近20本典籍所著为据,结合近现代针灸名家的学术观点,梳理历代医家对"得气"的认识,分析其流变,进一步深入了解后世对"得气"的认识。《内经》《难经》后历代医家丰富了针刺得气中神气相随、如何候其气至、如何辨其气至而施法、对得气感的描述、得气与理解浅深刺法、气未至不可出针的论点。自《内经》《难经》后至清末前,各家对"得气"认识虽不尽相同,但"得气"理论得到了更丰富的延续与阐释。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运用中的规律与特点,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与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毫针针刺补泻手法数据库,对60多年来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应用中的规律和特点。结果: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各科应用广泛,在内科中应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外科,相对于其它疾病,中风、中风后遗症应用频次最高;不同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中以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应用广泛,其中捻转泻法和捻转补法应用频次最高;穴位选择以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为主;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留针时间在30~45min时有效率高于其它留针时间;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针刺临床各科的疗效显著,尤以皮肤科和外科最为突出。结论: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内科、外科中应用优势明显,多使用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手法,在临床各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Wang JL  Li RL  Jia CS 《针刺研究》2012,37(1):67-71
构建刺灸法文献数据仓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在大量刺灸法文献信息中发掘有价值的刺灸法研究和临床应用规律,促进对刺灸法研究和指导临床更有效地治疗疾病。组织现有火针、水针等文献的数据库,并根据不同类型刺灸法文献信息特点,建立不同主题的数据库,在不断建成的多个主题数据库中构建面向多主题、多维度的数据仓库。建立文献数据库规范表示数据,丰富数据的属性及建立文献信息间的联系。刺灸法文献数据仓库将多数据库统一组织,并建立广泛联系,为各种数据挖掘算法的运用提供数据联系和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通过考查历代医籍关于《玉龙歌》及对关元穴相关内容的记载,发现了千百年来《玉龙歌》中关元穴记载的失误。现行《玉龙歌》中"关元兼刺大敦穴"句中的关元穴实非任脉上的关元穴,应是经外奇穴阑门穴。其失误原因主要是由于字形相近而致误抄作"閣門""関门""蘭門""闗元""閉悶"。  相似文献   

16.
得气、得气的应用与操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培清 《中国针灸》2007,27(5):349-351
得气是针刺疗法取效的关键。本文就得气的意义及如何辨气、如何得气做了初步探讨。得气是术者与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对针刺的具体感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辨气要分辨正气(谷气)、邪气,辨虚实、寒热。操作手法是以杨继洲的十四法为纲,简要述之,如循法之催气、按法之行气、盘法之和气。同时对迎随补泻亦做了阐释,从进针之法、行针之法、出针之法,都对如何“得气”做了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评价穴位贴敷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2002年1月至2017年10月发表的穴位贴敷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相关文献,检索关键词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穴位贴敷""敷贴""腧穴",检索时用"咳嗽变异性哮喘"分别与"穴位贴敷""敷贴""腧穴"进行组合检索。检索后按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合格文献,对合格文献中所选取的穴位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40篇文献,包含穴位23个。描述性分析显示,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肺俞,选穴最多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常用穴位集中在项背部和胸腹部。聚类分析显示,常用穴位可分为3大类。第1类为膏肓-大椎-脾俞-肾俞-心俞,第2类为定喘-膻中-膈俞,第3类为肺俞-天突;其中第2类又可细分为2小类,定喘-膻中为一类,膈俞为一类。结论:穴位贴敷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在主穴基础上进行辨证选穴,调畅气机、恢复肺之宣发肃降、调肝理脾、补益肝肾等治法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8.
传统针灸理论认为得气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环节,与疗效密切相关。结合在Pubmed上检索到的英文文献,笔者对国外学者研究针刺得气的概况进行了归纳总结。目前,国外学者主要从得气的定性定量,得气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以及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得气的脑中枢效应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一些学者制定出了能将得气区分和量化的量表,同时就心理因素、以往经验、文化背景对得气的影响做了研究。其次,得气与针刺临床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尚存在争议。再次,运用fMRI技术观察针刺得气后的脑部血氧合水平依赖信号的转变,部分研究报道得气时大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等处呈现负激活现象,岛叶和体感区皮层呈现正激活现象,并且发现效应脑区同内在的脑功能网络区域有联系。随着各种量表和fMRI技术的使用,对得气的评估更加客观,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先秦至清末风府穴相关古代文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古代风府穴应用规律。方法:检索风府穴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对风府穴主治病证、配穴以及刺灸法的相关条文进行筛选归纳。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风府穴主治相关条文共计277条,包括61种病证,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及五官科等多门学科。其中单穴及配伍主治病证频次最高的均为外感类疾病,配穴频次最高的为风池穴。风府穴刺灸法条文共计147条,使用治疗方法共7种。结论:风府穴主治疾病以局部病证为主,循经主治病证为辅,有针对病因病机规律治疗病证的特点,配穴应用主要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风府穴应用方法主要以针刺为主。  相似文献   

20.
邵经明教授从医70多年,在疾病诊断、配穴处方、针刺手法及针灸药并用等方面,均有独到的学术见解,认为应病证结合,借鉴现代医学明确诊断;取穴应少而精,选用背俞穴治疗疑难病症常可获佳效;正确运用针刺手法,得气是取效的关键;创用热感手法、指压捻入式进针法、注射式进针法;针灸与药物并用可提高疗效,并撰写近30万字的《中医知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