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跟内侧神经的形态特点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选择跟内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择成人尸体标本20个下肢,解剖跟内侧神经,观察其发出部位、形态、走行与分布情况,分别测量并记录跟内侧神经自胫神经发出部位及其属支分支处到内踝尖平面的距离和跟内侧神经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外径。结果:本组20侧标本中,跟内侧神经出现率为95%;跟内侧神经于内踝尖平面上3.3 cm 自胫神经发出,在内踝尖平面下0.3 cm 发出前、后支;前支分支支配跟内侧和足跟负重区前部皮肤,后支分支支配跟内侧和足跟负重区中后部皮肤;跟内侧神经主干及其前支、后支形态多类似圆柱形,其主干起始部外径平均为1.58 mm,前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1.13 mm,后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0.90 mm。 结论:跟内侧神经解剖较为恒定,有较粗的外径,起始部离足跟负重区有一定距离,具备重建足跟特别是足跟负重区感觉所要求的皮神经解剖学特点。  相似文献   

2.
跟内侧神经、跟下神经应用解剖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避免足部手术时损伤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 ,对其进行解剖学研究。方法 :在双目放大镜帮助下 ,对成人 3 6例下肢的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来源、行程、分支及其分布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3 6例标本中均存在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跟内侧神经来自胫神经的 2 7例 (75 .0 % ) ;来自足底外侧神经的 7例 (1 9.4% ) ;来自胫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的 2例 (5 .6 % )。跟内侧神经发出部位在“ 0”点 ,即内踝中心和足跟中心连线上方 (1 .90± 4.7)cm。跟内侧神经有 2个主要分支的 2 9例 (80 .6 % )。多数分支位于展肌浅层脂肪垫内及皮下。跟下神经来自足底外侧神经的 3 1例 (86 .1 % ) ;来自胫神经的 3例 (8.3 % ) ;来自足底内侧神经的 2例 (5 .6 % )。跟下神经发出部位在 0点下方 (1 .7± 4.5 )cm。跟下神经有2个主要分支的 2 4例 (6 6 .7% )。跟下神经大部分分布于足底方肌内侧缘的浅层。结论 :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较恒定 ,跟下部手术时可避免损伤两神经  相似文献   

3.
刘明巍  李炳万  贾世孔 《吉林医学》2011,32(13):2551-2552
目的:研究踝部血管压迫神经致神经嵌压型跟痛症的解剖学因素,为临床手术治疗神经嵌压型跟痛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10具,20侧下肢标本,男7例(14侧),女3例(6侧)进行解剖研究,分离胫神经、胫动静脉及其分支,观察跨越跟神经、胫神经及其分支表面的血管,测量其数目、起源、与"0"点的距离。将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分析。结果:①跨越于胫神经主干表面的血管共发现32支,血管出现率为85%。②跨越于足底内侧神经表面的血管共发现79支,血管出现率为100%。③跨越于跟内侧神经表面的血管共发现19支,血管出现率为85%。仅发现1例血管同时跨越足底内、外侧神经表面,而其他标本足底外侧神经及跟外侧神经表面未见血管跨越。结论:踝部胫神经主干、足底内侧神经及跟内侧神经存在血管跨越于其表面,并且能够对神经形成嵌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足跟痛及踝管综合征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具成人尸体标本,对胫神经在踝管内及腓肠神经在外踝附近分支、走行进行了大体解剖观察研究.结果:胫神经多在踝管内分为足底内、外侧神经,分叉后并行一段距离,出踝管后二者分离伴相应足底内、外侧动脉经足母展肌深面入足底内、外测沟,跟内侧神经主要来自足底外侧神经踝管段,起始后穿屈肌支持带于皮下或深筋膜下行走达足跟内侧2/3的脂肪垫和跟骨,沿途呈树枝状分布;腓肠神经在行经外踝后下方时由其凸侧发出3~4支跟外侧神经,于皮下行向下内分布于足跟外侧1/3.结论:踝管内神经松解应充分松解胫神经及主要分支;足跟痛不仅与来自足底外侧神经的跟内侧神经卡压或末稍受刺激有关,还与来自腓肠神经的跟外侧神经受牵拉及刺激有关,故对顽固性跟痛患者可考虑封闭,松解或高选择性切断有关神经分支.  相似文献   

