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旭锐  董正华  李长秦 《河南中医》2012,32(11):1551-1552
《温病学》属于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创新实验区是我院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旨在创新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因此在中医创新实验区进行《温病学》教学方法改革是迫切的,笔者尝试在该区温病学教学中应用自主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温病学>是属于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中医创新实验班是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因此在中医创新实验班<温病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理念是提高温病学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根源与精髓,对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中医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医药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强化中医经典课程教学对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中医临床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谢忠礼 《中医杂志》2011,52(15):1348-1349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中医学新设置并命名的一门二级学科,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三门课程。对中医经典课程在培养中医临床人才中的作用与地位作了评价,分析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整合前后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肖毓光  周燕萍 《湖北中医杂志》2014,36(8):F0003-F0004
为了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经典熟、临床强”的中医继承型人才,我校中医临床学院(原中医系)于2005年创办了首届中医学教改实验班。达到“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中医经典功底深厚、临床思辨能力强、具有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培养目标。目前,已有五届教改实验班学生毕业,硕士研究生平均考取率为79%,2008级达到88%,就业率基本上达到100%。(见表1)。  相似文献   

6.
正中医临床基础课程包括《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与《内经》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而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之渊薮,是中医学子必修的课程,在培养新一代中医药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中医临床基础各课程教学现状由于历史原因,现各中医药院校往往将各中医经典课程分开讲授,使经典课程成为了精专而狭窄的学问。授课教师各自为阵,相对孤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重复的方剂及辨证不知所措,重点难于  相似文献   

7.
杨淑慧 《国医论坛》2012,27(6):50-51
目前,中医教学中存在理论与临床严重脱节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病案教学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医课堂教学中.《温病学》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如何运用病案教学呢?本文拟从病案的选取、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与参与能力的培养三个关键环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朱为坤  刘晓岚 《光明中医》2014,(7):1558-1559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与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对指导温病的临床诊治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其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体系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之一,故《温病学》属于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是中医学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又温病学的原著《温热论》、《温病条辨》、《湿热病篇》等被称为中医经典著作,原文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成为学习温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温病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经典、理论及临床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中医临床经典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现状,论述了中医经典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教学中青年教师的教学临床能力培养和临床实践问题。提出要解决中医经典教学中青年教师存在的临床教学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应建设集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中医经典医教团队以及相应的实践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医经典课程又称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涵盖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3门课程,其理论丰富,临床实用价值高。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近年启动的"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即是以经典著作学习为依托而制订的,经典学习之重要性可见一斑。因而培养当代名中医必先从中医经典学习入手,本研究以温病学教学为例,探索中医经典案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开设"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改实验班",实施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法对2010级中医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中医综合和英语考试遴选出前30名学生,实施教学方式,管理模式,教学设计等方面改革。结果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促进了师承能力的培养,强化了临床学院教师教改团队的建设。结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温病学》作为中医经典课程之一,对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温病学中的理法方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运用,掀起了一股学习温病学的热潮。本校的温病学课程教学也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转变为"线上"混合模式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可通过紧跟时病动态,自主查阅文献,线上分组讲述,视频语音背诵,云端病案讨论,远程指导临床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网上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方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温病学辨证理论,为学生认识疾病、治疗疾病以及临床思辨能力的培养奠定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课程内容主要是讨论临床疾病的辨病、辨证论治.教学过程中理论必须联系临床实际,授课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临床能力,既是教师,又是良医,才能教好《金匮要略》中医经典课程,也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医人才.管理层应对上述课程准确定位,重视对讲授《金匮要略》课程教师的临床素质培养与管理,注意提高其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经典课程的教学既是教学中的难点,亦是课堂教学探索、改革的创新突破点。笔者在多年的留学生《温病学》教学过程中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温病学》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同时努力开拓全新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温病学是中医经典课程,是连接中医理论和临床的桥梁,探讨温病学教学改革有助于探讨在中医学本科相关专业中开展温病学实验教学课程,将抽象的温病学经典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温病学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相似文献   

16.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课程教学是中医教育的核心内容,对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从教师难教与学生难学两个方面入手,指出目前学校经典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惑。同时提出改善目前现状需在教学中尊重原著、注重任课教师临床能力培养及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在经济学、金融学、法律学等各类学科中。《温病学》属于中医主干学科之一,在中医临床各科热性病的诊断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临床辨治思维、加强《温病学》理论对于热性病临床诊治的指导作用,锻炼临床应诊能力,提高教学.学习效果,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对于《温病学》教学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案例式教学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温病学》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对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参与式教学法可通过查阅文献、分组讲述、病案讨论、临床实习等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温病学的辨证论治精髓,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古称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现代所谓的四大经典课程包括中医经典理论学的《黄帝内经》和中医临床经典学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自我国成立中医院校以来,四大经典课程一直作为学习中医的必修课,经典教学对培养中医药的高级人才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对经典的应用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经典教学从书本到书本,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专业经典与临床方向班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中医本科开设经典与临床方向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从对该专业的教学实践及学生主观问卷调查中总结探讨关于中医经典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教学方法:立足于经典,把握教学方向;增加师生交流,共同明确培养目标;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将经典理论讲"活";注重临床带教,培养动手能力;适当结合实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注意中医的文化性。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继续改进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