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p21ras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侵袭性骨肿瘤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结果:PCNA和p21ras在部分侵袭性骨肿瘤间表达较普遍,p21ras在恶性骨肿瘤的表达较良性骨肿瘤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存在(P<0.01);PCNA在骨肉瘤组织学分级的表达中随分级的增高,表达亦增高。分级间PCNA表达有差异存在(P<0.05)。结论:ras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在恶性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骨肉瘤组织学分级基本反映瘤细胞增殖状态,同时PCNA可作为判断骨肉瘤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P27蛋白在骨肉瘤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P27蛋白表达与骨肉瘤临床病理、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其与预后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80例骨肉瘤P27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计算其标记指数(Labeling index,LI)。结果 P27LI有0%~97.5%之间,PCNA LI在9%~98%则在正常骨及生骨瘤中不见表达。P27蛋白表达与骨肉瘤Dahlin分、Price分级无关,而与 WHO分、PCNA L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骨肉瘤细胞增殖活性指标PCNA、Ki-S1、DNA含量AgNORs及核丝分裂像计数与骨肉瘤颈后间的关系。方法:96例骨肉瘤石蜡切片HE染色计数核丝分裂像,胶质银法染会AgNORs;SP法免疫组化染色PCNA及Ki-S1、Feulgen染核DNA,图像分析DNA含量及DI指数。结果:核丝分裂像计数与骨肉瘤后关系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高分级PCNA及Ki-S1的患者预后差;AgNORs计数≥3.5者预后差,DNA含量高者,DI值大于2和异倍体者骨肉瘤患者预后差。结论:骨肉瘤细胞增殖活动指标对判断骨肉瘤的预后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PCNA、Ki-S1及DNA含量测定。综合这几种指标对判断骨肉瘤的预后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3例前列腺癌组织中PCNA进行检测,并与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前列腺癌PCNA表达与分级、分期及预后均呈正相关(P〈0.05),随肿瘤分级增高,PCNA表达明显上升趋势;肿瘤高分期组(Ⅲ、Ⅳ)的PCNA表达明显高于低分期组(Ⅰ、Ⅱ);PCNA高表达组(Ⅲ、Ⅳ极)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  相似文献   

5.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肾癌组织中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发现P53蛋白阳性表达者共10例(25%)。P53蛋白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无相关性。肾癌组织的PCNA增殖指数肿瘤病理分级的上升而增加,PCNA高表达组(增殖指数〉10%)预后不良,特别是临床早期但PCNA高表达者预后也很差。结果提示P53蛋白表达在肾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评估中无重要意义,而PCNA可作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p21^ras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侵袭性骨肿瘤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结果:PCNA和p21^ras在部分侵袭性骨肿瘤间表达较普遍,p21^ras在恶性骨肿瘤的表达较良性骨肿瘤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存在,PCNA在骨肉瘤组织学分级的表达中随分级的增高,表达亦增高。分级间PCNA表达有差异存在。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5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并探讨其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PCNA表达与分级、分期关系非常显著(P均〈0.01);复发组和死亡组之间PCNA表达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均〈0.01)。提示,PCNA的高表达在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病人复发和恶化方面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6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5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表明,膀胱癌中P53蛋白的过度表达与病理分级无关,而与临床分期及预后有关;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高,PCNA-LI呈明显上升趋势;P53蛋白过度表达或PCNA高表达组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P53蛋白非过度表达或PCNA低表达组,说明:P53蛋白的过度表达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PCNA是判定膀胱癌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9.
探讨骨肉瘤和骨巨细胞瘤的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形态计量方法检测40例骨肉瘤和40例不同级别骨巨细胞瘤的p53蛋白、PCNA表达与肿瘤组织内MVD之间的关系。结果:骨巨细胞瘤Ⅱ~Ⅲ级组PCNA表达明显高于骨巨细胞瘤I级组(P<0.05),且骨巨细胞瘤MVD≥5的肿瘤组织P5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MVD<5的肿瘤组织(P<0.05);骨肉瘤MVD≥5的肿瘤组织P53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MVD<5组(P<0.05)。p53蛋白阳性率虽骨巨细胞瘤Ⅱ~Ⅲ级、骨肉瘤均高于骨巨细胞瘤1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蛋白、PCNA过度表达与MVD有密切关系,p53、PCNA及MVD可作为评估骨巨细胞瘤、骨肉瘤预后有价值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阎洪涛  杨红 《四川医学》1997,18(5):286-288
为了了解增殖细胞核抗原与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3例前列腺癌组织中PCNA进行检测,并与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前列腺癌PCNA表达与分级、分期及预后均相关(P〈0.05),PCNA高表达组(3.4级)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1,2级)。结果表明:PCNA是判断细胞增殖程度的重要指标,对肿瘤演变,术后随访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估计前  相似文献   

11.
