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在骨髓中的形态特征。方法:对2例本病患者进行骨髓涂片,观察马尔尼菲青霉菌的菌体在骨髓中的形态,并与组织胞浆菌的菌体形态进行对比。结果:骨髓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大小不一,呈圆形、椭圆或腊肠形,有一个或两个核,偶见一横隔,可以与组织胞浆菌区别。结论:骨髓中菌体的形态鉴别对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青霉菌中唯一致病菌,具有温度双相特点,由其引起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一种少见深部真菌感染,其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类似肺结核等呼吸系统疾病表现,极易误诊.  相似文献   

3.
梁义  尹琦  陈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6):1333-1334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纯蛋白衍生物的提取方法。方法:采用液体表面膜培养方法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液经盐析和弱酸沉淀法纯化,再经透析和除菌,制成马尔尼菲青霉菌纯蛋白衍生物原液;应用Lowry法测定马尔尼菲青霉菌纯蛋白衍生物的蛋白含量,并利用小白鼠对其进行安全性检测。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纯蛋白衍生物的蛋白含量为40μg/ml,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纯蛋白衍生物的提取有望用于检查人体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感染,及时对马尔尼菲青霉病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4.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马尔尼菲青霉菌可引起人类播散性和进行性感染,即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青霉菌中唯一的温度依赖性双相菌,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及东南亚如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引起的临床感染仅次于结核杆菌和新型隐球菌,居第三位。马尔尼菲青霉菌通常引起AIDS患者以及使用类固醇皮质激素病人的机会感染,并且可作为诊断AIDS的一个辅助指标。本文就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ncillion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ncillium Marneffei,PM)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Disseminated Penicillium Marnefei infection,DPMI)被认为是东南亚地区艾滋病(AIDS)晚期患者最常见的机遇性感染之一。近年来,我国有个案病例报道,但随着艾滋病的逐年增加,PM感染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肺炎的临床及胸部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艾滋病马尔尼菲青霉菌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6例中,单侧肺病灶1例,双肺病灶15例;多发小结节状、粟粒状病灶8例,片状、磨玻璃样病灶5例,肺内占位性改变3例;6例淋巴结肿大;4例胸膜改变。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肺炎具有一定影像学及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4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浪  刘焱斌  宗志勇  刘凯 《华西医学》2006,21(1):137-138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m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深部真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为条件致病菌,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可导致皮肤淋巴结和内脏致命性感染。随着HIV/MDS发生率的增加,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病例也随之增多,被认为是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TBM)早期鉴别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病毒性脑膜炎患儿262例和TBM患儿55例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结果]比较两种疾病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多变量分析表明:入院前症状持续时间(DSBA)、DSBA≥5d、死亡、脑脊液(CSF)与血浆葡萄糖比值<0.5、CSF氯化物浓度、CSF氯化物浓度低于正常、CSF蛋白值、CSF蛋白值>1 g/L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的因素:DSBA≥5d、CSF与血浆葡萄糖比值<0.5、CSF氯化物浓度低于正常、CSF蛋白值>1 g/L;ROC曲线提示:DSBA、CFS氯化物浓度、CFS蛋白值灵敏度高.[结论]早期获得的DSBA、CSF与血浆葡萄糖比值、CSF氯化物浓度、CSF蛋白值等临床和实验室的数据对于鉴别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目前全球发现的病例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的东南亚地区[1].由于马尔尼菲青霉菌是1种新的病原性真菌,在我国感染的报道较少,因此误诊率极高.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细菌培养特性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88年第一例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被报道,到现在成为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感染之一,马尔尼菲青霉菌在免疫力低下患者感染受到重视[1-3]。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除了脐窝样皮疹为典型特征外,临床缺乏特异性特征,而脐窝样皮疹病例很少见。虽然微生物培养是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金标准,但是从培养到鉴定需要1到2个星期,不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1.
