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对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单纯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或椎间盘切除或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行均不能彻底完成脊髓减压和脊柱三柱稳定。 目的:探讨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正常成人尸体颈椎标本,每具分别制作以下两种模型:①经后路C3~C7单开门和下颈椎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骨、ORION内固定模型(对照组)。②经后路C3~C7单开门和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及下颈椎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内植骨、ORION内固定模型(实验组)。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移位角度均小于对照组(P < 0.001)。提示:①在生物力学实验中,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突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对抗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的作用力更强,颈椎可获得更可靠的稳定性。②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在对抗颈椎前屈运动时力学稳定性更为强大。  相似文献   

2.
背景: 目前应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大宗病例的临床报告并不常见。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01/2007-08于黄冈市中心医院骨科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取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结合前路锁定钛板固定术治疗的1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颈椎标准侧位X射线片,测量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并评估植骨融合情况;JOA标准评价神经功能。 结果与结论:随访期间(6~32个月,平均19个月)3例出现钛网轻度沉陷,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末次随访骨融合率为100%。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明显增高(P < 0.05),术后末次随访优良率为86.2%;术后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值也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说明前路次全切减压植骨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既能彻底减压又能有效矫正颈椎畸形,坚固骨融合重建稳定,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颈前路植骨融合中应用纳米人工骨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和影像学变化。 方法:2005-06/2006-06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脊髓型颈椎病26例,混合型颈椎病5例,颈椎创伤脱位29例,均采用纳米人工骨替代自体髂骨进行60例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植入前根据临床症状行神经功能JOA评分,并予颈椎X射线、CT、MRI等检查。植入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1年半随访情况定期复查,行神经功能JOA评分,X射线检查分析椎体高度,颈椎生理曲度等,并将植入前后情况比较分析。 结果:60例患者随访≥3个月,植入后均未见过敏及毒性反应,切口愈合均良好。植入后定期拍片复查,可见颈椎骨折者伤椎高度恢复,颈椎病患者未发现伤椎高度丢失,颈椎椎间角和颈前屈基本正常,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发现内固定松动、移位等现象。植入前X射线片及磁共振可见C4~5椎体脱位,脊髓受压;植入后3个月X射线可见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可靠。植入后神经功能JOA评分有明显提高,随访3个月者JOA评分由植入前(9.78±3.15)分增加到(15.25±2.79)分。 结论:纳米人工骨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中效果良好,可以替代自体骨应用于颈椎前路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4.
摘要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作为新型植骨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中,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取骨带来的并发症,而且具有稳定的植骨融合率。 目的:比较钛网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确诊的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其中26例行钛网植骨,22例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仿生骨植骨,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测量cobb角评价融合节段曲度。 结果与结论: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置入后3个月JOA评分较置入前明显改善,两组对比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3,6个月钛网组及仿生骨组融合节段cobb角相对于置入后即刻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3个月钛网组2例患者出现钛网沉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丢失。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仿生骨作为颈椎前路融合植骨材料,融合率高,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颈椎病;钛质外科网;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前路植骨融合;生物相容性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3.008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颈椎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6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于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下施行颈椎前入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并椎体问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根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于术疗效.结果 63例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无一例发生出血、瘫痪、脑脊液漏及内冈定松脱、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手术后3 d和1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4.86±0.69)分和(15.27±0.63)分,均较手术前[(8.25±0.92)分]明显增加(P<0.01).影像学显示减压充分,椎体间融合良好,内同定位置准确.结论 经颈椎前入路施行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并椎体间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手术风险小,成功率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颈前路侧前方减压术治疗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颈前路侧前方显微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借助显微镜和高速磨钻对79例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侧前方显微椎间盘摘除减压术,采用Cage或钛网自体骨融合后并使用钉板系统固定;术中同时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进行监护。结果 79例病人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症状加重或术后复发者。随访5-48个月,影像学资料证实:神经根减压充分,融骨良好,内固定钛板位置准确。结论 颈前路侧前方显微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创伤小,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背景:颈椎前路钢板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孔,恢复颈椎的生理性前凸,同时能够预防单纯植骨时植骨面微小活动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增加植骨融合率。但在应用颈椎前路钢板时,仍存在不同植骨物的选择:是取整块自体骨?还是运用钛网植骨? 目的:分析比较3种不同颈椎前路融合植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方法:选择92例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型颈椎病而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的患者,均获得随访3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前路减压:6例行单纯植骨,21例行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Robinson植骨),65例行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观察3种不同颈椎前路融合植骨相关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6例单纯植骨患者中2例发生植骨块脱出,1例发生融合节段假关节形成,1例发生髂骨供区疼痛;21例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患者中6例发生椎间高度丢失,3例发生髂骨供区疼痛;65例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中11例发生内植物下沉,椎间高度丢失,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结果显示单纯植骨因外固定时间长、并发症多目前较少使用;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存在植骨吸收和供区并发症的缺点;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解决了供区并发症的问题,但仍存在钛网下沉、椎间高度丢失的缺点,术后6~9个月椎间高度丢失无明显增加,已获得椎间融合,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不需要特别处理,由于它能从根本解决植骨供区并发症的问题,因此提倡使用钛网植骨内固定进行颈椎前路减压后的重建,但要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和规范的操作。  相似文献   

