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目的:研究青春期痤疮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探讨青春期痤疮发病的影响因素,为痤疮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和自制的《青春期痤疮影响因素调查表》对株洲地区部分高校752例青春期痤疮患者和191例健康志愿者实施问卷调查,并对两组的体质类型、皮肤类型、饮食习惯、心理因素、睡眠情况、接触电脑时间、使用面部清洁物、排便情况等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两组人群的体质类型构成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痤疮组湿热质、痰湿质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偏嗜辛辣油腻甜食、每天长时间接触电脑、晚睡为痤疮发病的危险因素,常用面部清洁物为降低痤疮发病的保护性因素。结论:痤疮的发病与体质相关,湿热质、痰湿质是青春期痤疮患者的好发体质;痤疮发病受饮食习惯、长时间接触电脑、晚睡、是否常用面部清洁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探讨寻常痤疮的发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 318例寻常痤疮患者在两名中医专业调查人员的协助下,完成《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和《寻常痤疮患者一般情况登记表》的填写,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体质类型,分析不同年龄段、性别、痤疮级别、精神因素、遗传情况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18例患者中,湿热质所占的比例最大,有258例次占23.54%,其后分别为阴虚质>痰湿质>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血瘀质>特禀质>平和质(P<0.05);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这3种体质在女性寻常痤疮患者比例高于男性患者(P<0.05);阳虚质在青春期后患者比例高于青春期患者(P<0.05);各种体质类型在不同级别寻常痤疮中的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质、气郁质在受精神因素影响患者的百分比高于不受精神因素影响的患者(P<0.05);各种体质类型在有遗传因素和无遗传因素患者中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湿热质是寻常痤疮发病的主要体质类型,部分体质类型的分布受性别、年龄及精神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而遗传因素、痤疮的严重程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食物不耐受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分类量表对80例食物不耐受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分析食物不耐受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 80例患者体质类型多为气郁质、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其中气郁质21.25%、阳虚质20.00%、气虚质17.50%、湿热质15.00%、痰湿质12.50%;男性患者湿热质、痰湿质明显高于女性,女性气郁质、气虚质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物不耐受与中医体质关系密切,主要分布在气郁质、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5种体质类型中,余下4种体质类型分布较少。且部分体质类型患者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南宁地区痤疮发病年龄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采用门诊病例调查方法,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诱因、饮食嗜好、伴随症状、皮损类型、病情分类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南宁地区痤疮患者体质发病趋势是湿热质发病多,气郁质次之。春季表现痰湿质为高峰,气郁质出现小高峰;夏秋季节湿热质与阴虚质发病或病情加重,呈现高峰;冬季气郁质表现为高峰,血瘀质由于观察例数过少,规律不明显。结论:湿热质是南宁地区痤疮发病的易发体质。不同体质痤疮加重或发病季节也不同,临床治疗上结合气候特点提供个体化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并对其相关发病因素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选取乳腺增生症女性患者2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一时期体检健康的女性21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2组研究对象入组后均按要求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并对其体质类型进行判定,研究组患者还需填写自拟的《乳腺增生症临床调查表》,对比分析乳腺增生症患者临床主要的中医体质类型表现及不同体质类型与乳腺增生症相关发病因素(包括年龄、性格偏向、饮食偏好及工作性质)的相关性。结果乳腺增生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由高分布到低依次是气郁质、痰湿质、瘀血质、阳虚质、阴虚质等,其中研究组阳虚质、痰湿质、瘀血质及气郁质患者均明显多于健康对照组(P0.05),是乳腺增生症的4种常见体质类型;乳腺增生症4种常见体质类型中阳虚质的分布特点是年龄51~60岁、性格偏向急躁易怒、饮食偏好素食及非体力工作(均P0.05),痰湿质的分布特点是年龄31~50岁、性格偏向开朗或温和、饮食偏好荤食及非体力工作(均P0.05),瘀血质的分布特点是年龄31~50岁、性格偏向急躁易怒、饮食偏好荤食及非体力工作(均P0.05),气郁质的分布特点是年龄20~40岁,性格偏向急躁易怒、饮食偏好荤食及非体力工作(均P0.05)。结论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临床中以阳虚质、痰湿质、瘀血质及气郁质的偏颇体质最常见,且不同体质类型与患者的年龄、性格偏向、饮食偏好及工作性质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医体质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进行中医体质干预,改善偏颇体质,恢复个体健康生理状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数据指标,根据《中医体质量表》判定体质类型并观察其分布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结果:偏颇体质占绝大多数,偏颇体质排序分别为平和质、兼夹体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特禀质,其中兼夹体质以痰湿兼血瘀质为主。男性痰湿质、湿热质明显高于女性,女性血瘀质、兼夹体质明显高于男性,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年龄层次的体质类型分布中,21~50岁年龄段以痰湿质、温热质居多,51~60岁以痰湿质、血瘀质居多,61~70岁及〉70岁年龄段则以血瘀质、兼夹体质居多。结论: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是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主要偏颇体质类型,在其防治工作中应重点加强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人群的辨识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未发糖尿病肾病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统计研究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分析研究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气虚质、血瘀质占比高于对照组(P0.01),平和质、阳虚质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及特禀质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P0.01),阳虚证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水湿证、湿热证及湿浊证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体质患者中,气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阴虚证较多,阴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和阴虚证,血瘀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血瘀证,平和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和阳虚证,痰湿质患者多表现为水湿证,湿热质患者表现为湿热证、水湿证,气郁质患者多表现为血瘀证,阳虚质患者表现为阳虚证、气虚证。