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短波与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 方法将80例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药物组、超短波组、激光组及综合组,每组20例,药物组予以药物治疗,超短波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超短波治疗,激光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综合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超短波与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观察4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的天数、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以及治疗7 d后的疗效。 结果药物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天数长于其他各组(P<0.01),而超短波组和激光组的咳嗽、肺部痰鸣音消失天数较综合组明显延长(P<0.01);药物组住院天数较综合组和超短波组明显延长(P<0.01),药物组的住院天数比激光组长(P<0.05),药物组住院总费用高于其他各组(P<0.01);超短波组和激光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天数、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综合组、超短波组、激光组治疗7 d后的治愈率明显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应用超短波与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能加速病情好转,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激光照射配合穴位针刺治疗灼口综合征(BMS)的疗效。 方法共选取200例BMS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穴位(翳风穴、地仓穴、天容穴)激光照射及穴位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穴位(翳风穴、地仓穴、天容穴)注射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 结果治疗组显效48例,有效5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8%;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52例,无效33例,总有效率达67%,2组疗效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激光照射配合穴位针刺治疗BMS疗效显著,同时还具有治疗时间短、操作方便、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与常规药物治疗慢性结肠炎腹泻(CCD)的效果。 方法将200例CCD患者分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组(激光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每组100例。激光组采用氦-氖激光耦合光纤照射神厥、双侧天枢和大肠俞穴,功率密度为478 mW/cm2,每穴照射10 min,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常规应用抗生素、收敛止泻药、解痉镇痛药、维生素及中药灌肠等治疗。2组患者治疗结束均行纤维结肠镜及粪便常规镜检复查,治疗后3个月来院复查评定疗效。 结果激光组近期治愈66例(66%),好转27例(27%),无效7例(7%);对照组近期治愈33例(33%),好转43例(43%),无效24例(24%),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分析表明,2组均以病程短者疗效较好;激光组以病变位于远端结肠段疗效较好,对照组不同病变部位对疗效无明显影响;激光组平均总治疗天数及近期治愈和好转平均天数均比对照组缩短2~3倍(P<0.01);激光组近期治愈患者的腹泻和腹痛消失平均天数均比对照组缩短2倍以上(P<0.01)。 结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CCD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具有明显的收敛止泻和解痉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共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0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及电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神经肌肉电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7,14,21 d时分阶段观察各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随着治疗进展,2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并且以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期间治疗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在常规吞咽训练及电针治疗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神经肌肉电刺激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配合湿润烧伤膏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性溃疡的效果。 方法选择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性溃疡患者12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配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组(观察组)、单纯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治疗组(激光对照组)及单纯湿润烧伤膏治疗组(烧伤膏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镓铝砷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功率密度为8 mW/cm2,照射完毕创面涂抹湿润烧伤膏后包扎。激光对照组仅行激光照射治疗,烧伤膏对照组仅涂抹湿润烧伤膏,方法同观察组。各组治疗均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5 d。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5%,明显高于激光对照组的80%和烧伤膏对照组的75%(P<0.05);观察组红肿消失及治愈天数均明显短于2个对照组(P<0.05),观察组渗液消失天数较烧伤膏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和激光对照组中不同病程患者均有较好疗效(P&rt;0.05),而烧伤膏对照组则以病程短者疗效较好(P<0.05);观察组和激光对照组疗效不受创面面积影响(P&rt;0.05),而烧伤膏对照组则以创面面积小者疗效较好(P<0.05);观察组瘢痕形成率低于激光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激光对照组中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患者治愈天数明显短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性溃疡患者(P<0.05)。 结论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配合湿润烧伤膏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性溃疡具有较好的效果。两种治疗方法具有协同作用,可加快溃疡愈合,提高治愈率,减少瘢痕形成,疗效较单纯激光照射或单纯烧伤膏外涂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短波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68例膝关节OA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2例,均给予短波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运动疗法。治疗前、后采用数字疼痛评分法(NPRS)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LKSS)评定膝关节疼痛程度及功能。 结果治疗30 d后,2组患者的LKSS、NPR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膝关节OA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 方法选取2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组(改良组,14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13例)。常规组治疗以Bobath技术为主,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每日2 h,每周训练5 d,连续10周。改良组采用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训练在治疗环境中进行,每日1 h,每周3次,其它时间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进行训练,时间不少于每日2 h,连续10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量表(STEF)和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STEF中的10项活动评分和WMF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过治疗后,组内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STEF中的10项活动评分除拿大球、拿大方块和拿中方块3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外,其余7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MF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与常规Bobath技术相比,可显著提高患者偏瘫侧上肢的灵活性和运动速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用CIMT,即用休息位夹板和吊带将健侧上肢固定,限制使用,每天在清醒时的固定时间不少于90%;每天强制性训练患者使用偏瘫侧上肢6 h(其中1 h在作业治疗室进行任务指向性塑形训练,其它5 h在家属监督下使用患手),每周6 d,持续3周。对照组用神经发育疗法(NDT),每天在作业治疗室以运动再学习方案训练为主,训练患者使用偏瘫侧上肢1 h,每周6 d,持续3周。2组患者均同时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及其它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评定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WMFT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治疗前、后比较,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2组患者WMFT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CIMT与ND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都有促进作用,都可提高患者ADL能力,但CIMT对促进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优于ND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激光穴位照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组织胺(Hm)、5-羟色胺(5-HT)、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脑β-内啡肽(β-EP)的影响及其意义。 