8.
背景:颈椎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方法目前各界尚存争议,无指导性的标准方案。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路径椎间植入物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 方法:随访35例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内固定组10例患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骨化灶切除或部分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后路内固定组16例患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椎体侧块内固定;后路无内固定组9例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 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治疗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前路内固定组、后路内固定组、后路无内固定组分别为79.59%,83.01%及60.35%。治疗后前路内固定组1例患者并发脑脊液漏;后路无内固定组3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后路内固定组治疗效果好,无并发症。表明后路椎管成形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减压完全、安全有效、长期效果佳的特点,是治疗该病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尚存争议。 目的:对脊髓型颈椎病的4种治疗方式进行系统评价。 方法:选取1980/2010-12有关比较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椎管扩大成形及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文章的回顾性分析,系统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最佳治疗方式,并对随访超过10年的病例进行独立评价。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1 718篇文章,筛选出591篇摘要,36篇有全文,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有4项研究比较了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和椎管扩大成形,1项研究比较了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和椎管扩大成形,2项研究比较了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和椎管扩大成形。3项病例研究随访时间在10年以上。所有治疗方法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基本相同。与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相比,椎管扩大成形有较高的颈痛发生率。与椎管扩大成形相比,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增加了邻近节段继发性病变的概率。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和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有较高的与植骨、内固定、手术入路相关的并发症。与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相比,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和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后颈活动范围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颈前路联合应用单节段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常规锁定钛板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双节段锁定钛板固定系统+单节段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联合组)和20例采用常规颈前路ACDF+三节段锁定钛板固定系统(常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指标及术后随访。结果 联合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均P 0. 001)。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JOA评分及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常规组优12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5%;联合组优11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83. 3%。末次随访时两组间Ⅰ级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颈前路联合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取得与常规锁定钛板一样的疗效,但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率以及降低手术难度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前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单一或多个椎体广泛切除,显微外科手术减压,颈椎植骨融合,钛钢板颈椎固定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资料选择2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Caspar颈椎手术器械及新型植骨融合固定技术实施手术,于显微镜下切除病变的颈椎椎间盘、椎体和后纵韧带,高速气动磨钻磨除患椎骨赘,以自体髂骨或骨水泥行植骨融合、钛钢板固定.结果根据Nurick神经功能评价标准,术后92%(22例)的患者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改善,8%(2例)的患者症状无改变,无一例症状加重.结论应用颈椎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来自颈脊髓前方压迫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包括症状严重者),减压彻底,固定稳定,安全可行,多数患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颈椎骨折脱位颈椎侧块钛板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后的疗效及生物相容性特点。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database (1991/200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1/2006),由作者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收集和质量评价,总结颈椎侧块钛板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及生物相容性特点。并选择2003-01/2008-01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骨病外科收治上颈椎骨折脱位19例进行临床验证,车祸伤10例,高处坠落伤 6例,重物砸伤3例。颈椎损伤节段:C1 8例,C2 11例,病程3 h~10 d 。其中16例合并脊髓神经根损伤, Frankle 分级,A 级4例,B级3例,C级4例,D级2例,E级3例(合并神经根损伤伴有手、肩麻木),均行小关节植骨融合、侧块钛板内固定置入治疗;置入后摄X射线片观察植骨融合、颈椎活动及内固定稳定情况,并按Frankle分级法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纳入的21篇文章结果显示,采用侧块钛板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治疗不稳定性的上颈椎骨折脱位,是上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方法中稳定上颈部最为符合生物力学方式的骨折-固定方法。临床验证结果显示,X 射线片可见颈椎侧块间隙,后弓与椎板间隙植骨融合,时间为3~6个月。术后6个月X射线片显示内固定牢固稳定,无折断松动等并发症。16例脊髓神经根损伤者中,按Frankel分级,术前A级4例中,术后3例为B级,1例为C级;术前B级3例中,术后为C级2例,D级1例;术前C级4例中,术后D级3例,E级1例;术前D级2例中,术后均为E级;3 例E级术后无变化,3例合并神经根损伤,术后短期内手、肩麻木消失。与人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好,术后2年随访,无血液、免疫、组织等反应,无囊膜形成及细胞质的转变;亦无钛合金腐蚀、磨损等材料反应的发生。 结论:颈椎侧块钛板椎弓根螺钉后路短节段固定保留了枕寰和C2~3 的关节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上颈椎的运动功能单位,钛板椎弓根螺钉固定在颈椎后部的关节柱上,对过伸过屈损伤有良好的稳定作用,与人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好,无血液、免疫、组织等反应及腐蚀、磨损等材料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3.
同种异体冻干骨加钛笼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冻干骨加钛笼结合动力型颈前路钢板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的融合情况。方法对122例颈椎病病人行颈前路减压、钛笼加同种异体冻干骨植骨结合动力型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于术前、术后6个月进行日本骨科疗效(JOA)评分,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6个月、1年观察钛笼植骨融合率及早期沉降率。结果术后对116例随访12~22个月,平均17个月。症状均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6分改善至14.1分。根据Zdeblick标准,术后6、12个月钛笼植骨融合率分别达到92.0%和95.6%,而沉降出现率分别为16.0%和18.6%。无钢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存在。结论同种异体冻干骨加钛笼作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中的支撑性植骨材料,融合率满意,沉降率低。  相似文献   

