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出现,为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的治疗带来希望.我们观察了1例DMD患者经骨髓源成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变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Sun Y  Zhang FS  Zhang ZY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2):1018-1021
目的探讨自体与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14例SLE患者和15例健康人骨髓中分离MSCs,同时用免疫磁珠(MACS)分离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将SLE患者外周血分离的淋巴细胞或CD4^+CD25^+T细胞与自体、异体MSCs共培养,观察MSCs对淋巴细胞及CD4^+CD未T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测CD4^+CD25^+T细胞分泌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及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表达。结果自体与异体MSCs均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其抑制率分别为56.32%、65.46%。MSCs以数量依赖性方式促进纯化CD4^+CD25^+T细胞增殖,分泌IL-10、TGFβ水平升高。结论MSCs可纠正SLE活动时CD4+CD25^+T细胞免疫缺陷,并抑制淋巴细胞过度活化,可能在自身免疫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间质干细胞共移植或MSCs单独移植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途径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SM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到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区后对心室重构和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为经冠状动脉注射SMs移植组、BM—MSCs移植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各15只。结扎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AMI模型:再灌注后,SMs移植组经冠状动脉注射自体SMs悬液1ml(5×10^6个细胞);BM—MSCs移植组经冠脉注射自体BM—MSCs悬液1ml(5×10^6个细胞);对照组注入等量的无血清培养液;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左前降支外,其余操作均同对照组。术后4周,以超声心动图仪测量各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各组兔左心室质量及左心室质量指数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兔新生血管数目。结果:术后4周,与对照组比较,SMs和BM—MSCs移植组的I。VEF明显提高[(53.21±2.32)%比(61.93±4.11)%比(62.41±2.58)%,P〈0.01],LVEDd明显减小[(12.48±0.84)mm比(11.23±0.44)mm比(11.34±0.36)mm,P〈0.01],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减低(P〈0.01),新生血管数目明显增多[(4.08±1.8)个/HP比(13.6±1.6)个/HP比(12.5±1.7)个/HP,P〈0.05]。两移植组间各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冠状动脉途径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从而增强心脏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4.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动脉插管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肝硬化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例肝硬化患者,其中131例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70例作为对照组。骨穿采集自体骨髓体外分离纯化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肝动脉插管将其移植入肝脏。分别于移植后4、8、12、24周观察血清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总胆红素(TBil)变化情况,观察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结果移植组患者移植前血清ALB、CHE及PTA分别为29.33g/L、2387.4U/L和46.4%。移植后4周分别升至32.37g/L、2875.9U/L和53.54%,12周分别为32.95g/L、3190.6U/L和57.24%,24周则分别为32.22g/L、3066.5U/L和56.02%。患者移植后24、周内血清ALB、CHE和PTA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清TBil在移植后24周内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24周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能改善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能力,并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细胞丢失和心室重构是导致心力衰竭进展和临床死亡的主要原因[1]。干细胞在心肌再生方面具有极大的潜能,因而成为国内外心血管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尤其是AMI尚存在争议[2]。目前临床用于治疗心肌梗死的干细胞类型主要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内皮祖细胞(EPCs)、造血干细胞(HSC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和骨骼肌卫星细胞(SMs)。由于自体BMMNCs分离简便,不需要体外培养和扩增,因此临床上较多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移植…  相似文献   

6.
近十余年来肌酸磷酸激酶(CPK)的升高曾被应用于帮助诊断一些肌病。最近Horano等报告假肥大型和肢体胛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病人有血清丙酮酸激酶(PK)的升高;PK可比正常对照者增高28倍,他们的材料提示PK试验可能比CPK更为敏感。本文对29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12例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症和10例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26例假肥大型带病者以及35例无神经肌肉疾病的对照者所测定的血清PK和CPK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缺失基因替代、抗肌萎缩蛋白表达和运动功能的变化。方法经解放军第463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于2010年4月应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1例8岁男性DMD患儿。多重连接酶依赖探针扩增方法(MLPA)基因分析13外显子缺失。观察血清酶学变化、供者HLA植入证据、缺陷基因表达、肌细胞膜抗肌萎缩蛋白表达、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5 d(+15 d)造血功能恢复正常;+15 d、+30 d、+60 d患儿骨髓、外周血检测聚合酶链反应-短串联重复序列(PCR-STR)均为完全供者型嵌合;+15 d MLPA检测缺失的13外显子得到纠正,为正常基因表达;+85 d肌肉活检示为供受者嵌和状态(11.23%),缺失的13外显子弱阳性表达。肌细胞形态改善,抗肌萎缩蛋白间断弱阳性表达;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BM)、乳酸脱氢酶(LDH)显著降低;肌电图波幅及波形较移植前改善;移植术后肌力提高0.5~1.0级,运动功能明显改善,ADL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结论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DMD可使缺失基因替代,肌细胞膜抗肌萎缩蛋白阳性表达,血清酶学显著降低,提高运动功能。可阻止DMD患儿疾病进展,有望获得持续性改善。  相似文献   

8.
