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三者在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97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正常蛋白尿组(UAER<20 μg/min)35例,微量蛋白尿组(UAER 20~200 μg/min )30例,大量蛋白尿组(UAER>200 μg/min)32例;另选健康体检正常者3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受检者内脂素、脂联素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CRP.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UAER,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血清内脂素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蛋白尿组血清脂联素低于对照组,微量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血清脂联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脂素和CRP分别与病程、收缩压(SBP)、HbA1c、FPG、TG、TC、LDL-C、BUN、SCr、UAER呈正相关(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1).脂联素与病程、SBP、BUN、SCr、UAER呈正相关(P<0.01).结论 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RP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三者水平可能对评估早期糖尿病肾病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C-反应蛋白(CrtP)、内脂素、脂联素在2型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的具体变化情况。方法从2010年3月-2013年3月该院接受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择194例作为研究组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具体的尿清蛋白排泄率分为3组,其中正常蛋白尿组70例,微量蛋白尿组60例,大量蛋白尿组64例;并选择70例经体检健康状况良好的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受检者体内的内脂素、脂联素具体水平,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另外对所有受检者的空腹血糖值,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等先关指标进行具体检测,并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体内的血清内脂素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蛋白尿组的具体血清脂联素含量低于对照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脂联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极有可能参与到了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联合对参者的具体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可能会对评估早期糖尿病肾病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万莉  许颖  吴民泸  陈曼 《四川医学》2011,32(6):928-930
目的探讨脂联素在2型糖尿病肾病不同阶段的水平变化及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并根据尿清蛋白排泄量分为4组:单纯糖尿病组、极微量清蛋白尿组、微量清蛋白尿组、大量清白蛋白尿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BG)、血清肌酐(Scr)、血清尿素(BUN)、尿微量清蛋白(m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2型糖尿病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大量清蛋白尿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血清肌酐、血清尿素、尿微量清蛋白、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脂联素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有关,检测血清脂联素对于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和内脂素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97例2型糖尿病患者,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另选健康体检者3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内脂素和IL-18,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血清IL-18和内脂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显示随着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增加内脂素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脂素、IL-18均与病程、收缩压(S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BUN)、血肌酐(Scr)、UAER呈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负相关(P<0.01)。结论 IL-18和内脂素水平变化在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其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监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白介素18;内脂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白介素18(IL-18)和内脂素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97例2型糖尿病患者,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另选健康体检者3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内脂素和IL-18,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血清IL-18和内脂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显示随着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增加内脂素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脂素、IL-18均与病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血肌酐、UAER呈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1).结论 IL-18和内脂素水平变化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其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监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清脂联素及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组85例作为观察对象,并根据尿蛋白排泄率分为三组: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及临床蛋白尿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胱抑素。结果糖尿病组血清脂联素及胱抑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随尿蛋白排泄率的增加,血清脂联素及胱抑素水平逐渐增高(P〈0.05),且血清脂联素与胱抑素呈正相关关系(r=0.652,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清APN水平的升高预示肾功能的减退,可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不同分期尿脂联素(UAPN)的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住院的119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 尿蛋白排泄量(UAER)将其分为尿蛋白正常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并选取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 UAPN 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患者 UAPN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蛋白尿组的 UAPN 明显低于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P <0.01);微量蛋白尿组的 UA-PN 明显低于大量蛋白尿组(P <0.01),而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大量蛋白尿组的 UAPN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UAER 均对患者的UAPN 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DN 患者 UAPN 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有关,其水平增高与 HDL-C、FPG、HbA1c、UAER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及尿转铁蛋白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入住我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5例,根据有无肾功能受损及肾功能受损程度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另选择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所有研究对象的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转铁蛋白(TRF)、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血清脂联素(APN)。