14.
颈椎后路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初步临床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报告利用螺钉-钛棒(板)固定技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不稳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作者1年来行颈椎后路螺钉-钛棒(板)技术内固定9例,其中齿突样骨引起的C1~C2不稳2例,手术后进行性颈椎后凸2例,颈椎管狭窄2例,C3-C4滑脱1例,C6~C7外伤滑脱2例。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C3~C5侧块螺钉、C2-T2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然后连接钛棒或钛板完成固定。9例病人共植入螺钉59枚。结果 所有病人在1周内带外支架进行活动,除1例因拒绝治疗死亡外,其余病人在1个月及1年后复查均未见内固定物移位。结论 颈椎后路螺钉-钛棒(板)固定为安全可靠的技术,可以术后即刻获得牢固内固定,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下颈椎椎体转移癌会破坏颈椎的稳定性并导致颈髓的压迫,这类患者常需手术治疗。 目的:观察前方入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重建及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下颈椎椎体转移癌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5-06/2007-06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收治的下颈椎椎体转移癌患者30例,均采用前方入路行病灶清除、钛网植骨重建及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以Frankel评分衡量脊髓损伤情况,椎X射线片检查内固定物位置情况,部分患者行MRI检查局部复发及脊髓减压情况。 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90~150 min,出血量100~600 mL。手术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中有3例患者因多处转移,全身衰竭死亡。末次随访中,9例患者由Frankel D级恢复到E级。随访中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提示经前方入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重建及钛板置入内固定是治疗下颈椎椎体转移癌的有效方法,具有病灶清除彻底、脊柱稳定性恢复好、患者术后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背景: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能够解除骨化灶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扩大椎管矢状径,同时重建该区域的稳定。 目的:验证应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5年36例资料的临床疗效。 方法:36例患者为3个节段9例,4个节段20例,5个节段7例。 结果与结论:随访6~26个月,JOA评分由内固定前平均5.2分提高到 10.2分。颈椎生理曲度由内固定前平均(3.6±0.5) mm提高到内固定后(9.1±0.7) mm,内固定物无松动。提示此方法治疗既能后方直接减压又能前方间接置入减压,既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又能提供坚强的内固定效应。  相似文献   

17.
Minimally invasive central corpectomy (MICC) for cervical segmental ossified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 is described. The procedure of MICC includes upper- or lower-half central corpectomy of the involved cervical spine, transdiscal decompression of the adjacent disc level, dissection and partial removal of the OPLL, removal of the OPLL behind the vertebral body via these windows, and fusion with cylindrical titanium cages. Anterior plate fixation is not necessary. 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09 we surgically treated three patients with cervical OPLL by MICC. All three patients showed remarkable improvement of their symptoms within a few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 No neurological or radiological complication was observed during that period. MICC is beneficial in avoiding complete corpectomy and long fusion, usage of an anterior plate, and usage of a large external orthosis. MICC also reduces the risk of postoperative esophageal perforation due to a screw backing out of the plate.  相似文献   

18.
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显微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显微手术治疗方式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经验。均经前路行手术治疗,其中显微镜下手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59例,内镜下手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2例,显微镜下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植入24例。结果术后随访3~52个月,平均23个月;脊髓功能明显改善82例,占96.5%,稳定3例,占3.5%。24例Bryan人工椎间盘植入病人术后随访X-线平片显示:颈椎过曲、过伸运动及生理曲度良好,与自体椎体融合良好。结论对中央型或神经根型椎间盘突出病人经前路行显微减压术,减压更加充分,并可减少对脊髓的损伤;椎间植入人工椎间盘可保留部分脊柱运动功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背景:国内外少见颈前路带锁钢板重建上胸椎的体外生物力学报道。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 方法:15具成人尸体上胸椎标本分成3组,即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颈前路钛板预弯内固定组(C),颈前路钛板未预弯内固定组(D)。对完整标本进行三维活动度测量,分别安装好各组内固定再次进行标本在前屈、后伸和侧弯及旋转状态下的三维运动稳定性测量,并与完整状态(A)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在完整状态下B、C、D 3组标本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前屈稳定性排列:B>D>C>完整,B、A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后伸稳定性排列:B>C>A>D,B与A,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0.021,0.01);旋转状态下的稳定性排列:B>C>A>D,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侧弯稳定性排列:A>B>C>D,A和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0.002)。提示上胸椎前路钛板装置具有较好的三维稳定性,如果采用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建议塑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