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对T1~12椎间孔外口区域的韧带进行解剖学研究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240个T1~12椎间孔进行解剖观测。鉴别所有出现的韧带,观察并记录T1~12椎间孔外口区域椎间孔外韧带的数量、形态、分布、起止位置和毗邻,并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每条韧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结果 在229个胸椎椎间孔外口区域共发现564个椎间孔韧带,另11个椎间孔外口区域未发现韧带,椎间孔外韧带的出现率为95.42%。韧带有2种类型,放射型占24.11%(136个),横跨型占75.89%(428个)。放射型韧带在T1及T9~12节段较为常见,而在T2~8节段则相对较少。其中有43.44%(245个)韧带分布于椎间孔外口区域的前部,39.89%(225个)分布于后部,11.35%(64个)分布于上部,5.32%(30个)分布于下部。 结论 胸椎椎间孔外口区域存在2种类型的韧带;其中放射型韧带可能是一种脊神经抗牵拉的结构,对脊神经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横跨型韧带可能是胸椎压缩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的潜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可引起上肢感觉或运动障碍,其病因可能是神经根受到各种直接机械压迫[1]。神经根自硬膜囊发出后向外下方走行,经椎间孔出椎管,椎间孔内软组织增生、肥厚、粘连等病理改变均可使经过该处的神经根受到压迫,导致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放射性上肢疼痛、麻木或无力等。想要更清楚地了解神经根卡压的机制,需要对颈椎间孔区域进行更加深入的解剖学研究。掌握颈椎间孔韧带的解剖特点有助于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在该区域手术操作时尽可能地减少医源性损伤。有关胸腰椎(T1~5)的椎间孔韧带研究证明其韧带起到限制神经根移位并防止拉伤的作用[2~4]。然而,目前关于颈椎间孔韧带的研究尚少。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对颈椎间孔韧带的相关知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解剖学观察,揭示颈椎间孔内口区锚链韧带的形态及其分布特征,探讨其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卡压之间的关系。 方法 12具成人脊柱颈段防腐标本,正中矢状切开,从脊神经根袖根部切断根袖,在外科显微镜下解剖观察C3/4~C7/T1椎间孔内口处神经根袖周围的锚链韧带,记录韧带的形态、分布、起止点及走行。 结果 120个椎间孔内口脊神经根袖周围共发现560条锚链韧带,所有韧带均呈放射状连于神经根袖与椎间孔内口周围骨膜壁,两端附着紧密,不易分离。各椎间孔内口韧带的数目均≥4个。锚链韧带形态主要包括带形和索形两种。带形韧带258条,宽度(4.5±2.6)mm(4.1~5.2 mm),索形韧带302条,直径(2.5±1.8)mm(1.2~3.8 mm)。C3/4、C7/T1椎间孔内口区韧带较为松散纤细,数量较少;C4/5~C6/7椎间孔内韧带较为坚韧而粗壮,数量较多。 结论 颈椎椎间孔内口区神经根周围存在锚链韧带,将神经根锚定于周围椎间孔骨膜壁,极大限制了神经根自由移动范围,可能与突出椎间盘一起导致神经根卡压,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潜在解剖学因素。  相似文献   

4.
