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0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收集1983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70例,其中低度恶性47例、高度恶性2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以及预后。结果70例患者的中位年龄45岁,其中50例(71%)表现不正常阴道出血,46例(66%)子宫增大,17例(24%)为宫颈口或阴道内的赘生物。21例行诊刮术、阳性率为91%,术前诊断26例(37%)。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是主要的手术方式。平均随诊时间56个月,无瘤生存期低度恶性为43个月、高度恶性为15.5个月。结论本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子宫肉瘤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诊断性刮宫可能提高术前诊断率;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以及手术方式与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transumbilical 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 TU-LESS)治疗意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的技术体会,探讨其在治疗此类疾病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1例意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2次TU-LESS均顺利完成,未发现腹腔内肿瘤播散。术后病理结果提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 LGESS )。患者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阴道超声、阴道断端细胞学、肿瘤标志物及激素全套未见异常,目前继续严密随访中。 结论LGESS术前极易误诊为子宫肌瘤,为改善预后,除了尽早明确诊断外,术中需严格无瘤操作,而TU-LESS可避免使用旋切器,对于子宫肌瘤的微创治疗是安全的、可行的,同时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子宫内膜癌复发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6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首次确诊为子宫内膜癌,临床资料完整,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前次手术为标准的系统分期手术,接受再次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复发,并进行随访的患者共22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首次确诊内膜癌的中位年龄为52岁(44~63岁),绝经后阴道出血为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54.5%,12/22)。子宫内膜样腺癌18例(81.8%),浆液性腺癌3例(13.6%),透明细胞癌1例(4.5%)。子宫肌层受累情况:局限于黏膜内0例,肌层浸润1/2 14例(63.6%),肌层浸润1/2 7例(31.8%),肌层浸润达浆膜层1例(4.5%),穿透浆膜层0例;淋巴结阳性4例(18.2%),均为盆腔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均阴性。术后病理分期FIGOⅠA期12例(54.5%),ⅠB期5例(22.7%),Ⅱ期1例(4.5%),ⅢC_1期4例(18.2%)。中位肿瘤复发时间4年(1.5~7年),均无明显自觉症状,血清CA125升高12例(54.5%),超声或CT发现局部肿块9例(40.9%),体检胸部X线片发现肺占位1例(4.5%)。盆腔内复发14例(63.6%),腹膜后髂血管周围淋巴结复发6例(27.3%),前腹壁腹膜外转移合并肺转移复发1例(4.5%),肺转移复发1例(4.5%)。3例接受Lynch综合征筛查,其中2例阳性。结论子宫内膜癌复发病例中,肿瘤肌层浸润较常见,复发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盆腔内复发为最常见的复发部位。  相似文献   

4.
101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5年本院收治的101例手术病例。其中足月剖宫产史98例,就诊年龄(33.3±4.8)岁,就诊时距剖宫产(72.0±44.7)月,89.8%患者有周期性肿物疼痛。结果剖宫产后发生率0.05%,8,061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无AWE发生。20.5%患者CA125>35 U/ml,92.1%病例术前诊断AWE。术前16例、术后14例接受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病灶平均4.2 cm,显著大于术前扪诊和超声测量0.8~1.2 cm(P<0.01)。1例病理为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最终恶变为癌肉瘤。术后复发10例,5例再次手术。结论B超用于术前测量大小和确定病灶的浸润范围,血清CA125不敏感,尚不能预测预后,治疗首选手术,范围应达病灶外1 cm,复发后可再次手术,多次复发者警惕恶变。  相似文献   

5.
