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发性膜性肾病和IgA。肾病两者的发病机制存在明显差异,两种病变同时并见临床较为少见。现将我院近期发现的1例I期膜性肾病伴系膜增生性IgA肾病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扁桃体与IgA肾病的发病和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自从1968年法国学者Berger首先报道IgA肾病以来,30多年的研究表明,以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为特征的IgA肾病是最常见的、慢性进展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因其发病机制不明,至今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1]。由于IgA肾病患者扁桃体感染后常常出现肉眼血尿或尿检异常加重,因此IgA肾病与扁桃体的关系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也很多,但系统阐述扁桃体与IgA肾病关系的专论或综述很少。现根据我们最近在国际肾脏病杂志上发表的2篇有关IgA肾病与扁桃体的论著[2]和综述[3],对其二者之间关系进一步深入阐述,从而加深大家对IgA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进…  相似文献   

3.
IgA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其中亚洲是其发病的重灾区,IgA肾病同时也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ESRD)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文献报道[1]大约20%~40%的患者病变缓慢进展,最终发展为ESRD.IgA肾病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血尿,伴有或不伴有蛋白尿、高血压等,其病理分型以系膜增生为主.IgA肾病之血尿又被称为"咽炎同步性血尿",是因为肉眼血尿往往发生于黏膜感染如上呼吸道、胃肠道或泌尿系感染后,临床上,我们发现大部分IgA肾病患者都有慢性咽炎、慢性腹泻、口腔溃疡等黏膜受累的情况.因此,我们收集了108例IgA肾病患者资料,调查其黏膜受累情况,旨在探讨IgA肾病与黏膜免疫之间存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报告1例IgA肾病合并膜性肾病.患者临床肾损害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异常,肾组织病理诊断为IgA肾病合并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相关性膜性肾病.半乳糖缺乏IgA1(Gd-IgA1)特异性抗体阳性,亦排除了IgA非特异性沉积的可能.经激素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治疗后病情快速缓解.提示对于膜性肾病合并肾组织有IgA沉积的患者,除了需排除继发性膜性肾病,鉴别IgA是否为特异性沉积亦具有重要意义,避免不必要的免疫抑制剂使用.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NS)的一个常见病因,且临床自然病程差异悬殊。有研究表明尿中蛋白成分的测定可以更加全面反应IgA肾病患者肾脏病变的程度[1]。对膜性肾病(MN)患者尚无进行此类研究。本文旨在探讨IMN患者尿中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IgG)、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浓度的变化与病理分期及其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1]是指以肾小球系膜增生基质增多伴以IgA为主的沉淀物,临床上常以血尿反复发作为特点,但可呈现以无症状血尿到急进型肾炎间各种表现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它是我国目前发病率较高的肾小球疾病。  相似文献   

7.
膜性肾病根据其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的不同,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1]。陈老师多年来致力于膜性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尤其在运用黑料豆丸和清热膜肾颗粒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2]。我们跟随陈以平教授攻读博士研究生,有幸从导师侍诊3年,现将陈老师治疗继发性膜性肾病验案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8.
正IgA肾病是以肾小球系膜区弥漫性IgA沉积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之一。IgA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南京军区总院按照多年的临床实践,将本病分为:孤立性镜下血尿型、无症状尿检异常型、反复发作肉眼血尿型、血管炎型、大量蛋白尿型、高血压型六种类型[1]。尿检异常型是IgA肾病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我科对原发性IgA肾病尿检异常型采用贝前列腺素钠联合缬沙坦治疗,与单纯缬  相似文献   

9.
IgA肾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无创生物标志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上可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蛋白尿,也可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1]。本病的预后有较大的差异,部分患者可完全缓解,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肾活检是IgA肾病确诊和病情评估的有效手段,但是肾活检是一项有创检查,不宜反复进行。  相似文献   

10.
IgA肾病是指一组以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同时伴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是目前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病因之一[2]。我国IgA肾病占原发肾小球疾病的40%~47.2%,且近10年有明显上升的趋势[3]。肾脏免疫病理是诊断IgA肾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对肾脏的损害有多种 ,如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包括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IgA肾病 )、肾淀粉样变性、狼疮性肾炎等[1~ 3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性肾病 (HIV -associatednephropathy ,HIVAN)是HIV感染引起的以大量蛋白尿、快速进展性肾衰竭为临床特点 ,病理表现为萎陷型肾小球硬化 (collapsingglomerularscleros ing)和变异的小管间质性肾炎 (variabletubulo -interstitialnephritis)的一种独立的肾脏疾病[4] 。约 10 %HIV感染患者发展为HIVAN ,2 0岁~ 6 4岁黑人中 ,HIVAN是导致终末期肾病 (ESRD)…  相似文献   