气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阴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痰湿质与水湿证强相关,与湿热证中等相关;湿热质与水湿证、湿热证中等相关;血瘀质与气虚证强相关,与血瘀证中等相关;气郁质与血瘀证强相关。结论:糖尿病气虚质、血瘀质患者更易发生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不同体质可能决定糖尿病患者发病及发病后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进行中医体质干预、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防治病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人群的数据指标,根据《中医体质量表》判定体质类型并观察其分布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结果:偏颇体质占绝大多数,偏颇体质排序分别为湿热质、痰湿质、兼夹体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阴虚质、特禀质,其中兼夹体质以痰湿兼血瘀质、气虚兼痰湿质、气虚兼湿热质为主.男性湿热质、痰湿质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质、痰湿质是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人群的主要偏颇体质类型,在痛风防治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男性群体,重点加强对湿热体质及痰湿体质的辨识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人群的中医体质辨识,分析其体质分布特点,探讨不同体质人群该病发病特点及其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入选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体质辨识,采用中华中医药协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及"炎黄东方中医体质辨识软件"进行规范化评分量化,并由2位以上中医师进行体质分析,判定其体质分布类型。结果:入选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高尿酸血症者93例,该组人群体质类型分布前3位依次是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平和质、痰湿质及湿热质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体质类型的患者。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痰湿、湿热、阴虚是其发病的主要病机,是临床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结肠管状腺瘤患者中医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结肠管状腺瘤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辨识易发体质类型。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结肠管状腺瘤患者449例进行中医体质调查问卷,同时统计被调查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肠管状腺瘤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结果:结肠管状腺瘤患者中,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管状腺瘤检出发病年龄高峰段在51~60岁,占36. 75%,男女在结肠管状腺瘤检出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阳虚体质为结肠管状腺瘤患者易患体质类型,其次为湿热质、痰湿质,不同年龄调查对象的阳虚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性别调查对象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和气郁质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吸烟与不吸烟结肠管状腺瘤患者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以及气郁质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阳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是结肠管状腺瘤的易患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分类量表对140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9种体质类型按照出现频次的高低进行以下排列:处于前三位的依次为痰湿质,总计人数为621例,占总人数的18.74%;湿热质总计人数为543例,占总体的16.39%;平和质类型的总计人数为160例,占总体的4.83%。最终结果显示偏颇体质类型的总人数为600例,占总体比例的90.91%;单一体质类型的人数为223例,其比例为占总病例人数的33.79%,此外兼夹体质类型的人数为437例,占总体人数的66.21%。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偏颇体质主要以痰湿质、湿热质和瘀血质3种体质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分为肺经风热型、肠胃湿热型、脾虚夹湿型、湿热蕴结型四型,分别辨证给予中药治疗,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7d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皮损情况,评定疗效。结果:痊愈62例(41.3%),显效58例(38.7%),有效22例(14.7%),无效8例(5.3%),总有效率为94.7%。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方法:2017年1-12月在我院预防保健科治疗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296例(296只眼,初发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55例,女141例,年龄30~79岁,病程6~240个月。选取同期3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90例,女170例,年龄26~78岁。采用中医体质分类表对入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中医体质分布,比较患者的中医体质差异。结果:296例翼状胬肉患者中平和质7例(2.3%),阳虚质15例(5.1%),气郁质19例(6.4%),阴虚质43例(14.5%),气虚质32例(10.8%),湿热质64例(21.6%),痰湿质41例(13.9%),血瘀质40例(13.5%),特禀质35例(11.9%)。以湿热质及阴虚质为主,其性别构成及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中医体质以湿热质及阴虚质居多;其与性别及年龄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将湿疹患者中医体质、辨证分型、西医分期的年发病次数加以统计,得出不同中医体质、辨证分型及西医分期湿疹患者的年发病次数分布规律及特点,为湿疹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及新方法。方法:参照瞿幸主编《中医皮肤性病学》、陈达灿主编《皮肤性病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和喻文球主编《中医皮肤性病学》,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和王琦体质九分法,制定此次研究的《湿疹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和《湿疹患者辨证分型表》,对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就诊的482例湿疹患者进行一般情况以及中医体质类型、中医辨证分型、西医分期和年发病次数等内容的调查。结果:不同体质患者的年发病次数间存在明显差异,单一体质中,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年发病次数较多,平和质年发病次数最少;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年发病次数存在差异,湿热浸淫证患者年发病次数多于其他证型的湿疹患者;不同西医分期患者的年发病次数存在明显差异,急性湿疹的年发病次数比亚急性、慢性湿疹年发病次数多。