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六才”理念涵盖人才工作的6个方面,贯彻人才养募全过程。实施人才培养“六才”理念,利于全面思考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举措,开创院校人才工作新局面。新百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谋发展、开新局,进行一系列人才工作相关举措,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院校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及核心基地建设与“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平顶山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和经济负担,为开展针对性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普查的方式,对全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进行逐户逐人现场调查,了解其健康状况、患病情况、生活质量、疾病负担等内容。结果 调查6个县(市、区)83个乡镇432个村 17 719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55 248人。患病20 970人,患病率为379.56‰,男性患病12 877人,患病率397.22‰,女性患病8 093人,患病率354.49‰,男性患病率为女性的1.12倍。患病年龄最小的0岁、最大的106岁,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上升。患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脑血管病、重性精神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关节病,累计患病13 790例,占65.76%。男女患病顺位有所差异,重性精神病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对男性影响较大,而糖尿病、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对女性影响较大。因病致贫、返贫人口中需长期服药的16 849人,占30.50%;无劳动能力的18 470人,占33.43%;生活需要人照顾的5 487人,占9.93%。2016年家庭人均收入均值为2 464.31元,医疗支出均值为1 627.44元,医疗支出占家庭人均收入的66.04%。结论 首次描述了平顶山市因“病致贫、返贫”人口的疾病谱、生活质量和疾病负担,为今后的针对性防控和健康扶贫政策制定奠定了基础。由于疾病降低了这部分人的劳动能力,他们的家庭人均收入低,医疗支出占家庭收入比例高,经济负担重,应是社会帮扶和政府救助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比我国多年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相关研究,阐述了自2003年始,我国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策略的调整和取得成效:随着治疗标准、用药方案和治疗点管理模式等的调整以及艾滋病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变化,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不断提高,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预期寿命不断提高,HIV耐药率也得到有效的控制;“治疗即预防”是减少HIV新发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在公共卫生层面早期开展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降低HIV的传播。同时指出,随着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标准的降低,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脱失比例升高,病毒抑制率较理论值偏低等,这些是制约我国“治疗即预防”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族自治区2012—202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相关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族自治区2012—2021年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1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族自治区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含“未分级”事件)共78起,每年报告3~21起,年平均7.8起。78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病10 374例,波及人口1 703 049人,发病率609.14/10万,死亡24例,死亡率为1.41/10万,病死率231.35/10万。事件级别“一般(IV级)”52起(占66.67%),“较大(III级)”17起(占21.79%)。事件类型以传染病类事件为主51起(占65.39%)。事件发生的高峰期为5—7月和11—次年2月,事件发生场所以学校为主39起(占50.00%),其次为家庭20起(占25.64%)。报告起数居前三位依次为食物中毒25起(占32.05%)、水痘17起(占21.79%)、登革热10起(占12.8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24例中食物中毒致死2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流行性感冒1例。结果 传染病疫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是西双版纳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中的重点,特别是学校和家庭应高度关注,甲类传染病鼠疫在10年间共发生2起动物间疫情并波及人间,应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十三五”期间芜湖市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效果,为下一阶段调整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十三五”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终期评估方案》要求,结合《芜湖市“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对全市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的工作指标完成情况及农业、林业、水利、卫生等部门血防工作情况进行调查,所有调查表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同时收集2016—2020年芜湖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表。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纵向比较5年间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结果 到2020年底,芜湖市现有病人数432例,全部为临床诊断晚期病例,5年间无新发现粪检阳性病例报告。人群患病率、血检阳性率为0.027%、0.49%,分别较2016年下降了41.30%(χ2=74.001,P<0.01)和58.82%(χ2=618.351,P<0.01)。耕牛存栏数1 490头,较2016年下降了21.83%,5年间无粪检阳性病牛报告。现有钉螺面积4 320.51 hm2,较2016年(4 521.77 hm2)略有下降,有螺框出现率下降了17.84%(χ2=620.392,P<0.01),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48.67%,5年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十三五”末,全市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中,1个区新达血吸虫病消除,7个县(市、区)新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个县维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结论 “十三五”期间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下降;到“十三五”末全市范围内已基本阻断血吸虫病传播;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疟疾病例诊治基本情况,为提出针对性疟疾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7—2018年长沙市报告的疟疾病例进行普查,采取电话回访病例及查阅病例资料的方式开展。结果 共调查70例疟疾病例,病例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初诊正确率(88%)显著高于县级以下医疗机构(5%);病例就诊-确诊时间间隔基本与全国水平持平,对就诊-确诊时间间隔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就诊前咨询疾控机构”、“就诊时医生询问流行病学史”及“病例有疟疾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开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就诊时医生询问流行病学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抗疟药使用规范率为74.29%,不同年度、不同疟疾类型及不同用药方式(口服或注射)抗疟药使用规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今后应提高重点人群自我防护意识,提高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疟疾诊治意识及能力。  相似文献   

7.