颈椎病微创手术相关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颈椎病患者颈髓、颈神经根症状的解剖基础,以改进颈椎病临床责任病灶的定位诊断,提高微创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方法:取国人成人颈部标本15例(30侧),去除颈部软组织,切除椎板及后部硬膜,暴露颈3~7颈神经根丝,沿神经根丝探察至椎间孔,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测量.结果:颈椎椎间孔长度为5.4~6.5 mm,且椎间孔长度和椎间孔内神经根的各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加;神经根与椎间孔径的比值亦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神经根丝自颈髓附着点到椎间孔的距离从颈3到颈7逐渐增加,倾斜角度逐渐增大;神经根间的吻合支普遍存在,且颈5~6和颈6~7吻合支较颈3~4和颈4~5更多见.结论:神经根与椎问孔径比值由上至下增大是临床上神经根受压多发生在下颈段的解剖学基础;神经根丝在椎管内走行距离和倾斜角的依次增大以及吻合支的存在是颈椎病临床表现复杂且互相重叠的解剖学基础;颈椎病经后路施行神经根减压术时,切除椎间关节可显露椎问孔、有效减压且能保持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观察椎间孔组织对神经根的固定作用及其各根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6例新鲜颈椎标本,保留椎间孔组织,后路暴露神经根。椎间孔外牵神经干,传感器测量椎管内神经根张力。结果:神经根张力随加载外力的增加而增大,其中C8神经根变化最明显。外力在500g以内时,C5、C6、C7神经根张力上升缓慢,超过此值,上升明显。C5、C6、C7与C8神经根断裂时,外力相差1000g左右。结论:颈椎椎间孔对C5、C6、C7神经根存在明显固定作用,而C8神经根的固定作用相对较弱。这可能是C8神经根节前损伤较为多见的生物力学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椎间融合器高度对颈椎生物力学影响,为融合器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建立正常颈椎C2~7节段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在C5~6节段分别植入高度为5、6、7、8 mm的融合器,施加1.5 N·m力矩使颈椎产生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并探究融合器高度变化对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小关节应力、椎间压强等的影响。结果融合器高度每增加1 mm,手术节段的角度值平均增加0.68°。植入融合器后C5~6 ROM范围小于0.44°。融合器高度差异对C4~5的ROM影响大于C6~7,对非融合节段ROM的影响小于7.3%。融合器高度差异对非手术节段ROM、小关节应力、相邻节段椎间压强的影响较小。关节囊韧带、融合器和钉板系统应力均随融合器高度增加而明显增加,6、7、8 mm融合器模型的关节囊韧带、融合器和钉板系统应力均远高于5 mm融合器模型。结论对于需要植入融合器的患者,建议植入物高度比原椎间隙高0~1 mm。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报告5年随访疗效。 方法  选取47例因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减压+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置入术患者。侧位X线片观察椎间高度、颈椎前凸角及植骨融合率;术前及术后进行JOA评分,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VAS评分评价患者颈部或肢体疼痛;SF-36健康调查评分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 术后6个月67个融合节段均获骨性融合。椎间隙高度术前为(4.47±0.86)mm,末次随访为(7.41±0.72)mm。颈椎前凸角术前为(0.7±4.1)°,末次随访为(5.9±3.6)°。随访56~96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神经功能有明显恢复。JOA评分由术前(9.15 ±0.22)分增至末次随访(14.89±0.16)分,VAS评分由术前(5.24±1.44)分减至末次随访(0.35±0.49)分。JOA及VAS评分术前较术后各次随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各次随访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SF-36健康调查评分6个维度,术前及术后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稳定性,有效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高,中远期疗效好,适用于多种需前路减压的颈椎退变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椎阻滞椎的X线表现及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颈椎阻滞椎X线资料,男性45例,女性80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41.9岁,男女比例为1:1.77。分析其阻滞椎的发生节数、融合部位、骨赘发生、颈椎前凸曲度以及上、下椎间隙等情况。 结果 本组病例中阻滞椎累及2个椎体100例,累及3个椎体5例,累及4个椎体17例,累及5个椎体3例。单节段阻滞椎以C2~3最多,共43例(43%);其次是C3~4,共16例(16%)。融合部位:椎体及附件的同时融合82例(65.6%),单纯椎体融合28例(22.4%)。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张36例(28.8%)。椎体前/后缘骨赘110例(88%);上椎间隙狭窄7例(5.6%);下椎间隙狭窄15例(11.7%);棘突融合52例(41.6%);前纵韧带钙化19例(15.2%);项韧带钙化17例(13.6%);颅底凹陷症15例(12%)。 结论 颈椎阻滞椎常表现为单节段的融合,椎体及附件的同时融合比单纯椎体融合多见。阻滞椎常伴有邻近节段的退行性改变及颅底凹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6岁儿童枢椎经椎板行3.5 mm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1~6岁儿童45例,每两岁一组分为A、B、C 3组,将其颈椎CT原始数据行三维重建后测量椎板上、中、下缘宽度,椎板高和长度,椎板上倾角及内倾角等参数。 结果 椎板各指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限制枢椎板螺钉置钉的主要因素是椎板中缘宽(LWM)和进钉点至椎板外缘距离(ELE),LWM中A组为(4.69±0.45)mm;B组(7.13±1.61)mm;C组(7.72±1.28)mm。ELE中A组为(15.44±6.98)mm,B组(23.67±1.86)mm;C组(27.75±2.39)mm。模拟椎板螺钉置入时,A组入钉点为同侧棘突左、右分支交界处;B组入钉点为螺钉所在椎板对侧的棘突分支中缘;C组入钉点为螺钉所在椎板对侧的棘突分支上缘。 