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卒中后肢体痉挛是阻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身心健康。针刺对卒中后肢体痉挛疗效肯定,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通过梳理针刺对痉挛相关神经递质及受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炎性细胞因子、细胞信号传导相关物质及离子通道的影响,探讨针刺抗痉挛的可能靶点和有效途径,为针刺抗痉挛的机制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2.
肢体痉挛是脑卒中后遗症中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方式,一直是医学界研究探讨的问题之一,目前在临床上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肢体痉挛状态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循经针刺对缓解脑卒中后遗症肢体痉挛状态有独特疗效,现对循经针刺缓解脑卒中后遗症期肢体痉挛状态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D)脑内突触可塑性受损,而目前研究发现,针灸能够通过修复突触可塑性缓解AD认知缺陷。现分别从突触功能和结构、神经递质、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及信号通路等角度综述针灸防治AD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是当今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肢体痉挛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肢体功能障碍,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的研究焦点。针刺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治疗的临床疗效有独特的优势,γ-氨基丁酸(GABA)是引发肢体痉挛的神经递质之一,本研究通过近年针刺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期的相关文献,分析针刺对脑卒中肢体痉挛期GABA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针刺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既可促进突触的结构与功能的修复,又可调控神经递质和受体的传递,还能诱导胶质细胞修复神经元,对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目前,针刺对脑缺血后突触可塑性促进作用的机制是研究热点。本文从突触自身(突触结构和功能可塑性)、突触与突触之间(神经递质和受体)、突触与周围环境(突触-胶质结构)3个方面对近年来针刺调节突触可塑性治疗脑卒中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常见认知功能障碍,电针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程度,延缓认知障碍向痴呆发展的进程。近年来,随着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作用机制研究的日渐深入,突触可塑性作为新切入点,为电针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突触可塑性作为脑可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经系统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电针作用机制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梳理近年相关文献,从突触结构可塑性、突触功能可塑性、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神经递质和受体与突触可塑性相关信号通路5个方面对电针调控突触可塑性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机制研究进展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625-2627
"腹脑"与颅脑是相互影响的整体,两者在胚胎发育、解剖学以及神经递质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迷走神经是颅脑与"腹脑"相互联系的重要基础。作者通过针刺腹部任脉上的"腹人中"穴、"腹百会"穴以及督脉上命门、腰阳关穴,发现针刺可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大脑可塑性产生明显促进作用。而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针灸作用机制方面,"腹脑"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有共同点,但也有其差异性。针刺"腹脑"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大脑的可塑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迷走神经功能的抑制作用,调节神经细胞内、外钙离子的稳态,从而起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文章试从腹脑-颅脑的相关理论来探讨针刺"腹脑"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可塑性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肢体痉挛是卒中后遗症中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之一,由于针刺疗法有调节血流、抑制神经兴奋性、恢复患者关节功能、缓解痉挛等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肢体痉挛的临床恢复。针刺介入时机是影响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而目前关于针刺是否可在卒中急性期介入,仍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通过整理针刺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相关文献,结合本团队既往研究成果,认为临床工作中应把握好大脑自发性恢复与针刺治疗的最佳时间窗,遵循肢体状态变化规律,选择恰当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针灸可有效调控神经功能。神经可塑性被认为是针灸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一,针灸可在多个水平调控神经可塑性。本文以近年来针灸调控神经可塑性的相关文献为基础,初步探讨针灸调控神经可塑性的作用机制,其作用机制具体包括改善突触传递效能、促进神经发生和突触再生,调整神经环路和脑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等。针灸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目前许多关于针灸调控神经可塑性的研究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今后应积极开展相关的临床应用研究,通过借助影像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和电生理技术等进一步阐释针灸调控神经可塑性作用机制。针灸调控神经可塑性作用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可完善针灸作用机制理论体系,为针灸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实验采用芍甘木瓜汤灌胃脑卒中痉挛大鼠,以期为脑卒中术后患者痉挛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芍甘木瓜汤高、中、低剂量组,采用内囊电损毁法造模,电刺激法测定其偏瘫肢体伸直幅度,内囊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采用荧光分光法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芍甘木瓜汤后脑卒有提高脑卒中痉挛大鼠偏瘫肢体伸直幅度和内囊中抑制性神经递质含量的作用,同时降低其内囊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结论:对脑卒中痉挛大鼠模型灌胃的研究表明,芍甘木瓜汤可以通过改善脑受损后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的代谢,抑制肌张力的提高,能有效缓解因脑卒中造成的肌痉挛现象。  相似文献   

11.
摘要: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我国致残率最高的疾病。脑卒中的后期康复是目前临床亟需解决的重点及难点问题。针刺治疗在脑卒中后期的康复中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及显著的疗效,但是其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研究表明针刺的作用机制与脑的可塑性有关,突触可塑性是脑可塑性的核心。本文从突触概述、针刺对突触结构、突触功能及突触相关蛋白影响角度出发,整理分析针刺对脑卒中后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为针刺治疗脑卒中的康复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患者肢体肌肉痉挛常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是阻碍其肢体功能恢复、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解除痉挛,尽快帮助患者度过痉挛期成为中风康复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笔者采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后痉挛状态患者肌电图H/Mmax的变化,初步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调控脊髓运动神经元活性、抑制肌紧张和肢体痉挛作用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13.