The control of both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 inmalignant tllmors is important for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Therefore, the mechanism by which malignantcells invade and metastasize to other tissues requiresfurther elucidation. Lots of investigations have suggested that some proteases can degrade extracellularmatrices, and thus contribute to the invasive ormetastatic activities of tumor cells. Cathepsin D(Cath-D) is an estrogen-regUlated lysosomal proteasethat may be over-expressed in breas…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骨肉瘤微血管密度与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相关性及其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0例骨肉瘤微血管密度(MVD),以及nm23-H1表达和PCNA指数,并应用Cox模型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MVD与nm23-H1表达呈负相关,而与PCNA指数呈正相关.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MVD、nm23-H1和PCNA均为影响骨肉瘤预后的重要因素.MVD低值组比高值组预后好(P<0.05).在MVD高值组中,nm23-H1高表达组比低表达组预后亦较好(P<0.05).结论微血管密度可能是骨肉瘤转移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它与nm23-H1和PCNA相互作用,共同影响骨肉瘤的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16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两者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对10例正常骨组织和71例骨肉瘤组织中的P16与PCNA蛋白进行定量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P16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骨组织(P<0.05),PCNA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骨组织(P<0.05);②P16表达与骨肉瘤的组织学分级、预后有关(P<0.05),与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无关(P>0.05)。PCNA表达与骨肉瘤的预后有关(P<0.05),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③P16与PCNA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s=-0.58,P<0.05)。结论:P16及PNCA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骨肉瘤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14AR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骨肉瘤中的P14ARF和PCNA表达,并以15例骨软骨瘤作为对照,与临床病理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14ARF在骨肉瘤的阳性表达率为26.9%(14/52),在骨软骨瘤为73.3%(1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NA在骨肉瘤的阳性表达率为84.6%(44/52),在骨软骨瘤为13.3%(2/1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14ARF和PCNA在骨肉瘤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类型及民族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P14ARF和PCNA表达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其可作为诊断骨肉瘤及评价其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5.
用免疫组化SP法对63例喉鳞状细胞癌的PCNA和C-erbB-2进行原位检测,并随访了5年的生存情况。结果表明,PCNA指数越高,病理分级越差(P<0.01),5年生存率越低(P<0.05),颈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5)。而C-erbB-2表达阳性率与病理分级、5年生存率及颈淋巴结转移率无关。PCNA和C-erbB-2之间无相关性。提示PCNA指数与喉癌恶性程度、5年生存率、颈淋巴结转移率密切相关,在喉癌中检测PCNA较C-erbB-2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用LSAB法对76例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和无转移组CD44、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CD44阳性率在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为70.6%, 无转移组为45.2%,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CD44表达呈递增趋势,Ⅰ级与Ⅱ、Ⅲ级间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CNA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而与组织学分级间差异显著(P<0.01).CD44与PCNA表达存在平行关系.提示CD44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CD44、PCNA联合检测对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骨肉瘤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DNA损伤修复基因MPG、APE1、XRCC1和MGMT在人体骨肉瘤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判估骨肉瘤对化疗的反应性及其预后提供有价值的指标.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骨肉瘤组织和3株骨肉瘤细胞中MPG、APE1、XRCC1和MGMT的表达,按染色强度将其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统计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3株骨肉瘤细胞中APE1和XRCC1呈强阳性,MPG和MGMT呈弱阳性.60例骨肉瘤中MPG、APE1、XRCC1和MGMT高表达分别为40例(65%)、43例(72%)、23例(38%)和32例(53%).APE1表达和患者年龄,Price's分级和WHO分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MPG表达和WHO分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上述4项指标之间密切相关.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APE1和MPG表达与患者预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MPG表达与患者预后有关(P<0.01).结论DNA损伤修复基因MPG、APE1、XRCC1和MGMT的共同表达是骨肉瘤的特点,APE1和MPG表达对于判估骨肉瘤患者的预后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原癌基因 C- erb B- 2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乳腺导管浸润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对石蜡切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C- erb B- 2和 PCNA在乳腺导管浸润癌中阳性率为 74.3%和 68.6% ,二者表达与癌组织大小及分化程度呈正相关 (P<0 .0 5) ,与年龄、雌激素受体水平和生存期呈负相关 (P<0 .0 5)。与淋巴结有无转移无关 (P>0 .0 5)。结论 :C- erb B- 2和 PCNA过表达者预后不好、生存期短 ,尤其二者同时表达者预后更差。C- erb B- 2和 PCNA可作为判定乳腺导管浸润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人骨肉瘤细胞凋亡及P53、PCNA的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及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原位DNA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39例骨肉瘤中细胞凋亡及P53、PCNA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其阳性反应率。结果:本组病例中细胞凋亡阳性率61.5%,P53呈阳性反应29例,阳性率74.3%,PCNA呈阳性反应34例,阳性率87.2%。结论:骨肉瘤组织中有P53基因和PCNA的高表达,与肿瘤的预后相关。在骨肉瘤中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发生情况各不相同,研究初步提示了其与预后相关,并应与P53蛋白和PCNA的表达相结合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0.
了解皮肤鳞癌和基底细胞癌中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分化,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鳞癌及52例基底细胞癌中P53和PCNA的阳性表达。结果;皮肤鳞癌中p53积经为43.1%,其中高分化与中等分化,低分化鳞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