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实施全程康复指导对患者居家康复中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能力和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3月入住我院的脑卒中患者50例及相应的主要照顾者5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在入院时接受常规康复指导和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主要照顾者的个体化康复指导并在出院后每2周回院复诊进行一次康复计划调整指导。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2个月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定其ADL能力和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的上肢部分评定上肢功能。结果:出院时和出院后2个月两组患者的MBI和上肢FMA较入院时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出院时两组间MBI评分和上肢FMA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2个月观察组MBI和上肢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进行个体化全程的康复指导能明显改善患者居家康复中ADL能力和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2.
社区康复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的致残率很高,存活的患者中70%-80%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他们出院后回到社区需要继续进行康复治疗~([1]).脑卒中后遗症期临床上多指发病后1-2年以上,主要表现为患者上肢运动控制能力差和手功能障碍、失语、面瘫、吞咽障碍、偏瘫步态、足下垂、行走困难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所致半侧空间忽略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脑卒中所致半侧空间忽略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强制治疗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每天3小时每周6天,不限制健侧肢体的使用;强制治疗组利用自制辅助器具,限制健侧肢体的使用,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强制使用患侧肢体,每天训练3小时每周6天。治疗1个月后,利用Albert线段划消测验、Schenkenberg二等分线段测验、绘图测验等测试方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正确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P<0.05)和强制治疗组(P<0.01)患者,各项测试正确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两组治疗后相比,强制治疗组较对照组正确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更好改善脑卒中所致半侧空间忽略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口给予雄性大鼠双酚A(bisphenol A,BPA)后,血清中BPA时间-浓度关系.方法 66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雄性SD大鼠应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0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6只.各实验组大鼠一次性灌胃给予300 mg/kg剂量的BPA后,在0.5、1、2、4、6、12、24、36、60、84 h时间点各采集一组大鼠血液,分离出血清,用荧光-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中游离型和总BPA浓度.结果 大鼠一次性经口染毒后,1 h血清中总BPA浓度最高,达17.13μg/ml,2 h血清中BPA浓度急剧下降,24 h血清中总BPA浓度又上升到15.18μg/ml,持续观察84 h,血清中BPA仍有0.51μg/ml.游离型BPA含量较低,染毒0.5 h,血清中游离型BPA浓度为0.57 μg/ml,而后急剧下降,1 h下降到0.06μg/ml,4 h下降到0.03μg/ml,36 h仅有0.01μg/ml.在染毒0.5 h,游离型BPA在血清中所占的百分率最高,为血清总BPA的4.15%(0.57/13.73),其他各时间点血清中游离型BPA所占的百分率均较低.结论一次性经口给予大鼠BPA后,血清中主要以结合型BPA存在,血清总BPA随染毒时间的延长出现双峰现象,可能与BPA代谢过程中肝肠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多元化考核方式在《作业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四年制康复治疗学专业2015级学生55例为对照组,采取传统考核方式,2016级学生48例为观察组,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以及课程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观察组理论考核成绩84.98±10.16分,实践考核成绩84.13±6.74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0.29±8.72分和80.55±5.79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课程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专业知识理解、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课程有助于今后工作开展的8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是否喜欢目前的考核方式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作业治疗学》教学中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基于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强化团队协作意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重症监护病房(ICU)非神经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ICU病房非神经损伤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以MRC肌力评分法(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score,MRC-score)评估患者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weakness,ICU-AW)的发生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RC评分为(46.23±8.67)分,高于对照组的(39.59±8.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ICU-AW12例(40%),对照组发生ICU-AW24例(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60.10±17.95)分,对照组为(46.66±15.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监护病房非神经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能够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四肢肌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95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敷贴组(敷贴组)31例、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电刺激组)30例和穴位贴敷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组(联合组)34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估患者肢体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联合组Fugl-Meyer评分治疗前14.06±6.24分,治疗1个月47±11.30分,治疗3个月69.88±7.64分。3组患者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治疗3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联合组高于电刺激组,电刺激组高于敷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6.44±4.87分,治疗1个月39.56±11.44分,治疗3个月78.09±11.15分。3组患者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治疗3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联合组高于电刺激组,电刺激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出血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且优于单纯穴位贴敷及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上肢和躯干模式的使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能力的效果。方法:3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常规坐-站转移训练,观察组采用PNF上肢和躯干模式,结合PNF中重复、等张组合等技术进行坐-站转移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坐-站-坐时间、坐位躯干前倾范围及坐-站转移时患肢负重最大占比。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坐-站-坐时间5.49±1.07 s,坐位躯干前倾范围31.9±2.2 cm,转移时患肢负重最大占比46.09%±4.40%,分别优于治疗前的11.76±1.91 s,25.1±1.8 cm,36.79%±4.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坐-站-坐时间7.44±1.78 s,患肢负重最大占比42.88%±3.84%,分别优于治疗前的11.57±2.02 s和36.19%±4.01%。治疗后观察组上述3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PNF技术上肢和躯干模式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临床病例库教学法在理疗学临床实践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级南通大学康复治疗学本科50例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理疗学临床实践教学,选取2014级南通大学康复治疗学本科46例学生为观察组,采用临床病例库教学进行理疗学临床实践教学,两组教学时间均为18周,课程结束后采用理论考试及临床实践操作考核评估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理疗学理论考核成绩为82.39±6.74分,高于对照组的77.46±9.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在操作前准备及评估(13.17±1.14分)、操作治疗实施(45.22±1.87分)、治疗方案评估及调整(13.63±1.24分)、结果评估(13.63±0.97分)、总体印象(4.43±0.54分)、临床实践总分(90.09±4.77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病例库教学法在理疗学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可推广至康复治疗学其他临床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观察组对健侧大脑皮质M1区进行1 Hz的rTMS,对照组予假刺激。治疗前后采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Hong Kong edition of functional test for the hemiplegic upper extremity, FTHUE-HK)、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FTHUE-HK、FMA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低频rTMS作用于健侧半球M1区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