结论: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患者年发病次数多于其他体质患者,平和质患者年发病次数少于其他体质患者;湿热浸淫证患者年发病次数多于其他证型的患者;急性湿疹患者的年发病次数比亚急性、慢性湿疹患者年发病次数多,而慢性湿疹患者年发病次数少于急性、亚急性湿疹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的常见中医体质分布及糖脂代谢情况,为防治GDM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65例GDM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体质调查问卷,判定GDM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别。检测受试者的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Glucose,GLU)、餐后2 h血糖(2 hours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G)和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和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选取前五种常见的体质类型,比较各组间糖脂代谢指标差异。结果:GDM常见中医体质为痰湿质(30.6%,81/265)、湿热质(23.8%,63/265)、气虚质(16.2%,43/265)、平和质(10.2%,27/265)、阳虚质(8.3%,22/265)。糖脂代谢方面,痰湿质组TC和LDL-C水平均分别高于气虚质、平和质和阳虚质组(P<0.05);但GDM常见五种中医体质组间GLU、2 h PG、HbA1c和T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M孕妇中医体质以偏颇质为主,以痰湿质所占比例最高,糖脂代谢差异主要体现在血脂代谢方面。治疗应注重祛湿化痰健脾,并注意调控血脂代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频复发性肾病(FRNS)中医证型同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诊断为FRNS的患儿50例,对其进行病理诊断和中西辨证分型,并对治疗前后患儿的血生化、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诊断结果表明,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其次为肾虚血瘀、湿热内蕴等;病理类型主要为弥漫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炎(MsPG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增生性肾炎(FSGS+MsPGN)及IgA肾病。其中肝肾阴虚患者中多为MsPGN,湿热内蕴型患者中多为IgAN,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临床上可以将IgAN和MsPGN作为湿热内蕴型和肝肾阴虚型的辨证依据和客观指标,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提供依据,以实践中医"治未病"医疗模式。方法:应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21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其易罹体质及与年龄、性别、病程、疾病分期、饮食嗜好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被调查的21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体质以阳虚质、平和质、气虚质多见,最少体质类型为特禀质;不同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分期、饮食嗜好及疾病诱发因素的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性别、年龄段及疾病诱发因素及病程等无统计学差异,但与疾病分期、饮食偏好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存在一定规律,并与疾病分期及饮食偏嗜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中医体质和乳腺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乳腺癌患者和正常人群进行中医体质判别分析。结果:2组人群的体质构成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的气郁质、瘀血质、痰湿质构成比高于正常人群组,是乳腺癌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的主要影响体质类型为气郁质、瘀血质、痰湿质。  相似文献   

19.
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医体质分型与相关代谢指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型及其与相关代谢指标的关系,为进行中医体质干预,改善偏颇体质,恢复个体健康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数据指标,根据《中医体质量表》判定体质类型并观察其分布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与相关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偏颇体质占患病人群的绝大多数,偏颇体质排序分别为兼夹体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特禀质,其中兼夹体质以痰湿兼血瘀质为主。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舒张压是平和质的偏离因素,BMI是痰湿质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是痰湿质的偏离因素,舒张压是湿热质的危险因素,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是血瘀质的危险因素,BMI、舒张压是血瘀质的偏离因素。结论: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是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主要偏颇体质,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同步降低BMI、舒张压、收缩压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对改善MS患者体质、恢复健康生理状态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Acne is a kind of common skin disease in modern young people. Damp-heat constitution is the pathological basis of acne. Influenced by external factors, damp-heat constitution can lead to acne in the three pattern types, including lung meridian wind-heat, spleen and stomach damp-heat and phlegm stasis congestion and stagnation.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though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only way to complet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recurrent acne is to correct the damp-heat constitution. TCM external therapy has always been the common therapy for acne, but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scheme of the therapy 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mp-heat constitution and acne, and the design of TCM external therapy for acne on the face oriented by damp-heat constitution will b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long-term clinical practice and theory summ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