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比较在压力控制通气(PCV)与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下吸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脓毒症患者气体交换和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取交叉对照的方法,在PCV和VCV模式下分别对96例患者进行开放式吸痰,分为COPD组(A组,n=59)和严重脓毒症组(B组,n=37),比较吸痰前后不同时间点气体交换、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在PCV模式下,A组患者吸痰后1 min、10 min时潮气量和顺应性较基线水平下降,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VCV模式下,A组患者吸痰后1 min及10 min时气道峰压较基线水平增加,顺应性降低,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PCV模式下,A组患者吸痰后3 min、10 min时PaO2与吸痰前比较增加,增加的比例均低于VCV模式(P<0.05);B组患者吸痰后3 min、10 min时PaO2与吸痰前比较增加,增加的比例均低于VCV模式(P<0.05).结论 吸痰在PCV和VCV模式下均引起患者呼吸力学改变,但对脓毒症致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比COPD患者更明显,吸痰对气体交换功能的影响在VCV模式下恢复的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2.
背景 机械通气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临床对ARDS呼吸生理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和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认识,目前多选择以肺复张、小潮气量及呼气末正压(PEEP)等为核心内容的肺保护通气策略,但肺复张后PEEP的选择尚存在争议。目的 分析床旁超声导向的最佳PEEP对ARDS患者氧合指数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RDS患者60例,按照肺复张后PEEP设置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PEEP递增法进行肺复张,对照组采用最大氧合法,观察组采用床旁超声导向法,以确定最佳PEEP。观察两组最佳PEEP、氧合指数、动态顺应性变化,监测两组肺复张前、肺复张后15 min及1、2 h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水平。结果 观察组最佳PEEP为(15.5±1.6)cm H2O,高于对照组的(13.3±2.4)cm H2O(t=4.103,P<0.001)。处理方法与时间对氧合指数、动态顺应性存在交互作用(P<0.001);处理方法对动态顺应性的影响,主效果显著(P<0.05);时间对氧合指数、动态顺应性的影响,主效果均显著(P<0.001)。观察组肺复张后15 min及1、2 h的氧合指数、动态顺应性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方法与时间对CVP存在交互作用(P<0.05)。两组肺复张15 min后的HR、CVP水平均高于肺复张前,MAP水平低于肺复张前(P<0.05);观察组肺复张15 min后的CV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肺复张后采用床旁超声确定最佳PEEP,对于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指数及动态顺应性具有较好效果,且对机体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Zhan QY  Sun B  Pang BS  Wang C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7):2635-2639
目的探讨肺泡复张后不同通气模式和自主呼吸在防止肺泡再萎陷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杂种犬18只,建立油酸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行容积控制通气(VCV),呼气末正压(PEEP)16cmH2O,潮气量(VT)10ml/kg,通气频率30次/min,稳定后作为基础状态。以压力控制通气(PCV,PEEP35cmH2O,PCV15cmH2O,持续60s)行肺泡复张(RM),分为3组:VCV组(VCV通气,VT15ml/kg),PCV组(PCV通气,调节压力控制水平使VT保持在15ml/kg)和sB组(PCV通气,保留一定程度的自主呼吸,调节压力控制水平使VT保持在15ml/kg)。3组通气频率(20次/min)、PEEP(10cmH2O)和吸/呼比(1:2)均相同。观察4h后处死动物。结果VCV组、PCV组及SB组低位拐点分别为(16.1±1.9)cmH2O,(17.4±1.5)cmH2O和(17.1±1.6)cmH2O。在使用肺泡复张后,VCV组PaO2维持在与基础状态相近的水平,而PCV组和SB组PaO2显著高于基础状态。与VCV组相比,SB组PaO2在第30min明显增高(P〈0.05),肺内分流在第5、30与60min有明显降低趋势(P值分别为0.077、0.058、0.076)。(3)与基础状态相比,肺泡复张后各组平台压及平均气道压均明显降低,其中sB组平台压明显低于VCV组(P〈0.05),平均气道压从第120min直至实验结束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在肺泡复张后选用PCV并保留一定程度的自主呼吸,能弥补较低PEEP在防止肺泡再萎陷方面的不足,较VCV更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4.
李晓峰  尤伟艳  匡重申  何永来 《吉林医学》2013,34(15):2875-2877
目的:观察并比较压力控制法(PCV)和持续气道正压法(CPAP)肺复张对ARDS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ARDS患者随机分为PCV和CPAP肺复张组,观察并比较两组复张前、复张后5 min、30 min及1 h的PaO2/FiO2、Cst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肺复张后两组患者PaO2/FiO2、Cdyn均上升(P<0.05),两种复张方法对氧合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V组Cdyn在肺复张后5 min、30 min较CPAP组升高(P>0.05)。两组患者在肺复张后5 min、30 min平均动脉压下降,心率、中心静脉压上升,与复张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均于肺复张后1 h恢复(P>0.05),两组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AP和PCV法肺复张均能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和Cdyn,其中,PCV对Cdyn改善更为明显。两种肺复张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短暂。  相似文献   

5.
