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探讨活动期和稳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寒热证候的基因表达差异。方法采集RA寒热证候患者及正常人空腹静脉血,纯化得到CD4 T淋巴细胞,利用基因芯片检测和分析技术,探索活动期和稳定期RA寒热证候患者CD4 T淋巴细胞基因表达差异点。结果RA活动期和稳定期患者有63条基因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涉及免疫应答;稳定期RA寒热证候患者之间有48条基因异常表达,只有1条与上述63条基因重复,主要涉及功能代谢;活动期RA寒热证候患者之间有59条基因异常表达,没有与上述稳定期与活动期比较的63条和稳定期寒热证候之间的48条基因重复,主要涉及功能代谢。结论RA患者稳定期和活动期之间的基因表达谱差异与寒热证候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有所不同,提示中医证候分类学具有基因表达谱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热证候的基因表达差异。方法:采集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热证候患者及正常人空腹静脉血,纯化得到CD4 T淋巴细胞,利用基因芯片检测和分析技术,探索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热证候患者及正常人CD4 T淋巴细胞基因表达差异点。结果:与正常人相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149条基因异常表达,主要涉及免疫应答和信号传导;寒热证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之间有42条基因异常表达,只有2条与上述149条基因重复,主要涉及功能代谢、信号传导;寒热证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之间有49条基因异常表达,与上述42条之间有20条基因重复,也主要涉及功能代谢、信号传导;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多个生物学途径。结论:寒热证候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基因表达谱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有所不同,提示中医证候分类学具有基因表达谱依据。  相似文献   

3.
疾病分类与证候分类结合的诊疗模式已经成为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的主要模式。本研究以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为例,比较RA 寒热证候与临床疗效的关联、寒热证候实验室常规指标及组学指标的差异,指出RA 寒热证候存在客观生物学基础,有助于RA 临床诊断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4.
李艳  魏托 《吉林中医药》2010,30(8):684-685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寒、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特点。方法:对9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热证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观察,同时对患者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的水平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分析寒、热证患者上述症状与指标的差异。结果:类风湿关节炎偏热型患者的关节肿胀度和对压痛的敏感度均高于偏寒型(P0.05),类风湿关节炎偏热型患者血中的CRP要高于偏寒型患者(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肿胀度、压痛及CRP数值可以作为类风湿关节炎寒证和热证的潜在分类指标之一,并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实验室指标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军  王娜  赵俊桃 《光明中医》2013,28(9):1822-1823
目的探讨实验室指标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80例女性RA患者进行寒热证分型,并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血沉和C反应蛋白。结果炎性指标CRP和ESR在RA患者寒热证分型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RP和ESR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寒热分型参考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类的系统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为例, 在流行病调查和RCT临床试验的基础上, 开展了RA 中医证候分类学的系统生物学基础研究。在重点探索RA 寒热证候的基因组表达谱区别、RA中医四诊信息分类的统计学依据以及与传统中医分类的联系、RA 中医证候分类与疾病分类指标的关联关系、RA 中医证候分类与ACR 疗效的关联关系的基础上, 认为RA 中医证候分类有系统生物学基础, RA 中医证候分类能对RA 再次分类, 并对RA 的进一步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为例,在流行病调查和RCT临床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RA中医证候分类学的系统生物学基础研究。