王晶  何勉  夏梦  刘军秀 《器官移植》2012,3(6):324-328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的原因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3年11月至2010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肾移植术后AUB接受手术治疗的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6例患者AUB发生在肾移植术后6个月至12年,临床表现以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为主。6例患者的临床诊断分别为子宫肌瘤2例,子宫腺肌病2例,子宫肌瘤合并子宫内膜增殖症1例,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子宫内膜增殖症1例。3例行子宫切除术,2例行子宫内膜诊断性刮宫(诊刮)术,1例行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AUB得到控制,贫血改善。手术操作对移植肾未造成不良反应,未发生术后并发症。随访至投稿日,复查血红蛋白及肾功能正常。结论肾移植术后AUB发生原因复杂,合并子宫器质性病变为常见原因之一。对于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合并子宫器质性病变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3例经病理确诊的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1.79±8.68)岁;26例(78.8%)有生育史;8例(24.2%)患者有子宫相关手术史;25例(75.8%)患者无临床症状,在超声检查或妇科检查时发现;术前无确诊病例,术中肉眼观多数呈肌瘤样外观,7例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但无明确诊断病例,所有患者均由术后病理诊断。40岁以上患者多数(13/17)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后4例失访,随访的29例患者平均随访(15.07±19.72)个月,8例(27.6%)复发。结论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发病率低,复发率高;育龄妇女多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治疗上以手术为主,术中需仔细观察,术后要加强随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因官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CIN)行锥切术后病理切缘阳性患者的进一步处理。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05年9月因CIN在北京协和医院行宫颈锥切术675例患者的病历,详细分析其中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的72例患者的处理情况。结果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标本切缘阳性发生率为10.7%(72/675)。72例中保留子宫定期随诊21例(29.2%),进一步治疗51例(70.8%)。CINⅠ2例,CINⅡ3例均随诊无复发;CINⅢ37例,术后随诊14例,其中1例发展为浸润癌,1例发现低度上皮内瘤样病变,病变持续或进展的发生率为14.3%(2/14),进一步手术治疗23例;微小浸润癌11例,1例切缘病变为CINⅢ随诊无复发,余10例手术治疗;浸润癌16例,1例随诊且进展。结论宫颈锥切病理标本切缘为CINⅠ~CINⅢ阳性的患者可以进行术后随访,但内外切缘均有CINⅢ的患者,复发可能性大。微小浸润癌切缘为CINⅢ及以下病变的患者可行全子宫切除术,但切缘仍有微小浸润癌灶应行再锥切或按Ⅰb期处理。宫颈锥切后诊断为浸润癌者均应按浸润癌行规范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子宫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2年12月至2012年12月10年间收治的86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75例为子宫ESS,11例为子宫外ESS。结果与子宫ESS相比,子宫外ESS:(1)临床表现不同,最常见表现为盆腔包块(45.5%vs.10.7%,P0.05);(2)术前血清CA125水平相当(中位值77.8U/L vs.24.9U/L,P0.05);(3)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性更大(36.4%vs.9.3%,P0.05);(4)病理亚型及免疫组化特点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子宫ESS相比,子宫外ESS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诊治的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31例病人,其中男性9例,女性22例,确诊中位年龄58岁(25~80岁)。临床首发症状包括腹痛及腹部不适13例,体检偶然发现7例,腰痛5例,下肢肿胀2例,腹部包块2例,血尿1例,便血1例。肿瘤中位直径为8 cm(3~25 cm)。31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28例(90.3%)肿瘤完整切除,其中10例(35.7%)行联合脏器完整切除。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随访28例,19例(67.9%)出现复发转移,其中8例(28.6%)复发转移后死亡。复发转移病人中12例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复发后中位总生存期为24个月;7例未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复发后中位总生存期为13个月。结论手术完整切除是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术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对无明显手术禁忌的复发转移病人,在多学科团队的指导下应积极行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脂肪肉瘤是常见的软组织肉瘤,占软组织恶性肿瘤的12.0%~14.6%,其中12%~43%发生于腹膜后,发生于肾脏者极为少见。