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付琳 《光明中医》2023,(3):549-551
脏腑表里理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文通过医案举例,介绍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强调该理论在临床中的治疗作用,得出应用此理论在辨证论治肺系、肠系相关疾病时,脏腑同治较脏病治脏、腑病治腑收效更佳。总之,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为临床疾病治疗肺系、肠系疾病扩宽了思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及难治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统一的治疗方案。现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出发,分析便秘的病因病机与肠、肺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中医药在便秘方面的研究,结合“肠病治肺,肠肺同治”的便秘治法理念,探析“通腑理肺法”治疗便秘的理论依据,并且列举案例1则,为慢性功能性便秘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便秘是老年患者常见消化道疾病,病情虽不危重,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谷云飞教授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结合临床经验,从补肺、宣肺、润肺等方面论治老年功能性便秘.提倡中西医并重、不失偏颇.为临床治疗功能性便秘提供肠病治肺、腑病脏治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因高患病率、死亡率而倍受医学界关注。目前,西医对慢阻肺治法单一,而中医治疗慢阻肺若辨证论治得当,则百治百效,能有效缓解急性发作期患者的症状,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预后。通过查阅近五年中医治疗慢阻肺的文献,对慢阻肺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进展、预防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中医药对慢阻肺辨证及处方遣药的规律,并为今后中医药治疗慢阻肺临床与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梅  陈宪海 《河南中医》2019,39(6):836-83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以下简称慢阻肺)和肺胀在定义、分期、症状和治疗等方面均有相通之处,中医和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在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等方面有显著优势,现代医学则在疾病发病机制及一些检查方法、治疗手段上有明显优势,经过中西医双诊双治的融合,必将更好的诊治。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在立足中医的前提下,积极借鉴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关注呼吸道症状的同时,亦关注无明显症状的高危人群,并积极探寻敏感性、特异性高的诊断指标,提高慢阻肺的早期诊断率,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下辨证论治,探索出更加适合慢阻肺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莫芳芳  高思华 《中医杂志》2012,53(20):1711-1713
基于对中医古籍的研究和前人治疗经验的总结认为,肺病多导致便秘、泄泻、痢疾、脱肛、腹痛腹胀、痔疮便血、肠痹等肠病发生;肠病多导致喘证、咳嗽等肺病发生.通腑是肺病治肠的主要手段;理肺、润肺、豁痰是肠病治肺的重要手段.分析发现,在病因特点上,热、燥、寒邪影响肺或大肠,多易发生肺病传肠,或肠病传肺,说明肺与大肠二者有着共同的病因易感性,可反证肺与大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病机传变特点上,导致肺病及肠与肠病及肺的内在病理机制是一致的,表明气机升降与水液代谢是实现肺与大肠之间内在联系的基本途径,反证了肺与大肠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与大肠主传化糟粕、主津二者相互对应,息息相关.在治疗特点上,通腑、理肺的肺肠互治可反证肺与大肠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同时也证明了“肺与大肠相表里”对临床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慢阻肺稳定方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半年内急性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与对照组的73.33%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半年内急性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慢阻肺稳定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减少病情急性发作,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向婷婷  陈淑颖  苗青  丛晓东  何沂 《光明中医》2023,(21):4199-4202
目的 验证中药热奄包对慢阻肺合并便秘的疗效。方法 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21年1月—2021年9月收治的80例慢阻肺患者,按照系统抽样的方式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干预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配合脐周外熨中药热奄包治疗,总疗程为14 d。比较2组患者便秘症状评分及总有效率。结果 干预组便秘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应用中药热奄包,可以宣畅气机、促进胃肠蠕动,从而对慢阻肺合并便秘起效。经研究证实该方法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作用,作为中医特色外治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肺与大肠的结构基础和生理病理关系两方面为“肺病治肠”理论在肺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肺病治肠”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应用通腑护脏法治疗肺系疾病,以达到腑通气利,邪去而元气自复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为指导,肺肠表里相关疾病的证候特征。方法:检索近30年公开发表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系肠系疾病临床文献,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其症状、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结果:肺系疾病和肠系疾病,在症状上,往往是肺系与肠系症状并见。肺系疾病最常见的证型是痰热壅肺,肠系疾病最常见的证型是肺气亏虚,病位因素涉及最多的脏腑都是肺和肠。在病性因素中,肺系疾病最常见的病理因素是痰和热,肠系疾病最常见的因素是气虚。结论:肺肠表里相关疾病,证候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之处。肺与大肠的关系实质就是表和里、脏和腑的关系,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同治,是其在治疗上相互为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随着疾病进展,气道阻力增加,气流受限,肺通气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中医药干预治疗稳定期慢阻肺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急性加重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故文章查阅大量文献,总结中医药治疗稳定期慢阻肺的研究,将其归纳论述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通过检索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稳定期慢阻肺的临床研究,按照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及其他兼证分类,将各个证型所进行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汇总,观察其疗效与结局指标,分析中医药治疗稳定期慢阻肺的优势。