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背景:通过分析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指导临床对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目的:结合临床对腰椎间盘退变中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进行研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01/2011-12收录有关腰椎间盘退变中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主要为"腰椎间盘退变;细胞因子;炎症介质",运用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图表的功能分析数据特征。结合2009-01/12在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患者67例,治疗方法为单节段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内固定,对术中切除的间盘进行镜下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与结论:在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2011收录的文献中,共检索到76篇与腰椎间盘退变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研究相关的文献,文献数量处于上升趋势。腰椎间盘退变中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研究检测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为主,对炎症递质的表达定量定性准确性研究较多。可见,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在椎间盘退变的复杂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进而寻求理想的前路减压、植骨方法,促进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和植骨融合率的提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4-12期间的关于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的文章,检索词“Advanceofanteriordecompression,bonetransplantationfinomaterialsofceruicl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4-12期间的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的文章,检索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材料”,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上述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的文献,然后筛初非随机实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以是随机对照实验作为纳入标准,排除重复性研究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5篇关于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的随机和非随机实验,18个试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67篇。资料综合:18个试验包括运用不同方法进行颈椎前路减压,使用不同植骨材料进行椎体间融合,并且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论:颈椎前路手术以成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主要方法,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发展迅速,大量研究发现环锯减压、圆柱状自体植骨块植入技术,对于椎间盘切除患者,临床骨融合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进而寻求理想的前路减压、植骨方法,促进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和植骨融合率的提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4—12期间的关于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的文章,检索词“Advance of anterior decompression,bone transplantation fino materials of ceruicl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4—12期间的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的文章,检索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材料”,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上述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的文献,然后筛初非随机实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以是随机对照实验作为纳入标准,排除重复性研究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5篇关于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的随机和非随机实验,18个试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67篇。资料综合:18个试验包括运用不同方法进行颈椎前路减压,使用不同植骨材料进行椎体间融合,并且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论:颈椎前路手术以成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主要方法,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发展迅速,大量研究发现环锯减压、圆柱状自体植骨块植入技术,对于椎间盘切除患者,临床骨融合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曾凡伟  王晓林  李俊 《华西医学》2010,(11):2032-2034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66,n-HA/PA66)颈椎融合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手术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2010年6月,对1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以n-HA/PA66椎间融合器支撑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3个月;随访时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 Orthopaedic Assoctiation,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复查X线片评估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情况,包括椎间高度及椎间融合器下沉情况。结果 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以及椎间融合器的安放固定。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6、12个月的JOA改善率分别为87.0%、94.0%、97.0%。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植骨融合,椎间高度及椎间融合器的位置维持良好,无下沉、移位。结论 n-HA/PA66颈椎间融合器具有早期支撑稳定功能,可有效维持颈椎椎间高度;术后植骨融合率高且便于X线片观察,是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前路手术植骨的理想支撑材料,但长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氮化纯钛颈椎植骨融合器的研制及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溪原  马洪顺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11-213,T002
目的:根据国人颈椎特点设计研制了一种经氮化处理的纯钛植骨融合器,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取12具新鲜成年男性颈椎标本,分别处理成包含单、双运动功能单位的试位,模拟前路植骨及植入融合器,进行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四个方面的测试,比较本融合器植入后与完整颈椎及单纯椎间植骨的稳定性,经统计学分析后自编程序拟合出载荷--位移曲线和扭矩--扭转角曲线。同时进行疲劳强度和强度破坏试验。结果:融合器植入后颈椎在各方向运动中的稳定性均明显强于单纯椎间植骨,也较完整颈椎运动功能单位稳定。结论:纯钛颈椎植骨融合器适用于前路间盘摘除减压手术的椎间固定融合,尤其是多节段病变的病例。  相似文献   

6.
正脊柱融合术是治疗脊柱疾患的一项基本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椎间融合器被用于脊柱融合术,脊柱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术已作为常规手术开展,植入椎间融合器是脊柱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术一项重要步骤~[1]。以往临床将减压所取的椎板、棘突、关节突骨质制成米粒大小的骨粒压进融合器后直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颈椎前路手术常用的两种椎间融合器为钛笼和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但两者在影像学及临床疗效评价上仍然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钛笼与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后影像学及临床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5期)、MEDLINE、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收集至2013年6月1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在颈前路手术中对钛笼与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的使用进行比较的对照研究,由2位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文献4篇,共235例患者,其中钛笼组128例,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组107例。Meta分析结果示:在融合率方面及临床疗效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融合器下沉移位率方面,两组在短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是在长期方面聚醚醚酮组下沉移位率要小于钛笼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在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的维持方面,聚醚醚酮组要优于钛笼组。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中应用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可以获得较好的融合率和临床疗效,相比钛笼可以更好的长期维持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并且拥有更小的下沉移位率。  相似文献   

