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剂量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诊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患者采用索利那新治疗,观察组46例患者采用坦索罗辛治疗,疗程12周,给予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和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痉挛、排尿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膀胱痉挛时间、膀胱痉挛次数、尿急次数、尿频次数、夜尿次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坦索罗辛可显著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临床病症,不良反应少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米拉贝隆联合盐酸坦索罗辛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期间下尿路症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95例行单侧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和留置双J管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米拉贝隆和盐酸坦索罗辛组(A组,n=31)、索利那新和盐酸坦索罗辛组(B组,n=32)、盐酸坦索罗辛组(C组,n=32),分别给予米拉贝隆缓释片50 mg/次,1次/d;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0.2 mg/次,1次/d;琥珀酸索利那新片,5 mg/次,1次/d;采用输尿管支架症状问卷评分表(USSQ)在术后4周评估患者留置输尿管支架管相关症状,在术前、术后2周、术后4周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评估总体生存质量评分,记录3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B组在USSQ评分表中下尿路症状(尿频、尿急、尿失禁)、躯体疼痛(尿道痛)及其他评分(一般健康指数、工作能力)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总体生存质量评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总体生存质量评分A组(78.42±1.35)分和B组(72.11±1.46)分高于C组(64.3±1.32)分,A组总体生存质量评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4周时各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口干、便秘发生率最低.结论 米拉贝隆联合盐酸坦索罗辛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的下尿路症状治疗,其疗效与索利那新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相当,术后2周生存质量评分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索利那新联合盐酸坦索罗辛,可作为临床治疗药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米拉贝隆联合坦索罗辛与单一用药相比治疗输尿管支架管相关症状(SRSs)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1月因上尿路结石行经尿道腔内碎石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的19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5例。坦索罗辛组术后3 d开始每天口服坦索罗辛0.2 mg,米拉贝隆组术后3 d开始每天口服米拉贝隆50 mg,联合组术后3 d每天服用坦索罗辛0.2 mg+米拉贝隆50 mg。记录3组患者用药前后输尿管支架症状问卷评分(USSQ)、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VAS)、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3组患者均完成临床随访,在用药后拔除支架管时完成问卷调查。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用药后USSQ量表中尿路症状评分项以及IPSS评分、QoL评分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各组间比较,联合组较单药组USSQ、IPSS、QoL、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坦索罗辛以及米拉贝隆均可改善留置输尿管支架期间的尿路不良症状及生活质量,但两者联合用药疗效并不优于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130-133
目的 探讨清淋方联合坦索罗辛治疗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前列腺增生行电切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97例,根据其用药的不同分为常规组(n=46,坦索罗辛)与联合组(n=51,坦索罗辛+清淋方),疗程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记录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各项症状评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OABSS)、储尿期症状评分(USPSS)、排尿期症状评分(VSS),评价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症状均有一定程度改善,治疗后联合组最大尿流量多于常规组,且膀胱痉挛次数及持续时间均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各症状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治疗后联合组IPSS、OABSS、USPSS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与单用坦索罗辛相比,清淋方联合坦索罗辛治疗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索利那新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9月-2011年9月收集贵州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及男科门诊的慢性前列腺炎伴OAB患者157例。患者口服盐酸莫西沙星0.4 g,每天1次,2周;同时服用坦索罗辛0.2 mg+索利那新5.0 mg,每天1次,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停药4周前列腺液中WBC计数,OABSS评分(白天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尿急、急迫性尿失禁),NIH-CPSI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每次排尿量,评估患者OAB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成功随访48例患者,将治疗前后主客观指标对比,治疗4周及停药4周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与停药后4周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利那新联合坦索罗辛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伴OAB患者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手术与保守方法治疗BPH 伴OAB的尿动力学疗效及预后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将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间收治的BPH 伴OAB患者120例分进行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取手术联合常规治疗,研究组采取保守治疗(坦索罗辛联合索利那新)联合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尿动力学疗效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前,IPSS、QABSS、QOL 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IPSS、QABSS、QOL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情况更优(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每次排尿量、夜尿次数、24h 排尿次数、最大尿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每次排尿量、最大尿流率水平有所上升,夜尿次数、24h排尿次数有所下降,但研究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手术与保守方法治疗BPH 伴OAB均可有效改善尿动力学及预后,但保守治疗(坦索罗辛联合索利那新)改善幅度更大,治疗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7,(2):260-262
