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73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的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1992-01~2004-10收治的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73例,单用常规剂量的氟康唑33例、伊曲康唑26例、两性霉素B14例;氟康唑治疗无效者改用伊曲康唑9例和两性霉素B6例,伊曲康唑治疗无效改用两性霉素B和脂质体两性霉素B16例,47例同时应用了粒细胞集落细胞刺激因子(G-CSF)治疗至白细胞正常,37例联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结果73例IFI总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3·4%和63·0%,在各诊断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单用氟康唑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低于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组,分别为39·4%、53·9%和57·1%(P<0·05);用氟康唑治疗无效改用伊曲康唑或两性霉素B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77·8%和83·4%。结论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IFI的疗效相似,明显高于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副反应多。抗真菌的有效率在确诊组、临床诊断组和拟诊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伊曲康唑在治疗血液病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取开放、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选择2007年1-7月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IFI的血液病或HSCT患者666例,给予静脉伊曲康唑,按前2天200ms/次、12h静脉滴注1次,第3天起200 ms/次,每天静脉滴注1次的方案治疗,并根据病情序贯伊曲康哗口服液或胶囊.根据临床和微生物学疗效标准,综合评价该药物的疗效,并观察其安全性.结果 全部患者抗真菌治疗的退热有效率为70.1%,治疗有效率为69.5%,其中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IFI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73.7%、68.1%、68.2%,其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全部患者中有58例(8.7%)出现与伊曲康唑相关的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轻中度的肝胆系统和胃肠系统功能受损.结论 伊曲康唑是治疗血液病及HSCT患者IFI有效且安全的药物,适用于抗真菌的经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疑诊肺部真菌感染的经验性抗真菌用药方案.方法 对疑诊肺部真菌感染并以经验性广谱抗真菌治疗好转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10)、咳嗽、咳痰(8/10).胸部CT检查均表现为密度较高的感染性病灶(5例伴空洞,8例伴光晕征).4例痰培养见真菌孢子和菌丝.8例有真菌感染危险因素,3例初用氟康唑治疗无效,改用伊曲康唑好转;6例用伊曲康唑好转;1例用两性霉素B好转.结论 肺部真菌感染确诊困难,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非白念真菌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疑诊肺部真菌感染应及时将广谱抗真菌治疗作为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4.
Liu CY  Fu R  Wu YH  Ruan EB  Qu W  Wang GJ  Liang Y  Wang XM  Liu H  Song J  Guan J  Wang HQ  Xing LM  Li LJ  Wang J  Shao ZH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6):504-507
目的 分析伊曲康唑在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并接受伊曲康唑治疗的IFI患者156例,了解其疗效、影响因素及副作用等.结果 156例IFI患者中92例原发病为恶性血液病,64例为非恶性血液病;IFI拟诊77例,临床诊断79例.伊曲康唑治疗有效94例(63.5%),无效更换为其他药物54例(36.5%).恶性血液病、接受过化疗、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真菌培养阳性、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伊曲康唑有效率低.年龄、体温、既往应用抗生素、G试验结果、感染部位、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水平与伊曲康唑治疗疗效无关.5例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而停药,包括胃肠道不适3例和心动过速2例.结论 伊曲康唑能够高效、安全地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IFI.原发恶性病、粒细胞缺乏、合并细菌感染、迟用药物会影响伊曲康唑抗真菌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伊曲康唑治疗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17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对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对2004年11月至2006年11月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血液科的17例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诊断前给予氟康唑预防性治疗,无明显效果后改为伊曲康唑200mg,每日2次静脉滴注,连用2d。后每日1次200mg静滴,应用2周,根据病情改为口服伊曲康唑并与使用氟康唑进行比较。结果17例患者应用氟康唑无效后改为伊曲康唑治疗,有效率为64.7%,并且有52.9%的患者在1周内即显效。结论伊曲康唑是治疗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与传统的抗真菌药物相比有更广的抗菌谱,且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6.
