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比9 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中西医汇通派张锡纯、唐容川、恽铁樵、陆渊雷4 位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张锡纯及其他8 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四性五味归经补泻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处方用药排序前5 位的药物包括炙甘草、白术、白芍、茯苓、当归,具有气血并补,补中有泻之意,多以补气阳为主,恽铁樵偏补阴血。汇通各家用药偏寒凉,辛甘。张锡纯与中西医汇通医家中唐容川及陆渊雷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0.826,0.701(P<0.05),与其他医家相关性均不显著,聚类分析显示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唐容川、陆渊雷可聚为一类,恽铁樵单独一类,其他非汇通医家不为同类。结论:中西医汇通派4 家临证处方规律有其相似之处,亦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比9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张锡纯及其他8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张锡纯及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张锡纯与各医家在临证常用药物排序,相关性分析,方剂计量8项指标分析中均有显著差异(P0.05),尤其在运用生石膏、山药、山茱萸、黄芪、白芍等药物时与其他医家风格迥异。结论作为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张锡纯具有鲜明和极具创新性的临证用药个性,与其他中西医汇通医家有相似性,与非汇通医家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比9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清代医家唐容)川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唐容川及其他8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四性五味归经补泻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唐容川临证处方用药排序前5位高频用药分别为炙甘草(0.65)、白芍(0.63)、茯苓(0.32)、黄芩(0.32)、当归(0.31)、生地黄(0.24)。与其他8位医家相比茯苓、白芍用量偏高。用药归经显示脾、肺、胃(5.0、4.7、3.95)频次较高。唐容川与中西医汇通医家张锡纯及陆渊雷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0.701(P〈0.05),与其他医家均不显著(P均〉0.05),唐容)川临证处方计量特有指标中变异系数、极变异系数、主要突出指数偏小0.4、4.62、0.45。结论唐容川临证用药习惯上与中西医汇通医家有相似之处,与非汇通医家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5位近代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探讨陆渊雷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以陆渊雷及其他4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及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陆渊雷临证高频用药以炙甘草、当归、白术、白芍、半夏为主。常用君药是:柴胡、黄芪、黄连;白术、半夏用量比其他4位医家高。陆渊雷临证用药计量指标与近代5家均值比较显示:陆氏主要突出指数高于均值,个别药物计量突显性强。结论:陆渊雷临证用药习惯上与近代医家有相似之处,且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比汉、唐、宋、明、清、当代医家临证保胎用药规律的相同与异同点,分析各朝代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汉代至当代医家临证保胎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与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朝代医家临证处方常用药物四性、五味、归经、功效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各朝代医家临证保胎用药温热/寒凉比值皆大于1。五味频次比较中,只有明代偏重于酸甘,其他各朝代都偏重于辛甘。除当代用药以后天与先天并补而更偏重补肝肾外,其他朝代脾胃/肝肾均小于1,以补后天脾胃为重。补益药使用频次以当代为最(4.60),明代(4.57),清代(3.05),宋代(2.30),唐代(1.86)。各朝代医家临证处方高频用药宜聚为3类:唐代和宋代聚为一类,同时与汉代聚为一大类;清代和当代聚为一类;明代单独为一类。结论各朝代医家保胎用药多以补虚为主,兼有活血、止血、清热、解表等方法。各医家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所处历史时期的疾病特色能够辨证用药,各有特色。用药都偏温热,佐以辛甘,攻补兼施,不忘先后天并补,用药逐渐丰富,辨证更趋完备。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临证处方用药品类及频率分析,得出邓老临证用药规律.方法 选取邓铁涛及对比医家医案临证处方为研究资料,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其用药范围及频率进行分析.结果 所选邓铁涛84首处方共涉及药味数181味,方均用药数9.57味;临证处方用药前5位药为:甘草、茯苓、白术、黄芪、太子参;以用药频次对邓铁涛及对比医家做聚类分析,得出邓铁涛单独为一类,但若以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及温胆汤所含药物聚类分析,则邓老与施今墨聚为一类;且所涉及药物中太子参、五爪龙、楮实子等33味药物为邓铁涛单独使用者.结论 邓老临证重视脾胃,善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及温胆汤,且对岭南道地药材运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7.
