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患者按悉尼慢性胃炎分类法经胃镜诊断;作快速尿激酶试验以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参考南昌标准辨证分型。结果:①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分型为肝胃不和型40例,脾胃虚弱型(包括虚寒型)48例,脾胃湿热型3例、胃络瘀血型2例、胃阴不足型1例。肝胃不和型中老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高,而肝胃不和型青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低(P〈0.01)。②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6%(62例/94例),其中肝胃不和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0%(28例/40例),脾胃虚弱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6.7%(32例/48例)结论:①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临床中医分型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虚弱型最常见;②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辨证分型没有意义;③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除效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提高中医临床Hp根除率提供依据。方法对922例Hp感染阳性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一经过四联疗法治疗后,分析不同中医证型Hp感染者的根除效果。结果在922例Hp感染者中,不同中医证型者Hp根除效果依次为脾胃虚寒证〈寒热夹杂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血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包括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气犯胃证及胃络瘀血证)者623例,根除率为82.5%;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者244例,根除率为58.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各证型间Hp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证两证型间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证型Hp感染者根除效果不同,虚证明显低于实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患者按悉尼慢性胃炎分类法经胃镜诊断;作快速尿激酶试验以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参考南昌标准辨证分型。结果:①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分型为肝胃不和型40例,脾胃虚弱型(包括虚寒型)48例,脾胃湿热型3例、胃络瘀血型2例、胃阴不足型1例。肝胃不和型中老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高,而肝胃不和型青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低(P<0.0 1)。②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6%(62例/94例),其中肝胃不和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0%(28例/40例),脾胃虚弱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6.7%(32例/48例)结论:①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临床中医分型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虚弱型最常见;②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辨证分型没有意义;③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分型分布规律及癌前病变发生情况。方法1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无痛胃镜检查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根据内镜下表现中医微观辨证分为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和肝胃郁热型。对腺体萎缩部位进行靶向活检判定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免疫组化法检查胃黏膜组织CD34及Ki67平均光密度,同时判定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微观辨证胃阴不足型54例、脾胃虚寒型28例、肝郁气滞型26例、胃络瘀阻型24例、肝胃郁热型22例、脾胃湿热型16例。中医微观辨证各证型间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的肠上皮化生率及上皮内瘤变率显著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P0.05或P0.01),肝郁气滞型上皮内瘤变率显著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P0.01)。肝郁气滞型CD34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肝胃郁热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P0.05或P0.01);脾胃湿热型与脾胃虚寒型显著高于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P0.05);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Ki67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与胃络瘀阻型(P0.05或P0.01),脾胃湿热型显著高于肝胃郁热型(P0.01)。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分型实证较虚证多,各微观证型中肝郁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的癌前病变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200例经胃镜、病理诊断为肠化型萎缩性胃炎的病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证型,同时观察患者性别、年龄、胃黏膜萎缩程度、有无局部淋巴增生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各中医证型的百分比依次为脾胃湿热证42.50%,脾胃虚弱证29.50%,肝胃不和证21.00%,胃络瘀血证4.00%,胃阴不足证3.00%;其中脾胃湿热证胃黏膜中、重度萎缩显著高于轻度萎缩(P〈0.05);各证型Hp检出率显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热证、肝胃不和证,分别为56.47%、52.54%、30.95%,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3种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即(X^2=7.65,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患者(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患者(P〈0.05);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患者Hp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湿热证最多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CNAG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Hp感染情况、胃镜下胃黏膜表现、病理学结果,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一步分析不同证型与Hp感染、胃镜像、病理的相关性。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Hp感染率最高。98例患者不同证型间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气虚证患者伴糜烂及黏膜水肿、渗出检出率最高,肝胃不和证患者伴胆汁反流、黏膜红斑检出率最高。98例患者胃镜下伴糜烂、伴胆汁反流、黏膜红斑及黏膜水肿、渗出4种胃镜像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患者活动性百分率最高,脾气虚证患者慢性炎症百分率最高。98例患者病理结果中,活动性及慢性炎症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AG不同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镜像、病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可作为中医辨证的参考依据,并用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及其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1 1 8例CAG患者 ,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 5型 ,即 :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 (含虚寒 )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同时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 :1 1 8例CAG患者 ,Hp阳性 87例 (73 .7% ) ,Hp阴性 31例 (2 6 .3 % ) ;CAG各中医证型Hp感染顺序为 :脾胃湿热(87.5 % ) >胃络瘀血 (83 .3 % ) >肝胃不和 (76 .9% ) >脾胃虚弱含虚寒 (50 % ) >胃阴不足 (44.4% )。实证的感染率明显高于虚证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0 .0 1 )。结论 :Hp感染是CAG病因之一 ;Hp感染情况可作为CAG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分析糜烂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以及幽门螺杆菌 ( H p)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 12 4例胃镜诊断糜烂性胃炎患者的症候表现进行总结 ,按中医辨证方法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型 ,同时观察各型 Hp感染的情况。