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提取、分离、标记和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提取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方法无菌条件下行髂后上嵴穿刺抽取小型猪骨髓20-40ml,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MNCs。结果经2%台盼蓝鉴定细胞存活率为96%~99%,DAPI染色标记率100%,标记的细胞核发蓝色荧光。BM—MNCs的体外培养可见细胞呈梭形生长,通过CD44免疫组化鉴定证实为CD4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结论BM—MNCs易分离,操作简便,可作为移植细胞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LC)是否能提高心肌梗死后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存活率,从而提高其疗效。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LC组、MSCs组和左卡尼汀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LC+MSCs)组。4周后检测心功能、MSCs存活情况和梗死区心肌纤维化水平。结果4周后,与MSCs组比较,LC+MSCs组MSCs的存活、左室心功能、心肌纤维化均改善(P〈0.05)。结论LC联合MSCs使用可提高MSCs的存活率,更好地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和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多疗程中大剂量阿糖胞苷(Ara-C)治疗后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效果。方法:1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骨髓移植4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3例,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有4例在诱导和巩固治疗中采用中大剂量Ara—C2疗程或2疗程以上,观察不同组患者造血干细胞采集情况及造血重建情况,并监测患者的疗效。结果: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采集的中位MNC数和中位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骨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使用中大剂量Ar〉C2疗程或2疗程以上的患者采集的中位MNC和中位CD34^+细胞数与未使用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性粒细胞〉0.5×10^9/L和血小板〉20×10^9/L的时间较骨髓移植患者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例患者在复发状态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中位生存期9.5个月,缓解期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移植后中位生存期8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患者中位生存期(OS)84个月,中位无白血病生存期(DFS)81个月,患者3年无白血病存活率为(68.25±11.23)%。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比自体骨髓移植造血重建快;2疗程或2疗程以上的中大剂量Ara-C治疗的患者仍能采集到足量的外周造血干细胞;缓解期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获得较好的OS和DFS。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我院心内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住院患者2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例.治疗组PCI后经冠状动脉行骨髓干细胞移植,对照组单纯PCI治疗.出院前及移植后定期复查心脏彩超、心肌核素显像(SPECT)及6 min步行试验.结果 ①心脏彩超检查:治疗组术后心功能逐渐好转,随访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50.5±6.6)%提高至(63.9±7.9)%(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PECT: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组心肌灌注显像明显改善.③6 min步行试验:随访6个月,两组较出院前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冠状动脉自体MSCs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可能与MSCs再生心肌、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Liver function tests" are not always tests of liver funct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 child with Wilm's tumor and a child with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were each noted to have persistent elevations of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Both children underwent thorough evaluation for liver disease and, as a result, experienced delays in treatment of the Wilm's tumor and ITP. Eventually both children were found to have extremely elevated serum creatine kinase (CK). Muscle biopsy confirmed diagnoses of Duchenne's muscular dystrophy in one child, and Becker's muscular dystrophy in the second. Hematologists/oncologists should consider obtaining a serum CK to rule out muscle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elevations of AST, ALT, and LDH.  相似文献   

13.
比较经肝动脉途径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或脐带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以及对患者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的近期改善作用。方法选择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5例,随机分为骨髓组33例和脐血组32例;骨髓组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脐血组经同样途径注入脐带血干细胞治疗;治疗后8周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和甲胎蛋白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3天两组患者乏力、纳差症状均有改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8w,骨髓组和脐血组白蛋白水平分别由(31.0±4.6) g/L 上升至(34.6±7.1)g/L和由(34.6±7.1) g/L上升至(37.8±8.3) g/L,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由(48.8±13.4)%上升至(55.5±11.2)%和由(47.5±12.5)上升至(58.9±14.0)%,但两组间改善程度的差异无显著性;在治疗8w末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和甲胎蛋白在骨髓组分别为(45.6±12.3) IU/L、(28.1±13.5)μmol/L和(11.3±4.1)μg/L,在脐血组分别为(47.2±11.8) IU/L、(30.7±14.8)μmol/L和(9.8±3.5)μg/L,两组间与基础水平相比改善程度的差异也无显著性。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或脐带血干细胞经肝动脉途径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均良好,但两种细胞治疗的改善水平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王帅  姚鹏  龚丽娟  闻炜  李树玲  胡学玲  胡大荣 《肝脏》2009,14(3):189-193