戴景存 《疑难病杂志》2011,10(10):741-743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机械通气联合早期压力控制性肺复张对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exp)患者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3月收治各种因肺外源性病因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30例,均需机械通气。记录肺复张前及每次肺复张后30 min的呼气未正压(PEEP)、吸氧浓度(FiO_2);监测静态肺顺应性(CLS)及动脉血气,并记录并发症。结果肺复张后第1个24h平均PaO_2、氧和指数(PaO_2/FiO_2)较复张前显著升高(P<0.05),第2个24 h进一步升高(P<0.05),但平均pH值及PaCO_2无显著变化(P>0.05);第3个24h上述指标较第2个24h无明显升高(P>0.05)。肺复张后第1个24h平均FiO_2、平台压下降及CLS上升较复张前变化明显(P<0.05),第2个24 h进一步改善(P<0.05);肺复张后第3个24h平均FiO_2、平台压及CLS较第2个24h略有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3个24h不良事件呈增多趋势。结论肺保护性机械通气联合早期压力控制性肺复张对ARDSexp患者具有有利影响,但随着时间推移亦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探讨容量控制通气(VCV)、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压力控制通气-容量保证(PCV-VG)这3种不同通气模式对老年胸外科手术患者呼吸和循环的影响.方法 36例择期开胸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VCV、PCV和PCV-VG组.分别记录术前,OLV后20、40、60 min及恢复双肺通气后20 min时患者血流动力学、通气和动脉血气的各项参数.结果 PCV和PCV-VG组患者的Ppeak值明显低于VCV组(P<0.05),而PCV和PCV-VG组之间比较,患者的Ppeak值无明显差异(P>0.05).在OLV 后40 min时PCV和PCV-VG组患者的PaO2高于VCV组(P<0.05).PCV-VG组患者PaO2较高,但与PCV组比较,在OLV期间并无明显改善(P >0.05).结论 胸外科老年患者手术实施OLV时,使用PCV和PCV-VG通气模式可提高动脉氧合作用和降低气道压力,较VCV通气模式更具有显著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肺复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小龙  李茂琴  许铁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1715-1718
呼吸支持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的基础,近年来运用小潮气量的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能明显改善ARDS患者的症状和预后,但小潮气量不利于塌陷肺泡的复张,因此有必要在肺保护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肺复张手法使肺泡保持开放.但肺复张受ARDS病因、病程、复张前通气参数、复张方法 、复张后潮气量及呼气末正压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研究胸科手术单肺通气(OLV)时,使用容量控制(VCV)和压力控制(PCV)两种呼吸模式对气道压力与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双肺通气期间均采用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单肺通气开始后V组采用VCV模式,P组采用PCV模式。术中连续监测气道峰压值(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和分钟通气量(MV)。在双肺通气和单肺通气30min后做血气分析,记录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血氧分压(PaO2)。结果 PCV模式时,Ppeak、Pmean都明显低于VCV模式,MV明显高于VCV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肺通气(TLV)期间,两组PaCO2和PaO2无统计学差异;OLV期间,两组PaCO2无统计学差异,但PCV组的PaO2明显高于VCV组(P<0.05)。结论在胸科手术行单肺通气时,采用PCV模式能够降低气道压力,预防气压伤的发生;同时PCV模式使肺内分流减少,能够预防和减轻单肺通气造成的低氧血症,比VCV模式更适合用于胸科手术单肺通气中。  相似文献   

9.
