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型糖尿病(T2DM)按照体型有肥胖或超重,正常或消瘦之别,按照症状为有三多一少和无三多一少之分。一般而言,肥胖或超重者三多一少症状多不明显,符合《黄帝内经》中满内热理论,治疗应当调中散满,清热化痰;正常或消瘦者多有三多一少症状,符合传统阴虚燥热理论,治疗当滋阴清热,养阴补肾,临床上两种不同类型的T2DM,不容混淆。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医在肥胖2型糖尿病理论体系上的缺如,课题组按照“源于实践一理论创新一指导临床”的研究思路,历经长期临床实践,结合《内经》理论,提出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因为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核心病机是“中满内热”;病位在脾、胃、肝、胆:土壅木郁是中满化为内热的枢机。开郁清热为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基本治法。以期为丰富中医糖尿病理论、提高中医糖尿病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3.
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中医在肥胖2型糖尿病理论体系上的缺如,课题组按照“源于实践一理论创新一指导临床”的研究思路,历经长期临床实践,结合《内经》理论,提出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因为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核心病机是“中满内热”;病位在脾、胃、肝、胆:土壅木郁是中满化为内热的枢机。开郁清热为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基本治法。以期为丰富中医糖尿病理论、提高中医糖尿病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郭利平 《陕西中医》2022,43(2):139-14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换、养生意识增强及诊断方法的日新月异,以2型糖尿病就诊的人群不再以"三多一少"的消渴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以肥胖、口甜、腹胀、甚至腹泻等"脾瘅"症状为主."脾瘅"的基本病机为"内热中满、脾虚胃热",经方葛根芩连汤具有清热燥湿,醒脾生津之功,应用于2型糖尿病早期的"脾瘅"患者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患者体型与证候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型与证候特点。方法:以居民小区为基本抽样群,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宣武区、昌平区及平谷区的3个社区20岁以上长住居民5208人进行糖尿病筛查,并对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医生访谈的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中医证候学研究。结果:88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含超重)621例,占70.0%,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患者768例,占80.8%,肥胖2型糖尿病实证患者中,肝胃郁热证占69.3%。结论:2型糖尿病与消渴病存在较大差异,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的肥胖患者为2型糖尿病的主体,肝胃郁热证为肥胖2型糖尿病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型与证候特点。方法:以居民小区为基本抽样群,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宣武区、昌平区及平谷区的3个社区20岁以上长住居民5208人进行糖尿病筛查,并对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医生访谈的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中医证候学研究。结果:88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含超重)621例,占70.0%,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患者768例,占80.8%,肥胖2型糖尿病实证患者中,肝胃郁热证占69.3%。结论:2型糖尿病与消渴病存在较大差异,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的肥胖患者为2型糖尿病的主体,肝胃郁热证为肥胖2型糖尿病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一病的范畴,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进行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并根据其多饮、多食、多尿的程度轻重分为上、中、下三消,其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以养阴生津、补肾降火等原则,但在临床实践中,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并不多见,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身体肥胖,无口干、多饮、多食症状。对此,笔者尝试以健脾益气法对58例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症患者进行了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的范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构成了“三多一瘦”的典型临床症状,传统的观点认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是贯穿消渴病始终的病理基础[1],因此,历代医家多以益气养阴、清热润燥为治疗大法;然而,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进步和糖尿病普查工作的开展,发现许多糖尿病患者“三多一瘦”症状并不典型,而且大多体型肥胖,舌苔厚腻,脉象濡缓或滑数,常常伴有纳呆倦怠,头胀肢沉,胸闷脘痞等症状。我们从1996年11月至1998年12月选择105例糖尿病患者,随机抽取60例以燥湿化痰为主治疗,其余以益气养阴清热治疗作…  相似文献   

9.
