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一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迟发型颅内血肿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处理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治的12例出现重型颅脑损伤一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迟发型颅内血肿患者的病例特点、治疗经过和预后情况,并结合文献对该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行再次开颅手术清除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术。术前CT提示对侧合并颅骨骨折6例,术中出现术侧急性脑膨出并证实对侧迟发性血肿8例。术后3月随访,患者预后良好1例,中残3例,重残5例,死亡4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一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迟发型颅内血肿多发生在首次术后24小时内,对于术前CT提示存在对侧颅骨骨折、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等情况的患者,应当高度警惕该并发症的发生。及时的发现并手术治疗是争取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是目前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一种常用手术方式j。而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处理棘手。一般认为,颅脑外伤术中发生脑膨出是急性脑肿胀引起的,死亡率几乎达100%。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尚有很大一部分是由颅内迟发性血肿等其他原因引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防治措施与预后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收治的112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原因和防治经验. 结果 迟发性颅内血肿、弥漫性脑肿胀是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术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恢复良好20例,中残14例,重残16例,植物生存14例,死亡48例,死亡率42.9%. 结论 正确认识重型颅脑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降低颅内压,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病因及其预后。方法对28例开颅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因素为迟发型颅内血肿及急性弥漫性脑肿胀。6例恶性脑膨出患者,术中表现为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全部死亡。余22例良性脑膨出患者,术中表现为迟发型颅内血肿。根据GOS评定标准,于伤后6个月随访,恢复良好6例,中残3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4例。结论手术前综合头部着力点、头颅CT检查结果,评估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急性脑膨出的病因,根据手术过程中出现的急性脑膨出的特点,预测预后转归,再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3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组(治疗组,n=30)与行常规骨瓣开颅术组(对照组,n=16),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恢复情况并对两组良好率和死亡率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P〈0.05,χ^2=6.23,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显露充分,能彻底清除颅内血肿和坏死脑组织并充分减压,提高治疗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记录271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二分类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52例患者术后迟发血肿。单因素回归分析得到持续昏迷、Babinski征阳性、颅骨骨折等12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血浆凝血酶时间(P=0.027,OR=1.154)、Babinski征阳性(P=0.000,OR=4.107)、颅骨骨折(P=0.000,OR=4.980)为术后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手术时机(P=0.016,OR=0.91)为保护因素。结论对入院时Babinski征阳性、血浆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合并颅骨骨折且早期急诊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术后早期需警惕迟发血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120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对策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迟发血肿65例,其中同侧脑内血肿10例,硬膜外血肿8例,对侧硬膜外血肿21例,硬膜下血肿10例,脑内血肿9例,大脑纵裂血肿7例;(2)急性弥漫性脑肿胀40例;(3)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15例;(4)复合伤患者有30例。合并胸部、腹部及四肢骨折,有明显的低血压和低血氧症状;(5)术中操作不当,误诊误治10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有迟发性颅内血肿,弥漫性脑肿胀,严重脑水肿,广泛脑梗死,术中操作不当,对病情的误诊误治,麻醉问题等。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正确处理,可以降低急性脑膨出的重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形成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的疗效。结果迟发性颅内血肿、弥漫性脑肿胀、侧裂区脑挫裂伤、脑疝后脑梗塞、呼吸道梗阻等是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结论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原因有多种,应及时复查头部CT,明确病因,准确处理,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病情危重,病因复杂,处理棘手。过去一般认为,颅脑外伤术中发生脑膨出是急性脑肿胀引起的,死亡率几乎达100%。近15年来笔者加强了对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原因的观察研究,发现这种急性脑膨出,除急性脑肿胀外尚有很大一部分是由颅内迟发性异位血肿等其他原因引起。针对病因,结合综合治疗,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l例特雨型颅脑损伤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18例患者术后寸即复查头部CT,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7例,远隔部位原有血肿扩大4例,弥漫性脑肿胀6例,人而积脑梗塞1例。单侧开颅7例,双侧开颅14例;其中6例行内减压术。结果疗效评定采用GOS评分:4分(中度病残)4例,3分(重度病残)5例,2分(植物生存)3例,1分(死亡)9例。结论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是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和弥漫性脑肿胀,积极寻找脑膨出的原因并及时止确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同步CT血管成像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表现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SAH患者71例,按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3天内)与延迟期(4~15天)。所有患者接受CT平扫、CTA及CT灌注成像(CTP),以动脉期数据重建VR脑动脉图像,生成全脑灌注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图像,判断有无脑血管痉挛,分析不同预后患者CTP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71例SAH患者中,急性期SAH患者44例,预后差者占31.82%(14/44),延迟期SAH患者27例,其中预后差者占40.74%(11/27,χ2=0.584,P=0.445)。