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及癌旁正常皮肤中Survivin,Caspase-3和COX-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41例鳞状细胞癌及10例癌旁正常皮肤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和COX-2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癌旁正常皮肤中Survivin,Caspase-3和COX-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0、90.00%、10.00%,鳞状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8.29%、29.27%、73.17%。与癌旁正常皮肤相比,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Caspase-3和COX-2mRNA相对表达量为11.21、0.13、9.85,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经相关性分析,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与Caspase-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X2=11.994,P=0.001,R==0.598);Survivin和COX-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X2=14.415,P=0,R=0.652)。结论Survivin,Caspase-3和COX-2蛋白可能参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形成;Survivin和COX-2蛋白协同促进鳞状细胞癌的发展;增加Caspase-3和/或减少Survivin、COX-2蛋白表达的靶向治疗,有望成为阻止皮肤鳞状细胞癌形成、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成功治疗足趾间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1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8岁,10年前出现右足第3、4趾间皮肤溃烂,在多家医院诊断为真菌感染,间断外用达克宁、肤炎宁,口服斯皮仁诺等药物治疗,无好转。2010年6月19日经组织病理活检诊断为右足趾间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3.
皮肤鳞状细胞癌是黑素瘤之外导致皮肤肿瘤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限制了相关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射治疗等其他手段。本文结合文献对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尽管CSCC通常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 表现为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故积极寻求CSCC新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细胞 外囊泡(EV)是富含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介导细胞间通讯,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 程中发挥重要作用。EV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皮肤鳞癌早期诊断、靶向治疗的潜在 标志物。本文对CSCC源性EV生物发生及其在CSCC诊断、预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探讨 EV在CSCC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阴茎疣状癌     
阴茎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是一种少见的、缓慢生长且高分化的特殊鳞状细胞癌。常被误诊为鳞状细胞癌,而多施行阴茎切除治疗。但该病的治疗方法、预后与鳞状细胞癌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对阴茎疣状癌的发病情况、诊断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趋势,并通过Cite Space综合分析其研究领域的热点。方法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检索2003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录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所有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文献,进行筛选后,应用Cite 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共筛选纳入8269篇皮肤鳞状细胞癌相关文献,美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2958篇),中国次之(973篇),德国排名第三(882篇)。哈佛大学是领域内发文量最多的组织机构(334篇),Michael Pawlita及Massimo Tommasino是发文量最多的学者(41篇)。关键词聚类分析中,细胞凋亡、DNA修复、头颈部、放射治疗及免疫治疗呈现出显著聚集。结论 皮肤鳞状细胞癌研究领域发文量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美国及哈佛大学相关研究文献发表最多,是研究领域内的引领者。结合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及中介中心性可以看出,皮肤鳞状细胞癌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免疫治疗、p53、西妥昔单抗等,说明目前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热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和整合素β1(integrin β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及其与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6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标本中FAP和整合素β1的表达水平.结果 46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标本中,FAP和整合素β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和52%;随着FAP的过表达可伴有整合素β1表达的减弱.结论 FAP和整合素β1的异常表达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与其恶性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阴茎疣状癌     
阴茎疣状癌 (Verrucouscarcinoma)是一种少见的、缓慢生长且高分化的特殊鳞状细胞癌。常被误诊为鳞状细胞癌 ,而多施行阴茎切除治疗。但该病的治疗方法、预后与鳞状细胞癌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对阴茎疣状癌的发病情况、诊断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在慢性疾病中发病率显著升高,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折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治疗具有经济负担重、缺少前瞻性研究的缺点,而中医药治疗具有不良反应小、依从性高及价格适中等优点,具有临床多途径、多靶点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中医药有关其研究越来越多,在治疗上注重滋补肝肾,重视补阴药及活血药的运用,许多研究者结合现代医学的检验、检查指标证明了中药的疗效,而从单味药、药对或是复方着手的许多实验研究又证明其疗效通路机制,除此之外,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治疗也有改善糖代谢及骨代谢的作用。笔者从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辩证分析、治法、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及中医特色疗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深入认识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能为其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iR-197通过调控JAK2对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A431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7月-2019年5月于笔者医院经手术切除且被证实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组织标本以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各40例,RT-qPCR检测miR-197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人正常皮肤细胞系HaCaT、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株A431、A431-miR-197-siRNA和A431-miR-197-siRNA-NC中的表达情况;Western-Blot检测JAK2在各细胞株中的表达;生物信息学预测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97和JAK2的靶向关系;MTS法检测miR-197对A431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检测miR-197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IFA检测miR-197对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分子N-cadherin表达的影响。结果:miR-197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株A431中的表达水平分别高于癌旁组织和人正常皮肤细胞系HaCa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431和A431-miR-197-siRNA-NC相比,稳定下调细胞系A431-miR-197-siRNA中miR-197、JAK2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经Target Scan数据库分析发miR-197和JAK2有互补结合位点。