唐咸玉  孙璐  曾慧妍  何柳  何嘉莉 《新中医》2018,50(12):261-263
肥胖2型糖尿病(T2DM)正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流行性疾病,其多由先天禀赋、情志、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导致脾失运化、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水谷肥甘之物转变为痰湿脂质积聚体内所成。其中脾肝功能失调在本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脾虚湿滞是肥胖T2DM存在的体质基础,气机不畅是其重要发病条件。临床辨治肥胖T2DM从脾虚及气机不畅入手,运用扶脾理肝法治疗肥胖T2DM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消瘦型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症状典型,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为典型症状。笔者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采用辨证分型或分期对症治疗。自2001年以来,运用自拟养阴清热汤治疗本病16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的病症结合动物模型,探讨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成模标准。[方法]模型组大鼠灌服中药干姜、附子,连续4周,然后用玉女煎对模型组大鼠进行反证。[结果]在高脂加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造模方法的基础上,再根据中医理论运用中药四气五味的药性来研制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候的动物模型是切实可行的。从而将阴虚热盛“证”动物模型与糖尿“病”动物模型结合起来,使糖尿病动物模型证候化,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相一致,以便为广泛开展糖尿病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6,(8):670-67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型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肥胖,而较少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单从"阴虚内热"或者"脾不散精,痰湿内盛"的病机出发论治2型糖尿病显然有失偏颇。燥与湿同形同病,与2型糖尿病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燥湿同形同病,湿郁不布津可化燥,燥郁不行水而又可夹湿,以此建立了其在2型糖尿病病机中的重要地位。故从"燥湿同治"论治2型糖尿病,可以取到良好的临床疗效,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治未病"思想,为临床论治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高巍 《辽宁中医杂志》2010,(12):2442-2443
目的:根据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提高中医护理质量。方法: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64例,分为燥热炽盛、气阴两虚、湿热困脾3种证型,辨证施行不同的护理方法。结果:通过对64例新诊断糖尿病的辨证施护,取得满意的医疗效果。结论: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采取分型辨证护理的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医疗护理效果,减轻病人痛苦,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阴阳两虚证与垂体-甲状腺轴的相关性。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499例分为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4型。测定患者静脉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空腹血清C肽(FCP)、餐后2hC肽(2hPCP)、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结果:阴阳两虚型患者的年龄、病程大于其余3型(P0.001);气阴两虚型患者的年龄、病程大于阴虚热盛型(P0.05)。气阴两虚型患者FPG、2h PCP高于阴阳两虚型(P0.05);阴阳两虚型患者FT_3水平低于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气阴两虚型(P0.01)。阴阳两虚型患者的FT_4水平显著低于气阴两虚型(P0.01)。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阴阳两虚证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特点,比较清热活血法与养阴生津法的临床疗效.方法:79例患者分成清热活血组38例、养阴生津组22例、西药组19例,疗程为3个月,比较各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结果:79例患者中阴虚证75例(94.9%)、血瘀证55例(69.6%)、热毒证41例(51.8%);清热活血组、养阴生津组和西药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1.5%、68.1%和78.9%,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清热活血组治疗后口干和眼干积分显著减少(P<0.01),而西药组对口干、眼干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中药与西药治疗综合疗效相当,但清热活血中药能够显著改善口干、眼干等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用生物学理论研究艾滋病(AIDS)阴虚内热证的实质。方法:通过文献的整理、归纳、总结、分析,探讨AIDS阴虚内热证的生物学相关性。结果:AIDS阴虚内热证有明显的生物学相关性。结论:中医证侯的生物学相关性研究能够为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吕翠霞 《河南中医》2007,27(12):1-2
百合病病机为阴虚而有内热,虚为阴虚,内热当为虚热、余热、郁热皆有。正由于其内热的复杂性、或阴虚与内热比例多少之不定,所以百合病才有了"诸药不能治"的困境,如果以"阴虚生内热"统之,则识证不清,用药鲜有不谬者。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辨证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机特点和中药治疗效果,本研究选择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病例进行了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观察。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原则对病例辨证分型,按证型对1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分组治疗,随机选取20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西药(二甲双胍)治疗,其余120例患者在西药基础上按证型分别加用相应中药汤剂,各组均8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全部病例主要辨为阴虚燥热型、湿热(痰浊)困脾型、气阴两虚型、瘀阻脉络型。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变化,观察组指标变化程度均大于对照组,组内比较,阴虚燥热型和瘀阻脉络型疗效显著好于其他两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机主要有阴虚燥热、湿热(痰浊)困脾、气阴两虚、瘀阻脉络等,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疗效肯定,临床应结合中医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