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高频率超声诊断轻微错位肋骨骨折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高频率超声诊断轻微错位肋骨骨折的价值。方法 :对 X线拍片未见肋骨骨折 ,根据临床表现仍疑有肋骨骨折的 5 0例患者进行高频率超声检查 ,并随机抽取 15例进行 CT检查作为对照。结果 :从 5 0例患者中超声检出 39例 5 6处肋骨骨折。骨折断端错位 0 .6~ 4.0 mm,平均 (1.45± 0 .81) mm。 CT检查结果与超声检查结果相同。结论 :高频率超声能检出 X线拍片不能显示骨折线的轻微错位肋骨骨折 ,可作为诊断轻微错位肋骨骨折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检查在X线不能显示的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有胸部外伤史、临床症状及体质量均怀疑有肋骨骨折的患者,分别采用x线与高频超声检查,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初次检出率及优缺点,总结高频超声在X线不能显示的肋骨前肋及斜肋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54例患者均进行X线及高频超声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肋骨前肋或斜肋错位骨折,其中X线初次检出23例,初次检出率为43%;高频超声初次检出51例,初次检出率为94%。两种方法对肋骨前肋或斜肋骨折的初次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频超声能检出x线不能显示的肋骨前肋或斜肋骨折,能弥补X线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不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超声与X线对胸部闭合伤中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单独应用超声诊断胸部闭合伤中肋骨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分析125例确诊肋骨骨折的胸部闭合伤患者的超声及X线结果,比较两者检出率,并对276例单独行超声检查的胸部闭合伤患者肋骨骨折的超声特点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前组125例患者共164处骨折,超声检出161处,X线检出44处,两种检查方法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后组276例患者初次检查均有阳性发现,随访未见新发部位疼痛及损伤。结论超声对胸部闭合伤患者肋骨骨折的诊断较X线有明显优势,对受伤部位明确的轻症外伤患者可单独选择超声并注意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R双能量减影(DES)对隐匿性肋骨骨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门诊胸部有外伤史高度怀疑为肋骨骨折的患者,均行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胸部正斜位片,发现骨折或疑似骨折,行DR正斜位双能减影,筛选经DR平片及DR双能量减影、跟踪随访、螺旋CT及临床相应检查确诊肋骨骨折的100例病例。对门诊初始DR平片及DR双能量减影骨组织像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00例肋骨骨折患者发现骨折196处,骨组织像检出181处(92.35%),DR平片像检出147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59,P〈0.01);不同部位隐匿性肋骨骨折发现112处骨折,骨组织像检出100处(89.29%),DR平片像检出72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64,P〈0.01)。结论双能量正斜位减影骨组织像能将软组织与骨单独分开显示,避免影像重叠,能清晰显示骨折线及骨形态的改变,对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R平片,但要注意呼吸运动、患者体型等因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避免伪影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超声和X线平片对膝关节囊内骨折的诊断价值,并研究两种方法联合诊断价值。方法对132例临床疑诊膝关节囊内骨折患者同时进行X线平片检查和超声检查,并以CT(或MRI)检查作为金标准,全部影像检查均在8h内完成。X线平片包括前后位和仰卧水平投照片,制动10min以上摄片。超声检查患者采用仰卧位,探头频率7-12MHz,关节制动时间10min以上。分别统计X线平片和超声显示关节囊内骨折线、积脂血症、以积脂血症作为标准判定关节囊内骨折、以骨折线或积脂血症作为标准判定关节囊内骨折及超声和X线平片联合诊断关节囊内骨折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进行比较。结果CT(或MRI)显示骨折组104例,其中60例并存关节积脂血症。非骨折组28例。X线平片检查:骨折组87例见骨折线,17例未见骨折线(隐匿性骨折),48例见积脂血症;非骨折组25例未见骨折线,3例误为骨折(假阳性)。超声检查:骨折组32例见骨折线,72例未见骨折线,其中60例见积脂血症;非骨折组26例未见骨折线,2例误为骨折(假阳性),均未见积脂血症。在17例隐匿性骨折中,平片和超声分别显示积脂血症8例和13例。平片(和超声)显示骨折线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8%(43.9%)、83.7%(30.8%)、89.3%(92.9%)、96.7%(94.1%)、59.5%(26.5%);平片(和超声)显示积脂血症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100%)、80.0%(100%)、100%(100%)、100%(100%)、85.7%(100%);以积脂血症作为标准判定关节囊内骨折,x线平片(和超声)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6%(66.7%)、46.2%(57.7%)、100%(100%)、100%(100%)、33.3%(38.9%)。依据骨折线或积脂血症,X线平片(和超声)诊断膝关节囊内骨折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4%(74.2%)、91.3%(69.2%)、89.3%(92.9%)、96.9%(97.3%)、73.5%(44.8%)。超声和x线平片联合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7%、96.2%、89.3%、97.1%、86.2%。结论X线平片和超声检查均低廉、便捷、普及,它们各有优缺点,在膝关节囊内骨折诊断中,单独应用准确率均较低,有漏诊可能。联合应用能提高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对于部分隐匿性骨折,超声可作为X线平片的有效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6.