我们于2014年5月收治1例,为提高临床医生对肾脂肪肉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现将该病例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男,43岁,农民。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1周"于2014年5月入院,患者1周前因外伤查体时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追问平素偶有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生殖道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对我院1985年11月至2008年7月间收治的小儿生殖道横纹肌肉瘤(RM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小儿生殖道RMS患者3例,占同期小儿妇科恶性肿瘤的5.4%(3/56)。年龄1~5岁。阴道RMS 2例,盆腔RMS 1例;按国际横纹肌肉瘤协会(IRS)分期均为Ⅲ期。初期均进行保守性手术,并联合化疗,均达到完全缓解。2例阴道RMS分别随诊30、13个月无复发。1例盆腔RMS初期治疗停化疗1年复发,予复发病灶切除,并行联合化疗,完全缓解6个月,6个月后出现肺转移,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生殖道是小儿RMS的常见部位,阴道RMS最为常见,强调综合治疗,保守性手术是可行的。预后取决于肿瘤的组织学亚型、大小、病变范围、初始部位、治疗后残留病灶情况及年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typical polypoid adenomyoma, APA)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2005年6月~2019年9月我们采用宫腔镜"四步诊疗法"治疗APA 49例,即完整切除占位病变,切除根蒂部周围0.2~0.5 cm内膜,切除根蒂下方约0.3 cm子宫肌层,活检宫腔其余部位内膜。结果宫腔镜检查单发病灶45例(病变直径0.5~6 cm,平均2.0 cm),多发病灶4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APA。术后保守治疗32例:高度结构异型指数APA (a high architecture index APA,APA-H) 4例、低度结构异型指数APA (a low architecture index APA,APA-L)合并子宫内膜轻度非典型增生2例口服高效孕激素治疗;APA-L 26例,其中口服高效孕激素治疗8例,月经后半周期口服孕激素治疗9例,口服短效避孕药治疗4例,未药物治疗定期随访5例。手术治疗17例:1例行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16例行全子宫+双输卵管/附件切除术。49例术后随访3~174个月,中位数35.0月,接受保守治疗患者均无复发,手术患者术后随访无异常。结论对直径1 cm的宫腔内占位病变,宫腔镜"四步诊疗法"及术后病理结果是制定临床治疗方案的基础。APA表面腺体组织含分支及出芽等复杂结构腺体成分≥30%或合并子宫内膜病变等其他高危因素应行子宫切除术,如果患者有生育要求或保留子宫愿望,宫腔镜完整切除病灶后根据病理结果、有无生育要求进行个体化治疗,定期宫腔镜检查及子宫内膜活检进行随访,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李嵩  陈永标  江艺 《消化外科》2014,(5):395-397
肝脏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罕见的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目前全球仅有30余例报道。因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2012年11月5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1例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的患者。术前拟诊为肝占位性病变,肝包虫病待查。患者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肝脏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四肢骨肉瘤误诊及误治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高级别骨肉瘤32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 299例患者术前接受规范的新辅助化疗和手术(规范化治疗组), 23例患者首诊被误诊为良性病变或炎症接受手术(误诊误治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首次手术方式、复发间隔时间、转移间隔时间、总存活时间、生存情况以及误诊误治组肿瘤部位、再次手术方式。两组间临床特征比较采用χ2检验, 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 32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 规范化治疗组男184例、女115例, 年龄为24岁(9, 29)岁, 随访时间为42个月(9, 65)个月。保肢手术255例, 保肢率为85.3%(255/299);截肢手术44例, 截肢率为17.7%(44/299)。复发25例, 复发率为8.4%(25/299), 复发间隔时间为(22.8±8.3)个月(范围7~36个月)。转移84例, 转移率为28.1%(85/299), 转移间隔时间为34.5个月(27, 41)个月。误诊误治组男17例、女6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原发骶骨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2000年7月~2013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骶骨原发肿瘤患者790例,其中男416例,女374例。发病年龄5~78岁,平均44.8岁。病理类型:脊索瘤193例,骨巨细胞瘤141例,神经纤维瘤83例,神经鞘瘤48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19例,骨髓瘤39例,骨肉瘤26例,软骨肉瘤49例,尤文肉瘤/PNET 28例,畸胎瘤37例,其他肿瘤127例。随访期3~5年。分析上述主要病理类型病例的男女比例、年龄特点、病灶部位及生长特点、手术方式、局部复发及生存率。