8.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病的标准术式,但取自体髂骨存在较多供骨区并发症,寻找合适的骨修复替代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目的:分析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修复材料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试验组21例将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修复材料(载体为药用明胶、注射用大豆卵磷脂、羟基磷灰石等)及自体骨赘植入PEEK cage融合器,对照组19例将自体骼骨植入PEEK cage融合器。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高度、并发症、融合率、JOA评分和目测类比评分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经过治疗后,两组均获得了即刻的颈椎稳定,颈椎前凸、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椎间高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随访12个月时,试验组Cobb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与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椎间融合率、颈部与上肢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获得骨性愈合。表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修复材料结合自体骨赘植骨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可有效恢复并维持颈椎前凸、融合节段的高度,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与自体髂骨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cage,ACIFC)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6月至2011年2月,脊髓型颈椎病58例,均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共植入ACIFC75枚。术后临床功能评判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影像学采用Zdeblick影像学判断标准。结果:全部病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73个融合器于平均11.2个月后获得融合。颈脊髓功能评分术前平均9.2分,术后即刻平均11.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4.5分,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以上颈脊髓功能改善优良率为94.8%。椎间高度:术前平均1.9mm,术后即刻平均4.7mm,获得融合时平均4.5mm,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CIFC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手术简单、适应证广、临床疗效满意,在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方面疗效确切,融合率满意。  相似文献   

10.
背景:前路腰椎椎间融合已成为一种椎间融合的标准技术,广泛应用于椎体滑脱、椎间盘源性疼痛、腰椎失稳等病症的治疗。目的:归纳总结前路椎间融合器的种类、前路腰椎椎间融合的临床应用及内固定器械种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以"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12年1月)。以"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12年1月)。文献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567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39篇文献进行分析。近年来,前路腰椎椎间融合在临床应用方面及椎间融合器自外形到材料等都有很大发展,椎间融合率不断提高;多种内固定器械开始用于临床以增强前路融合的稳定性;小切口术式的临床应用,腹腔镜下手术的开展,使手术趋向微创化。  相似文献   

11.
背景:后路椎间融合器是治疗脊柱椎间盘病变的主要手段之一。应用后路椎间融合器除因为适应证选取及手术操作不当等原因外常常会因为设计上的不合理而引发融合器沉陷、移位等并发症。目的:通过回顾脊柱融合器的产生、发展和其他学者对后路椎间融合器应用的生物力学环境的研究对融合器进行优化设计。方法:以"后路椎间融合器,沉陷,设计,植骨融合,生物力学"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12年2月有关文章。纳入后路椎间融合器的优化设计有关的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18篇文献同时查阅《现代脊柱外科学》《脊柱内固定手术学》等相关专著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后路椎间融合器经过优化设计后,终板后外侧较高的强度可以保证融合器植入椎间后防止融合器陷入椎体,同时又显著增加了融合面的面积,进一步降低应力遮挡,可以提高融合率,加速融合进程,减少沉陷、移位等并发症的产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后路椎间融合器是治疗脊柱椎间盘病变的主要手段之一。应用后路椎间融合器除因为适应证选取及手术操作不当等原因外常常会因为设计上的不合理而引发融合器沉陷、移位等并发症。目的:通过回顾脊柱融合器的产生、发展和其他学者对后路椎间融合器应用的生物力学环境的研究对融合器进行优化设计。方法:以"后路椎间融合器,沉陷,设计,植骨融合,生物力学"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12年2月有关文章。纳入后路椎间融合器的优化设计有关的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18篇文献同时查阅《现代脊柱外科学》《脊柱内固定手术学》等相关专著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后路椎间融合器经过优化设计后,终板后外侧较高的强度可以保证融合器植入椎间后防止融合器陷入椎体,同时又显著增加了融合面的面积,进一步降低应力遮挡,可以提高融合率,加速融合进程,减少沉陷、移位等并发症的产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背景: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被认为是颈椎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和融合的标准治疗,但是,颈前路植入钢板有着很多金属植入物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目的:分析和比较使用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和Cage椎间融合器±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进行颈椎前路2节段以上椎问融合的有效性。方法:纳入54例2节段以上颈椎间盘突出接受颈椎前路减压和融合治疗的患者,分别使用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进行颈椎前路椎间融合(n=30)和Cage椎间融合器与颈椎前路钢板固定系统进行椎间融合(n=24)。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量表系统评价临床结果,椎间融合后3,6个月依据X射线检查评价颈椎前凸角、椎体间高度和颈椎融合状态。结果与结论:对桥形连接融合器和Cage椎间融合器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两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5个月。桥形连接融合器组平均JOA评分由治疗前(7.4±0.4)分,提高到治疗后3个月(14.3±0.5)分,治疗后6个月(14.5±0.8)分,Cage椎间融合器组平均JOA评分由治疗前(7.6±0.7)分,提高到治疗后3个月(13.9±±0.4)分,治疗后6个月(14.0±0.6)分,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的颈椎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说明该植入体植入后能有效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避免出现螺钉钢板固定并发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MC+颈椎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方法及疗效,总结临床处理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4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2例,试验组采取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术+MC+颈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骨术,对照组采取常规颈前路经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随访期的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JOA评分、颈椎曲度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的JOA评分、颈椎曲度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期间,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7.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C+颈椎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发生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背景:传统“金标准”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颈椎病的方式。大量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希望通过颈椎体外标本实验研究脊柱生物力学,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数据。 目的:对现有颈椎体外标本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方法:以“Cervical Spine, Fusion, Replacement, Hybrid, Biomechanics, In vitro, Adjacent-level Degeneration, Review”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颈椎,融合,置换,混合术,生物力学,体外,相邻节段退变,综述”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2007年1月至2013年3月有关颈椎前路融合与置换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进展的文献,主要整理近3年来相关研究,排除陈旧文章和重复性工作,最后对40篇文献进行归纳与讨论。 结果与结论:文章对现有的颈椎体外标本融合、置换实验进行总结,集中体现在手术多节段、运动控制条件差异化、颈椎耦合运动测试和新型植入器械4个方面,对比总结融合与置换治疗对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关节内压力、髓核内压力和椎间孔形态的影响,探讨融合、置换后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临床的需求,展望颈椎体外标本实验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氮化纯钛颈椎植骨融合器的研制及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国人颈椎特点设计研制了一种经氮化处理的纯钛植骨融合器,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取12具新鲜成年男性颈椎标本,分别处理成包含单、双运动功能单位的试样,模拟前路植骨及植人融合器,进行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四个方面的测试,比较本融合器植人后与完整颈椎及单纯椎间植骨的稳定性,经统计学分析后自编程序拟合出载荷—位移曲线和扭矩一扭转角曲线。同时进行疲劳强度和强度破坏试验。结果:融合器植人后颈椎在各方向运动中的稳定性均明显强于单纯椎间植骨,也较完整颈椎运动功能单位稳定。结论:纯钛颈椎植骨融合器适用于前路间盘摘除减压手术的椎间固定融合,尤其是多节段病变的病例。  相似文献   