结果:中医药治疗稳定期慢阻肺研究甚多,效果明显,通过中医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缓解不适,且不良反应小,同时在改善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效果显著。结论:中医药治疗稳定期慢阻肺方法较多,根据不同证型,分别采取补肺气法、补肺健脾法、补肺益肾法、补气养阴法等;根据治疗途径不同,分为中医内治与外治,例如中药汤液治疗、中医针灸治疗、中药膏药贴敷治疗、中医运动疗法等;结局指标包括肺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急性加重次数等。其安全性与疗效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临床表现以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和不可逆的气流受限为主,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状态始终贯穿着COPD发病过程,是病程中重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也影响COPD患者病情和预后。结合COPD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气道黏液主要属于中医学“痰饮”范畴,肺、脾、肾三脏失调为基础病机,肝失疏泄是重要环节,心气亏虚、瘀血阻滞亦为常见病机,辨证治疗以清肺化痰、温肺化饮、益气健脾、补肾纳气为主,疏肝理气运脾、益气活血化痰为辅;再结合辨证论治加以针灸推拿、拔罐、穴位贴敷等治疗手段。基于脏腑相关病机理论对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进行证治探讨,希望获得更多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中医治疗该病的学术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中医辨证治疗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便秘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属中医肺胀范畴,多因大肠积热、或气滞、或寒凝、或阴阳气血亏虚,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出现便秘。近年来,笔者应用中医学理论对慢阻肺患者便秘症进行辨证治疗护理,取得一定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这种异质性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体现在急性加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急性加重患者的个体化诊治十分重要。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将慢阻肺急性加重分为外寒内饮、痰浊阻肺、痰热郁肺、阳虚水泛和痰蒙神窍5种证型,对认识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临床异质性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思路。按照中医证型特点给予辨证施治,开展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证候诊断的标准化、客观化有利于辨证论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科常见疾病,患者常见咳喘及大便异常等症状。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认识,从肠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应用较多,疗效显著。然而,从肠论治多被理解等同于通腑法,其实不然,从肠论治不等同于通腑法,还包括温肠、化湿、利水等不同治肠方法。文章试从经方角度出发,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肠论治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6.
王雪玲  梁宝仪 《新中医》2023,55(18):225-228
基于中医肺-脾-肠轴理论,梁宝仪认为小儿便秘的发生责之于三焦气机失调,即肺气郁闭、脾气 失运、肠腑气结,治疗需注重调理三焦气机,旨在开肺降气、培土健运、散结通腑,自拟调气疏秘方加减内 服,配合日常调护综合治疗小儿便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医辨证治疗组,每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中医辨证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临床死亡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及血气分析指标等。结果:中医辨证治疗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1.1%)(P<0.05);对照组和中医辨证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APACHEⅡ评分及血气分析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中医辨证治疗组患者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配合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有助于解除呼吸困难症状,提高肺部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自拟慢阻肺康复方治疗肺脾气虚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6例肺脾气虚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西医治疗组以及中医方剂组,每组各53例。西医治疗组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中医方剂组患者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结合自拟慢阻肺康复方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肺功能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中医方剂组临床总有效率94.34%(50/53)优于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79.25%(42/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6、TNF-α、中医证候积分、SGRQ评分、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TNF-α、中医证候总积分、SGRQ评分及FVC、FEV1、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且中医方剂组优于西医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西医治疗组出现1例恶心,中医方剂组出现1例心悸,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拟慢阻肺康复方治疗肺脾气虚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较好改善患者症状和肺功能情况,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西医治疗基础上中医分型论治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陧阻肺的西医常规治疗和护理,均连续用药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组同时中医辨证后分痰浊阻肺、痰热壅肺、肺肾气虚、阳虚水泛四型论治。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呼吸系统症状、日常活动能力及心理状态三项评分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组间对比,观察组的三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分型论治能更有效的提高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多对应"肺胀""喘证"等中医病名.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初期在肺,久则传肾,慢阻肺稳定期与肺肾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现代研究发现,在肺肾相关理论指导下对慢阻肺稳定期进行治疗能提高患者机体正气,延缓慢阻肺的进程,对改善稳定期症状及阻断相应发病机制的过程有积极影响.基于肺肾相关理论,本文梳理了中西医肺肾相关的认识与肺肾相关理论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的研究进展,认为该理论对调节免疫功能、减轻体内炎症因子反应、稳定气道结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