古今医家临证处方模式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临证处方模式是指医家在医疗实践中业已形成习惯的遣方用药程式,包括方制奇偶、用药多寡、剂量轻重、配伍繁简、方证对应、功效博约等特征。不同医家有不同的临证处方模式,它是医家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的集中体现。为了开展古今医家临证处方模式方剂计量学研究,本文简要分析了古今医家临证处方模式的类型概况:构成临证处方模式的基本要素是用药范围广狭、用药性味侧重、用药归经疏密、用药功效主次、用药剂量轻重、方药结构繁筒、方剂配伍显隐、方证对应偏正等;临证处方模式的一般类型可划分为时代常模、方域常模、学科常模、流派常模、名医常模等;具有代表意义的特征性临证处方模式计有经典式、简约式、繁复武、轻灵式、重密式、平正式、偏倚式等。诸多临证处方模式类型通过古今医家医论医案资料的方剂计量学分析确立之后,将据以构建古今医家临证处方模式判别系统而对各类处方进行模式识别与比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岳美中临证处方初复诊用药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岳美中及现代名中医临证处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与方剂计量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系列方剂计量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显示岳美中临证处方初复诊用药变化规律。结果(1)岳美中在平均加药数、平均减药数、变化指数上均低于其他多数医家,体现其“守方”特点;(2)岳美中在加减指数上表现为用药习惯是以加药为主;(3)岳美中在平均加药比与平均减药比与叶熙春聚为一类。结论初复诊临证处方的变化是有效区分医家用药习惯的指标之一。岳美中教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遵从“守方”原则,对于慢性病的诊治有方有守,体现其辨证准确,立法有定,用药稳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国医大师临证处方用药剂量特点与规律。方法选取国医大师及明之前、清代、近代、现代、一般医家等医案中临证处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和方剂计量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方剂计量学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显示出国医大师临证处方用药剂量的特点。结果(1)国医大师每方平均用药数为12.61味,方剂用药总量均值为12.64,方剂单药量均值为1.02,最大单药量均数为1.88,最小单药量均数为0.45,国医大师与对比医家除用药味数外其余指标值均排名第二位,而一般医家最大,清早期医家最小;(2)国医大师与清早期、清中期、清晚期、现代医家、一般医家在方剂用药总量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方剂最小单药量中国医大师与清早期、清中期、清晚期、近代医家、一般医家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方剂用药味数中国医大师除与近代医家及一般医家外,其余医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国医大师与近代医家综合指标聚类中聚为一类。结论国医大师用药剂量较大,但善于变化,主药突出,针对性强,与国医大师相比,一般医家用药剂量欠稳定,忽大忽小。无明显规律;医家用药剂量自清早期迄今,有逐渐增大趋势,国医大师用药剂量与近代医家接近,提示其用药习惯随时代而变化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张锡纯是近代影响力较大的医家,处方用药有着鲜明的特点。《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张锡纯的代表作,展示了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处方用药特点。笔者从《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中药篇、方剂篇提取了有用到黄芪的病案114例,分析总结了张锡纯运用黄芪用量规律,并找出其药效与药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钟慧群  李萍  王迪 《辽宁中医杂志》2013,(11):2243-2244
张锡纯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其流行于世之唯一一部医书。文章主要论述了此书贯通中西医理、合参中西药物、互释中西药性的"中西汇通"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中医学的研究与应用过程中,更多时候提及的是中医理论体系,而忽略了还有多种技术和技术体系的存在。实际上,中医学应用于临床的技术比理论出现得要早,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医学的技术内容并没有被很好地分化出来,亦未建立起符合自身规律的技术体系。中医学缺失的技术内容包括技术理论、技术操作能力、技术框架内涵三个方面,明确提出中医学特色的技术概念,明确各项具体技术的内涵,系统阐明不同技术之间的关系,这是建立中医学技术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运用唐容川《血证论》之"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治疗玻璃体积血,探析玻璃体积血的早期非手术疗法。方法:把玻璃体积血据病情病程分为四期,分别运用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进行中医药治疗。结果:运用止血四法治疗玻璃体积血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唐容川《血证论》之止血四法对指导玻璃体积血的早期非手术疗法仍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源于易学的四象元素在清代医籍中屡见不鲜,并被医家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通过对清代医籍进行系统地梳理,认为四象元素的表达形式可分为方药四象与人身四象两大类,包括药物四象、方剂四象,以及脏腑四象、经络四象、体质四象、丹功导引四象。四象元素在不同场景中所体现的思想同中有异且不可替代,对传统医学理论的优化与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章兆兵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7):394-394,38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抽取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60名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30名,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30名,行保守治疗。术后随访1月-3月,手术后肘关节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评分标准和美国肩肘外科(ASAES)医师评分标准两项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相比,实验组UCLA功能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对肱骨髁上骨折复位产生良好效果,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重要方法。但应注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手术经验及术后规范的功能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6.
张锡纯在用药方面,精研药性,尊古而有创新;灵活求变,扩大药用范围;单味重用,力挽沉疴痼疾;重视配伍,严谨而富新意;调理气机,用药升降相宜;推崇食疗,方便而有效验,并注重中西汇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明代名医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论治噎膈的学术思想。方法:仔细研读《景岳全书》,体会张介宾先生在论治噎膈上思路及方法,并加以总结。结果:①辨证上重阴阳,尤其重视阳气的主导性作用,且善辩虚实寒热;②疗法以先后2天为最重,又强调应“内观自养”;③临证遣药喜用温补滋润之品以补脾肾、益气血;忌攻下之品恐伤脾胃。结论:张介宾先生论治噎膈思路及方法具有其特点,为临床中医治疗噎膈提供了依据,尤其是“内观自养”,往往为现代医家所无视。  相似文献   

18.
恽铁樵是民国著名的中医理论家、临床家,在教育史上是中医函授教育的先行者。秉承振兴中医之志,两度创办铁樵函授中医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开启了中医函授教育的新篇章。介绍恽铁樵函授中医学校的概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张仲景。肾系疾病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方法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条文,按照肾系所涉及到的疾病依次归类,统计肾系用药的功效、四气、五味、归经、频数前15位药物。结果功效用药依次为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泻下药、收涩药等;四气用药依次为:温、寒、平、热、凉;五味用药依次为甘、辛、苦、咸、酸;归经用药依次为心经、脾经、肺经、肝经、肾经、膀胱经;前15位药物依次为甘草、茯苓、桂枝、生姜、芍药、大枣、白术、附子、干姜、泽泻、半夏、柴胡、人参、大黄、瓜蒌根。结论张仲景用药灵活严谨,就肾系用药规律概括为“调节开阖,扶正祛邪,寒温并用,尤重气化,培土治水,兼及整体,去宛陈荃,扶阳祛湿,发汗利尿,因证而施”40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