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泌素胃动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97例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和21例正常对照组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的测定,结果表明脾胃虚弱型胃泌素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5),胃动素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P>0.05);肝胃不和型胃泌素较正常人升高更显著(P<0.01),胃动素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脾胃虚弱型和肝胃不和型胃动素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中医的证型与胃泌素、胃动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伴抑郁焦虑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的胃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超声显象仪、放射免疫方法对30例FD伴抑郁焦虑患者、30例非抑郁焦虑FD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胃液体胃排空率、血浆胃动素的变化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胃液体胃排空率伴或非伴抑郁焦虑F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伴抑郁焦虑FD组与非抑郁焦虑FD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胃动素水平伴抑郁焦虑FD组低于非抑郁焦虑FD组(P〈0.01);且伴抑郁焦虑FD组、非抑郁焦虑FD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胃排空率变化与FD伴或不伴抑郁焦虑因素有明显相关性;FD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下降,伴抑郁焦虑FD患者下降更显著;伴抑郁焦虑FD患者胃动力障碍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针刺分型治疗胃动素和胃电参数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分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胃动素和胃电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针刺组32例FD患者按中医分型标准分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热阴虚三型,分别进行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查患者的胃动素及胃电参数值,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脾胃虚弱型治疗后胃动素值显著高于治疗前胃动素值(P<0.01);肝胃不和型治疗后胃动素值显著高于治疗前胃动素值(P<0.01);胃热阴虚型治疗后胃动素值显著高于治疗前胃动素值(P<0.05);三型中脾胃虚弱型胃动素值升幅最高.脾胃虚弱型治疗后胃电主功率值显著高于治疗前胃电主功率值(P<0.01);肝胃不和型治疗后胃电主功率值显著高于治疗前胃电主功率值(P<0.05);胃热阴虚型治疗后胃电主功率值显著高于治疗前胃电主功率值(P<0.05);三型中以脾胃虚弱型胃电主功率值升幅最高.结论:针刺可提高FD患者血浆胃动素值和胃电主功率值,针刺组三型胃电主功率值的变化与血浆胃动素值的变化具有对应性.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医分型脾胃虚弱型组(48例)与肝胃不和型组(60例),对照组(27例)内镜下测定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胃窦压、幽门括约肌压力。结果:脾胃虚弱型组和肝胃不和型组患者两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脾胃虚弱和肝胃不和型患者存在胃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延髓最后区对犬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延髓最后区对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及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在8只犬的胃窦和十二指肠浆膜埋植应力传感器记录胃窦和十二指肠消化间期复合运动。在一侧股静脉内置慢性静脉插管供注射外源性胃动素。用RIA法测定血浆胃动素含量。观察:(1)消化间期正常MMC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浓度变化;(2)电损毁延髓最后区对MMC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3)电损毁延髓最后区对外源性胃动素启动MMCⅢ相收缩作用的影响。结果;(1)正常犬消化间期出现典型的Ⅰ、Ⅱ、Ⅲ、Ⅳ相MMC。MMCⅢ相与血浆胃动素释放高峰同步发生。(2)电损毁延髓最后区后,胃窦十二指肠MMC的收缩运动明显抑制,MMCⅠ相延长,Ⅱ、Ⅲ相明显缩短,失去了损毁前MMC周期性时相性和移行性的特点,血浆胃动素浓度明显降低,外源性静脉注射胃动素不能启动MMCⅢ相收缩。结论:延髓最后区对消化间期MMC的周期发生和移行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作用途径与胃动素介导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naldyhpepsin,FD)的发病机理、诊断分型和治疗作一概述。1发病机理1.1胃肠运动和胃排空功能的改变胃肠运动和胃排空功能的改变是FD的主要发病机理。早在1980年国外有学者报告FD患者存在着胃电活动异常(胃动过速),胃窦部运动异常伴固体食物胃排空延迟。如王振华等采用核素胃排空试验,连续动态观察70例FD患者排空情况,结果证实42.9%有胃排空延迟,并且发现各时间段有快慢不均的异常情况[1]。朱瑞平用单切面实时超声显像法检测FD患者17例,发现较正常对照组15例胃液体排空时间延长,胃窦收缩频率、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柴芍胃炎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模型大鼠血浆胃动素、胃泌素的影响,探讨该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能机制。方法:将FD模型大鼠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模型组,多潘立酮组,柴芍胃炎颗粒高、中、低组,同时与空白组比较,观察各组大鼠饮水、饮食、体重变化和胃排空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结果:胃泌素:各中药组、多潘立酮组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胃动素: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正常空白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较中药低剂量组及多潘立酮组升高(P〈O.05)。胃排空率: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正常空白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高于低剂量组(P〈O.05)但较多潘立酮组低(P〈O.05)。结论:柴芍胃炎颗粒可能通过促进胃泌素、胃动素分泌和增加胃排空率,从而起到改善FD模型大鼠胃肠动力障碍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胃动素、胃排空率超过正常范围并不利于胃肠道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医辨证分型与胃动力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胃B超显影剂实时观察80例患者和12例健康自愿者胃半排空时间(GET1/2)、胃窦收缩频率(ACF)、胃窦收缩幅度(ACA)及胃窦运动指数(MI)。其中80例FD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及脾胃湿热型。