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造模组、药物组和激光组,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应用Freunds完全佐剂制作关节炎模型。药物组采用药物治疗,激光组同时给予激光穴位照射及药物治疗。检测大鼠血清Hm、5-HT、IL-1、TNF-α及脑β-EP的含量。 结果激光穴位照射有下调关节炎模型大鼠异常升高的血清Hm、5-HT、IL-1和TNF-α的作用,并可明显上调下丘脑内β-EP含量,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激光穴位照射可抑制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具有中枢镇痛作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其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牵张训练、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E)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BBS评分及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48.2±5.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FMA-LE评分[(27.9±4.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能力,对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方法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92例,随机分为2组。运动疗法组(n=46)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在接受临床常规处理的同时先后予以床上摆放良肢体、被动关节活动、桥式运动、神经促通术、坐位平衡、站位平衡及步态训练等治疗;运动结合作业疗法组(n=46)患者在运动疗法基础上,早期开始予以日常生活活动再学习训练,重点予以选择性作业课题治疗。 结果运动作业疗法组在康复治疗8周后,Fugl-Meyer评分(P<0.01)、Barthel指数(P<0.01)、单侧空间忽略程度的改善(P<0.01)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早期应用作业疗法配合运动疗法干预,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其康复疗效优于单用运动疗法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心理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SCI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照组则辅以中频电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RSES)、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运动评分对2组患者自信心及瘫痪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对2组患者股四头肌、腘绳肌及胫骨前肌最大收缩时肌电信号值进行检测比较。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RSES、ASIA运动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ASIA运动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另外治疗组RSES评分在治疗后亦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该组患者RSES评分与ASIA运动评分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而对照组RSES运动评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rt;0.05)。通过肌电检测发现,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股四头肌、腘绳肌及胫骨前肌最大收缩时肌电信号值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能提高SCI患者自信心,有助于患者瘫痪肢体运动功能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肢体训练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方法共选取30例肩周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关节松动术及中频电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MJS系统进行生物反馈肢体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量表对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治疗后,其肩关节疼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肩关节活动度及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在常规治疗肩周炎基础上采用MJS系统辅以生物反馈肢体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联合应用运动想象疗法和运动训练,研究脑卒中患者的工作记忆与其运动功能改善之间的关系。 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正常工作记忆组21例和受损工作记忆组19例,2组进行为期4周的运动想象疗法和运动训练,训练前进行运动想象问卷调查表评定和工作记忆评定及训练前、后进行下肢Fugl-Meyer评定、偏瘫侧下肢负重能力评定。 结果正常工作记忆组患者偏瘫侧下肢Fugl-Meyer评分及下肢的负重能力的改善明显优于受损工作记忆组(P<0.01),工作记忆评分与运动功能改善有明显的关系(P<0.01)。 结论运动想象疗法和运动训练相结合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并且下肢功能的改善程度与工作记忆对信息的保持和操作的能力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剂量氨茶碱口服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 方法将47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氨茶碱片口服及呼吸功能训练,对照组仅给予氨茶碱片口服。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对2组患者呼吸困难程度、日常生活活动 (ADL) 能力、运动耐力及肺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呼吸困难程度、ADL、运动耐力及肺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组呼吸功能、ADL及运动耐力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剂量氨茶碱口服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COPD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缓解COPD患者呼吸困难,提高ADL能力及运动耐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每次10~20 min,每周6次,共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调制中频电疗对开胸手术围手术期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开胸术后72 h内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利用中频电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进行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和胫前静脉在术前、术后4 h、中频电疗治疗20 min后即时、15 min和30 min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Vmin)和均时平均流速(TAVM)。 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比较,调制中频电疗治疗20 min后即时的3个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其他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对照组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调制中频电疗治疗20 min后即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开胸手术患者可选择中频电疗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进行干预,以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TENS)和运动疗法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发病10 d内的脑卒中患者119例随机分为电刺激组、运动疗法组、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电刺激组、运动疗法组、综合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TENS、运动疗法、TENS和运动疗法。治疗前、后均接受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Barthel指数(BI)评测。 结果治疗后电刺激组、运动疗法组、综合治疗组FMA和BI评分比治疗前评分有显著提高(P<0.05);各治疗组FMA和BI亦高于对照组(P<0.05),且综合治疗组高于电刺激组和运动疗法组(P<0.05)。 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尽早进行双侧肢体电刺激和运动疗法治疗,可明显改善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疗法与Bobath疗法对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发育的影响。 方法将92例脑性瘫痪儿童,随机分为引导式教育疗法组(观察组)和Bobath疗法组(对照组),每组46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采用运动发育指数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项)进行综合评定。 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运动发育指数和GMFM88项的5个能区测试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运动发育指数和GMFM88项测试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引导式教育疗法和Bobath疗法对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康复具有同等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70例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疗法,观察组同时辅以认知训练。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LOTCA)、简化的Fug1-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的巴氏指数(MBI)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 结果2组患者认知功能LOTCA各项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均有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认知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