目的:探讨索利那新联合坦索罗辛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术后予索利那新片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相关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置管期痉挛次数及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自主排尿期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及OABSS评分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每次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利那新联合坦索罗辛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可有效减少患者膀胱痉挛及过度活动、缓解尿频尿急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前列舒通胶囊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110例CP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前列舒通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血清学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NIH-CP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RP、SAA、P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舒通胶囊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CP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NIH-CPSI评分和血清学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伴尿潴留(UR)患者应用坦索罗辛配合溴吡斯的明与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比对。方法将2015年7月~2018年7月收治且符合标准的140例BPH伴UR患者纳入研究,并按随机数表法均分为Ⅰ、Ⅱ两组,Ⅰ组使用坦索罗辛配合溴吡斯的明治疗,Ⅱ组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手术治疗,持续观察8周,对比评估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的自主排尿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住院时间、留置尿管时间、Qmax、生存质量指数(QOL)水平变化指标。结果 140例患者治疗后有117例可自主排尿,总有效率为83.5%(117/140)。其中手术组患者的自主排尿率为90.0%,显著高于药物组的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接受IPSS、QOL及留置尿管时间等评测,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各项评测结果相比组内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组间比较,手术组其余指标评测结果均显著优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BPH伴UR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优于药物组,但应用坦索罗辛与溴吡斯的明联合治疗,能够在有效避免手术创伤减少并发症症状的情况下,促进患者恢复自主排尿。  相似文献   

10.
张峰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8):1465-1466
目的探讨宁泌泰胶囊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温县人民医院治疗的73例BPH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单药组(36例)和联合组(37例)。单药组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宁泌泰胶囊,治疗时间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膀胱残余尿量(RVU)、最大尿流率(Q_(max))、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与单药组比,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VU较治疗前下降,Q_(max)较治疗前升高,联合组RVU低于单药组,Q_(max)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PSS和QOL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患者IPSS和QOL评分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联合采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与宁泌泰胶囊治疗BPH患者,可有效改善排尿障碍,提高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盐酸舍曲林联合坦索罗辛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48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4例,单用坦索罗辛的为对照组,联合使用盐酸舍曲林与坦索罗辛的为观察组,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NIH-CPSI、SAS、SDS评分及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夜尿次数、日均尿急次数、最大尿流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NIH-CPSI、SAS、SD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NIH-CPSI、SAS、SDS评分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夜尿次数、日均尿急次数、最大尿流率皆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了最大尿流率外,其他指标均无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舍曲林联合坦索罗辛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索利那新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合并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未经治疗且无严重BOO的BPH患者105例进行为期12周的治疗;随机分成Ⅰ、Ⅱ两组,Ⅰ组(n=50)单用坦索罗辛(0.2 mg,每晚),Ⅱ组(n=55)联合服用坦索罗辛(0.2 mg,每晚)和索利那新(5 mg,1次/d)。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s score,IPSS)、生活质量评估(quality of life,QOL)、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veractive bladder sypmtom score,OABSS)、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Qmax) 以及24 h排尿次数、尿急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和尿潴留次数为评估指标,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服药12周后,可评价病例97例;两组治疗前后IPSS、QOL、Qmax及24 h排尿次数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Ⅱ组治疗后OABSS评分以及储尿期症状(尿急、尿频、急迫性尿失禁)明显优于Ⅰ组[(4.82±1.15 vs. 9.27±2.10)、(3.31±0.18 vs. 6.82±2.15)、(8.02±2.15 vs. 10.13±2.07)、(0.50±0.13 vs. 2.03±0.87),P<0.05],而Qmax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81±2.56 vs. 16.04±3.26,P >0.05);两组均未发生尿潴留,不良事件发生率Ⅰ组为4.3%、Ⅱ组为8.0%。结论:索利那新联合坦索罗辛能有效并安全地缓解BPH所合并的OAB症状,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共30例患者,分为二组:A组为索利那新15例,B组索利那新联合坦索罗辛15例。结果 A组患者治疗前后OABSS评分。