5.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跟骨内侧和上腿内侧下1/3筋膜血管来源与分布情况,其中分布到跟骨内侧的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足底外侧动脉与胫后动脉的分支,分别发出3~9支和2~5支外径0.6±0.4mm的骨支。小腿内侧下1/3筋膜的血供来自胫后动脉的肌间隙筋膜皮动脉,有1~3支,外径0.8±0.5mm。踝管区的骨皮支与肌间隙动脉的下行支相吻合。根据供区解剖学规律,充分利用筋膜血管明显纵向分布的特点,设计带筋膜蒂跟骨瓣,转位修复内踝骨折、骨不连。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新的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的解剖特征和临床应用特点.方法 对10例足跟、跟底、踝部,足中部和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取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同时测量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结果 10例皮瓣中11例全部成活,1例部分坏死.10例成人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在外踝尖上6.5~7 cm处,9例的腓肠神经以内侧支为主,1例的内侧支和外侧支基本等粗.10例中有9例的优势血管位于内侧支,1例位于外侧支.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在小腿中部穿过深筋膜进入腓肠肌深面.结论 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操作简便,易行,不需要吻合血管,不牺牲主要血管.在修复足跟、跟底、踝部和小腿中下1/3软组织缺损,提供一个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新的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的解剖特征和临床应用特点.方法 对10例足跟、跟底、踝部,足中部和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取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同时测量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结果 10例皮瓣中11例全部成活,1例部分坏死.10例成人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在外踝尖上6.5~7 cm处,9例的腓肠神经以内侧支为主,1例的内侧支和外侧支基本等粗.10例中有9例的优势血管位于内侧支,1例位于外侧支.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在小腿中部穿过深筋膜进入腓肠肌深面.结论 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操作简便,易行,不需要吻合血管,不牺牲主要血管.在修复足跟、跟底、踝部和小腿中下1/3软组织缺损,提供一个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8.
第一跖关节脱位较少见,(足母)趾脱向跖趾的较罕见.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37岁,农民.1989年11月29日驾驶机动三轮车,不慎将左膝内侧及立足内侧撞在树上.致左第一跖趾关节、左膝、左内踝,足跟部受伤.伤后3小时就诊.查体,全身情况良好,左第一跖趾关节背侧塌陷畸形,左(足母)趾较右(足母)趾缩短.左膝内侧肿胀,淤血.左内踝处有一伤口长10cm.足跟后部皮肤有多个小裂口,跟腿处凹陷.在第一跖趾关节主被动活动均受限.左膝左踝主动活动受限,被动活动不受限.X线片示:左第一跖趾关节脱位,趾骨近节脱向跖内侧.(附图)左股骨内踝粉碎性骨折,内踝轻度向后侧移位.  相似文献   