结果脾胃虚弱型的GET1/2、ACF、ACA及MI均明显低于其他证型和健康自愿者(P<0.05,P<0.01)。结论FD的3个证型中,脾胃虚弱型有明显的胃动力障碍,其次为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胃轻瘫中医证型与胃动力改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糖尿病胃轻瘫(DGP)中医证型与血浆胃动素(MOT)及体表胃电图(EGG)改变的关系。方法:对38例3种不同中医证型的DGP患进行血浆MOT及体表EGG检测,并与正常人20例进行对照。结果:DGP3种中医证型患血浆MO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组肝胃不和组最高,胃阴不足组次之,其次是脾胃虚弱组;DGP3种中医证型的EGG餐前、餐后主频率及主功率、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性,以胃动过缓百分比明显增加、正常节律百分比减少为其特征。结论:DGP的中医证型不同,血浆MOT含量及胃电参数不一,胃肠动力功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MOT及胃电参数可作为DGP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对指导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30例伴抑郁焦虑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改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伴抑郁焦虑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的胃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超声显象仪、放射免疫方法对30例FD伴抑郁焦虑患者、30例非抑郁焦虑FD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胃液体胃排空率、血浆胃动素的变化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胃液体胃排空率伴或非伴抑郁焦虑F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伴抑郁焦虑FD组与非抑郁焦虑FD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胃动素水平伴抑郁焦虑FD组低于非抑郁焦虑FD组(P0.01);且伴抑郁焦虑FD组、非抑郁焦虑FD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胃排空率变化与FD伴或不伴抑郁焦虑因素有明显相关性;FD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下降,伴抑郁焦虑FD患者下降更显著;伴抑郁焦虑FD患者胃动力障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 采用不透X线标记物一钡条法检测胃排空,休表胃电图法检测胃电,分别对慢性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37例)、脾虚证患者(20例)及对照组(13例,无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史,一般检查无正常者)进行检测。结果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各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胃排空率低于对照组(P<0.05);脾虚证患者胃电波幅及频谱累加值(SUM值)在餐前、餐后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及脾胃湿热证患者(P<0.05),其胃排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及脾胃湿热证患者(P<0.05)。结论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无特殊表现,正常的胃电不能预示正常的胃排空,胃排空率低下可能与胃电波幅及SUM值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中药升降胶囊对大鼠胃排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中药升降胶囊对大鼠胃排空的影响,并从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血浆胃动素(Mot)、生长抑素(SS)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周龄的SD大鼠随机分成B组(升降胶囊高剂量组),C组(升降胶囊低剂量组),D组(枳壳白术组),A组(正常对照组)和E组(西沙比利组)。用药10d后用同位素法检测其胃排空功能,微量羟胺法检测其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放免法检测其血浆Mot和SS。[结果]B、C、D组30min胃排空率分别为(51.44±6.38)%、(40.82±7.24)%和(40.22±7.16%,均高于八组的(33.18±6.32)%;3组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活性、MOT和SS分别为:B组(0.856±0.128)μmol/h,(124.26±25.94)ng/L和(39.42±7.%)ng/L,C组(0.726±0.164)μmol/h,(119.86±29.38)ng/L和(38.33±7.64)ng/L,均高于A组的(0.576 ± 0.150)μmol/h,(91.28±26.84)ng/L和(28.22±7.68)ng/L。[结论]升降胶囊可促进胃排空,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胆碱能神经功能及提高血浆Mot和SS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Wang LJ  Zhou L  Yuan B  Wang L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2):2266-2270
目的研究瘦素对大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和消化期胃运动的作用,并观察空腹MMC与餐后消化期胃运动的不同时程血中瘦素浓度的变化以及与胃动素变化的关系。方法5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5组进行慢性实验。在胃体、胃窦和幽门浆膜植入应力传感器记录清醒大鼠胃运动。颈外静脉内置慢性静脉插管供注射药物及取血样品。血清瘦素和胃动素用放免法测定,进餐用标准试餐。结果空腹胃运动出现典型的消化间期MMC运动,分Ⅰ、Ⅱ、Ⅲ、Ⅳ时相,其Ⅲ相可传至幽门。进餐后胃运动呈持续有规则的蠕动性收缩的消化期运动。空腹MMC运动中血清瘦素的浓度分别为Ⅰ相(5.6±1.0)μg/L,Ⅱ相(11.4±2.1)μg/L,Ⅲ相(2.1±0.7)μg/L,显示MMCⅡ相瘦素浓度最高(P<0.01)。餐后消化期,血中瘦素浓度于进餐后3 min开始升高,至餐后10 min达到高峰(28.1±4.4)μg/L,随后30 min瘦素仍维持高水平(与餐前比较均P<0.01)。与瘦素相反,胃动素在MMCⅢ相时浓度最高,而餐后其浓度较低。静脉灌流瘦素(2.5μg·kg-1·10 min)可使空腹胃运动变为餐后胃体舒张、胃窦与幽门收缩的消化期运动类型。抗瘦素血清、阿托品及胆囊收缩素(CCK)-A受体阻断剂戊酰胺酸均可阻断瘦素对胃运动的作用。结论瘦素是启动空腹胃MMCⅡ相活动及餐后消化期运动的激素,其变化会导致与饱感有关的胃排空延迟。瘦素对胃运动的作用是通过胆碱能神经及CCK-A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血浆胃动素水平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 3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与 3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血浆胃动素水平测定 ,探讨胃肠道激素及其与胃肠道运动和神经调节的关系 ,结果显示 :两组疾病血浆胃动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且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与血浆胃动素水平无相关性。表明此组疾病虽然发病机制中迷走神经张力高低不一 ,而两组疾病血浆胃动素水平无差异 ,提示胃动素可能没有参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力紊乱  相似文献   

15.