<正>脑卒中又称为“中风”,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受损的一类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高,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升高,若治疗不及时会引起痉挛性抽搐、肌肉萎缩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2]。肌痉挛的产生一般认为是由于脑内支配运动的神经中枢受损,对运动神经元的调控减弱,使肢体肌群协调失衡,导致肌张力增高[3]。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针灸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状态,缓解痉挛,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本文就近年来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进展进行综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弱视疗效肯定,其机制研究也日益深入。本文检索了近年来关于针刺治疗弱视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发现针刺防治弱视的机制与调节视觉可塑性神经递质的改变、促进视觉可塑性相关神经因子的分泌与合成、促进视觉可塑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朱婧  熊杰 《吉林中医药》2010,30(4):330-331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中快针对于脑卒中后肢体发生硬瘫的即时疗效。方法:"醒法"中突出对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4个穴位的快针强刺激针刺手法,配合功能锻炼的方法,从神经解剖学角度认识快针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中产生的即时效应。结论:通过快针对以上4个穴位的刺激,将神经冲动的信号传导至支配该神经的脊髓节段,从而恢复由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痉挛性瘫痪,同时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产生了针刺的即时效应。配合功能锻炼,诱导患者用意念进行肢体的随意运动,恢复患者康复的信心,最终改善瘫痪的痉挛状态,提高脑卒中偏瘫康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危害性大,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而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疗效欠佳,且易产生耐药性。针灸凭借独特的优势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检索了近10年中英文文献,从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等总结了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研究。临床研究从普通针刺、电针、针药结合、灸法等疗法方面评价了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作用机制研究从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免疫、神经突触可塑性、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通路及微RNA等探讨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存在如评价标准不统一,假针刺对照设置,针刺防治抑郁症复发率等问题,研究质量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对人类危害非常大的疾病。中风后肢体痉挛是妨碍功能恢复的最大障碍,故对痉挛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康复的重点。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且疗效确切,相关临床研究层出不穷,综观近年来研究报道,针刺疗法中涉及取穴机理、针刺方法、手法及针刺结合其他现代疗法等综合疗法等,均对本病有一定疗效。对近年来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发现许多报道中所采用的针刺方法、病例选择、处理、结论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故有必要对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研究的方法、取穴、针刺手法机理、数据统计进行严格把关及治疗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更优化的治疗手段来治疗痉挛状态,以更客观的指标来分析疗效。  相似文献   

18.
痉挛状态是慢性卒中幸存者最严重的功能障碍,由于痉挛状态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综合征之一,为进一步推进痉挛的康复方法,探究神经可塑性的机制是必要的。本文就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对卒中后痉挛患者功能康复的神经可塑性及功能重组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脑可塑性是指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上的可修饰性。针刺在脑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因此针刺调节脑可塑性的研究也随之日益增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脑缺血、骨癌疼痛、自闭症等研究的最新进展。目前研究表明,针刺作为一种外源性刺激可以活化休眠的神经结构,既可通过调控相关蛋白促进轴突再生,又可促进突触的结构与功能的修复,还能抑制皮层过度兴奋,对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1)探讨在损伤发生和神经修复过程中,针刺与多种内源性保护机制的关系及对脑可塑性的影响;2)针刺刺激量、手法操作、治疗时间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化,应探讨最佳量效关系,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探讨芍药甘草汤对中枢性肌张力增高大鼠模型的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影响。采用线拴法所致的脑卒中恢复期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大鼠模型,以巴氯芬为对照,实验组给予芍药甘草汤3∶1配伍比例,给药3周后测定其神经功能评分、肌张力、痛阈的变化,并采用HPLC测定大脑皮层GABA,Gly,Glu,Asp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大脑皮层GABA受体Aα1,B与NMDA受体亚基NR1,NR2A,NR2B蛋白表达。结果显示芍药甘草汤3∶1配伍剂量组对脑卒中后痉挛偏瘫状态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能显著改善神经症状(P0.01),降低肌张力(P0.01),改善痛域(P0.05);能够显著增加脑内抑制性氨基酸GABA,Gly的含量(P0.01),对于兴奋性氨基酸Glu,Asp有降低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能够显著增强大脑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GABA受体Aα1和B的表达(P0.05),并减少大脑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NMDA各亚型NR1,NR2A,NR2B的表达(P0.05)。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3∶1配伍剂量具有较好的解痉止痛之效,不仅能够增加脑卒中后痉挛状态大鼠脑内抑制性氨基酸的水平,同时还可增加其受体的表达,从而增加抑制性神经信号转导的强度;对于脑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虽然没有显著性作用,但也有降低的趋势,同时对于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表达也有抑制作用,从而减弱兴奋性神经信号转导的强度,减轻兴奋性神经毒性。结果表明,芍药甘草汤可通过调节脑内抑制性和兴奋性神经能系统的平衡,从而达到缓解脑卒中痉挛状态,起到柔筋止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