结论 1~6岁儿童枢椎板均具有置入3.5 mm螺钉的可行性,但不同年龄置钉方式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激光扫描三维重建后动态测量下颈椎椎间高度退变时相应节段椎间孔的变化,为临床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方法 选用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以C5/6单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作为研究对象。椎间盘切除后将C5/6椎间高度置于基准高度状态,激光扫描仪扫描收集该状态下C5/6 FSU的空间关系信息,再对骨性单椎体进行全面扫描,在Geomagic Studio8.0软件中再现 C5/6基准状态,并模拟6种椎间高度退变模型,即C5椎向C6椎椎体面趋于平行移动基准高度的10%、 20%、30%、40%、50%和60%。多平面动态测量方法(MPDM)分别测量椎间孔容积、中间面积、内口以及外口面积。 结果 测量数据显示随着椎间高度持续的下降,椎间孔的容积和面积逐渐减小,当椎间高度丢失基准高度30%时,椎间孔中间面积首先开始与基准状态有显著性差异(P=0.003)。 结论 激光扫描三维重建原貌再现骨性表面,是获得精确测量数据的前提;动态测量的方法较为客观准确,是测量椎间孔的理想方法;测量发现在下颈椎骨性椎间孔随着椎间高度在下降而缩小,其中间面积首先发生显著缩小,提示此处容易发生狭窄而引起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Qian Y  Qin A  Zheng MH 《Medical hypotheses》2011,77(6):1148-1149
Lumbar foraminal stenosis is a common pathological change, and lumbar nerve root compression in stenotic foramina was recently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low back pain and leg pain. However, the exact mechanism of lumbar nerve root compression in foramina is still not clear. 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d that loss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 could reduce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lumbar foramina, while lumbar nerve root compression by boundaries of foramina has not been observed in experimental reduct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 Given the close anat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foraminal ligaments and lumbar nerve roots, we hypothesize that transforaminal ligament can be the leading cause of lumbar nerve root compression in foraminal stenosis. We also propose that there are two possible mechanisms of lumbar nerve root compression by transforaminal ligaments: (1) nerve roots are compressed by the transforaminal ligament which moves downward with the loss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 (2) pathological transforaminal ligaments increase the risk of nerve root compression in foramina.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胎儿胸椎间孔韧带的观测,为国人提供胎儿胸椎间孔韧带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足月胎儿尸体标本15具,解剖观察胸椎间孔韧带,用游标卡尺进行相关测量。结果:在30侧胸椎标本中未发现横孔上韧带和体横韧带,T1 ̄T12均发现横孔下韧带,其出现率从T1 ̄T12分别为10.0%、10.0%、23.3%、30%、46.7%、53.3%、76.7%、80.0%、80.8%、86.7%、90.0%、86.7%;T3 ̄T12横孔下韧带的长度随着椎骨序数的增加而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胎儿胸椎间孔韧带普遍存在,其为胸椎的正常组织结构,对胸椎神经根管内的结构具有固定、支持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内侧楔骨与第2跖骨底间韧带进行形态学相关参数测量,为其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8只新鲜成年尸体足部标本,测量跗跖背侧及跖侧韧带、Lisfranc韧带的长、宽、面积,Lisfranc韧带附着点距关节面距离及其走行角度。根据测量数据,建立内侧楔骨-第2跖骨底间骨隧道。 结果 Lisfranc在3条韧带中形态学数据最大,长、宽、面积分别为(9.11~12.03 mm)、(7.36~10.16 mm)、(92.01~120.01 mm²)。骨隧道进针点在第2跖骨底,距第2跖骨-中间楔骨关节面距离为(8.25~11.22 mm),角度与Lisfranc韧带走行一致,与矢状面呈(39.2°~47.6°),水平面呈(12.5°~19.8°),出针点为Lisfranc韧带在内侧楔骨上的附着点。 结论 Lisfranc韧带在3条韧带中最为粗壮,重建通道应按照其附着点和走行角度重建背侧韧带和Lisfranc韧带,而跖侧韧带由于位置较深,受技术所限,此为类解剖重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不同节段腰椎间孔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10具成人脊柱腰骶段(L1~S1)标本,观测L1/2~L5/S1椎间孔高、椎间孔安全三角、椎管内安全三角的形态。 结果 ①L1/2~L5/S1椎间隙水平中线与椎间孔安全三角高的交点到出行神经根的距离为(4.75±0.80)、(6.42±0.44)、(7.30±0.82)、(7.74±0.52)、(4.68±1.27)mm;②L1/2~L5/S1椎间盘后缘水平中线与椎弓根中内1/3纵垂线交点到出行神经根的距离为(4.02±0.78)、(4.67±0.65)、(5.17±0.91)、(6.16±0.74)、(5.48±0.61)mm;③L1/2~L5/S1椎间盘后缘水平中线与椎弓根中内1/3纵垂线交点到硬膜囊/走行神经根的距离为(3.89±0.61)、(4.39±0.71)、(5.17±0.97)、(6.58±0.70)、(6.22±1.20)mm。 结论 掌握腰椎不同节段的解剖特点,有利于椎间孔镜手术时合适尺寸工作套管的选取。  相似文献   

15.