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菌种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分析132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7.05岁,均有基础疾病,均用过抗菌药物,部分用过糖皮质激素及化疗。真菌菌种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7.12%,热带假丝酵母菌占16.44%,光滑假丝酵母菌占8.22%。白色假丝酵母菌对5-氟尿嘧啶(5-Fu)、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100%敏感;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和5-Fu敏感率较高,对氟康唑、伊曲康唑次之(其耐药率分别为4.44%、24.44%)。结论呼吸道真菌感染多见于老年、伴有多种基础疾病、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患者。白色假丝酵母菌是呼吸道主要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率高;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恶性血液病患者因化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临床上常出现无明显感染灶的高热,且经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此时因考虑深部真菌感染的可能。日前抗真菌药物主要为咪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和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AMB)。因AMB副作用大,疗程长,临床七使用受到一定限制。我院采用伊曲康唑针剂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长期高热的确诊或疑似深部真菌感染者2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7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比较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76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应用广谱抗生素者68例(89.5%),化疗2个疗程以上者64例(84.2%),中性粒细胞缺乏者43例(56.6%),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34例(44.7%),中心或外周静脉置管者27例(35.5%)。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IFI的总有效率为60.5%和61.5%(P=0.929);两组间不良反应对比只在低钾血症方面有差异(14.0%比42.4%,P=0.005)。结论 化疗、应用广谱抗生素、中性粒细胞缺乏等是恶性血液病合并IFI的易感因素。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IFI疗效与两性霉素B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微。  相似文献   

9.
黎灿 《内科》2009,4(2):243-244
伊曲康唑是一种高效、广谱、口服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在HIV/AIDS并发真菌感染患者中的初步应用取得较好疗效。氟康唑在临床已应用多年,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肯定。笔者将伊曲康唑胶囊与氟康唑胶囊进行比较,旨在评估伊曲康唑胶囊对HIV/AIDS并发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Cai CJ  Yi SH  Guo Y  Li MR  Yi HM  Yang Y  Lu MQ  Chen GH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1):911-913
目的 比较伊曲康唑口服液和氟康唑胶囊预防肝移植术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试验为随机、对照、开放的临床试验。入选的60例肝移植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使用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20ml,1次/d,空腹服用;对照组(30例)使用口服氟康唑胶囊预防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0.15g,1次/d;两组均常规使用15d,在服药期间观察两组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和药物敏感情况。结果 伊曲康唑口服液组服药期间有3例发生真菌感染,感染率为10.0%,其中确诊1例,临床诊断2例。氟康唑胶囊组10例发生真菌感染,感染率为33.3%,其中确诊2例,临床诊断6例,拟诊2例。两组患者真菌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及用药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曲康唑口服液较氟康唑胶囊能更有效地预防肝移植术后侵袭性真菌感染,且两者的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科2006-02/2009-06住院的72例恶性血液病并发IFI患者,其中,男46例、女26例,中位年龄42岁。确诊或拟诊真菌感染或经验性治疗者使用伊曲康唑,剂量为:每次200mg,静脉滴注,1次/12h;用2d后,每次200mg,1次/d,完成疗程7d以上评价疗效。完成者共53例,疗程为732d,中位数14d。结果 53例完成疗程患者中:痊愈15例,显效19例,进步5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64.15%(34/53);不良反应发生率19.44%(14/72),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的症状,均为一过性。结论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IFI具有广谱抗真菌功效,其引发的不良事件较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12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应用伊曲康唑治疗的疗效.结果 伊曲康唑临床总有效率47.2%(60/127).在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组病例的有效率分别为66.7%(16/24)、51.6%(33/64)、28.2%(11/39),拟诊组明显低于确诊和临床诊断组(P<0.01).副反应轻微.伊曲康唑对检出茵株,接受移植、使用免疫抑制剂及负荷量给药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 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茵感染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上常用抗真菌药物在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患者中的总体疗效、分层诊断疗效、疗效与感染部位的关系以及常见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11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和脂质体两性霉素B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0%(40/58)、77.4%(24/31)、64.7%(11/17)和63.6%(7/11)(P=0.726);肺部感染患者中,4种药物的有效率分别为63.0%(17/27)、85.7%(12/14)、50.0%(4/8)和62.5%(5/8)(P=0.283);在肝脾念珠菌病、真菌血症及不明部位感染患者中,各用药组患者疗效相似;6周时各组存活率分别为86.2%、87.1%、70.6%和72.7%。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常见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和轻度低钾血症,前者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12.1%)、低钾血症(20.7%),伏立康唑组个别患者出现视觉异常(9.7%)和椎体外系症状(6.4%);卡泊芬净毒副反应轻微,仅见胃肠道反应(15.4%);脂质体两性霉素B组毒副反应较常见,为寒战发热(81.8%)、低钾血症(100%)、胃肠道反应(18.2%)和肝损害(9.1%)。结论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和脂质体两性霉素B在恶性血液病合并IFD中总体疗效、分层诊断疗效以及6周存活率相当,临床治疗可根据患者特点选择个性化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4.