结果:1脊索瘤193例,占24.4%。男120例,女73例,平均年龄56.7岁(21~75岁)。89例累及S3以下的患者接受了广泛或边缘性切除;70例累及S2以下的患者接受了整块切除,其中21例整块切除后肿瘤上缘骶骨有残留,进行了补充切除;34例肿瘤累及全骶骨的患者中,19例接受了全骶骨整块切除手术,余患者行分块切除术。远处转移19例(9.8%),包括肺转移10例,骨转移6例,肝转移3例。151例首次手术的患者中57例局部复发(37.7%)。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45.1%,5年总生存率87.7%。2骨巨细胞瘤141例,占17.8%。其中男69例,女72例,平均年龄34.2岁(16~61岁)。132例行切刮术,3例行全骶骨切除术,6例因肿瘤巨大仅行多次血管栓塞术。术后共25例复发(18.9%),13例为采用术中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者,12例为未采用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者。3神经源性肿瘤150例,占骶骨原发肿瘤的19%。分别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131例(神经纤维瘤83例、神经鞘瘤48例)和恶性神经鞘瘤19例。131例良性神经源性肿瘤中,男62例,女69例,平均年龄为42.3岁(17~67岁);均行边缘性切除,17例(12.9%)术后复发。4骨肉瘤26例,占3.3%。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龄25.8岁(12~58岁)。16例行术前化疗,21例行术后化疗。13例行整块切除术或全骶骨切除术,13例行分块切除术。12例(46%)手术后复发。术后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43.5%和21.8%。5尤文肉瘤/PNET 28例,占3.5%。男13例,女15例,平均年龄22.3岁(5~50岁)。21例行术前化疗,27例行术后放化疗。14例行整块切除术或全骶骨切除术,14例行分块切除术。15例(53.6%)手术后复发。术后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39.1%和19.6%。6软骨肉瘤49例,占6.2%。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龄42.5岁(17~69岁)。29例行整块切除术或全骶骨切除术,余行分块切除术。22例(44.9%)手术后复发。术后2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8.7%和47.0%;术后2年及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2.3%和31.8%。结论:最常见的原发骶骨肿瘤为脊索瘤、骨巨细胞瘤、神经源性肿瘤、骨肉瘤、尤文肉瘤、软骨肉瘤和骨髓瘤。各肿瘤的好发年龄、性别比例、部位及生长方式各有特点。不同的病理类型应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骶骨脊索瘤肿瘤整块切除的术后复发率远低于病灶内手术;骶骨巨细胞瘤治疗最大的难点和关键点是控制术中出血;骶骨原发高度恶性肿瘤如骨肉瘤、尤文肉瘤等边缘或病灶内手术后复发率极高,应行肿瘤整块广泛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诺舒(Nova Sure)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切除系统治疗心脏病术后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1月采用诺舒对15例心脏病术后AUB行子宫内膜去除术,术前排除子宫内膜及宫颈恶性病变,扩张宫颈后先行宫腔镜检查,然后将诺舒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切除系统的双极消融器送入宫腔,测试通过后行子宫内膜去除,再次宫腔镜检查,了解子宫内膜去除情况。记录术前后情况,并进行1、3、6个月随访,观察月经情况和并发症。结果 15例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顺利。血红蛋白术前(91.33±21.38)g/L,术后6个月升高至(113.89±19.32)g/L,有统计学差异(t=5.640,P=0.000),贫血状态明显好转。1例心功能由Ⅲ级变为Ⅱ级,2例心功能由Ⅱ级变为Ⅰ级,其余患者心功能未见变化。术后1、3、6个月随访15例,治疗均有效(参照月经改善评价标准),闭经率分别为66.7%(10/15)、73.3%(11/15)、80.0%(12/15)。结论诺舒阻抗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心脏病术后AUB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延伸入右心房内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膈下肿瘤蔓延至右心房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自1991 年5月~2002年11月外科治疗膈下肿瘤蔓延至右心房6例,病变来源于子宫平滑肌瘤3例,子宫间质肉瘤1例,下腔静脉粘液肉瘤1例,肾平滑肌肉瘤1例.5例完整切除右心房和下腔静脉内肿瘤,1例部分切除. 结果无手术死亡,1例粘液肉瘤患者部分切除肿瘤术后5个月死亡,其余患者随诊5个月~3年,下腔静脉内无肿瘤复发,无明显症状. 结论膈下肿瘤蔓延至右心房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尽量完整切除肿瘤,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有心脏受累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确诊伴有心脏受累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2.67±5.43)岁,18例(64.3%)有子宫肌瘤病史;7例(25.0%)患者术前无任何临床症状,其余病例常见临床症状为盆腔包块、胸闷、下肢肿胀、心慌、头晕、腹胀;17例(60.7%)患者行一期手术,11例(39.3%)患者行二期手术;16例(57.1%)接受术后抗雌激素治疗;23例患者规律随诊,平均随访时间(16.3±12.5)个月,随访期间11例(47.8%)复发。结论伴有心脏受累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临床少见,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术后复发率高,应加强随诊。  相似文献   

19.