腰部椎间孔韧带的观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胎儿,儿童及成人脊柱标本,共20例,研究腰部椎间孔韧带,在上述标本中均发现椎间孔韧带,共195条,其中横孔上韧带20条,横孔下韧带119条,体横上韧带31条,本横下韧25条。横孔上,下韧带带主要分布于上腰部椎间孔内,尤以L1椎间孔内多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椎动脉和第1颈神经穿经硬膜处的形态特点及毗邻结构,探讨高血压合并枕颈部疼痛的发生机制。 方法 头颈部标本18具,解剖剥离法暴露,观察椎动脉穿经硬膜处部位及毗邻结构、椎动脉与第1颈神经(C1)的位置关系。 结果 椎动脉在寰枕外侧关节内后侧穿经硬膜,穿经处形成边缘光滑的圆孔,直径6.5~9.0 mm,硬膜与椎动脉外膜由纤维结缔组织连结。C1神经前后根自脊髓发出向外侧走行于椎动脉内侧并在其下方相伴共同穿经硬膜孔(100%),其中与动脉壁相贴者66.7%(12例);神经嵌入动脉壁者22.2%(4例);隔有硬膜组织者11.1%(2例)。C1神经根出孔后走行于椎动脉与椎动脉沟之间。 结论 椎动脉穿经硬膜孔处位置固定,孔边缘致密,限制椎动脉扩张,利于颈椎活动时维持椎动脉供血,当全身血压波动时椎动脉管径不会产生明显变化,以维持后循环血液动力学稳定,但血压升高有可能将C1颈神经根卡压在硬膜边缘,椎动脉搏动刺激C1颈神经根导致椎枕肌痉挛,出现枕颈部疼痛。这可能是高血压合并枕颈部症状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解剖观测成人胸椎间孔韧带.为国人提供胸椎间孔韧带的解剖学资料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用成人尸体标本15具,解剖观察胸椎间孔韧带.用游标卡尺进行相关测量.结果 在30侧成人胸椎标本中未发现横孔上韧带和体横韧带.T1椎间孔内未发现横孔下韧带,T2~T12椎间孔内均发现横孔下韧带,其出现率从T2~T12呈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讨论腹腔镜下骶前方植入骶神经电刺激电极手术入路解剖及手术可行性。 方法 在2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腹腔镜下显露骶骨前第2~4骶神经前支手术,观察骶骨前方第2~4骶神经前支的形态特征和骶孔周围可能损伤重要血管的区域。 结果 第2~4骶神经前支出骶前孔至汇成骶丛的长度:S2左(32.62±3.15) mm,右(31.46±3.28) mm;S3左(21.96±2.59) mm,右(20.61±3.14) mm;S4左(15.04±1.64) mm,右(16.09±1.38) mm。骶外侧动脉的脊支动脉进入骶前孔的方位主要为内上象限。臀下动脉穿过神经时比较偏外侧靠近神经汇合处。骶椎旁静脉在第2~4骶前孔处与骶外侧动脉伴行,脊支静脉出骶前孔的位置与动脉一致。 结论 骶骨前方第2~4骶神经前支游离的长度能够达到硬膜外型骶神经电刺激器电极植入的要求。手术中骶前孔内侧为血管易损伤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