17.
背景:随着脊柱内窥镜等微创技术的发展,各种融合器尤其是膨胀式融合器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目的:介绍自行研制的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新的"可膨胀桥拱式椎间融合器"的设计理念和生物学特性。方法: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至2011年4月有关融合器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腰椎退行性疾病,融合器"。分析目前融合器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一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融合器的构想。结果与结论:经检索共查到相关文献50篇,排除筛选后纳入34篇进行评价。结合文献检索结果,提示了理想的膨胀式椎间融合器除体积小巧、便于植入等特性外,还应提供足够强度的椎体间支撑及稳定性,可有效防止植入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参考以上条件,依据现有技术改良,研制出"可膨胀桥拱式椎间融合器",十分便于微创植入,稳定性好,防下沉能力强,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固定"三明治"植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效果。方法对58例颈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固定后应用"三明治"植骨法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所有患者做术前、术后的JOA评分,并术前、术后行X线摄片、三维CT,MRI检查观察颈椎管容积、脊髓信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的患者行3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临床评分:手术前平均JOA评分6.85分,手术后平均9.6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3.50分,术后三维CT提示植骨成活,椎管管径扩大;MRI检查显示:脊髓后移3~6mm,脊髓受压解除。结论应用"三明治"植骨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满意,是一种新的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方法。  相似文献   

19.
颈椎病及颈椎脱位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以往手术治疗多采用后路椎板减压术。这种手术方法不能直接去除致病因素,而颈椎前路减压术能够直接去除使脊髓前方受压的间盘组织、增生骨赘、骨折片等,因此疗效明显。前路开窗减压可以起到扩大椎管的作用,同时,椎间植骨可增强颈椎的稳定性。我院近期施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收录文献、期刊、检索限定方式、文献导出、英文检索方式等内容,为国内外系统评价员合理选择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CBM、CNKI、VIP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研究。收集各数据库收录文献数、期刊数、检索限定方式、文献导出及英语检索情况,数据收集截至2010年4月。根据期刊收录数据,统计出收录期刊回溯至创刊号的数量(回溯率)、收录了每年出版的每期期刊数(收全率)及各数据库收录期刊的交叉情况。结果各数据库平均收录期刊约1200种、收录文献约492万篇,平均回溯率及收全率分别为29%、48%。CBM收录文献数略少于CNKI(5673316vs5834952),但收录期刊最多(1784种,占各数据库所有收录期刊的91%),可采用主题词及自由词检索,每次可导出500条检索结果,并可对文献类型、出版年等多字段进行限定,总体上优于其他3个数据库。CNKI和万方均提供了英文界面,且CNKI能自动转换中英文检索词进行检索。结论 CBM数据库是系统评价员首选的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NKI可作为非汉语为母语检索者的首选数据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