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PTC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梗阻性黄疸32例,在超声引导下作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PTCD);对于超声显示导管不佳或位置不易确定,肝外胆道显示较差者,再在X线透视下作胆管造影术(PTC)行PTCD。结果: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胆管1次性成功率达81.3%,2次性成功率达93.8%,3次性成功率达100%;单独超声引导下行PTCD术成功率达87.5%;超声引导结合PTC行PTCD术成功率达96.9%。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准确性高;PTCD术应首选超声引导;超声引导结合PTC可提高PTCD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的技术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对1999年5月-2005年3月187例(237例次)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次穿刺胆管成功率高达96.2%,2次穿刺胆管成功率100%;穿刺并首次置管成功率90.7%,再次置管成功率99.6%;仅1例经3次置管成功。并发症主要为胆汁带血,发生率7.6%。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准确安全,置管简便有效,作为多种晚期肿瘤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厦梗阻性黄疸伴严重感染的一项有效治疗措施,常为临床首选。  相似文献   

3.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UPTC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ATL3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引导下对30例梗阻性黄疽作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结果 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内置管引流,一次成功率达83.3%,二次成功率达96.7%,三次成功率达100%。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内置管引流是一种微创、准确、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梗阻性黄疽的方法;超声应成为PTDC术的首选引导方法。  相似文献   

4.
超声引导经皮肝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102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2例不能手术根治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超声引导PTCD术。其中肝门部胆管阻塞(A组)68例,胆总管阻塞(B组)34例。内外引流57例,外引流45例。行左路术式88例,右路术式3例,左路 右路术式11例。A组中11例合并右肝管阻塞者行左路 右路术式的左右肝管双管外引流。102例中82例患者完整随访。结果 102例患者置管成功率100%,无1例出现胆漏、出血等穿刺并发症。A、B两组术后疗效优良率分别达到95.6%、100%。经十二指肠乳头的内外引流术较不经十二指肠乳头的内外引流术,术后胆道感染和胰腺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外引流和内外引流两种引流方式之间的疗效及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TCD换管次数与生存期呈正相关。结论 超声引导PTCD是姑息性治疗手术不能根治的恶性胆道梗阻的有效方法,超声引导左路术式的胆汁引流成功率高且安全,术后监控引流管引流通畅是提高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胆道引流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21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治疗,术中PIC后能通过梗阻段者,采用内支架引流或置入内外引流管作内外引流,不能通过梗阻段则直接外引流。结果 用金属内支架作内引流者5例,内外引流者6例,外引流者10例,其中1例肝门区高位梗阻患者作外引流位置欠佳,疗效不好,另20例患者胆道引流充分,术后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丙氮酸转氮酶均明显下降,症状消失明显。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可明显缓解黄疸,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并为进一步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肝内胆管穿刺应用在老年高位恶性胆道梗阻当中的效果。方法:设置本文观察组调查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本院所收治的老年高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48例,选择同期本院另外收治的老年高位恶性胆道梗阻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所采用不同穿刺方法所取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性;观察组穿刺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穿刺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性。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之下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胆道双支架方法对老年高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进行肝内胆管穿刺能够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可以有效地降低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减少对比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超声引导下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已成为各种原因所致肝内外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减轻黄疸和进行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但术前需明确梗阻部位,对于左右肝内胆管不相通的患者需行双侧置管引流,以往临床常采用X 线下碘油造影[1] ,但存在操作不便以及过敏反应和射线危害,我们对27 例各种肿瘤所致的恶性胆道高位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入猪尾巴引流管后,经引流管注入声学造影剂行肝内胆管超声造影,观察左右肝内胆管是否相通,检查结果肯定,且安全有效,适于临床推广,现将本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晚期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高位胆道梗阻及肝功能衰竭。因此,如何有效地引流胆道,改善肝脏功能,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重要环节。内镜下胆管内支架引流术因其安全、有效、简便等特点,现已成为姑息性治疗胆管恶性梗阻的主要方法。然而,对于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来说,是双侧引流还是单侧引流目前尚未达成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胆道梗阻微创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2例患者行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资料,探讨其治疗价值。在结合临床、影像学资料及尽可能获得的病理基础上确立恶性胆道梗阻,直接或在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经内镜塑料内支架引流术(ERBD)过渡引流确定引流效果后行经内镜金属支架引流术(EMBE),并与姑息性手术及ERBD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一次操作成功率99.5%,减黄有效率为:满意68.4%,一般27.5%,无效4.1%;其中低位梗阻减黄有效率(满意+一般)达96.6%,高位梗阻减黄有效率82.4%,支架平均通畅期289d,平均生存期310d,并发症率6.7%,死亡率1.2%。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基础上,经内镜金属支架引流术(EMBE)是安全有效解除恶性胆道梗阻的方法,对中晚期胆道肿瘤患者基本可替代姑息性胆道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的操作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28例为恶性阻塞性病变,7例为良性阻塞性病变。在超声引导下行PTCD术39次并常规X线胆道造影。结果穿刺肝左叶胆管11例,右叶胆管28例,穿刺成功率100%,一次置管成功率98.5%,术后一周胆红素平均下降78.6umol/L。