近二十年来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迅猛,国民经济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国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显著提升,尤其在热带传染病防控领域成绩卓著。早在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就消除了丝虫病,截至2017年,全国45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中,50%达到消除标准,30%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到2019年年底曾经肆虐一时的疟疾已连续三年无本地原发病例,达到了消除疟疾的指标要求,等待世界卫生组织的确认,麻风病和黑热病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有效保障了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工业污染、人口增长、自然疫源地的商业开发、抗生素和杀虫剂大量使用等诸多因素,同时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地不断推进、旅游业和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也给热带传染病的防控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甲乙类传染病中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精准科学防控该类疾病提供建议。方法 收集整理2011—2020年广元市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监测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广元市共报告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7种20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81/10万;报告死亡13例,病死率为6.22%,年均报告死亡率为0.05/10万。发病趋势总体平稳。报告发病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布鲁菌病、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登革热、钩体病。每年7—8月为发病高峰,7个县(区)均有病例发生,各县区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30,P=0.07)。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χ2=48.23,P<0.01)。30~3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为1.85/10万,职业以农民为主,占39.71%。结论 广元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趋势总体平稳。发病主要以输入性疟疾和本地乙脑病例为主,各地各部门应加强对外出务工、旅游人员的防病知识宣传,同时加强病例和虫媒监测,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进一步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搞好爱国卫生运动,加大虫媒孳生场所清理,尤其是在夏秋季节要采取防虫措施,从而有效防控该类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重庆市2016—2019年输入性疟疾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例管理情况,评估重庆市疟疾的防控工作薄弱环节,为重庆市消除疟疾防控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从国家寄生虫病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重庆市辖区内报告的疟疾病例个案信息,对病例在时间、空间、人群的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病例在发病到初诊和初诊到确诊的间隔时间按年度和病情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共报告确诊境外输入疟疾131例,其中恶性疟102例,间日疟16例,卵形疟10例,混合感染2例,三日疟1例。病例以在非洲地区务工的青壮年男性为主。有28个区县有病例报告,其中渝中区30例,沙坪坝区27例,万州区和渝北区均报告9例,4个区县报告病例数占全部病例的57.3%。病例初次诊单位主要在县级医疗机构占37.4%,其诊断正确率为63.3%(31/49)。病例从“发病-初诊”和“初诊-确诊”间隔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1 d和2 d。症状较重住院治疗病例占58.0%。住院治疗病例从“初诊-确诊”间隔时间高于门诊治疗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庆市疟疾疫情以非洲输入恶性疟为主,病例从发病到确诊用时较长,症状较重住院治疗的病例占比较高,应加强对境外务工人员的疟疾防治知识培训,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疟疾诊疗技术培训,设立疟疾定点医疗救治机构减少疟疾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集门诊、病房、手术室于一体的辅助生殖专科医院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为生殖临床护理质量控制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三维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文献检索、半结构化访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立辅助生殖专科医院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92%,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11、0.919,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28、0.253(P均<0.001),最终确定辅助生殖专科医院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39项三级指标。结论 辅助生殖专科医院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全面、系统、科学,可作为质量管理标尺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Global warming and infectious disease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Global warming has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all aspects of human life, including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effect of global warming depends on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uman host population and the causative infectious agent. From the human standpoint,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may trigger human migration, causing disease patterns to shift. Crop failures and famine may reduce host resistance to infections. Disease transmission may be enhanced through the scarcity and contamination of potable water sources. Importantly, significan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resses may damage the existing public health infrastructure, leaving mankind poorly prepared for unexpected epidemics. Global warming will certainly affect 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disease vectors. Altitudes that are currently too cool to sustain vectors will become more conducive to them. Some vector populations may expand into new geographic areas, whereas others may disappear. Malaria, dengue, plague, and viruses causing encephalitic syndromes are among the many vector-borne diseases likely to be affected. Some models suggest that vector-borne diseases will become more common as the earth warms, although caution is needed in interpreting these predictions. Clearly, global warming will cause changes in the epidemiolog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ability of mankind to react or adapt is dependent upon the magnitude and speed of the change. The outcome will also depend on our ability to recognize epidemics early, to contain them effectively, to provide appropriate treatment, and to commit resources to prevention and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DNA条形码技术在医学媒介生物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条形码(DNA barcode)基于一段相对较短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基因(COI),根据遗传距离的差异进行物种鉴定,具有不受发育状态和标本保存情况的限制、简便易行、快速准确等优势,在多种生物中得到广泛应用。医学媒介生物的准确鉴定是虫媒病防控的基础和关键。基于形态特征的传统鉴定方法对技术人员有着极高的要求,除了受分类专家主观认识的影响外,也易受标本保存情况、样品的发育阶段等多种客观因素的限制。DNA条形码技术的出现弥补了形态学鉴定方法的不足,为媒介生物的鉴定提供了的途径,在虫媒病的防控、口岸检验检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目前的研究综述了DNA条形码技术在主要医学媒介生物蚊、蝇、蜱、蟑螂、蠓、白蛉、鼠鉴定中的应用,以期为该技术在其它医学媒介生物种类鉴定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赵志清  翟士勇  贾亚平 《医学动物防制》2012,(10):1063-1065,1142
