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观察一次性氧气湿化瓶与传统氧气湿化瓶在临床应用后的效果比较。方法:随机抽取100例吸氧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实验组采用一次性氧气湿化瓶,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氧气湿化瓶。结果:两种氧气湿化瓶应用后效果比较有差异。结论:一次性氧气湿化瓶应用期间无细菌生长,同时操作流程简化、使用方便,提高了湿化效率,噪音降低,多功能一体,保证了吸氧湿化瓶的安全无菌,适宜医疗机构和家庭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一次性氧气湿化器的使用效果是否优于传统的氧气湿化方法。方法将200例吸氧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新型一次性氧气湿化器,对照组应用传统重复使用的氧气湿化瓶湿化法,对正在使用的两种湿化液样本,分别在使用24h进行细菌菌落数检测,并观察两组病人给氧1小时后的血氧饱和度。结果实验组使用24h合格率为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二组病人在吸氧1小时后指脉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型一次性氧气湿化器和传统重复使用的氧气湿化瓶可起到同样的供氧效果,而新型一次性氧气湿化器比传统的湿化法更实用、更快捷,实现了无菌化安全吸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特殊护理单元中、低流量湿式吸氧(湿化)与干式吸氧(不湿化)的湿化瓶及湿化液的细菌污染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方法 将我中心需要吸氧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湿式吸氧,观察组采取干式吸氧,观察两组患者肺部感染、上呼吸道干燥、分泌物性质改变、鼻腔黏膜改变、患者舒适度以及护士工作量等方面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上呼吸道干燥、鼻腔黏膜改变及患者舒适度无明显差异,但患者满意度明显增高,护理人员工作量减轻.结论 4 L/min以下的鼻导管吸氧不仅不需要湿化,而且可以减少费用,促进社会效益,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通过探讨经鼻间歇低流量吸氧的最佳方式(时间及是否给予湿化液),为合理简化护理工作的操作步骤和解决湿化液污染问题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YYX型一次性吸氧管产品中的氧气湿化液的临床使用结果。方法:将80例COPD持续吸氧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以YYX型吸氧管作为护理材料,对照组以蒸馏水作为湿化液吸氧比较,一周后2组观察湿化液中的细菌污染情况。结果:实验组湿化液中的细菌污染率为0,观察组为15%,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YYX型一次性吸氧管作为临床吸氧护理材料可避免细菌污染,对防止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解决氧气湿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湿化液污染、湿化产生的噪音以及减少护士更换湿化瓶的工作量问题.方法 选择住院需要吸氧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使用OT-MⅡ型一次性吸氧管,对照组使用传统湿化瓶和一次性吸氧管,比较两组湿化物质的细菌生长情况,患者对噪声的感受,护士更换湿化瓶消耗的时间.结果 对照组湿化液的细菌生长率为30%,对湿化液产生的噪音有明显的感受,而试验组的细菌培养阳性率和噪音感受均为零,且试验组护士的工作量得到减轻.结论 OT-MⅡ型一次性吸氧管这种新型的氧气湿化装置应用于临床能有效解决传统氧气湿化液污染的问题,降低噪音对患者休息的影响,同时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临床环境下YYX型一次性使用吸氧管与传统氧气湿化?吸氧在抗菌活性和吸氧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实验组30名患者予以使用YYX型一次性使用吸氧管吸氧,对照组30名患者予以传统湿化?湿化吸氧,比较24小时后患者湿化?内细菌污染情况和患者对湿化时气泡噪音及粘滞度的主观评价.结果实验组标本细菌污染度为0%,对照组标本细菌污染度为20.00%,实验组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同时气泡噪音和痰液粘滞度明显改善.结论 YYX型一次性使用吸氧管在抗菌活性和吸氧依从性上较传统氧气湿化?吸氧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氧气湿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持续低流量吸氧时氧气所达到的湿化作用,使病人感觉舒适,痰液稀释,易咳出或吸出,预防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方法:使湿化瓶中的水温保持在32~38℃为宜。结果:吸入湿化的氧气使病人感到舒适,痰液易咳出。结论:当湿化瓶中的水温保持在32~38℃时,氧气充分湿化,预防了呼吸道黏膜的干燥及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氧气湿化液温度的提高在重症监护室患者护理中的使用。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患者吸氧过程中的氧气湿化液是否加温的舒适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接受率为80%,实验组患者的接受率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结论:说明氧气湿化液温度提高后患者舒适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此可推断出,氧气湿化液加温是有意义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社区医用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各社区健康服务站医用氧气湿化瓶污染情况,制订预防医用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措施,确保医疗安全。方法:抽查我院所辖24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装在吸氧装置上的干燥氧气湿化瓶263只,置于清洁抽屉内的备用氧气湿化瓶167只,进行细菌学检测。结果:装于吸氧装置上的干的氧气湿化瓶(临用状态)细菌污染96只,细菌污染率达36.5%;放于抽屉备用的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99只,细菌污染率高达59.28%。两组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13,P〈0.01)。结论: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用氧气湿化瓶存在严重污染情况。加强氧气湿化瓶的消毒与保存.加强社区健康服务站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迫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医用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情况调查与有效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仲珍  王占科  郭伟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6):1513-1514
目的调查医院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情况,制订预防医院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措施,减少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引起的医院内感染。方法抽查我院11个病区患者使用后氧气湿化瓶120只(患者使用后组),消毒后已安装但患者未使用的氧气湿化瓶100只(患者使用前组)以及消毒后未安装氧气湿化瓶80只(消毒未安装组),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患者使用后组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率为82.5%,患者使用前组细菌污染率为18.0%。消毒未安装组氧气湿化瓶未培养出细菌。3组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13,P<0.01);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氧气湿化瓶污染细菌分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P>0.05)。结论患者使用后的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严重;消毒后已经安装的氧气湿化瓶,尽管没有患者使用,也可能存在细菌污染情况。加强氧气湿化瓶消毒后无菌保管以及安装过程无菌操作和每次使用后更换无菌水,是降低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梁凤兰 《河北医学》2010,16(2):212-214