B组患者治疗前后OABSS评分二组治疗后OAB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利那新联合坦索罗辛可以有效缓解OAB症状,效果优于单用索利那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联合双氯芬酸钠栓剂对缓解泌尿系结石引起肾绞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来我院泌尿外科进行治疗的86例急性肾绞痛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双氯芬酸钠栓治疗方式,观察组给予坦索罗辛联合双氯芬酸钠栓剂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结石排除率(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55.81%),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结石排除时间(2.1±0.9)h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3.6±0.7)h,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发作的次数(2.2±0.6)次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3.7±0.8)次,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9.30%)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20.25%),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坦索罗辛联合双氯芬酸钠栓剂对缓解泌尿系结石引起肾绞痛的应用效果显著,有效缓解了患者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非那雄胺联合坦索罗辛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患者采用非那雄胺联合坦索罗辛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用非那雄胺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年,分别在3个月、6个月与1年,分别记录IPSS评分,MFR前列腺体积和残余尿量等指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IPSS评分明显下降,最大尿流率升高,残余尿量减少,前列腺体积减小,以上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的72.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那雄胺联合坦索罗辛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可减轻前列腺症状,改善最大尿流率,减少尿潴留及前列腺源性血尿及手术干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搜集2009~2014年世界范围内运用坦索罗辛治疗BPH的英文及中文文献,并追查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使用计算机检索、手工检索等方式,参考《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国男科学杂志》等权威杂志,由系统评价员对文献做独立的筛选和抽取。设坦索罗辛治疗为观察组,设特拉唑嗪治疗为对照组,收集数据采用相关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其安全系数。结果:经筛选,有5篇文献符合相关标准,均是探讨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以及安全性,并以特拉唑嗪作对照。此次5篇文献共囊括的患者936例,均为中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对其治疗结果进行Meta分析。通过比较用药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MFR)和Boyarsky症状评分来比较治疗结果。发现坦索罗辛较特拉唑嗪的效果好,两者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坦索罗辛在改善患者前列腺增生引起的相关症状和前列腺功能上效果较为显著,不良反应率低,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方法,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坦索罗辛单药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下尿路症状(LUTS)大体积BPH患者86例,按经超声方法计算的前列腺体积(PV)分为大体积组(≥50 ml,37例)及对照组(<50 ml,49例)。两组患者均用坦索罗辛单药治疗,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0.2 mg/次,1次/每晚,12周为1疗程;治疗开始前及疗程结束后评估各类疗效指标,后者包括有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评分、最大尿流率(MFR)和剩余尿量(RU)。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类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后大体积组患者的部分指标不及对照组(P<0.0.05)。结论:坦索罗辛单药对大体积BPH患者有较好疗效,但逊色于小体积BPH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通癃启闭汤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引起下尿路症状及伴膀胱活动过度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7例BP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3例,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0.2mg,每晚1次;治疗组4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方通癃启闭汤,每天1剂,分早晚2次服。观察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量(PRV)、前列腺体积(PV)及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的变化,并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为75.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减轻患者的IPSS、改善QOL、提高Qmax和减少PRV等方面,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PV和t—PSA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癃启闭汤联合坦索罗辛治疗BPH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主观症状及客观指标,且作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0例前列腺增生症的患者,连续4周使用盐酸坦索罗辛0.2 mg/d。结果所有患者临床起效时间均在服药后48 h之内,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最大尿流率、剩余尿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清除率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盐酸坦索罗辛治疗BPH导致的下尿路症状,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尤其还具有较高的心血管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应用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联合M受体阻滞剂索利拉新与单用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对改善下尿路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门诊108例前列腺增生有顽固性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分别使用坦索罗辛(tamsulosin)和坦索罗辛配伍索利那新(solifenacin)治疗,进行对比观察。随机分为坦索罗辛联合索利拉新组55例(坦索罗辛0.2mg,1次/日,索利拉新5mg,1次/日),坦索罗辛组53例(坦索罗辛0.2mg,1次/日),均口服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国际前列腺储尿期症状评分(储尿期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和最大尿流率(Qmax)检测,评价两者对LUTS的治疗效果。结果坦索罗辛组IPSS、QOL评分分别由治疗前17.21±4.10、4.68±0.70,下降至15.82±5.50、4.50±0.70;Qmax由治疗前12.30±6.10ml/s,增加至14.20±8.51ml/s,其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坦索罗辛联合索利拉新组IPSS,QOL评分分别由治疗前18.43±5.11、4.55±0.92,下降至13.56±5.61、3.84±0.90,Qmax由治疗前11.40±6.90ml/s,增加至16.60±8.30ml/s,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P<0.01)。联合用药组在同单纯使用坦索罗辛一样,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与严重合并症。结论坦索罗辛联合索利拉新治疗顽固性下尿路症状,特别是单一应用高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治疗效果不佳者,可以明显改善下尿路症状,且无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