纪琳  邓开鸿 《华西医学》2009,(4):950-952
目的:着重分析汶川地震中伤员下肢骨折的发生部位、类型及其产生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对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近2个月内先后送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治疗的496例下肢骨折伤员,按X线检查结果对骨折部位及类型进行分析。结果:下肢多部位粉碎性骨折而截肢者29例(5.8%),其余467例伤员共584个部位发生骨折。按骨折部位分类:股骨162个(27.7%),胫腓骨275个(47.1%),髌骨19个(3.3%)以及足骨128个(21.9%)。按骨折类型分类:粉碎性骨折244个(41.8%),斜行骨折194个(33.2%),横行骨折53个(9.1%),线性骨折35个(6.0%),螺旋形骨折33个(5.7%),嵌插骨折17个(2.9%),凹陷性骨折2个(0.3%),同一部位(胫腓骨骨干)的多种类型骨折6个(1.0%)。结论:本组汶川地震造成的下肢骨折,部位以胫腓骨为主;类型以粉碎性骨折为主。常规X线检查对下肢骨折伤员具有简便、快速和准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CR)在急诊检查中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中德阳地区1257例伤员,共计1736例次地震受伤检查病例的CR照片。其中胸部613例次、脊柱324例次、骨盆和四肢543例次、其他部位256例次。结果1736例次地震伤CR摄片,发现肋骨骨折610例次,占35.31%(613/1736);肺挫伤197例次,占11.35%(197/1736);脊柱骨折284例次,占16.36%(284/1736);脊柱滑脱59例次,占3.40%(59/1736);骨盆和四肢骨折493例次,占25.29%(493/1736);骨关节脱位72例次,占4.15%(72/1736);其他部位骨折216例次,占12.44%(216/1736)。结论CR摄影具有宽的曝光宽容度及多种后处理功能,可以较为清晰的显示骨折、脱位和周围软组织异常等征象,综合信息获得量明显高于普通X线摄影,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有利于临床及时治疗和处理外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汶川大地震伤员的放射学表现特点。方法收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至5月31日间213例地震伤员的完整放射学资料,着重分析伤员的X线、CT、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213例中,同时行X线、CT、MRI检查10例(5%),X线、MRI检查7例(3%),X线、CT检查9例(4%),仅行CT检查5例(2%),仅行X线检查182例(85%)。MRI检查17例(8%)中,同时行胸椎和腰椎检查2例、颈椎和胸椎1例,颈椎1例,膝关节2例,上腹部1例,骨盆1例,腰椎9例;CT检查24例(11%)中,头部9例,胸部6例,腹部1例,脊柱6例,骨盆2例;X线检查208例中,单部位检查64例(31%),多部位检查144例(69%),仅有软组织受伤38例(18%),单纯肺挫伤6例(3%),骨折164例(79%)。结论地震伤员影像学检查以常规X线为主,头颅、五官受伤者首选CT,CT、MRI检查作为胸部、脊柱、关节等部位的补充检查。地震伤员以单纯性骨折为主,骨折合并脏器外伤较少。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2110-2111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共131例228处病史资料完整地肋骨(包括肋软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X线胸片检查及高频超声检查,比较X线检查和高频超声检查诊断对肋骨及肋软件骨折的检出率及细微骨折检出率。结果 X线检查确诊肋骨骨折的检出率为78.1%,所有肋软骨骨折X线检查均未能显示,漏诊50例;而高频超声骨折检出率高达96.5,且肋软骨骨折检出11处。高频超声对肋骨骨折及肋软骨骨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X线检查对细微骨折检出率为5.70%;高频超声对细微骨折检出率为14.47%。