目的 探讨肝动脉插管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的影响。方法201例肝硬化患者,其中131例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70例为对照。骨髓穿刺采集自体骨髓,体外分离纯化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肝动脉插管将其移植入肝脏。分别于移植后4、8、12、24周观察血清CHE变化情况,比较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CHE改变,并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移植组患者移植前血清CHE为2387.4U/L,移植后4周、8周、12周和24周分别升至2875.9U/L、3190.6U/L、3216.0U/L和3066.5U/L。患者移植后24周内血清CHE水平较移植前显著升高,而对照组无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组中,Child—PughA级和B级患者血清CHE改善程度优于C级患者。两组患者24周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能提高肝硬化患者血清CHE水平,对Child—PughA级和B级患者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离骨髓干细胞后CD133+细胞含量对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病例39例,其中CD133+细胞含量不足2%的22例,CD133+细胞含量超过2%(含2%)的17例。分析上述病例术后2~4周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在CD133+细胞含量不足2%的病例中,患者术后的血清总蛋白、碱性磷酸酶和白蛋白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在CD133+细胞含量超过2%的病例中,患者术后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以有效的提升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本组病例中CD133+细胞含量的不同并未明显影响术后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的恢复水平。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能影响胆汁的排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对提高淋巴瘤患者的缓解率和生存率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接受APBSCT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主,占50.94%,中位移植年龄34(12~57)岁,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占78.8%,年龄矫正的国际预后指数(aaIPI)低危、低中危、中高危、高危患者分别占21.2%、46.7%、15.1%、17.0%。采用统计学分析APBSCT治疗淋巴瘤的疗效及其对生存情况的影响及相关预后影响因素。结果:52例患者成功接受了APBSCT治疗,移植后完全缓解(CR)率65.4%;部分缓解(PR)率19.2%,总反应率(RR)84.6%(CR加PR);其中移植前达CR患者移植后100%CR,PR患者61.2%获CR;1例疾病稳定(SD)患者移植后获CR;17例疾病进展(PD)患者移植后35.3%获CR,17.6%获PR,总反应率为52.9%。中位随访14个月,3年预期总生存(O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56%、50%。APBSCT能克服初诊时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进展期病变、结外病灶>1、巨块病变、B症状、骨髓浸润所引起的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无法克服体能状态下降、移植前LDH水平升高、进展期病变对生存的影响。结论:APBSCT可提高淋巴瘤患者CR率,改善移植前未达CR患者的OS及EFS,移植前临床特征重新评估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56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无菌采集骨髓,负收集法分离纯化骨髓干细胞,经肝固有动脉注入肝脏。术后观察肝脏储备功能和合成功能,同时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和不良反应。结果:患者骨髓采集量为120~180ml,分离细胞数为5.8×10^7-9.6×10^8个,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91.6%的患者食欲改善,87.5%的患者体力明显改善;术后12周吲哚氰绿血浆清除率(ICGK)升高,吲哚氰绿15min滞留率(ICGRl5)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血蛋白(Alb)在术后4周开始升高,12周达到最高,与治疗前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移植术后持续改善,12周时较术前增加最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8例并发腹水者,有11例患者腹水消失,有5例腹水减轻但没有消退。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终末期肝病,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合成功能改善明显,术后无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慢性肝衰竭患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特点。方法在慢性肝衰竭患者30例和非肝病患者30例,各分3个组,即A组为20~35岁,B组为35~55岁和c组为〉55岁。取骨髓血50毫升,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接种于56.7cm2培养皿内,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在第7天计数集落形成单位;当贴壁细胞融合后进行传代,计算增至治疗所需细胞数量的传代时间和细胞增殖率。结果在慢性肝衰竭患者,A组为6例,B组为18例,C组为6例;在非肝病组,分别为7、12和11例;在肝衰竭患者A组、B组和C组每皿细胞集落单位分别为15.3±8.7×10^6、8.6±5.2×10^6和4.2±3.6×10^6,而在非肝病患者则分别为14.7±7.1×10^6、13.5±7.4×10^6和10-3±4.9×10^6(P〈0.05);第一代细胞倍增时间比较,肝衰竭患者A组、B组和C组分别为178.7±79.6h、264.1±102.3h和457.7±155.6h,而非肝病患者则分别为1563±62.5h,192.7±88.6h和311.6±142.8h(P〈0.05);第二代细胞倍增时间比较,肝衰竭患者也明显比非肝病患者延长。结论大于55岁的慢性肝衰竭患者自体骨髓十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在选择千细胞移植治疗时,宜选择其他来源的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静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慢性心衰前后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方法慢性心衰患者25例,移植前1d经髂后上脊抽取骨髓约60ml,经分离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过夜,次日经静脉直接注入患者静脉内。移植前、移植后3d和7d抽血分离血浆-70℃保存。经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BNP水平。结果移植前、移植后3d、移植后7d血浆BNP水平分别为(87.79±19.27)、(64.21±10.89)、(50.97±8.44)pg/ml,移植前与移植后7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静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能使慢性心衰患者7d后的BNP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