结论超声引导下行PTCD是一种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微小、安全性强、并发症少、可重复操作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内胆道阻塞性疾病超声引导置管引流术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44例胆道阻塞性疾病患者,其中36例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入猪尾巴引流管行胆管引流术,一侧胆管引流术成功后,经引流管注入稀释后超声造影剂声诺维50 ml行肝内胆管超声造影,以观察左右肝内胆管是否相通,如不相通者行另一侧胆管置管引流;8例肝内囊性占位患者,在超声引导下抽出囊内液体后,根据囊液颜色及实验室指标确诊,经引流管注入稀释后的超声造影剂声诺维,注入量为抽出囊液量的1/4,观察囊肿与周围胆管是否相通,如不相通者给予硬化剂注射治疗。结果 36例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肝内胆管引流术均一次成功,其中一侧胆管引流术成功后,经肝内胆管超声造影发现有9例左右肝内胆管相通,遂行一侧肝内胆管引流,27例不相通,后行双侧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术后观察黄疸症状明显消退;8例肝内囊性占位患者经确诊为胆汁瘤,超声造影提示6例囊肿瘤体与周围胆管相通;2例与周围胆管不相通,后给予瘤体内无水乙醇硬化治疗。结论超声引导置管引流术是胆汁阻塞性疾病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方法,联合超声造影可以直观显示左右肝内胆管是否相通,对于选择单侧或双侧置管提供可靠依据,且可明确胆汁瘤是否与周围胆管相通,决定可否行药物硬化治疗,避免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彩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彩超引导下对179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观察胆汁引流情况及并发症。结果:穿刺成功率为97.8%(175/179),其中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4.9%(166/175)。术后每天引流量100-1000mL,引流管放置时间为7-89d,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均显著下降(P均〈0.01)。并发症发生率为4.0%(7/175)。结论:彩超引导下PTCD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对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经皮肝穿与内镜联合放置内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恶性胆道梗阻时,提高胆管内引流的成功率和置管准确性的方法。方法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不成功者12例,行X线或B超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或置管引流术(PTCD),通过经皮经肝的引流管插入导丝至十二指肠,内镜借助导丝胆管插管,最终在内镜下放置内支架,根据病变部位和转移程度选择塑料内支架(TS)还是金属内支架(EMS)以及支架的长度。结果 12例全部成功。放置TS8例,放置EMS4例。未发现与操作相关的特殊并发症。结论 内镜ERCP与经皮肝穿联合放置内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可以提高插管成功率和置管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引导下治疗胰胆管恶性梗阻患者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共12例患者行超声内镜引导下胆管引流术(EUS-BD),既在超声引导下经十二指肠穿刺进入胆管或经胃穿刺进入胆管,调整导丝位置使导丝头端朝向所需引流目标胆管方向,并对穿刺部位窦道进行扩张管扩张。扩张后留置塑料支架或全覆膜金属支架。结果本组12例患者在超声内镜引导下胆管引流术(EUS-BD)均成功。超声内镜治疗过程顺利,治疗后引起胆汁性腹膜炎2例(16.70%),发生少量出血患者1例(8.30%)。结论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失败的胰胆管恶性梗阻患者,在EUS引导下行胆道支架引流术,是一种有效的新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超声导航辅助技术在经皮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01—2016-06深圳市中医院诊治肝内外胆管梗阻致肝内胆管扩张患者100例,均经超声、X线、CT检查等明确诊断,其中肝内胆管结石患者63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17例,肝胆管细胞癌患者11例,壶腹部肿瘤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行超声导航技术辅助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对照组行常规X线引导或超声引导下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记录两组肝内胆管置管引流穿刺次数、操作时间、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穿刺次数(1.12±0.25)次、操作时间(18.54±1.31)min、穿刺成功率98%,优于对照组的(2.25±0.28)次、(32.19±4.97)min、8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低于对照组(16.0%),P0.01。结论超声导航技术行经皮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对阻塞性黄疸肝内胆管扩张引流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穿刺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普通超声探头引导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肝脓肿患者53个病灶行普通超声探头引导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直径〈50mm肝脓肿给予穿刺注药冲洗治疗,直径≥50mm肝脓肿行置管引流术。结果41例肝脓肿患者的53个病灶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穿刺置管抽液后患者体温即下降,有效率100%。2周治愈率达到65.9%,4周治愈率达到100%。结论利用普通探头引导进行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具有安全有效、微创,费用低廉及操作简便、灵活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肝内扩张胆管位置,设计恰当的穿刺途径,提高经皮肝穿胆道造影术(PTC)成功率。方法对9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采用经皮肝穿靶胆管定位方法穿刺。结果穿刺次数为l~4次,共17次,每例平均1.9次,成功率为52.9%。结论经皮肝穿胆道造影术靶胆管定位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肝脏损伤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肝脓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肝脓肿在实时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结果:13例均痊愈出院,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100%,无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经济、疗效确切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病例有52例选择在X线透视下右腋中线平面右肋膈角下2cm穿刺入路,16例选择剑突下穿刺入路。均采用X线透视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结果68例患者中,50例置入单支支架于肝总管或(和)胆总管;18倒置入2支以上支架于肝总管或(和)胆总管,技术操作成功率100%。术前患者血清总胆红素450.2±26.3 μmol/L,术后两周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降至32.8±9.7 μmol/L(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随访2~24个月,全部病例的半年生存率73.5%(50/68),1年生存率44.1%(30/68),2年生存率25.0%(17/68),结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具有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5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行胆道引流术,认真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引流管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42例引流成功,3例患者再次发生胆管阻塞,行2次胆管引流术。结论: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全面的术前准备及严密细致的术后观察与护理,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