在重点探索RA寒热证候的基因组表达谱区别、RA中医四诊信息分类的统计学依据以及与传统中医分类的联系、RA中医证候分类与疾病分类指标的关联关系、RA中医证候分类与ACR疗效的关联关系的基础上,认为RA中医证候分类有系统生物学基础,RA中医证候分类能对RA再次分类,并对RA的进一步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Meta分析探究类风湿关节炎(RA)寒证与热证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为RA的寒热辨证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PubMed平台中与类风湿关节炎寒热证候相关的文献,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使用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条目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并提取相关临床特征数据,使用RevMan 5.3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评分8分的文献9篇,评分7分的有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寒证组与热证组红细胞沉降率(ESR)比较,寒证组明显低于热证组[SD(Random)=-16.62,95%CI(-24.98,-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3.89,P<0.000 1);寒证组与热证组C反应蛋白(CRP)比较,寒证组明显低于热证组[SD(Fixed)=-1.80,95%CI(-2.2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8.67,P<0.000 01);寒证组与热证组28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比较,寒证组明显低于热证组[SD(Random)=-0.92,95%CI(-1.25,-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5.38,P<0.000 01);寒证组与热证组类风湿因子(RF)比较,寒证组与热证组之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SD(Random)=-11.89,95%CI(-26.68,-2.89),Z =1.58,P=0.11].结论 RA热证患者疾病活动相关指标明显高于寒证患者,提示热证患者处于一个较强的疾病活动状态,在临床上可为RA寒热证候辨证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 (RA)患者血清选择素水平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符合 RA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可溶性 E-选择素 (sE-选择素 )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的水平.结果 65例符合 RA诊断标准的患者按中医辨证标准分为风寒湿阻型 33例,风湿热郁型 32例;风湿热郁型 sICAM- 1、 sE-选择素较风寒湿阻型明显升高, TNF在两证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RA患者血清选择素水平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可作为证候辨证的客观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寒热证候在腕关节超声中的表现特点。方法65例RA患者按寒热证候辨证分为寒湿痹阻证(寒证组,29例)和湿热痹阻证(热证组,36例)。观察两组患者的腕关节超声的灰阶滑膜炎(滑膜炎)、能量多普勒(power doppler,PD)信号、腱鞘炎及骨侵蚀等参数,分析腕关节超声表现在RA寒热证候中的不同特点。结果寒证组RA患者关节超声的滑膜炎、PD、腱鞘炎及骨侵蚀阳性率分别为51.72%、20.68%、51.72%、37.93%,热证组分别为97.22%、91.67%、75.0%、63.89%。与寒证组比较,热证组滑膜炎、PD及骨侵蚀阳性率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两组腱鞘炎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寒证组比较,热证组滑膜炎、PD及骨侵蚀在评分构成比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两组腱鞘炎评分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双腕关节滑膜炎计分〉1.5分,判断RA热证的敏感性为86.1%,特异性为62.1%;双腕PD计分〉1.5分时,判断RA热证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93.1%。结论 RA腕关节超声滑膜炎、PD及骨侵蚀阳性率热证明显高于寒证患者,尤其是严重者多见于热证患者。双腕关节滑膜炎或PD积分〉1.5分是RA热证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阴性和阳性类风湿关节炎寒热证候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方法采集类风湿关节炎寒热证候患者及健康人空腹静脉血,纯化得到CD^4+T细胞,利用基因芯片检测和分析技术,探索类风湿因子阴性和阳性类风湿关节炎寒热证候患者CD^4+T细胞基因表达差异点。结果类风湿因子阴性和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之间有55条基因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涉及免疫应答和信号传导;类风湿因子阳性类风湿关节炎寒热证候患者之间有71条基因异常表达,主要涉及功能代谢和免疫应答;类风湿因子阴性类风湿关节炎寒热证候患者之间有70条基因异常表达,没有与上述类风湿因子阴性和阳性患者之间55条基因重复,与类风湿因子阳性寒热证候之间的71条基因只有2条基因重复,主要涉及功能代谢。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阴性和阳性之间的基因表达谱差异与寒热证候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有所不同,提示中医证候分类学具有基因表达谱依据。  相似文献   

12.