马尔尼菲青霉菌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真菌进行鉴别诊断。明确马尔尼菲青霉菌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的主要区别。方法:取患者血液、骨髓、皮损分泌物等接种于沙保罗培养基,分别置25℃和37℃孵育,观察菌体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涂片、固定、染色,置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从患者体内分离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霉菌相,在含糖培养基中产生特殊的红色色素,镜下可见典型的帚状枝;于37℃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并可见腊肠状细胞和横壁。可排除荚膜组织胞浆菌,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菌。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与荚膜组织胞浆菌诊断的金标准是从体内分离出病原菌,而菌体的形态检查对两病的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尔尼菲青霉菌细胞化学染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朝宏  郝冀洪  朱芸  刘青芹 《临床荟萃》2006,21(14):1044-1044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机会致病菌,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引起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累为主的全身多部位化脓性、慢性肉芽肿性或坏死性感染.在东南亚引起的临床感染仅次于结核分支杆菌和新型隐球菌,居第三位,是引起艾滋病患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近年内,马尔尼菲青霉菌形态学、真菌培养及与荚膜组织胞浆菌、黑热病小体鉴别的资料日渐增多,但马尔尼菲青霉菌细胞化学特点报道尚少.笔者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马尔尼菲青霉菌败血症骨髓和血涂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进行了12种细胞化学染色,证明马尔尼菲青霉菌含有多种酶类、糖原、黏多糖、脂质、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及铁颗粒,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尔尼菲青霉菌可引起人类播散性和进行性感染 ,即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是青霉菌中唯一的温度依赖性双相菌 ,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及东南亚如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引起的临床感染仅次于结核杆菌和新型隐球菌 ,居第三位。马尔尼菲青霉菌通常引起AIDS患者以及使用类固醇皮质激素病人的机会感染 ,并且可作为诊断AIDS的一个辅助指标。本文就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马军捷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412-5412
目的提高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认识,降低其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 a来1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误诊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误诊为上感8例,甲型H1型流感2例,肺炎1例,脑瘤2例,病毒性脑膜炎2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结论降低结核性脑膜炎的误诊率,关键是提高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认识,主动关注其流行病学变化,对发热、头痛、呕吐、可疑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及早行脑脊液检查和排查。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用骨髓检验快速诊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可行性。 方法:将3例AIDS患者骨髓涂片进行瑞氏 吉姆萨染色和革兰染色;用Bactec 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骨髓培养。 结果:骨髓涂片中可见吞噬网状细胞内吞噬马尔尼菲青霉菌菌体,同时骨髓增菌培养也检测出马尔尼菲青霉菌。 结论:骨髓检验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AIDS患者是否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协助临床诊断并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6.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marneffei,PSM)由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marneffei,PM)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的系统性真菌病,其临床表现复杂且无特异性,极易漏诊或误诊。现将1例以发热、咳嗽及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误诊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邯郸市第一医院2002—06~2008—02发生小儿化脓性脑膜炎(以下简称化脑)的首诊误诊45例,从病发症状、临床表现、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避免发生化脓性脑膜炎误诊提供了实际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败血症的病原体,马尔尼菲菏霉菌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取患者外周血、骨髓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同时做真菌培养,分别置25℃和37℃孵育,观察菌落形态和特征性的菌丝,并对血涂片及培养物涂片进行PAS染色。结果外周血和骨髓的血细胞内、外均可发现圆形、椭圆形或腊肠状且大小不一的孢子,约3~6μm。25℃培养为青霉相,沙保罗培养48h后产生特征性的红色可溶性色素,镜下可见典型的扫帚状菌丝;37℃培养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镜下可见形似腊肠的酵母样孢子。PAS染色可见菌体胞壁染红色,清晰连续,内容物不埸着色,呈腊肠状菌体内可见一明显的横隔。结论本致病菌为双相菌,根据分离出细菌典型的扫帚状菌丝、红色可溶性色素,PAS染色特点,可以排除夹膜组织胞浆菌,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菌。  相似文献   

19.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病原菌,在东南亚引起人类播散性和进行性感染,是引起艾滋病患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现将本院收治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tiosis Marneffei,PSM)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引起的一种的深部真菌病。2003-01/2007—12本院收治的HIV/AIDS住院患者1559例,同期收治AIDS合并PSM患者99例,本文对AIDS合并PSM9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