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发性口疮,有在舌尖、舌边、舌根之不同,位于唇、颊、齿龈,以胃(脾)火为主,但“脾开窍于口”、“舌为心之苗”、“龈为胃之络”、“舌边为肝胆所主”亦当为鉴。在临床上以火与热为多,实火有脾胃积热、心火上炎、肝胆火盛之不同,虚火为阴虚火旺。一般而言,前泻其火,后泻其热。  相似文献   

2.
口舌生疮是小儿,特别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中医根据口疮的形状和发生的部位不同,分别叫做“鹅口疮”、“口疮”和“口糜”。若发生于口的两角者,又名“燕口疮”。引起口疮的病因是多方面的,病情亦有轻有重,轻者仅影响小儿乳食的摄入,重者  相似文献   

3.
脓皰病俗称黄水疮,为一种侵犯小儿最多的传染性皮肤病,由化脓菌所致,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本病的主要致病菌。此类细菌广泛存在于周围环境中,健康皮肤上亦有大量附着。卫生情况不好时,细菌积聚就多。机体的健康情况不好对于化脓菌的抵抗力也低。此外,本病的发生除取决于上述因素外,致病菌的毒力也起一定的作用。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记载,公元六一○年,隋,巢元方著之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小儿五脏有热。熏发皮肤。外为风湿所折。湿热相搏身体。其疮初出甚小。后有脓汁。浸淫渐大。故谓之浸淫疮也。”熛疮候:“小儿为风热毒气所伤。客于皮肤。生熛浆而溃成疮。名为熛疮也。”由以上之症状,我们推测即为现今之脓皰病。兹将我科所见脓皰病之发病率与年龄、季节之关系,作表分析,供参考。我科在1958年3月至12月(1—2月我院尚未开院)不满一年内共见到脓皰病初诊患者501人,同一时  相似文献   

4.
<正>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由藿香、栀子、石膏、甘草、防风组成,功用泻脾胃伏热,主治脾胃伏火、热在肌肉、口疮、口臭等。顽固性复发性口疮是口腔黏膜反复发作疼痛性溃疡,久治难愈,病因不明,西医治疗药效不明显。本人自2001年1月~2007年6月共应用泻黄散加味治疗该病45例(均为门诊病人),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复发性口疮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复发性阿弗他口炎(RAS),复发性口腔溃疡(ROU),习惯上称为口疮,是口腔粘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病。中医称为“口疳”、“白口疮”、“赤口疮”、“口疡”、“口破”,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病因十分复杂,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我院近年来以中西医结合治疗3例复发性口疮患者,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病历报告病例1:患者男,65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七、八年,近半月加重,初因反复感冒发热后渐在口唇颊部发现孤立溃疡4个,发热退后,溃疡处仍感疼痛。在上唇颊粘膜处如黄豆大小溃疡4个,中央凹陷呈浅碟状,上覆…  相似文献   

6.
瘘证是由于五志六淫、房劳食滞等原因 ,导致五脏内虚、肢体失养而引起的 ,临床以肢体筋脉痿软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其病因病机、证候分型 ,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 ,《素问·痿论篇》并提出了“治痿者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元代朱丹溪在《内经》及前人论治痿证的基础上 ,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 ,即泻南方之火热 ,补北方之阴水的治疗原则 ,对今之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南方火盛、北方水亏 ,是痿证的主要病机《内经》认为 ,痿证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 ,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 ,因而五体失养 ,产生痿软症候 ,《素问·…  相似文献   

7.
青光眼在中医上属于“五风内障”范畴,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玄府闭塞是眼科疾病的重要病机之一,玄府理论近年来渐被重视。该文基于玄府理论初探青光眼的病因病机及治则,认为青光眼的病机为“风”“热”“火”“痰”“湿”“虚”“郁”导致的风热伤闭玄府、气火上逆壅滞玄府、痰火郁结闭塞玄府、精气不足玄府萎闭,以发散走窜开玄、泄热开玄、理气开玄、逐痰火开玄、补虚开玄及活血利水开玄为治法,合理选用开通玄府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难治性咳嗽属于临床多发病、常见病、疑难疾病,疗效多不理想,西医以对症和病因治疗为主,效果一般。该病中医病因病机繁多而复杂,治疗难度大,仅仅从肺论治,疗效多不理想。冯佩银教授以“火郁发之”理论为指导,认为“火郁”是难治性咳嗽的核心病机,是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关键。主张痰热即为“郁火”或“郁热”,是无形痰或有形痰遏伏火或热于内,使火热不得透达于外,而与痰胶着于内。其治则治法是“火郁发之”,即清热化痰,通达气机,使郁热得以透达于外而解。在此理论指导下,冯佩银教授创制了金利止咳颗粒。金利止咳颗粒是清热透邪,展布气机,宣降肺气法的典范,疗效可靠,安全无毒,被广大患者充分认可。  相似文献   