结果 :糜烂性胃炎的三个中医证型中 ,脾胃湿热型占 61.3% ,肝胃不和型占 2 1% ,脾胃气虚型占 17.7% ,三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 P<0 .0 5 ) ,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最高 ,占 76.3% ,有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由此证明 ,糜烂性胃炎的中医分型有一定的科学性 ,脾胃湿热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且 H p感染率最高 ,提出湿热之邪与 Hp在病因学上是同一种致病原的观点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胃炎饮治疗肝气犯胃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肝气犯胃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20例给予胃炎饮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对照观察两组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炎饮治疗肝气犯胃型慢性糜烂性胃炎优于西药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胃镜象特点,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收集278例诊断为Hp感染性胃炎的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四诊、胃镜结果,并将资料进行整理、中医辨证分型和统计分析。结果:Hp相关性胃炎中医证型出现率由高到低为: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阻。肝胃不和证中胆汁返流多见,P=0.000 0.01,胃络瘀阻证中溃疡多见,P 0.05,而糜烂、息肉、肠化结节在各证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Hp相关性胃炎的证型分布和胃镜特点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吴耀南  黄墩煌 《光明中医》2009,24(12):2234-2236
目的:探讨厦门地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的中医证型与发病季节、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设计统一表格进行研究.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各个证候出现的频率各不相同(P<0.05);实证组和虚证组的Hp感染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与发病季节、Hp感染关系密切,治疗应因人、因时、园地制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内镜下的表现.方法:通过32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析,观察胆汁反流与Hp感染;中医证型与发病年龄、胃镜下黏膜损害程度、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胆汁反流与Hp感染呈负相关;青年人群证型以肝胃不和、脾胃虚弱为主,病理以浅表性胃炎为主;中年人群证型以湿热中阻为主,病理以萎缩性胃炎伴...  相似文献   

13.
陈余妍  陈润花  张厂 《吉林中医药》2013,(11):1117-1118,1124
目的 探讨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 设计临床病例研究量表,收集181例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例,用SPSS 17.0软件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81例Hp阳性病例主要中医证候为:类肝胃郁热证99例(54.70%)、类肝郁脾虚证35例(19.34%)、类脾胃虚寒证31例(17.13%).结论 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例中类肝胃郁热证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4.
姜成  林瑜  王晓宁  鄢春锦  刘芬 《中医杂志》2011,52(24):2102-2105,211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空泡毒素基因(vacA)亚型与胃上皮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抗原表达以及慢性胃痛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100例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57例)、肝气犯胃证(24例)和脾胃虚寒证(19例),采集各证型患者胃窦黏膜标本,采用特异引物PCR法检测vacA信号序列s和中间序列m亚型以及cagA基因;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胃上皮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 结果 100例患者中Hp感染率为81%,其中cagA基因检出率为44.4%(36/81),sla基因检出率为90.1%(73/81),m2基因检出率为85.2%(69/81).3种证型在Hp密度等级、cagA基因型及vacA基因亚型分布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阴性组比较,sla+和m2+提高了HLA-DR抗原表达(P<0.01),cagA与HLA-DR抗原表达无关(P>0.05). 结论 Hp流行株以sla或m2亚型为主,该流行株可提高胃上皮HLA-DR抗原的表达,但是vacA亚型、cagA基因与中医证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附子理中丸加味治疗脾阳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舌脉症3步法"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将80例脾阳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附子理中丸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胃镜疗效、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清除率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2.5%,观察组有效率为95.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p清除率为55.56%,观察组Hp清除率为81.58%,两组患者Hp清除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有效率为92.5%,两组患者胃镜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附子理中丸加味治疗脾阳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胃黏膜损伤的修复力和Hp清除力,进而验证采用"舌脉症3步法"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像相关性,从微观角度证实中医宏观辨证论治科学性,完善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为慢性胃炎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38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胃镜像表现,观察常见中医证型(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和胃镜像表现萎缩、糜烂、胆汁反流、黏膜颜色、黏膜池颜色、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血管显露、黏膜隆起、黏膜粗糙、黏膜颗粒增生等相关性,比较不同证型在胃镜像表现比率情况。结果: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最常见,分别为40.52%、30.91%、12.21%,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病变部位以胃窦最常见,占49.92%,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脾胃虚寒证以40~65岁多见,表现为萎缩性胃炎,黏膜以白为主,黏膜池颜色清澈为主;脾胃湿热证以18~40岁男性居多,以非萎缩性胃炎为主,黏膜糜烂多见;肝胃郁热证男性居多,胃镜像无显著变化,和脾胃湿热证有相似处。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和胃镜像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胃镜像可作为中医证型客观依据,可指导临床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分型初探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中医分型及其基本治则。方法:对经过PSG检查被确诊为SAS的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结果:SAS的发病,实证大于虚证,实证中大多与痰有关,虚证中肾阳虚占绝大多数。结论:SAS的治则.实证应以化痰通浊为主,虚证应以温肾助阳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穴位敷贴治疗糜烂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取糜烂性胃炎患者48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用穴位敷贴治疗贴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胃镜观察炎症及病理改变情况。结果:穴位敷贴治疗贴治疗糜烂性胃炎,能明显减轻对脾胃虚弱型及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症状。结论:采用穴位敷贴外治法治疗糜烂性胃炎疗效满意,尤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及肝胃不和型糜烂性胃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主要的中医证型包括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并认为实证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较高,虚证患者HP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