芪藤活络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性关节炎 (RA)属于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 ,与历节病、白虎历节风、痹、顽痹等近似。RA系全身性疾病 ,除关节受损外 ,全身脏器均可累及 ,而且病程缠绵难愈 ,各阶段表现不尽相同。由于临床证候多样 ,故临床辨证分型也不相同。笔者根据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表现 ,抓住寒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膝关节病变的超声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为RA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中医辨证属寒证或热证的RA膝关节病变患者52例(104个膝关节),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2种不同证型膝关节髌上囊积液、滑膜厚度和滑膜血流,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热证与寒证患者在关节腔积液及滑膜增生的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别,但热证患者的关节腔积液量较寒证患者显著增多(P0.05),且热证患者增厚的滑膜内血流信号较寒证者显著增多(P0.05)。结论 RA患者膝关节增厚的滑膜内血流信号及关节腔积液量与寒热辨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应用超声观察RA患者的膝关节积液量和滑膜血流情况,可为中医寒热辨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寒、热不同方剂对"病证结合"的消炎痛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胃组织bFGF和血清VEGF含量的影响,从药效学角度对该模型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寒、热证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寒、热因素与消炎痛腹腔注射相结合,建立大鼠胃溃疡寒、热证动物模型,并比较寒热方剂对模型大鼠胃组织bFGF和血清VEGF含量的影响。结果:各模型组大鼠胃组织bFGF和血清VEGF含量显著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大黄黄连泻心汤可显著提升热性溃疡组大鼠胃组织bFGF和血清VEGF含量,理中丸可显著提升寒性溃疡组大鼠胃组织bFGF和血清VEGF含量(P<0.05或P<0.01)。结论: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可通过提升血清VEGF和胃组织bFGF含量,分别实现对热性和寒性模型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是"方证相应"规律的体现,肯定了本实验所采用的胃溃疡"病证结合"造模方法确实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B超和CT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治疗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55例为寒湿痹阻证,占48.25%,30例为肾气虚寒证,占26.32%,17例为湿热痹阻证,占14.91%,12例为肝肾阴虚证,占10.52%;同时,CT和B超检查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分期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主要为寒湿痹阻证和肾气寒虚证,并且经CT和B超检查,结果显示CT的分期比较符合证候分型,可以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广西地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探讨广西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 从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取RA患者106例,采用SPSS(10.0)建立数据库及统计研究其中医证候在年龄、性别、病程、发病年龄、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IgA,IgG,IgM等方面的分布规律.结果 RA的不同证候在年龄、病程上存在差异.中医证候在性别、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广西地区RA证候以湿热阻络最多见.在病程方面,肝肾阴虚病程最长.RA患者年龄较轻者证候主要表现为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和寒热错杂证;年长者以痰淤阻络和肝肾阴虚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候要素为关键词,定向文本挖掘中药配伍规律。方法:在数据库中收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文献数据,格式化后,以"寒"、"热"、"虚"、"瘀"为挖掘词挖掘,结合人工降噪,分析配伍规律。结果:寒证、热证用药对比鲜明,虚证、瘀证用药相似,各证型均涉及桂枝芍药知母汤。结论:以证候定向文本挖掘方法,可总结中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医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中,中医证候分类思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着重讨论疾病的中医证候分类原理,对目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不能真实反应中医疗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以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为例阐述证候分类方法、证候分类与疗效的相关性,探索基于疾病中医证候分类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新思路与方法,提出通过对比有效与无效患者的证候特征,发现中医治疗方法的有效适应证候是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小儿药证直诀》在中医证候学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古代对证候的症征、方药认识常与现代不一致,故从寒、热证候与寒、热症征相关性角度,探讨《直诀》证候的特点。首先提取寒、热证候和寒、热症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寒、热证候与寒、热症征的相关性。发现:1热证与寒证比较,有热症征的证候比例以及热症征的频率均明显增加,有寒症征的证候比例以及寒症征的频率均明显降低;2热证与非寒热证比较,有热症征的证候比例以及热症征的频率均明显增加,有寒症征的证候比例以及寒症征的频率均明显降低;3寒证与非寒热证比较,有寒症征的证候比例以及寒症征的频率均明显增加,有热症征的证候比例以及热症征的频率均明显降低;4大多数的热证和寒证不出现寒、热症征。以上说明热证候与热症征具有正相关关系,寒证候与寒症征具有正相关关系,同时说明热证候与热症征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寒证候与寒症征的正相关关系还较弱。  相似文献   

20.
方证相应的寒热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方证相应寒热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寒热证动物模型、方证相应为关键词,检索了近20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得到相关文献229篇,逐篇阅读、甄别、梳理和选择.采纳参考文献19篇.以方致证的寒热证动物模型,有采用温热方剂制作热证动物模型,也有采用寒凉方剂制作寒证动物模型.其他方法致寒热动物模型及以方治证,有采用灌服冰水、干辣椒粉等方法致脾胃寒热证动物模型,并治以理中丸、大黄黄连泻心汤等温热、寒凉方剂,也有肠热证动物模型治以大承气汤,湿热证动物模型治以加味四妙散等.寒热证动物模型及方证相应的报道虽多,但有待上升到较统一的认识;建立准确的寒热证动物模型,进行方证相应的研究,须找到可供观察的特异性客观指标:在观察和评价寒热证的时候,要重视体质因素;可尝试用寒热偏性的方剂制作寒证热证动物模型,然后选用寒热偏性的方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