9.
孙晓伟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20-120,122
目的探讨跟下神经和足跟疼痛的解剖学关系。方法探讨选择我校16具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其中男性9具,女性7具,共32侧下肢。从小腿内侧中上1/3处开始,在胫骨内后缘把小腿三头肌分开,充分暴露胫后血管和神经,直到足底。观察跟下神经的起自部位、走行和支配情况等。结果跟下神经,主要起自胫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此神经较细,神经起始处平均横径为1.3±0.4mm,多以单支出现。本研究中,起自胫神经分叉处的有10侧,占31.2%;起自足底外侧神经有16侧,占50.0%;其余6侧起自胫神经,占18.8%。跟下神经起自部位性别差异,男性跟下神经起自部位发生情况和女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下神经发出的前后分支在拇展肌与足底方肌之间可能同时或者分别被卡压,临床诊断时要注意此类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伴行血管逆行带蒂皮瓣的解剖特征和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对22例足跟、跟底、踝部,足中部和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取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其中同侧逆行转移17例,交腿移植5例。同时测量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结果22例皮瓣中20例全部成活,2例少部分坏死。18例成人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在外踝尖上6.5-7cm处,4例小儿在5cm处,22例中17例的腓肠神经以内侧支为主,5例的内侧支和外侧支基本等粗。22例中有20例的优势血管位于内侧支,2例位于外侧支。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在小腿中部穿过深筋膜进入腓肠肌深面。结论腓肠神经伴行血管逆行带蒂皮瓣操作简便,易行,不需要吻合血管,不牺牲主要血管。为基层医院在修复足跟、跟底、踝部和小腿中下1/3软组织缺损,提供一个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11.
踝足部胫神经及其分支卡压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神经在踝足部卡压的因素及部位。方法:通过对20侧成人下肢标本的解剖,观测胫神经在踝足部的分支及其足底内外侧管,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①展肌腱性部分位于肌腹下面,展肌腱性部分长(8.62±0.79)cm,宽(3.01±0.30)cm,厚(0.24±0.02) cm,腱性部分构成了足底内外侧管表面;足底内外侧神经走行于足底内外侧管,足底内侧管长(4.58±0.41)cm,横径(1.11±0.10)cm;足底外侧管长(2.58±0.23)cm,横径(0.96±0.08)cm;②在足跟内侧跟内侧神经行走于一独立管道,即跟管,跟管长(3.03±0.21)cm,横径(1.07±0.09)cm。结论:在足底内、外侧管,跟管处胫神经分支可被卡压;对踝管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神经松解时,除了切开屈肌支持带松解胫神经,还要打开足底内外侧管及跟管对胫神经分支进行松解,特别是对伴有单一分支卡压症状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转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临床治疗胫骨中下段及踝部慢性骨髓炎合并软组织缺损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方法 :35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 ,观测了比目鱼肌内侧半的形态及血供特点。结果 :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血供主要来自胫后动脉分支节段性供应 ,平均每侧 6支 ,其中最下 2支距内踝突出点上距离分别为 (5 .45± 2 .0 8)cm、(9.70± 2 .43)cm ,管径分别为 (1.31± 0 .2 8)mm、(1.42± 0 .33)mm。从而设计出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转位的新术式。结论 :该术式可用于修复胫骨中下段及踝部慢性骨髓炎并软组织缺损 ,手术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13.
内踝上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踝上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设计应用内踝上皮支皮瓣 6例。皮肤及软组织缺损部位 :同侧踝部 2例 ,同侧足跟部 2例 ,对侧足背部 1例 ,对侧内踝部 1例。皮肤及软组织缺损面积 :3cm× 4cm~ 7cm× 1 0 cm。切取内踝上皮支皮瓣面积 :4cm× 7cm~ 8cm× 1 7cm。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 5例 ,皮瓣远端皮肤部分坏死 1例 ,经换药痂下愈合。结论 :内踝上皮支皮瓣局部转移操作简单 ,成活率高 ,是修复同侧或对侧下段、踝部及足跟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近几年来采用普鲁卡因踝部神经干封闭并用鸡眼膏局部敷贴治疗鸡眼、跖疣、胼胝86例,效果满意。方法是选择内踝、外踝两点注射法。即以1%的普鲁卡因10~20ml注射于内踝与跟腱间凹陷处,以封闭胫神经(胫神经至跟腱处成为足底内、外侧神经);可以同量的药液注射于外踝后方凹陷处,封闭腓肠神经(腓肠神经在外踝后成为足背外  相似文献   

15.
1982年以来,我院采用足心蹠内侧转位肌皮瓣修复足跟部组织缺损治疗6例,并随访2~28个月,效果良好。现将手术方法介绍如下: 切除足跟部病变,在同侧足心(?)内侧设计一个长方形皮瓣,基底在内踝与足跟之间,皮瓣长轴指向2、3、4蹠趾关节部(见附图)长宽比例可大于1.5:1,本组最大长宽比例达2.2:1,有两例皮瓣为13×5cm。 手术在气囊止血带下进行,从远端开始解剖,切开皮肤,切断蹠腱膜,在(足母)展肌与趾短屈肌之间深处,将足底内侧动、静脉和神经的皮支包括在皮瓣内,向近心端掀起,这样皮瓣即可向腓侧旋转90°覆盖足跟创面。足底内侧  相似文献   

