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视网膜大动脉瘤是指视网膜动脉的一种病理性扩张,单眼发病较为多见,好发于视网膜动脉的1~3级分支,瘤体常呈囊状、憩室状或梭形,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或玻璃体出血、出血波及黄斑,会严重损害视功能.视网膜大动脉瘤临床表现多样化,常导致漏诊或误诊.现将我院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确诊的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脑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雁彬 《吉林医学》2007,28(18):1959-196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Willis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或分叉部,常由于自发性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被发现.动脉瘤破裂后易发生再出血,患者病情多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3.
<正>内脏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aneurysm,VAA)是指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瘤,相对罕见。发病率为0.01%~0.1%[1],其破裂和出血发生率高,可快速危及生命[2-3]。脾动脉(约占60%)和肝动脉(20%)最常出现病变,肠系膜上动脉仅占4%,而胃左动脉瘤(left gastric artery aneurysms,LGAAs)的发病率更低[4]。吴长才等[5]报道了临床上的胃左动脉瘤破裂出血案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早期栓塞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2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根据夹层动脉瘤形态以及与同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关系,分别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5例(其中2个以上支架叠加4例),单纯双支架治疗1例;弹簧圈闭塞近端椎动脉1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15例。术后腰大池引流血性脑脊液,预防脑血管的痉挛。结果:本组22例患者中17例实施急诊手术(术中均未见出血和梗塞),5例限期手术;支架置入术6例,其中1例术后早期出现非动脉瘤性出血,但术后均恢复良好。单纯弹簧圈闭塞术16例,术后2例出现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1例高龄Ⅳ级患者放弃治疗出院。随访3个月-18个月,期间无再出血及脑梗塞发生,1例遗有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影像学随访14例,其中3例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消失,11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的无再通,对侧椎动脉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结论: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应尽早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介入方法安全有效,双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方法应首先考虑。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囊性膨出,好发于颅内动脉分叉和主干的分支处,破裂后可产生剧烈的头痛以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1].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常导致病人残疾或死亡.近年来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的开展,提高了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本文报道我科2009年2月至2009年12月的29例动脉瘤夹闭术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态及检查方法。结果颅内动脉瘤单发病灶者33例,多发病灶者5例;发生于Willis环前部分的患者31例,发生于脑动脉远侧分支患者5例,发生于Willis环后半部分的患者2例;按动脉瘤大小分:小型9例,中型17例,大型10例,巨大型2例;按动脉瘤形状分:囊形动脉瘤26例,梭形动脉瘤12例。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共29例,其中26例为囊形动脉瘤,3例为梭形动脉瘤。结论DSA脑动脉造影能够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目前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临床特点、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了自2001年以来确诊为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中,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单纯脑实质出血1例,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2例,1例无明显异常.DSA检查均具有颈内动脉(ICA)末端和(或)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近端狭窄或闭塞;颅底血管闭塞处附近呈异常血管网生成的典型表现.共发现9个颅内动脉瘤,其中主要动脉动脉瘤6例,外周动脉动脉瘤3例.所有动脉瘤形状均为囊状,且为责任动脉瘤.结论 CT检查仅能显示颅内出血的部位,DSA检查可清楚显示烟雾病血管狭窄闭塞的部位、侧支循环情况及是否合并动脉瘤.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可导致脑叶出血,脑室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架治疗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再出血风险及预后。方法收集23例患者共23枚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支架植入后破裂和未破裂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及预后情况。结果破裂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共12例,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临床表现,未破裂夹层动脉瘤共11例。单纯支架植入10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3例,支架植入均成功。破裂组和未破裂组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3%(1/12)和0%(0/11),破裂组出现1例术后24 h内非动脉瘤部位出血。随访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未破裂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90.9%(10/11),部分闭塞率为9.1%(1/11);破裂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50%(6/12),部分闭塞率为41.7%(5/12),无复发病例。随访过程中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结论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期术中应用支架不会显著增加围手术期再出血的风险,并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推荐将支架作为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局限性异常扩大,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变[1].其破裂出血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患者剧烈头痛,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叉或分支的远侧角处,颅内动脉瘤的瘤体虽然较小,但瘤壁不健全,常发生破裂,引起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内血肿、脑血管痉挛、脑缺血、脑水肿和脑积水等一系列病理改变[2].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开颅手术,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恢复快等优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对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治疗,通过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谦  王嵘  张东  张岩  赵元立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13,35(2):113-116
目的 分析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和脑出血类型,探讨脑出血原因.方法 同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30例(37例次)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出血型烟雾病患者占同期收治烟雾病患者的19,6%(30/153).男7例,女23例,男:女=1∶3.3;年龄12~55岁,平均(35.0±11.4)岁.成人烟雾病脑出血发病比例高于儿童及青春期患者(22.6% vs.10.5%).单纯脑室内出血(15例次)和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12例次)是烟雾病脑出血最常见的两种类型(73%).8例(26.7%)合并动脉瘤.出血侧半球和非出血侧半球Suzuki 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09,P=0.913).30例60侧半球中,32侧存在脉络膜前动脉合并后交通动脉扩张,发生出血半球20侧(62.5%),非出血半球12侧(37.5%);28侧无脉络膜前动脉合并后交通动脉扩张,发生出血半球10侧(35.7%),非出血半球18侧(64.3%),存在脉络膜前动脉合并后交通动脉扩张的半球出血比例显著升高(x2=4.286,P=0.038).结论 出血型烟雾病多见于成人和女性患者,单纯脑室内出血和脑实质出血破人脑室是烟雾病脑出血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动脉瘤破裂和脉络膜前动脉扩张破裂可能是烟雾病脑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