高频超声对肋骨骨折及肋软骨细微骨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超声能快速检出X线检查无法显示的细微肋骨及肋软骨骨折,并可重复检查,方便快捷,可作为肋骨及肋软骨骨折的常规检查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高频超声诊断足踝部微小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足踝部微小骨折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37例首诊X线阴性而高频超声提示微小骨折的患者再行针对性的X线检查,对针对性X线检查阴性病例再行CT和(或)MR检查,统计针对性X线检查的结果,并分析微小骨折的超声声像图特征. 结果①损伤部位:腓骨(外踝部)16例、胫骨(内踝部)12例、距骨(颈部)2例、舟骨4例、蹠骨2例、跟骨1例.②针对性X线检查检出26例阳性(26/37,70.27%),检出率较常规X线检查明显提高.③高频超声微小骨折声像图表现:局部骨组织不完整(表面不光滑),骨折周软组织肿胀增厚,骨组织无错位. 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微小骨折可作为X线检查的补充,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全面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救治汶川地震转运伤员总体情况,为今后完善和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和建立国家级区域性医疗中心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我院信息处、病案室、骨科及其它相关临床科室系统收集震后所有收治汶川地震转运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和医院总体救治情况。资料录入采用EXCEL,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结果2008年5月22~26日,我院共收治91例汶川地震转运伤员,除1例来自成都,其余90例均来自绵阳(北川46.67%)。其中男44例,中位年龄38(27,53)岁;女47例,中位年龄51(33,62)岁,女性伤员年龄明显大于男性伤员(P〈0.01)。伤员集中在震后第10~11天转运到我院,其中震后第10天占86.8%,震后第11天占22.0%;震后第34天为出院高峰,占总出院人数的37.1%(33例)。伤情分类以骨外伤为主,按受伤部位分,占前3位的是下肢骨折(34.81%)、椎体骨折(19.26%)和骨盆骨折(12.59%)。救治过程中共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全身大面积石灰烧伤(60%),1例死于严重多发伤。结论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状态下对人员及物质的合理调配,及对地震伤员及时进行心理状况测评和积极的心理干预,是提高今后地震医疗救援整体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四川汶川大地震骨折伤员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受限的特点,为地震骨折伤员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因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后1月仍在华西医院骨科病房诊治的36例骨折伤员,进行生活状况问卷,记录其早期并发症,根据Barthel指数评定不同性别和不同部位骨折伤员各项ADL能力,统计伤员各项ADI。等级构成比,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部位骨折伤员总ADL评分。结果:本次地震骨折伤员以下肢骨折多见,其次是躯干骨折(主要是脊柱骨折),上肢骨折相对少见;且ADL下降明显,尤其是躯干骨折和下肢骨折伤员;而早期并发症以伤口感染为主。结论:地震骨折伤员ADL明显下降,加强ADL能力训练尤其重要,临床康复措施主要集中于下肢和脊柱骨折的康复;早期并发症的防治主要是预防伤口感染。  相似文献   

13.