肺复张方式在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复张方式是临床预防肺不张和改善呼吸系统功能的常用手段,主要通过较高的吸入压力或者适当的呼气末正压打开萎陷的肺泡,以达到改善氧合,增加肺顺应性,减少机械通气肺损伤的目的。复张的主要方法包括呼气末正压通气、控制性肺膨胀、压力控制法、叹气法和高频振荡通气等。在急性呼吸衰竭、单肺通气、心脏手术和一般全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该文主要对肺复张方式在临床上实施的理论基础和不同方法复张后取得的效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高频震荡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开放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以高频震荡通气(HFOV)与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两种模式实施肺复张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肺损伤指标、氧代谢指标及气压伤的影响。方法选择ARDS行机械通气及有创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患者20例,随机实施HFOV或CPAP模式肺复张,每隔4h复张1次,每次持续40s。HFOV组实施持续肺充气(SI),先将平均气道压(MAP)调至比常规机械通气时的MAP高2cm H2O,将MAP快速升高至35cm H2O,持续40s后回到SI前的水平。CPAP组呼气末正压(PEEP)在10s内升至35cmH2O,持续40s,于5s内PEEP降至10cm H2O,恢复基础通气模式。记录复张前后的肺损伤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氧合指数(PaO2/FiO2),以及复张时的心排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PaO2/FiO2均明显改善,而HFOV模式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IL-6水平均呈下降趋势,HFOV组下降幅度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行肺复张时两组CI均轻度下降,CVP均轻度增加。HFOV组复张第20s CVP开始升高,并维持高水平至复张后30s,复张第40s时CVP值与复张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I在复张第20s开始下降,第40s下降值与复张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于停止复张后60s基本恢复至复张前水平。CPAP组CI及CVP出现相似变化,但在第20s即出现显著差异(P<0.05),并于停止复张后120s基本恢复至复张前水平。两组均无气压伤发生。结论肺复张策略对于ARDS的机械通气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HFOV模式进行ARDS肺复张治疗对血流动力学的干扰、肺的损伤及氧合的改善优于CPAP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通气(PCV)用于治疗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观察创伤性ARDS患者PCV组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治疗后6和12h气道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Paw)和呼气末正压(PEEP)的大小,并比较PCV治疗对血气、血压和心率的影响。结果:PCV组治疗后6和12hPIP均显著低于VCV组(P均<0.01),6hMPaw和PEEP与VCV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而12hPCV组MPaw和PEEP均显著低于VCV组(P<0.05和P<0.01)。PCV组治疗后血气分析、心率和呼吸显著改善,血压无明显变化。结论:PCV治疗创伤性ARDS能显著降低PIP,并不增加MPaw和PEEP值,对血流动力学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仰卧位、俯卧位肺复张对重症肺炎患者血流动力学、氧合的影响。方法:将90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仰卧位肺复张组、俯卧位肺复张组、仰卧位肺复张+俯卧位肺复张组。监测肺复张前、肺复张后5 min、复张后1 h血流动力学和氧合的变化。结果:两种体位下肺复张前和肺复张后5 min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肺复张后1 h血流动力学指标已接近肺复张前;两种体位肺复张前后氧合指数( PaO2/FiO2)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俯卧位肺复张后1h氧合改善程度较仰卧位肺复张后1h明显。结论:仰卧位肺复张和俯卧位肺复张后的氧合指数明显高于肺复张前,俯卧位比仰卧位肺复张更能改善患者氧合,肺复张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在开胸手术中单肺通气(OLV)时低潮气量(VT)复合呼气末正压(PEEP)对肺内分流、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ASA I~Ⅱ级,麻醉诱导后行双腔支气管插管,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潮气量组(A组:VT=10mL/kg,呼吸频率12次/min)、低潮气量复合呼气末正压组(B组:VT=6mL/kg,PEEP=0.49kPa,呼吸频率16次/min),每组患者分别在单肺通气前1min(T1)、单肺通气30min(T2)、单肺通气结束前(T3)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根据结果计算肺内分流率(Os/Ot),同时监测气道峰压(P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桡动脉压(ABP)及心率(HR)。结果:B组与A组相比,单肺通气后Ppeak明显下降(P<0.05),Os/Ot明显减低(P<0.05);PETCO2、ABP、HR无显著差异。结论:单肺通气时应用低潮气量复合呼气末正压通气可降低气道压,且有利于改善单肺通气时的肺内分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中,预先肺复张策略结合肺保护通气对动脉血氧合作用及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患者80例,患者年龄6579岁,ASA分级Ⅰ级。分为4组(n=20),8ml/kg潮气量组(H组),8ml/kg潮气量结合预先肺复张策略组(H-ARS组),6ml/kg潮气量结合5cm H2O的呼气末正压组(L组),以及6ml/kg潮气量加5cm H2O的呼气末正压结合预先肺复张策略组(L-ARS组)。测定插管后10min(T0)、ARS后10min(T1)、气腹后10min(T2)、气腹后30min(T3)、气腹结束后10min(T4)的呼气末CO2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并计算肺动态顺应性(Cdyn)。分别各时点抽取动脉血监测血气,并根据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CO2分压(PaCO2)、吸人氧浓度(FiO2)等计算氧合指数、呼吸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 DO2)。结果 H-ARS组与H组比较,LARS组与L组比较,氧合指数均较高(P<0.05)。H-ARS组的氧合指数最高。H组与L-ARS组的氧合指数相近,而且都显著高于L组。H-ARS组的气道平台压显著高于L-ARS组(P<0.05)。结论预先肺复张策略可以提高患者腹腔镜手术中的动脉血氧合作用,预先肺复张策略结合肺保护通气可以改善肺泡动态顺应性、减少高潮气量引起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15.