郭卫  李大森  孙馨  杨毅  谢璐 《中华骨科杂志》2012,32(11):1005-1009
 目的 探讨累及部分骶骨及一侧骶髂关节的骶骨恶性肿瘤采用保留对侧神经孔、纵行半侧或超半侧骶骨整块切除的手术入路及切除方式。方法 2005年2月至2010年7月间,共有16例累及部分骶骨及一侧骶髂关节的骶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矢状位纵行半侧或超半侧骶骨(保留对侧骶神经孔)肿瘤整块切除及功能重建手术。男10例,女6例;年龄17~70岁,平均37.9岁。软骨肉瘤5例、Ewing肉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骨肉瘤2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淋巴瘤1例、转移瘤2例。结果手术时间4.0~11.5 h,平均6.5h;术中出血量1500~5500 ml,平均3600 ml 。5例患者为Ⅰ型切除,11例患者为Ⅱ型切除。随访时间21~59个月,平均34.4个月。术后3个月进行功能评估,除3例患者保留患侧S1神经根者外,其余13例均出现患侧足踝跖屈功能障碍。所有16例患者均不同程度地保留了括约肌功能。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4例(25%)术后出现切口并发症,经手术清创、引流后愈合。7例(43.8%)出现局部复发,6例病灶内手术者中5例局部复发,4例为骶骨侧复发,1例为软组织复发。8例(50.0%)无瘤生存,2例(12.5%)患者带瘤生存,6例(37.5%)患者死于肿瘤。结论 保留对侧神经孔、纵行半侧或超半侧骶骨整块切除具有可操作性,相对于全骶骨切除有着较好的功能学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LDP)的手术体会,探讨其治疗胰体尾肿物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沧州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诊断为胰体尾部占位性病变,行LDP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13~75岁,平均(41.3±3.7)岁;术中根据肿物性质、肿物与脾血管解剖关系以及术中脾脏具体的损伤程度决定是否保留脾脏。 结果本研究纳入的32例胰体尾部占位性病变的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因肿瘤较晚侵犯了部分横结肠所以选择了中转开腹行胰腺尾部肿瘤+部分横结肠切除术,其余31例患者均顺利在腹腔镜下完成胰体尾肿瘤切除术。其中行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spleen preserving 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SPLDP)12例[其中应用Kimura法(脾血管保留) 8例、应用Warshaw法(脾血管切除)4例],腹腔镜联合脾脏胰体尾切除术20例。平均手术时间(252 ±7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62±51)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1.6±3.2)d。32例胰体尾占位性病变患者的术后病理分别为:实性假乳头状瘤10例、浆液性囊腺瘤6例、黏液性囊腺瘤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4例、腺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3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胰尾部外伤性损伤1例。术后并发症:胰瘘10例,该10例患者通过保证创面通畅引流,同时给予抗感染、抑制胰液分泌等对症治疗后好转痊愈出院;乳糜漏1例,术后通畅引流,逐渐退管、闭管后好转痊愈出院;腹腔出血1例,通过给予生长抑素、止血药等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新发糖尿病5例,术后内分泌科随诊控制血糖。 结论LDP治疗胰体尾肿瘤是安全有效的,但是需要具有丰富腹腔镜手术经验的术者实施,术前综合精准评估制订良好的手术策略,术中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是提高LDP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