地震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地震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3例地震伤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143例患者均行x线平片检查,78例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结果 143例地震伤患者经影像学检查明确四肢骨折81例,单发骨折34例,多发骨折47例,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75例.关节脱位14例,软组织内异物5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1例,气性坏疽1例.脑硬膜外血肿4例,颅内血肿2例,脑挫裂伤9例,肾挫伤2例、肝挫伤1例.22例脊椎地震伤患者中,脊椎压缩骨折20例,爆裂性骨折2例.单发椎体骨折12例,多发椎体骨折10例,共累及31个椎体骨折.31个椎体骨折中,颈椎3个,胸椎12个,腰椎14个,骶椎2个.30例胸部地震伤均为复合伤,其中肋骨骨折18例,胸椎骨折8例,肩胛骨骨折3例,锁骨骨折3例,胸骨骨折1例,胸壁软组织伤5例,肺挫裂伤5例,肺内血肿1例,肺部感染4例,气胸及液气胸6例,双侧胸腔积液1例.结论 影像学检查有利于地震伤的及时准确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地震伤员救治中如何提高青少年脊柱骨折患者的紧急救治及后送能力。方法2008年5月在地震灾区汶川县漩口中学执行抗震救灾任务,全程参加了33例脊柱外伤患者的现场紧急救治,空运多名脊柱外伤患儿至成都军区总医院并随机护理。结果33例脊柱外伤患儿成功现场救助,空运转送过程顺利,途中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青少年脊柱外伤患者的正确现场救治,对病情发展及预后恢复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的良好应变能力、对患者的妥善管理和及时的病情观察,是成功空中转运重症脊柱外伤患者的必备条件。后送途中对外伤青少年早期开展心理干预救助,将降低灾害所致心理疾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汶川地震中骨折患者的康复治疗及其伤情分析,为灾难医学中骨折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经验。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地震伤员康复中心的112例骨折患者资料,对伤情进行分析并对其康复治疗情况进行总结。结果:经康复治疗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结论:康复治疗对骨折患者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体系对54例地震致下肢骨折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治疗“5·12”汶川大地震所致54例下肢骨折患者,临床观察患者伤口的愈合情况和骨折的复位情况,有无骨折并发症,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结果:康复治疗后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由入院时的平均218.61°增加至出院时的237.5°(P〈0.001)。Barthel指数由入院时的平均55.4增加至出院时的70.8(P〈0.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结论:综合康复治疗体系对于地震伤致下肢骨折患者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一套完善的体系应包括:①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功能锻炼长期坚持;②发挥大型综合性医院的优势,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合作;③功能康复和心理康复并重;④专业人士与社会团体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7.
陈莹  何欣  王慧燕  李箭 《华西医学》2009,(11):2979-2980
目的:探讨地震伤员中膝关节损伤的机制、类型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入住院的2728例5·12汶川特大地震伤员伤情特点进行分析,筛选出有膝关节损伤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膝关节损伤前三位分别是髌骨骨折(42.15%)、胫骨平台骨折(21.05%)、股骨髁骨折(13.16%),这与人们在地震时奔跑摔伤以及被房屋倒塌砸伤有很大关系。结论:地震后膝关节损伤其发病率、受伤机制、损伤类型、合并伤情况及治疗处理均有其特点,总结这些特点和规律将对地震伤膝关节损伤患者的处理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2013年甘肃省岷县、漳县地震重症伤员的受伤部位及其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在地震发生7天内送往兰州市各大医院的岷县、漳县60例地震重症伤员的临床资料,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60例地震伤员中,20例为单部位损伤,40例为多部位损伤,受伤部位共计120处。四肢伤41例,共53个部位骨折,其中上肢11例(12个部位),下肢34例(41个部位)。头颅伤14例,共16个部位。脊柱伤13例,共累及14个椎体,20个部位,其中10例伴有脑和脊髓损伤。胸部伤17例,伴有肋骨骨折6例,骨折27处。另外,7例伤员伴有内脏损伤,累及腹部4个部位。结论此次地震伤以全身多部位、多器官损伤为多,其中以四肢骨折多见,腹部损伤少见。影像检查有助于地震伤员的筛查及分类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四川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的临床特点和救治经验。方法对我科2008年5月13日至6月10日收治的129例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进行检伤分类,记录内容主要包括:转运人次,伤员的主诉,诊断,损伤部位及类型,是否伴有感染以及接诊后的处理,治疗效果等。结果129例伤员中,骨折伤员95例,其中开放性骨折35例51处,闭合性骨折60例139处;26例(20.2%)39条神经损伤;54例(31.8%)并发感染;110例伤员行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1例院外截肢伤员因残端感染严重多次行残端清创、修整;其余伤员伤口均愈合;无术后切口感染。结论四川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的临床特点明显,必须根据其临床特点予以个体化救治,同时要积极防治相关并发症,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地震伤员的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79例地震骨伤伤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本组抑郁得分为(56.19±9.83),与国内常模(41.88±10.5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本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截肢与未截肢以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地震骨伤伤员抑郁程度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 地震骨伤伤员抑郁程度高于国内常模,护理人员应采取各种措施协助伤员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