结果四组mAlb/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4,P〈0.05).四组TRF/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6,P〈0.05),正常蛋白尿组TRF/Cr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微量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mAlb/Cr、TRF/Cr明显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0.01);四组AP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6,P〈0.05),正常蛋白尿组AP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微量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APN明显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0.05).结论尿转铁蛋白能更敏感地反映糖尿病患者肾小球的损伤,可作为诊断糖尿病肾病早期损伤的灵敏指标;而血清脂联素可能是反映糖尿病肾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生物标记物,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升高可能提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或加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变化在糖尿病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濮阳市中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尿清蛋白排泻率(UAER)分为3个组,UAER<20μg/min为尿蛋白正常组,38例;UAER 20~200μg/min为微量尿蛋白组,40例;UAER 20~200μg/min为大量尿蛋白组,42例。观察比较各组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并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研究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与UAER的相关性。结果大量尿蛋白组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轻微尿蛋白组和正常蛋白组,轻微蛋白组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蛋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UAER具有明显正相关性。结论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联合检测以上指标水平可有助于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浓度与血脂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82例,另选健康对照组100例,常规测量身高、体重,所有实验对象空腹采血离心取血清测定内脂素、甘油三酯(TG)、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 2型糖尿病组血清内脂素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患者内脂素量与TG、HDL-C、VLDL-C呈正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的量可能与2型糖尿病发生及血脂代谢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病例组选择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和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组(DM+UAER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并分别观察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因素与血清脂联素之间的关系。正常对照组(NC组)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再将三组分别分为非肥胖亚组(Ⅰ)和肥胖亚组(Ⅱ),进一步观察肥胖对血清脂联素的影响。结果①糖尿病两组中血清脂联素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DM+UAER组脂联素显著低于DM组(P〈0.05)。②糖尿病两组中肥胖亚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低于同组非肥胖亚组(P〈0.01);三组间相同BMI水平脂联素比较;肥胖亚组脂联素水平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肥胖亚组脂联素水平也依次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脂联素与BMI、WHR、HOMA-IR、UAER、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S)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脂联素与BMI、HbA1c、TG独立相关。结论①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明显低于正常人,在伴有微量白蛋白尿时血清脂联素水平更低。②血清脂联素水平受肥胖程度和类型(中心型肥胖)影响,与血糖代谢、甘油三脂水平、胰岛素抵抗程度及尿蛋白的排泄呈负相关关系,与高密度脂蛋白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及脂联素基因(apM1)第4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45)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289例2型糖尿病组患者和85例对照组人群进行血清脂联素水平测定,并用Taq-M an探针技术进行apM1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伴肥胖组以及单纯肥胖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2型糖尿病伴肥胖组及2型糖尿病组女性的血清脂联素浓度显著高于男性(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apM1基因多态性分析显示,SNP45在2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伴肥胖组以及单纯肥胖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提示,G等位基因在糖尿病人群中多见(P〈0.05),糖尿病组中携带TG′GG型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TT型患者(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及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HDL-C及HOMA-IR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糖尿病人群中G等位基因多见,携带等位基因G的患者血清脂联素低水平提示apM1基因SNP45多态性与肥胖、2型糖尿病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患者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患者30例,2型糖尿病患者30例,痛风患者30例,健康者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受检者内脂素、脂联素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CRP,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肌酐(SCr)及血尿酸(UA)水平。结果其他3组的内脂素、CRP及脂联素水平均较与健康者低(均<0.05)。内脂素和CRP与FPG、HbA1c、TG、LDL-C、SCr及UA呈正相关(<0.05),与HDL-C呈负相关(<0.05);脂联素与FPG、HbA1c、SCr及UA呈正相关(<0.05)。结论内脂素、CRP、脂联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患者的心血管病变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与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测定正常人30例、2型糖尿病组(单纯糖尿病组3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0例、蛋白尿组30例)患者共120例研究对象的血清脂联素、hs-CRP水平,并分析其与HbA1c、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中微量白蛋白尿组和蛋白尿组两个亚组血清脂联素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1)。