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东莞市中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11月间收治的70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传统融合器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研究组予以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日本骨科学会改良的(JOA)评分、Odom评级、术后2d及术后12个月椎前软组织厚度、吞咽困难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Odom评级、术前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植骨融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d及术后12个月椎前软组织厚度及吞咽困难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可降低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零切迹(Zero-P)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实施零切迹(Zero-P)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颈前路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VAS评分、病变椎间高度、颈椎曲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病患者实施零切迹(Zero-P)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能提高疗效,降低患者疼痛感,减少吞咽不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脊柱融合是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方案,非融合理念的椎间盘置换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增添了新的活力.颈椎间盘置换的近期疗效稳定已获国内外学者认可,但是中期疗效如何尚无定论,并且该方案与融合手术相比在融合邻近节段退行性变问题上有无差异及其原因亦值得探讨.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颈椎间盘置换修复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14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86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28例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目测类比评分、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根据Odom标准与JOA改善优良率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ND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NDI及其差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JOA优良率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为86%,颈椎间盘置换组为89%;根据Odom标准优良率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为83%,颈椎间盘置换组为93%,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末次随访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有22例手术邻近节段出现退变,其中上位节段15例,下位节段7例,22例中有3例因出现临床症状再次手术;颈椎间盘置换组有2例出现相邻节段退变,上位节段与下位节段各1例,无再次手术病例.提示两种方案修复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相当,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更低,颈前路减压融合后上位节段更易退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Zero-P与传统颈椎前路内固定术治疗神经根型、脊髓型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分析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的56例患者。对照组28例实施传统颈椎前路内固定术,行传统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ACD)与钢板内固定;观察组28例采取颈椎Zero-P内固定,行前路椎间盘切除与Zero-P内固定。分别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进行颈椎生理曲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对其疗效进行评估,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刀口引流量、手术出血量,观察Cobb's角及伤椎高度进行评估,并进行半年随访,采用神经功能评价按照ASIA评分法比较两组病例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切口引流量、围手术期红蛋白的丢失等方面指标比较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Cobb's角及伤椎高度、神经功能恢复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Zero-P治疗颈椎病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刀口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少,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及镇痛疗效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多节段CS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记录两组围术期情况,统计手术并发症,观察治疗前后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测定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颈椎活动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轴性疼痛发生率、术后不同时间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低于对照组;Cobb角、颈椎曲度、颈椎总活动度(ROM)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多节段CSM患者中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对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效果肯定,且手术并发症少,术后颈肩疼痛程度低,颈椎活动度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MC+颈椎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方法及疗效,总结临床处理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4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2例,试验组采取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术+MC+颈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骨术,对照组采取常规颈前路经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随访期的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JOA评分、颈椎曲度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的JOA评分、颈椎曲度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期间,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7.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C+颈椎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发生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颈前路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31例MCSM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14例)和B组(17例)。A组行多间隙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B组行颈前路混合式减压融合术(ACHD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随访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脊髓功能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中失血量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少1年,平均(15.7±5.8)个月。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的JOA评分、颈椎Cobb角及颈椎前柱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的JOA评分、颈椎Cobb角及颈椎前柱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颈前路手术方式治疗MCSM的早期效果相似,但多间隙ACDF+Zero-P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  相似文献   

8.