下调miR-197能显著降低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同时抑制N-cadherin的表达水平。结论:下调miR-197能够靶向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癌中JAK2的表达和降低EMT相关分子N-cadherin的表达,进而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的EMT进程以及增殖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是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使该病的防治成为棘手的公共卫生难题。随着现代医学对该病的研究日趋深入,发现细胞自噬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自噬作为机体必不可少的细胞机制,通过清除衰老受损的细胞器和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以确保实现细胞稳态以及细胞器的自我更新。在骨质疏松症的进展过程中,自噬不仅参与了成骨、破骨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功能发挥过程,在维持骨稳态方面更是充当了至关重要的调控角色。虽然骨质疏松症与自噬之间的可能联系及相互作用机制不断被揭示,但以此为切入点的药物靶点设计尚未展开。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优势明显,效果显著,并且诸多研究证实中药可通过激活自噬相关途径来调控细胞自噬水平,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相关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防治等研究领域发挥作用,因此有效调节细胞自噬水平已成为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新的靶向研究策略。本文就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细胞自噬的影响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防治该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骨病,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其已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高发病率及复杂的并发症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中医药治疗OP已逐渐成重要手段,既往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改善骨代谢方面作用明显,中医药治疗方案多样及安全性高等使得其在临床上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发病率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发现,中医体质与OP的发病、治疗及预防相关密切,依据现代医学发展研究方向,从中医体质角度出发,探索中医体质与OP发病的关系,为中医药治疗OP提供新的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OP的水平及发挥其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中药注射剂,是一种我国中医学独创的临床应用剂型,对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急危重症抢救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就目前影响静脉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因素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分析,分别对中药制剂自身的质量影响和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影响进行了探讨。并研究提出加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措施,分别从完善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强化有害物质的检测、加强对药材原料的质量监管以及提高中药注射剂配伍的合理性来分析,从而不断提高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推动中药注射剂的长效、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西医治疗大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RT),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副作用明显,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具有疗效确凿及副作用小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但如何探索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的经典指导理论,是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古籍文献中"乙癸同源"理论的认识,探讨该理论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并与现代研究相结合,从该病的病因病机出发,基于"乙癸同源"的经典理论,针对肝肾亏虚的基本病因病机,发挥其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理论指导作用,指导临床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中医药使用,从根本上对患者进行中医药干预,能够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骨科疾患之一。中医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优势及效果明显,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随着骨质疏松症分子生物学的深入发展,已有研究显示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作用。lncRNA参与骨形成-骨吸收过程,起着重要调节作用;lncRNA在OP的不同中医证型中差异性表达,提示其参与OP中医证的发生发展;中医药通过调控lncRNA参与骨代谢过程从而防治骨质疏松症。故本文基于lncRNA总结近年来该领域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挖掘lncRNA为治疗的潜在靶点,为探讨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饰演着重要角色,其在免疫细胞分化、DNA甲基化等方面参与了RA的发生,在氧化应激、炎症反应、RA-FLS增殖/凋亡失衡及骨破坏形成等方面促进了RA的发展,因此通过调控LncRNA的表达影响RA的发生、发展将成为RA治疗的新途径。中医药治疗RA疗效确切,并且诸多研究证实中药可通过调节LncRNA的表达在RA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LncRNA与RA的相关性及中医药干预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RA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破坏,骨的脆性增加并易并发骨折的代谢性骨病。随着近年来OP发病率的升高,对其防治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热点话题之一。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改善其疼痛症状,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文献检索系统,主要从骨测量指标、细胞因子变化、基因水平等方面归纳中药(包括单味中药、传统经典复方、中成药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旨在寻找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特效中药,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科研前景,以期为从事骨质疏松症研究的医学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科研和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8.
内分泌相关骨质疏松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急需引起人们的关注。内分泌治疗可以使绝经前和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肿瘤降期,有效提高保乳率。然而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会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联合双膦酸盐治疗后可降低乳腺癌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但是不可长期服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内分泌相关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与雌激素、雌激素受体、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维生素D及甲状旁腺素有关。中医药多以补益肾肝、调理脾胃、活血化瘀、抗肿瘤为主,安全有效。笔者着重分析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易导致骨质疏松及现代医学的发病机制,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内分泌相关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旨在有助于中医药防治乳腺癌内分泌相关骨质疏松机制的深入研究,及新型靶点药物的研发,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科研。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症,是指人体全身骨量减少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现代医学在该病的研究中发现微循环障碍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医学宝库,运用通络法治疗骨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对通络法本质有了深入认识。故基于通络法,探讨骨质疏松症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分析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