9.
中医对“口腔溃疡”早有认识。称“口疮”“口糜”《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即有“岁星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素问·气厥论》曰:“膀胱移热于小肠,融肠不便,上为口糜”的记载。“口糜”即“口腔溃疡”,多因阳旺阴虚膀胱水湿泛溢,心经积热,脾经湿热瘀郁,久则化为热毒,湿热薰蒸于上。以致满口糜烂。  相似文献   

10.
口疮,是以局部黏膜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限性疾病.发病周期长,且多易反复,现代医学对于此病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郑日新教授为“新安医学郑氏喉科”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对口疮的形成和临床辨治有着独特的认知和发明,经过多年临证实践,反复摸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治疗特色——外治吹药疗法.作者对郑日新教授辨治口疮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介绍.  相似文献   

11.
慢性喉炎从痰论治体会白桦,刘瑞娟100091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慢性喉炎是喉科的常见病,属中医学“慢喉”范畴。因其多为脏腑虚损所致,又称其为“金破不鸣”。《景岳全书》谓:“暗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内夺而喑也”...  相似文献   

12.
赵国敏 《全科护理》2009,7(36):3357-3358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湿疮”“浸淫疮”“旋耳疮”“绣球疮”等。其以多形性皮疹、倾向渗出、对称分布、易于复发和慢性化、自觉剧烈瘙痒为特点。约占皮肤科门诊病人的20%~30%,至今病因尚不明确。此病  相似文献   

13.
泻黄散系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所载之名方,书中记“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治脾热弄舌。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上剿,同蜜酒微炒香为末”水煎服。临床以治疗小儿或成人顽固性复发性口疮、舌炎、唇炎等口腔疾病(后统称:口疮)而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14.
衡柄芳 《华西医学》1994,9(4):396-397
治疗口疮病50例疗效分析衡柄芳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本文以60例口疮病属阴亏火旺型患者分成二组,一组以口宁汤,一组以vitB2进行对照,经过分析口宁汤组有显著疗效。(其中包括了自身对照、自服vitB210天以上者)。本文所描述的口疮,是指口舌...  相似文献   

15.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口腔科的常见病之一。笔者于1992年3月~1997年1月以“消疮汤”治疗火盛阴亏型“口疮”28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8例中,男5例,女23例;年龄2~62岁,平均41岁,病程2天~4年;除3例幼儿为初发者外,其余均有反复发作史。口腔粘膜一处或多处溃疡,周围红肿,甚则舌体亦肿,伴疼痛,口干饮冷,便秘尿黄,舌红,首薄黄或舌红少苦,脉滑数或细数,根据中医辨证属“火盛阴亏”型。“消疮汤”由川连、生地、淡竹叶、玄参、花粉、赤芍、石解、麦冬、生黄茂等组成基本方。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胃火炽盛者加知母,生石…  相似文献   

16.
口腔溃疡古称口疮、舌疮等.口疮初发多为实火,而长期迁延难愈或反复发作多属虚火.对慢性顽固不愈的口疮,若单纯用苦寒泻火之剂,往往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7.
火之为病,当分内外;内火之中,又别虚实.虚火一汪,以“阴虚火旺”为多见.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不独阴虚可以致火,阳虚致虚火者亦不为少见.历代医家对此不受论述.我们披阅有关文献,结合临床体会,对阳虚致火略陈管见.为别于“阴虚火旺;之火,我们称之为”阳虚火炎;. 一、历代文献中虽无“阳虚火炎”之说,但可以见到“无根之火”.“浮游之火”等描述,并叙述了  相似文献   

18.
任何疾病的过程,总的来说是正与邪相争的过程,而内因是依据,外因是条件,二者相互影响,才能致病,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对疾病的处理,除了辨病位,察病因而外,更要审其邪正之消长、以作立法处方遣药之依据。现以中医对小儿麻疹的处理,谈谈个人的看法: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外邪,而感邪之后,变化滋  相似文献   

19.
原书本作《伤寒集病论》,因“汉人多假襍为集”,字样写作“伤寒襍病论”(今本“卒”仍“杂”之误字,“杂”之繁体就是“襍”)。原来,“集论曰”就是合伤寒集、病论两书起例时使用的简称,所以仲景书前有“伤寒卒病论集论曰”八字,前五字“伤寒卒、病论”是原书名,后三字“集、论曰”则是作序者总括两书而起例;本是“序言”的第一句话,后来又把集混到书名中去了,则书名竟作“伤寒卒病论集”;而序的起例,就只能是“论曰”两字了,现在通行本如式。其实,原序中仍有“为伤寒集、病论合十六卷”的原文,其中有一“合”字,亦足以证明集与论为两书。正因为集、论为两书,而且都用“平脉辨证”的方式撰成,所以说“并平脉辨证,为伤寒集、病论,合十六卷”,一“并”一“合”,更尽透原著本来就分作两书之意。该文提供了翔实的训诂学证据,证成了以上说法。  相似文献   

20.
1热证发生的病因病理 小儿生理特点是:“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脏腑柔弱、骨气未成……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患热证病因,不外内因及外因两种,如外感六淫而转化为热或因时气温热,病邪而为热皆属外因,因伤饮食或久病虚弱等而致之热皆属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