中药对慢性胃病脾虚兼肝郁证的胃电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慢性胃病脾虚兼肝郁证患者10例随机分成2组。Ⅰ组为脾疏肝组,服用四君子汤加四逆散;Ⅱ组为健脾益气组,服用四君子汤。观察它们对1h胃电图的影响。结果表明:2组煎剂都能提高胃窦部胃电波幅值,改善该型患者胃运动机能;而Ⅰ组还能提高胃体部波幅值,因而对改善胃运动机能的作用略强于Ⅱ组。从一定程度上证实祖国医学“土得木而达之”的理论,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胃动素对Cajal间质细胞引起的大鼠胃平滑肌收缩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Zhou L  Wang LJ  Yuan B  Wang L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6):1422-1427
目的 观察Cajal间质细胞(ICC)在胃平滑肌收缩的关键作用,以及胃动素及ICC引起胃平滑肌细胞收缩的影响。方法:(1)采用大鼠胃体上1/3起博区及胃窦环行肌条在恒温灌流Kreb液中,通过张力换能器输入生理记录仪记录胃肌条的机械运动。(2)用美蓝 光照选择性损伤ICC对胃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3)损伤ICC后胃动素对胃肌收缩的影响。结果:(1)带有ICC的胃体起搏区和胃窦肌条记录到稳定的收缩活动,胃窦收缩频率和振幅较胃体起搏区高。(2)损伤胃环肌层ICC后,导致胃体起搏区和胃窦平滑肌收缩频率与振幅下降80%-90%,运动几乎消失。(3)胃动素0.03-0.25μg/ml明显增加胃体起搏区和胃窦的收缩频率和振幅,呈剂量依赖性增加。损伤ICC后几乎完全取消胃动素对胃肌的收缩作用。抗胃动素血清和阿托品可阻断胃动素的作用。结论 ICC是胃平滑肌运动的起搏细胞。胃动素通过ICC对胃肌收缩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建立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蒙古沙鼠的动物模型,观察H.pylori及H.pylori与N-甲基-N'-硝基-N-亚甲基胍(MNNG)联用作用后胃黏膜的组织学改变,并观察了维生素C的预防作用.方法160只SPF级蒙古沙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32只.A组单用Hpylori菌液灌胃;B组在接种H.pylori后4周,摄入MNNG水(20μg/mL),连续30周;C组单用MNNG水(20μg/mL),连续30周;D组在B组基础上同时摄入加维生素C的食料;E组为空白对照组.各组分别在实验后12、36、48、52周各处死8只,取胃黏膜行组织学检查,用Warthin-starry银染、PCR和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pylori.结果累计至52周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A组(87.5%,62.5%)、B组(78.1%,56.3%)显著高于C组(6.2%,6.3%)、D组(15.6%,9.4%)和E组(0%,0%),P<0.01.B组的H.pylori感染率从接种后12周的100%下降到52周的66.7%.结论H.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有关,维生素C在预防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癌前病变上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郝静  闫慧敏  杨燕  李铭 《北京医学》2006,28(2):74-77
目的探讨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多导胃电图的改变规律.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检测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观察组)和4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多导胃电图,分析胃电描记数据.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餐前及餐后各导联主频率、主功率降低,主频不稳定系数(DFIC)增高,慢波耦联百分比明显降低.结论多导胃电图检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胃动力障碍,主要体现在胃慢波频率和功率的降低和规律性的不稳定,以及慢波从近端向远端传导的减弱.  相似文献   

19.
Functionaldyspepsia(FD)isacommondigestivediseasewhichaccountsfor 30 %to55%oftheoutpatients(1).Manystudieshavebeendoneonitrecently.Th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间期和消化期体表胃电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健康人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消化间期和消化期体表胃电(EGG)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探讨胃电与胃窦机械收缩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PC Polygraph HR台式高分辨上消化道动力监测系统对11例健康人和14例FD患者连续5h同步记录体表胃电和胃窦幽门、十二 压力变化。结果 健康人胃电功率随消化间期移告发一复合运动(MMC)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2期时增高,绝迹 1期的2倍,3期最高,绝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