12.
<正>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研究发现部分IgA肾病呈进行性进展,确诊10~20年后,约有15%~40%的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1]。IgA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作性肉眼血尿和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2]。目前西医对于IgA肾病多采用免疫抑制剂、激素以及对症治疗,临床疗效欠佳,预后亦非乐观。因此,对于IgA肾  相似文献   

13.
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进展刘刚综述王海燕审校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的一种常见病理类型。但是,目前IMN的病因、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其临床发展快慢不一,其中约25%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自缓解,还有20%~40%的患...  相似文献   

14.
陶筱娟治疗IgA肾病的经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IgA肾病是以肾小球系膜区IgA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征的一类肾小球肾炎 ,是我国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之一 ,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 1/ 3,是终末期肾衰竭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 ,以反复发作的肾小球性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属中医“血证”、“尿血”范畴。本病的肾脏组织病理特点以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为主 ,国际上主要是应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新技术 ,对肾小球系膜增生相关的多种细胞因子水平等方面进行研究 ,而治疗性研究进展缓慢 ,迄今为止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浙江中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教授、杭州市名老中医陶筱娟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立…  相似文献   

15.
华南地区134例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华南地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病理改变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2002年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住院的134例特发性膜性肾病住院患者(均经本院肾活检及临床确诊),对其临床资料、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我国华南地区特发性膜性肾病好发年龄为20~49岁,50岁以后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60岁以后肾功能不全发生的比例较其它年龄组高.(2)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综)、慢性肾炎及隐匿性肾炎,分别占75.4%、23.1%及1.5%,伴有水肿、镜下血尿、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者分别为89.6%、58.2%、13.3%及7.5%.(3)Ⅰ、Ⅱ、Ⅲ和Ⅳ期分别占36.6%、42.5%、17.9%和3.0%.性别、年龄、高血压、血清白蛋白、胆固醇、24 h尿蛋白定量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水平等在不同肾小球病理分期间无显著差异.结论(1)华南地区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年龄相对较年轻;(2)特发性膜性肾病以肾综为主要临床表现,高血压、镜下血尿、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与国外接近;(3)特发性膜性肾病病理改变以Ⅰ期、Ⅱ期为主,临床表现特征与肾小球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2004年我院收治的70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特发性膜性肾病好发年龄为30岁~65岁(74.29%),男女之比为1.59:1.肾病综合征、镜下血尿和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占68.57%(48/70)、61.43%(43/70)和44.29%(31/70).肾脏病理改变以Ⅰ(52.9%)和Ⅱ期(42.3%)为主.(2)ⅠA组平均随访47.64月,缓解率达61.9%;Ⅱ组平均随访26.67月,缓解率达73.33%.结论:特发性膜性肾病多见于中老年,男多于女,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抗凝及降脂等非特异药物可作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常规用药.如患者表现明显肾病综合征,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能有效提高缓解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IgA肾病患者肾组织免疫病理检查可见肾小球系膜区IgA或者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呈颗粒状或者团块状沉积,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少量蛋白尿,也可出现。肾病综合征。IgA肾病预后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早期认为其预后良好,然而多年的研究认为该疾病呈进展性,仅有5%~10%患者可完全缓解,10年后15%~40%的成年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本文就影响IgA肾病进展和预后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IgA肾病是一组以IgA或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为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青壮年人群多发。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45%,50%的IgA肾病患者在20~25年内逐渐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1]。IgA肾病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西医目前主要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资料,检测患者血液苯并[b]荧蒽含量,探索苯并[b]荧蒽与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苯并[b]荧蒽与24 h尿蛋白量( r=0.444, P=0.011)、血肌酐( r=0.351, P=0.029)、胱抑素C( ...  相似文献   

20.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病理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区IgA或IgA沉积为主,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镜下或肉眼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目前认为IgA肾病是一个缓慢进展的疾病,有研究表明,15%~20%的IgA肾病患者在10年内、30%~40%的患者则在20年内进展为ESRD[1]。因此,充分认识该病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有利于对该病的发生发展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