目的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石家庄市媒介生物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媒介生物信息的管理水平,为进一步研究媒介及媒介生物性疾病打下基础。方法在Windows 2003操作平台下,利用Visual studio 2008、SQL Server2000、mapinfo等工具进行GIS系统的二次集成和开发,利用ASP.NET的高效、安全等特性开发石家庄市媒介生物信息管理系统。结果建立了石家庄市重要媒介生物本底数据库、专家知识数据库,构建了媒介生物监测数据网络直报平台。结论建立了基于GIS的媒介生物信息管理系统,达到了对有基层人员远程教育的目的,实现了石家庄市重要媒介生物相关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以及监测数据的可视化,为进一步研究自然疫源地及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芜湖市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蟑螂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鼠密度为0.43%,小家鼠为优势种,占捕鼠总数的66.67%。中华按蚊是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30.47%。蚊密度程单峰型,8月蚊密度最高,不同的环境中,牧畜棚蚊密度最高,为20.255只/人工小时。蝇密度是6.55只/笼,包括2科7种,农贸市场环境的蝇密度最高,为10.04只/笼,巨尾阿丽蝇、家蝇为优势蝇,监测期蝇密度呈现单峰型,9月达最高峰;蟑螂平均密度0.51只/张,蟑螂密度高峰期是5月,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64.87%,农贸市场蟑螂密度最高。结论基本掌握了芜湖市辖区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及密度动态,提示政府应加强经费投入,确保病媒生物监测工作顺利开展,为今后实施实时病媒生物控制和传染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Genetic medicine: an experiment in community-expert interaction.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is project tested a two-way model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lay groups and experts about genetic medicine in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Focus group discussion with community group participants was followed by a communication workshop between community group participants and experts. Four groups of concerns or themes emerged from discussion: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legislative concerns; research priorities, and ethical and wider considerations. Community group concerns are not always met by the actions of "experts". This is, in part, because of the differing life-worlds of each group. However, the communication workshop showed the potential of two-way communication for both lay and expert members in understanding the others' viewpoint. Further, the approach developed here offers one possible way for community groups to participate in a substantial way in policy formula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6.
灾后防疫非朝夕之功,科学防疫是重中之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地震灾后传染病的流行受基础设施被破坏的程度、地理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源污染、病媒密度增加、环境卫生恶劣以及当地及输入性病原体是地震后消化道、虫媒和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灾区防疫工作应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3个关键环节展开.同时应重视过度"消杀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灾民进行卫生教育和重建当地卫生防疫力量是长期控制疫病的关键.本文以映秀灾区防疫工作为基础,就目前灾后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10条建议,供后期防疫工作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人类作为一个社会因素影响着气候的变化,气候作为一个自然因素也同样影响着人类生存,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以及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国内外研究显示,全球气候变暖会加速疾病传播媒介的扩散,同时也给媒介传播疾病的防控提出了挑战。现从气候变化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暴发流行的影响和预测方法研究及今后的研究重点等几个方面,综述气候变化与媒介传播疾病暴发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虫媒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病原体而引起的疾病,严重时会导致军队的非战斗减员增加,甚至军事行动失败.本文介绍了美军在伊拉克塔里尔空军基地的“利什曼病防控计划”,总结和剖析了美军的虫媒病防控策略,并提出我军应借鉴美军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制定防控虫媒病的计划和策略,以提高我军应对虫媒病威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陵水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陵水县消除疟疾工作,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陵水县1951—2016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对陵水县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疟疾曾是危害陵水县人民健康最为严重的地方性寄生虫病,曾经发生过疟疾大流行,发病最高年份为1958年,报告发病18 231人,发病率1 340.88/万。防治工作经历调查研究、控制流行、综合防治和消除疟疾4个阶段,于2017年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在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6年), 陵水县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经费保障到位,按《海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和巩固工作,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均有专人负责疟防工作,疟原虫血检55 124人,各年度血检数达到总人口1.82%~2.59%,血检均未发现阳性病人,血片复核率为10.0%。媒介监测发现本地主要的传疟媒介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已经捕获不到。结论陵水县经过60年持续不断的疟疾防治,有效阻断了疟疾传播,连续保持6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20.
登革热、黄热病和疟疾等虫媒传染病(arthropod-borne diseases)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沉重的负担。节肢动物(arthropods)是这一类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对疾病的暴发与流行起关键作用。为了有效防控虫媒传染病,需要了解其传播机制和流行规律,因此在实验室开展节肢动物媒介与病原体和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尤为重要。在研究节肢动物媒介的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是其意外逃逸造成的病原体释放和传播,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和规范以确保科学研究和操作的安全性。本文阐述了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节肢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建设运行的指南或规范,并针对当前我国节肢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思考和建议,以推动我国节肢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发展,保障国家生物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