hs-CRP与脂联素、HbA1c、尿微量白蛋白正相关(F=6.29,P<0.05)。【结论】脂联素、hs-CRP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有关,检测血清二者水平可能对早期诊断和评估糖尿病肾病有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肾病病人血清脂联素、尿清蛋白排泄率水平,探讨血清脂联素在2型糖尿病肾病不同阶段的变化.方法 从住院的2型糖尿病病人中选取60例作为实验组,根据24 h尿清蛋白排泄量分为3组:正常蛋白尿组、微量清蛋白尿组和大量清蛋白尿组,以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及尿清蛋白排泄量,同时观察血糖、血脂情况,分析脂联素在各组间的差异及与上述各项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对照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与正常蛋白尿组、大量清蛋白尿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微量清蛋白尿组、微量清蛋白尿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与正常蛋白尿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4.227,q=2.82~3.73,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尿清蛋白排泄量、血肌酐水平呈正相关(r=0.633、0.316,P<0.05),与血糖、三酰甘油水平呈负相关(r=-0.306、-0.295,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病人血清脂联素水平随着尿蛋白排泄量、血肌酐水平升高而升高,且与糖脂代谢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脂联素(ADPN)在2型糖尿病肾病(T2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24h)将169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N(SDM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EDN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CDN组);51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C组),分别测定血清HCY及ADPN水平。结果:SDM、EDN和CDN3组血清HCY、ADPN水平高于NC组(P〈0.05);EDN和CDN组血清HCY、ADPN水平高于SDM组(P〈0.05);CDN组血清HCY、ADPN水平高于EDN组(P〈0.05);NC、SDM、EDN和CDN4组受试者血清HCY、ADPN与UAER水平呈正相关(rHCY=0.49,PHCY〈0.05;rADPN=0.56,PADPN〈0.05)。结论:血清HCY、ADPN与T2DN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二者水平可能对评估糖尿病肾病有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晓玲  陈孟华 《海南医学》2010,21(24):17-19,36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DN)不同阶段血清脂联素(ADPN)的变化趋势,探讨血清ADPN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89例DN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三组:正常白蛋白尿组(35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2例);大量白蛋白尿组(22例)。检测血清ADPN(ELISA法),同时测定BMI、WHR、HbAlc、血脂水平、尿白蛋白排泄率等指标,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1)DN患者血清ADPN水平低于正常人群;DN患者各组间比较,大量白蛋白尿组的血清ADPN水平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病程、UAER、DBP、2hPG、HbA1c与脂联素水平密切相关。(3)相关分析提示:血清ADPN与BMI、WHR、HbA1c、FPG、2hPG呈负相关,与年龄、病程、UAER呈正相关。结论 (1)DN患者血清ADPN水平低于正常人群。其血清ADPN水平与年龄、病程、UAER、HDL呈正相关,与血糖控制状态(FPG、2hPG和HbA1c)、BMI、WHR呈现负相关关系。(2)DN患者血清脂联素随着尿蛋白排泄率增加而逐步升高。  相似文献   

18.
血清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权晓娟  王妮  姜素珍  张水利  张莹 《医学争鸣》2007,28(24):2267-2268
目的:观察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2型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的变化.方法:测定40例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白蛋白尿期[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0μg/min];42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期(20μg/min〈UAER〈200μg/min);36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大量白蛋白尿期(UAER〉200μg/min)的血清CRP含量,并与4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CRP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2型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CRP值高于正常对照组,也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均为P〈0.05).2型糖尿病肾病大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CRP值高于正常对照组,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也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均为P〈0.05).结论:血清CRP在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中有不同程度升高,且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RP水平随尿白蛋白增加而升高.血清CRP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T2DN)血清内脂素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7例T2DN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47例2型糖尿病肾功能正常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1,及同期来我院体检的47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2,检测三组各生理指标及血清内清脂素水平。结果 SBP、DBP、Hb、FBG、SCr、HDL、LDL、BUN、UA、HbA1c、Cys-c、内脂素等进行比较,观察组SBP高于两对照组,尤其与对照组2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对照组1患者DBP、FBG、BUN、UA、Cys-c、SCr均高于对照组2,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Cys-c、SCr高于对照组1,结果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观察组者Hb明显低于两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1 HbA1c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2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差异性略小于对照组1;三组对比HDL、LDL,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1、2内脂素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内脂素在T2DN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在T2DN发生与发展中的病理生理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将所选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B组)和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组(C组),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A组),对各组脂联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和C组脂联素水平均低于A组(P〈0.05),C组最低(P〈0.01);脂联素与CIMT呈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子,参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