伊曲康唑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前,侵袭性真菌感染不仅诊断困难,而且病死率极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广谱高效抗真菌药物,极大地提高了对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水平。作为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甾醇14α-脱甲基酶的活性、阻止真菌细胞膜重要成分麦角固醇的合成来达到抑制真菌增殖、促进真菌死亡的目的,其主要代谢产物羟基伊曲康唑亦具有与伊曲康唑等效的抗真菌活性。1理化特性及剂型特点伊曲康唑呈弱碱性(pKa=3·7),在低pH值环境下(如胃酸中)能够电离为离子状态,同时进食酸性食物或饮料(如可乐、酸果汁)可促进吸收,相反若与降低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在慢阻肺合并真菌感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近期来我科住院治疗的慢阻肺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氟康唑,观察组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氟康唑针+伊曲康唑胶囊序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用药后的基本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合并真菌感染分别为:白假丝酵母菌、曲霉菌、未分类真菌、混合感染,而两组患者之间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出现29例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27例不良反应,两组之间不良反应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伊曲康唑对于慢阻肺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疗效确切,优于氟康唑,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6.
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率日益增高,成为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伊曲康唑在IFI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部分类型IFI感染的一线选择[1].但是,对伴有肾功能不全的:IFI患者,伊曲康唑能否应用?是否安全?目前国内外很少报道.我们对15例恶性血液病伴有肾功能不全患者IFI应用伊曲康唑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7.
伊曲康唑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真菌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诊断真菌感染的患者75例,其中确定诊断4例,临床诊断22例,拟诊49例。全部病例均于诊断后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125~200mg/次,第1、2天给予2次/d,以后1次/d,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胶囊或口服液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76.0%(57/75);确诊病例3例有效(3/4)、临床诊断病例有效率为81.8%(18/22)、拟诊病例为73.5%(36/49)。临床诊断病例和拟诊病例的疗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6)。结论伊曲康唑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真菌感染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伊曲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9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对在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I)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例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予以伊曲康唑静脉及口服治疗,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真菌镜检等判定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经伊曲康唑辅以综合治疗有效率达89%(8/9),其中痊愈7例,显效1例;1例患者因肺部体征继续进展导致呼吸衰竭死亡。未发生不能耐受的毒副反应。结论伊曲康唑在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治疗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两性霉素B、氟康唑与伊曲康唑对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 Med数据库、美国Ovi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6篇,AIDS合并PSM共893例,其中两性霉素B治疗467例,氟康唑治疗152例,伊曲康唑治疗27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性霉素B治疗好转率高于氟康唑[OR=7.138(95%CI 1.761~28.932),P0.05],病死率低于氟康唑[OR=0.507(95%CI 0.294~0.875),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性霉素B与伊曲康唑对比,治疗好转率[OR=0.777(95%CI 0.498~1.212),P0.05]和病死率[OR=1.427(95%CI 0.890~2.287),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结论两性霉素B治疗AIDS合并PSM效果优于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今后应积累更多前瞻性资料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黄峥慧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0):1475-1476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口服(0.2qd)预防AE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68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伊曲康唑0.2口服,每天一次;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康唑0.2口服,每天一次;C组仅给予常规治疗,三组分别于用药后7天和14天留取痰液行真菌培养,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A组肺部真菌总感染率为19.30%;B组肺部真菌总感染率为36.36%;C组肺部真菌总感染率为67.86%,A与B、B与C及A与C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伊曲康唑口服(0.2qd)预防AE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疗效确切,优于氟康唑,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