急性期和延迟期预后好与预后差患者的CTP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TP结合CTA同步检查有助于判断不同时期SAH继发脑血管痉挛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及时进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74例你和性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进展组86例和非进展组188例,对照分析两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除首次头颅CT时间外,年龄、性别、GCS评分、瞳孔扩大、平均动脉压、合并颅骨折、合并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双侧伤、首次CT血肿量、两次CT血肿量差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CS<12分、瞳孔扩大、合并脑挫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首次CT血肿量>10ml为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对血肿量>10ml,GCS评分1<12分、瞳孔扩大及合并脑挫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进展,尽早复查头颅CT以及时发现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复张技术对重度颅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65例重度颅脑外伤术后并发ARDS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及观察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肺复张技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器官功能障碍评分(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肺损伤评分(Murray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后48h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Murray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而GCS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氧合指数(PaO2/FiO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入住ICU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复张时,平均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而心律(heart rate,HR)、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上升,与复张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张结束后120s MAP、HR、CVP逐渐恢复,与复张时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肺复张能有效改善氧合指数,改善患者预后,且血流动力学影响短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PCI术后并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PCI术后发生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现部位分为基底节区组(44例),脑叶出血组(48例),小脑组(16例)及脑干组(12例),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基底节区组患者出血发生时间最短,其次为脑叶出血组,脑干组出血发生时间最长(F=-3.6146,P=0.0220〈0.05)。同时基底节区组及脑叶组患者出血量最大,脑干组出血量最少(F=-2.7313,P=0.0312〈0.05);四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Glasgow昏迷量表(GCS)及Barthel指数(BI)存在显著差异,均以脑干组最高、基底节区组其次,脑叶组及小脑组最低(F=-4.1122,P=0.0002;F=5.5415,P=0.0000;F=5.6126,P=0.0000)。经对症治疗后,脑干组死亡率最高、其余三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x2=11.1200,P=0.0110)。结论 PCI术后以脑干出血发生率最低,但其危险性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选择性脑局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91例在本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均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根据术后有无行选择性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分为A、B两组,比较术后颅内压的变化及治疗预后。结果两组术后颅内压均在同一水平,在行亚低温治疗后,A组在术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颅内压明显较治疗前降低,B组在术后48小时、72小时颅内压明显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后24小时、72小时的颅内压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治疗有效率为42.9%,明显高于对照组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有效的方式,术后给予脑局部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转氨酶异常与预后关系。方法对11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抽血检查谷丙转氨酶(AIJT)、谷草转氨酶(AST),按化验结果分为转氨酶升高组和转氨酶正常组。转氨酶升高组包括ALT〉50U/L和(或)AST〉50U/L。分析两组间GOS预后良好率和死亡率区别;同时比较转氨酶升高组中不同GOS预后评分的ALT、AST水平。结果转氨酶升高组预后良好率低于转氨酶正常组(x2=4.71,P〈0.05),而死亡率高于转氨酶正常组(x2=5.42,P〈0.05)。转氨酶升高组中ALT、AST水平与GOS预后明显相关,且转氨酶水平越高,预后越差。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常致转氨酶异常,转氨酶升高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监测及保护肝功能有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12例纳入率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对比两组术后疗效,并发症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良好率为55.36%,明显高于对照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死亡率为8.93%,显著低于对照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脑切口疝与硬膜下积液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个月,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2.90±2.41),显著低于对照组(21.24±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预后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的诊治经验。方法患者均头部CT检查,首次检查于伤后1~3 h。正常8例,脑挫裂伤伴血肿9例,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外血肿7例,颅内积气5例。复查头部CT发现血肿时间22例于伤后3~6 h,4例于伤后3~7 d,4例伤后7d以后发现。其中脑内血肿22例(额叶10例、颞叶12例),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外血肿2例。血肿与受力点关系,直接着力12例,对冲部位18例。迟发性颅内血肿指首次检查(CT扫描)未发现,经过一定时间后复查发现的血肿,或手术、尸检在原无血肿部位发现血肿。其产生的机理尚不清楚。结果 30例中14例有颅骨骨折及硬脑膜中动脉破裂,5例原发血肿,11例迟发性血肿发生在颅骨骨折部位。可能与血肿清除后填塞现象解除及骨折线渗血加速有关。结论对有颅骨骨折的颅内血肿患者,如血肿不在骨折线附近,或骨折线较长,原发血肿位于骨折线的一端,血肿清除后,颅内压仍高或脑膨出者,首先应排除远隔部位骨折线附近迟发血肿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