周艳红  李乐之 《医学综述》2014,(22):4114-4116
肺复张策略是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一部分,通过肺复张可减少肺损伤、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和机械通气损伤可造成肺损伤导致低氧血症。因肺复张可能对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在为其实施肺复张时应把握实施肺复张的时机、通气模式、通气压力及维持时间、复张后呼气末正压的维持、复张频率,严密监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邓扬嘉  吴倩  杜磊 《重庆医学》2018,(4):548-550
目的 探讨不同肺复张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顺应性和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ARDS患者63例,根据不同肺复张方法将63例ARDS患者分为3组,分别以控制性肺膨胀法(A组,n=22)、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递增法(B组,n=20)、定压控制通气(PCV)法(C组,n=21)进行肺复张,观察患者肺顺应性和血压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静态肺顺应性值最小,PEEP水平最小;B组患者静态肺顺应性值最大;A组患者平均动脉压水平最高,中心静脉压最低;C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最高,平均动脉压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PEEP递增法肺复张,可达到较大的肺顺应性,且对血压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应用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 control ventilation,PCV)方式的肺复张手法(recruitment maneuvers,RM)对家兔重复去复张相关肺损伤的影响。方法:生理盐水肺泡灌洗法复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家兔模型,分为3组。分别为:(1)肺保护性通气组(LP组):潮气量(tidal volume,Vt)6mL/kg,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根据静态压力一容积曲线低位转折点水平(lower inflection point in static pressure-volume curve,LIP)设定;(2)去复张组(DR组):通气条件同LP组,在3h机械通气期间每10min将呼吸机管路脱开1min实施去复张;(3)去复张+压力控制组(PCV组):去复张后用PCV法给予RM,具体方法为:将呼吸机模式调整为压力控制通气,吸气压力设定为30cmH2O、PEEP水平设定为UP水平、I:E=1:2,维持90s。机械通气期间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及呼吸力学,机械通气3h处死动物,测定肺湿/干重比(W/D)及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结果:去复张后1,2和3h时,DR组动脉氧分压(PaO2)均显著低于同时间点的LP与PCV组(P均〈0.05),在LP与PCV两组间同时间点PaO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DR组静态肺顺应性(Cst)与气道平台压力(Pplat)与同时间点IJP、SI与PCV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均〉0.05);DR组肺W/D与LP与PCV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机械通气3h时DR组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为(10.9±0.8),显著高于LP与PCV组(P均〈0.05),LP与PCV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重复去复张明显恶化氧合,加重ARDS肺组织损伤,PCV方式的RM可以改善氧合,减轻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以不同的肺牵张指数指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气末正压(PEEP)的选择.方法 14例ARDS患者实施肺复张后容量控制通气,用回归法求得方程P=a×timeb+c,b为肺牵张指数.调整PEEP使b<1(0.61(1.11时PEEP分别为(8.3±1.5)cm H2O、(15.0±1.9)cm H2O和(18.4±1.9)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1和b>1时的PaP2/FiO2明显高于复张前.与b=1时相比,b>1时的肺静态顺应性显著降低(P<0.05).h=1和b>1的复张容积较b<1增大.结论 充分复张后b=1时患者氧合、顺应性、肺复张容积明显改善,可指导ARDS患者最佳PEEP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肺复张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术后低氧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5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ATAAD术后低氧血症患者56例,将其随机分为肺复张组(n=36)及常规治疗组(n=20)。常规治疗组患者在肺保护性通气基础上行常规机械通气,肺复张组患者采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递增法进行肺复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力学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及IL-10水平。结果 治疗后12h、24h,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肺静态顺应性(Cstat)及肺动态顺应性(Cdyn)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O2(Aa)]、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气道峰压(Ppeak)及气道平台压(Pplat)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肺复张组患者的PaO2、OI、Cstat及Cdyn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O2(Aa)、RI、Ppeak及Pplat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肺复张组患者肺复张过程中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有所下降(P<0.05),中心静脉压有所升高(P<0.05),肺复张结束后均恢复至基线水平。治疗后12h,两组患者的血清IL-6和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 PEEP递增法肺复张可改善ATAAD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氧合及肺顺应性,但对血流动力学存在一过性影响,治疗时应进行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通气(PC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两种通气模式实施肺复张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对氧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ARDS行机械通气的患者30例,随机实施PCV模式肺复张或PSV模式肺复张,其中PCV组设定F=10次/分,PC为15cmH2O,PEEP为30cmH2O,I:E=1:l;PSV组设定PS为15cmH2O,PEEP为30cmH2O;两组持续时间均为30s.记录复张前,后1分钟、5分钟、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的呼吸频率和氧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种复张模式均使氧合明显改善,以PCV模式尤为明显.结论:采用PCV模式进行ARDS肺复张治疗对氧合的改善优于PSV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