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问诊在伤筋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筋类疾病的诊断过程中,疼痛是其主要症状,临床上问诊显得很重要,但只要问诊掌握得当,充分应用物理诊断,就能明确诊断,为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析实验诊断在中西医临床诊断、治疗观察、预防保健中的作用,发展实验室诊断与中医临床综合能力建设,发掘中医医院临床实验室的中医特色.实验诊断能够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的实验数据,为中医药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中医医院要充分发挥实验诊断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预后判断中的作用,还要使中医医院临床实验室不断创新发展.这将有利于中医学走向世界,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医辨证分型做一探讨,并从中医辨证与临床检验二者相结合的可能性、必要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利用现代诊断手段,辅助中医辨证,使中医诊断向定量化、定性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初步建立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方法:应用文献整理、临床调查、专家研讨等方法,建立冠心病常见中医证候诊断规范草案,将该草案的辨证结果与专家经验辨证进行对比验证,根据临床验证结果与临床实际对该草案进行反复修订,逐步完善。结果:初步建立了冠心病证候定性与定位诊断规范。定性诊断包括实证与虚证,实证有气滞证、血瘀证、寒凝证、实热证、水湿证、痰浊证;虚证有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阳脱证,共11个定性证候。定位诊断,病位在心,主要涉及肾、肝(胆)、脾、肺、胃。诊断内容中确立了各证候特异性症状与非特异性症状,并设定了满足诊断的条件。临床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辨证与专家辨证结果对照,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5.73%,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3.33%。结论: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基本符合中医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的分析,从中医诊断与现代医学诊断方法比较分析入手,探讨中医诊断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以理论和临床相结合为研究重点,提出中医诊断的长处在于随症辨证,其本质要点是对证候性质的确定,在诊断过程中现代医学对于疾病本质及部位的把握较中医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中医诊断的发展必须既坚持其理论特点又紧密的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结合古典文献研究,从对体表循经按压产生的经络反应,腧穴反应,切脉诊反应,切脉诊络、切脉诊络,辨证归纳,辨位归经几个方面论述了经络学说与中医临床诊断的密切关系,从而为中医临床各科的辅助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实验诊断是中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教学中应当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诊断对中医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再则授课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最后实验诊断教学应联系临床病例。这些是提高实验诊断授课效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0):1300-1301
<正>目前,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方兴未艾,专家学者将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的临床资料,运用高新技术进行现代化的定性定量研究,以期用客观化指标描述中医四诊内容,使得出的诊断尽可能摆脱主观因素的干扰,揭示疾病的本质,从而指导临床实践。中医诊断指标客观化是中医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它关系到中医实现证候诊断及辨证论治的标  相似文献   

9.
试论超声检查对辅助中医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声诊断是利用超声诊断仪向人体组织中发射超声波 ,当其遇到各种不同的物理界面时 ,便产生不同的反射、散射、折射和吸收衰减的信号差异 ,将这些不同的信号差异加以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 ,显示各种可供分析的图像 ,从而进行医学诊断的方法。超声检查可直接观察到各脏腑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将超声检查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 ,运用中医理论对其进行研究 ,将其结果纳入中医诊断体系 ,这对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客观性是极其有益的。1 超声对中医辨病的诊断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已对各科常见疾病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中医专业实验诊断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诊断是中医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可丰富中医临床诊断。为提高实验诊断的教学质量 ,培养中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我们对中医专业实验诊断课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病例分析 ,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自动化仪器分析结果的临床意义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强调检验专业的实验诊断教师必须多接触临床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骨关节炎的“筋”“骨”之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论述中西医学对骨关节炎的认识,并阐明骨关节炎的诊治要点,提出石氏伤科治疗骨关节炎之"筋骨并重,以筋为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从检验医学两翼队伍的建设谈学科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重点讨论了检验医学学科的形成与我国检验人才队伍的现状、医院检验科人员队伍的分类及两翼人才的界定、岗位和培养、以及两翼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讨论"病证与症状的关系""临床上如何确立病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必要性"三大议题;得出了依标本辨病机、遵缓急立先后,在此基础上参照西医诊断的结论;旨在说明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确立病名、辨析病证、把握病机三者应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有机结合,不可偏废。在关于"辨病"的讨论中,本文着重论述了作为现代中医,如何看待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及西医诊断等问题,指出了应在灵活借鉴、为我所用原则下衷中参西,以减少误诊、漏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参照西医诊断进而扩展临床思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肝开窍于目”是中医脏腑理论的重要认知,认为“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 上注于目而为明”,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肝病及眼”“眼病及肝”的中医辨证与辨病理论基础和诊疗体系。随着现代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脏和眼两大脏器之间在生理、病理诸方面存在着十分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这些生物学联系印证了“肝开窍于目”理论。因此,“肝-眼生物轴”的提出,既得益于“肝开窍于目”中医脏腑理论的启示,具有深厚的传统中医理论基础,又是人体脏器与眼部疾病之间存在共同的通路与靶点和复杂而紧密的生物学关系的客观判断。“肝-眼生物轴”的提出和不断丰富完善,必将为提升眼科学基础研究及临床诊疗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黄裕鹏  张成  钱鑫  胡哲  郭起  齐伟 《中医学报》2022,37(1):113-116
"辨构论治"理论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洞悉机械性颈肩腰腿痛的发病机制,找到损伤结构、失衡结构及失衡原因,并予以对标、对本、对因治疗的一种诊疗模式,包括辨构诊断和调衡治疗两方面。辨构诊断即从病之标、本、因找到疾病的损伤结构、失衡结构、失衡原因。调衡治疗即针对病之标、本、因予以针对性治疗。鹅足滑囊炎的损伤结构与失衡结构相比,治疗损伤结构是标,而治疗失衡结构是本。鹅足滑囊炎的失衡结构与失衡原因相比,失衡结构是标,而失衡原因是本。在临床实践中,应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病求因"的中医治疗原则。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做到"辨构论治",辨别鹅足滑囊炎的损伤结构、失衡结构、失衡原因,做到标本兼治,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16.
“肝主疏泄”理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主疏泄"是中医藏象学中的重要概念,最早出现于《内经》。其高度概括了肝的生理功能,包括调畅气机、促进全身气血水液运行等作用,对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有较大影响,对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概念源流、理论内涵及其具体的功能体现等方面,系统对"肝主疏泄"理论进行深入阐述,以期对临证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行宽教授倡导张仲景"病脉证治"的中医学诊疗模式,首要辨病,次要辨证,证从脉出,然后处方。本文简要梳理了中医学诊疗模式的发展与演变,论述了对当下"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的思考与困惑,对"病脉证治"的诊疗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探讨"心肝同治"的理论内涵及在心律失常辨证论治中的应用,认为心律失常虽病位在心,但与肝密切相关,因此,肝的疏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心系疾患的发生。在治疗上,强调心与肝同治,不单治心,更应注重肝脏的条达,肝之疏泄正常,气机舒利,气血得以平和,心气调畅,心血充足,则心之功能正常,心律失常随之而解。本文通过"心肝同治"之浅析,为临床辨证及治疗心律失常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提高诊疗水平,拓展临床辨证论治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临床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骨性关节炎的防治,未病者情志调和,身心健康,劳作适宜,适当补益,从而减少了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已病者根据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内服中药,外用针灸等多种治疗方式相结合,从而达到及早诊治,防止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齐颖 《中外医疗》2009,28(23):170-170
医患之间配合有利于疾病的诊治和康复,医志关系沟通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当今医疗服务新模式。本文就祖国医学“问诊”中“十问”的内容演变到医患关系沟通这一过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