目的:探讨持续氧雾化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气管切开病人人工气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共有46例需要人工气道湿化的颅脑损伤,脑出血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氧雾化湿化组23例。及滴注湿化组23例。结果:氧雾化组病人刺激性咳嗽,痰阻,气道粘膜损伤出血,肺感染等的发生率低于滴注湿化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氧雾化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病人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马民  仇钰  陈付华  汪文英  付梅 《实用全科医学》2013,(12):1963-1963,1982
目的为探索提高重复使用氧气湿化瓶的清洗消毒质量,通过实验比较两种不同浸泡方法以及终末漂洗选择常水与纯水对重复使用氧气湿化瓶清洗消毒效果的影响,寻求最佳清洗消毒流程。方法采用无菌棉拭子涂擦采样和细菌定量检测方法,第1组实验中实验组采用多酶清洗液浸泡后再用84消毒液浸泡消毒,对照组只使用多酶清洗液浸泡。第2组实验中实验组消毒后选择纯水冲洗,对照组选择自来水。对清洗后的每个氧气湿化瓶进行采样,样本送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结果经多酶清洗液和84消毒液浸泡后的氧气湿化瓶消毒合格率100%,仅经多酶清洗液浸泡的氧气湿化瓶合格率为92%。消毒后使用纯水冲洗的合格率为100%,使用自来水冲洗的合格率为72%。结论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的氧气湿化瓶,其清洗质量能得到保证;氧气湿化瓶在急救时可不经84消毒液消毒;使用纯水终末漂洗其清洗效果明显优于使用自来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医院氧气湿化瓶的细菌污染情况,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减少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引起的医院感染。方法抽查我院各病区患者使用后的氧气湿化瓶(患者使用后组)180只,消毒后已安装但患者未使用的氧气湿化瓶(消毒已安装组)150只,消毒后未安装氧气湿化瓶(消毒未安装组)100只,进行细菌培养和监测。结果患者使用后组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率为76.6%,消毒已安装组细菌污染率为14.0%,消毒未安装组氧气湿化瓶未培养出细菌,三组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8,P〈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氧气湿化瓶污染细菌分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P〉0.05)。结论加强氧气湿化瓶消毒后无菌保存,安装过程无菌操作,每次使用后更换湿化液,是降低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的有效措施,预防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氧气湿化瓶集中清洗消毒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送检消毒供应中心氧气湿化瓶30件为实验组,另取科室自行消毒处理氧气湿化瓶30件为对照组.采用目测法、采样检测法进行效果评价,比较2组消毒结果.结果:对照组目测法合格率33.3%,细菌培养合格率43.3%;实验组目测法和细菌培养合格率均为100.0%.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氧气湿化瓶集中清洗消毒效果确切可靠,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及对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气管切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应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60例应用传统的间断或定时气道湿化法,并进行连续观察。结果实验组的并发症和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吸痰时及吸痰后2~5min实验组经皮血氧饱和度均值高于对照组。结论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吸痰次数,减轻吸痰所致低氧血症程度并缩短其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6.
氧气湿化瓶及输氧管道化学消毒剂消毒效果观察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地降低和防止因通过吸氧器械而导致的院内交叉感染,本文就氧气湿化瓶及输氧管道常用的三种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效果,进行了实验观察对比。其结果说明:在同样条件下84消毒液和甲醛的消毒效果优于过氧乙酸。其消毒间隔时间以每三天清洗消毒一次为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保证气道有效湿化,减轻呼吸道刺激症状,降低痰堵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救治率和护理质量.方法:将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5例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的间断定时气道湿化法.结果:通过对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实验组在形成痰痴、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痰培养阳性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可以明显减少刺激性咳嗽、痰痴形成、气道出血及肺感染的发生.微量泵持续湿化法优于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2%碳酸氢钠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传统方法配制的湿化液湿化,观察组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气道湿化,用药后对两组痰液黏稠度转化时间进行观察。结果:在痰液黏稠度转化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2%碳酸氢钠溶液可有效稀释痰液,且不良反应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自制外固定套在气管切开术后吸氧及持续气道湿化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在我院进行气管切开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未采用自制外固定套的方法对持续气道湿化进行护理,而实验组患者采用自制外固定套的方法对持续气道湿化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的舒适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舒适率(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外固定套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能有效地使氧疗及气道湿化得到保证,并且有防尘的作用,护士工作量也得到减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建立人工气道脱机患者应用不同主动气道湿化方法的气道湿化效果。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建立人工气道不需要机械通气治疗时间≥72 h的危重患者155例,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MR410湿化装置,B组采用MR850湿化装置,C组采用AIRVO2呼吸湿化治疗装置。分别测量各组患者72 h后呼吸频率、PaO2、SpO2、心率;采用气道分泌物评分评价痰液黏稠度;记录肺部感染控制的时间。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建立人工气道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评分、诊断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呼吸频率、PaO2、SpO2、心率、痰液黏稠度、湿化效果及肺部感染控制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R410、MR850湿化装置比较,AIRVO2呼吸湿化治疗装置更适用于建立人工气道脱机患者,是更理想的气道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