16.
探讨距骨血管的分布,为治疗距骨骨折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由中国医科大学局部解剖学实验室提供已知无临床血管疾病的成人足踝部新鲜尸体标本18例,有色乳胶血管灌注后行踝关节分层次解剖,测量供应距骨主要动脉起点的口径,观察距骨血液供应的血管来源、走行、分布结果:距骨的血液供应来自胫前动脉发出的足背动脉,后者发出内、外踝前动脉、跗外侧动脉,胫后动脉发出的后结节支、跗骨管动脉和三角动脉供应距骨,腓动脉发出的穿支和跟支,同时还发现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所发出的分支之间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各分支之间的血管吻合形成了一个环状的动脉血管网。结论对于距骨骨折手术治疗选取踝关节前内侧入路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近端胫神经的肌支情况进行解剖学测量,探讨胫神经肌支转位治疗腓总神经高位损伤或长段损伤的手术可行性.方法 选取12具(23侧)中性甲醛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并测量胫神经近端各肌支的长度、入肌点处的直径、分支点至腓骨小头平面的距离(位置)及至腓骨颈的距离;从分叉部向近端膜内分离腓总神经的腓深、腓浅两部分,测量腓总神经可分离的最大长度以及腓深神经的直径.将腓深神经于分离的最高点处切断并模拟移位,观察胫神经肌支与腓深神经无张力缝合的可行性.结果 胫神经近端主要肌支有比目鱼肌支、腓肠肌外侧头支和腓肠肌内侧头支,其长度分别为(53.2±9.9)、(36.3±9.6)和(44.7±8.6) mm;从分叉部向近端膜内分离腓总神经的最大长度为(59.3±7.2) mm;分离后,所有标本的比目鱼肌支和腓肠肌外侧头支以及21侧(91.3%)标本的腓肠肌内侧头支均可直接与腓深神经无张力地吻合.结论 膜内分离腓总神经后,胫神经肌支转位治疗腓总神经长段损伤或高位损伤在解剖学上可行.综合考虑各肌支的长度和直径,比目鱼肌支是移位的最佳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18.
共解剖成人足背动脉100例(左49、右51),材料取自男尸40具,女尸8具,单侧下肢4侧(男2,性别不明2)。每例均详细解剖、作图和记录。结果如下: 足背动脉 典型的足背动脉起自胫前动脉,自踝关节前面的中点起,直行向第一跖骨间隙,分成足底深动脉和第一跖背动脉两终支;沿途发出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外踝前动脉、跗骨窦动脉、跗外侧动脉和弓形动脉。但有少数足背动脉不走向第一跖骨间隙,而  相似文献   

19.
尺神经发自臂丛内侧束,一般认为尺神经在臂部未发分支,行至前臂上部发出分支分布于尺侧腕屉肌和指伸屈肌尺侧半.近期,我们解剖一例成年男性尸体的左上肢时,发现尺神经在臂部分支分布于肱三头肌内侧头,此种变异极为少见.  相似文献   

20.
断掌的神经断层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目的为临床断掌再植提供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 新鲜成人男性手标本 30例,由腕远侧纹中点至中指掌指皱纹中点切割成 7个断面,测量手掌部各神经的断面面积,分析其走行、分支、分布规律。结果 第一、二断层内正中神经横径(6. 7±1. 0)mm,面积(13. 8±0. 8)mm2;中神经返支发自第二断层内,于三、四断层间发出拇指掌侧固有神经,五、六断层间分为指掌侧固有神经。第一断层内尺神经发出尺神经深支,伴尺动脉深支,行向桡侧至第二断层。尺神经 80%于第一断层内发出小指尺掌侧固有神经与第四指掌侧总神经,第四指掌侧总神经在三、四断层处分出小指掌桡侧固有神经,无名指掌尺侧固有神经。结论 一、二断层可视为神经分布的混合区,以远各断层主要为神经分布的感觉区。各断层间横径与横截面积可为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把断掌分为掌近部、掌中部、掌远部三部的分型方法,概括了手掌部神经分布特点,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