背景:随着前路钛板的广泛应用,术后一些并发症如吞咽困难、钛板松动、螺钉退出及邻近阶段椎间盘退变等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而桥形固定颈椎前路融合器系统的应用有望避免这些并发症。
  目的:观察桥形固定颈椎前路融合器ROI-C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的初步疗效。
  方法:2013年4至12月,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应用ROI-C进行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32例,融合器中均植入骨诱导促进椎间融合。32例中脊髓型颈椎病2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颈髓过伸伤3例,颈椎间盘突出1例,颈椎不稳2例,节段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1例。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测定JOA及NDI评分评价神经症状及功能改善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32例患者均完成了4-8个月的门诊定期随访,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ROI-C松动移位及二次手术。椎间融合平均时间4.2个月(3-5个月);JOA评分由内固定前平均9.2分上升至术后13.8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均较内固定前提高(P<0.05)。提示ROI-C在颈椎前路手术中能有效地恢复病变椎间隙高度,能获得颈椎稳定性重建及椎体间融合,有效避免因植入钢板固定而引起的相关手术并发症,改善神经症状及功能,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背景:单节段颈椎病的融合治疗可导致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异常加大及退行性表现等并发症。近年来许学者开始探索用非融合技术来替代传统融合治疗。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作为一种新型的前路非融合方案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不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还能使颈椎椎体接近生理性稳定、延缓相邻节段退变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
  目的:比较单节段颈人工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修复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了59例影像学显示颈椎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因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置换组)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组(融合组),其中置换组32例,融合组27例。治疗后5 d及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测量脊髓功能JOA评分以及颈痛、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观察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及对相邻节段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JO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组治疗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1.6±3.0)°,与治疗前(8.8±2.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融合组治疗后3个月融合基本上无明显活动。随访时置换组相邻节段活动度小于融合组(P <0.05);置换组治疗前后相邻节段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而融合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活动度明显增大。提示与前路减压融合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恢复神经功能,还能保持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且对手术临近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影响,可有效的维持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对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及融合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及融合术治疗的74例患者,其中观察组40例应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余观察组34例应用钛板联合cage融合器。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末次随访JOA评分显效改善率为92. 5%,而对照组为91. 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吞咽困难发生率为2. 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 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邻近节段骨化的发生率为5. 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 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相比钛板联合cage融合器手术效果相当,但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可显著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及邻近节段骨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康复锻炼联合中医五音疗法在颈椎Zero-P前路融合固定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行颈椎Zero-P前路融合固定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实施中医五音疗法,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术后3、7、14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7、14 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7、14 d日本骨科学会疗效评定标准(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锻炼联合中医五音疗法可有效减轻颈椎Zero-P前路融合固定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颈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没有关于按颈椎损伤机制分类治疗的报道,尤其是针对伸直型损伤合并后部结构复合体损伤病例,是否单纯前路就可以满足治疗需要没有详尽的阐述。文章从颈椎损伤机制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目的:观察颈前路Cage融合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伸直型颈椎骨折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3月在咸宁市中心医院骨科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Cage植骨融合加锁定钛板内固定的伸直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5例,其中损伤与治疗节段均为单节段10例,多节段5例。对比治疗前后JOA评分与颈部功能障碍指数;根据内固定前、内固定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标准侧位X射线片,测量融合节段颈椎屈曲度及融合节段椎间高度。结果与结论:随访8-37个月,1例Cage轻度下沉、移位,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断裂、松动,1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后一过性咽部不适。与内固定前相比,内固定后1周、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融合节段颈椎屈曲度及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均明显改善(P<0.05);但内固定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Cage融合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伸直型颈椎骨折的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病的标准术式,但取自体髂骨存在较多供骨区并发症,寻找合适的骨修复替代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目的:分析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修复材料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试验组21例将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修复材料(载体为药用明胶、注射用大豆卵磷脂、羟基磷灰石等)及自体骨赘植入PEEK cage融合器,对照组19例将自体骼骨植入PEEK cage融合器。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高度、并发症、融合率、JOA评分和目测类比评分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经过治疗后,两组均获得了即刻的颈椎稳定,颈椎前凸、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椎间高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随访12个月时,试验组Cobb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与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椎间融合率、颈部与上肢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获得骨性愈合。表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修复材料结合自体骨赘植骨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可有效恢复并维持颈椎前凸、融合节段的高度,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与自体髂骨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脊柱融合的理想方法是椎体间融合,该法用于颈椎则是由Robinson和Smith在1955年从颈椎前方对突出的椎间盘进行摘除,并予以椎体间植骨.随后又提出在椎体间放置内容物促进脊柱融合的设想.此后,脊柱椎体间植骨融合有了较大的发展,并成为治疗脊柱退行性变的标准方法之一.目的:分析颈椎前路三节段椎间隙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修复颈椎病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0月至2002年10月解放军306医院骨科收治了20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三节段椎间盘切除、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男15例,女5例;年龄48-65岁,平均56.4岁;病变节段:12例C4-7,8例C3-6.比较治疗前及末次随访JOA评分,评价其改善率;记录治疗后Odom分级.测量治疗前、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手术节段融合和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顺利完成融合治疗,无神经系统及与内固定物相关的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0-132个月.治疗前JOA评分(9.85±0.81)分,末次随访(14.40±0.9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平均改善率为81%.末次随访时Odom分级:优14例,良4例,一般2例.未观察到邻近节段病变,有2例出现Cage沉降,颈椎生理弯曲保持良好,在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率为100%.治疗后1年、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Cobb角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修复三节段颈椎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长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二种不同颈前路减压术式对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行颈前路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9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二组: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A组)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B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X线评价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17个月的随访。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JOA评分较术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后1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均可有效地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但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后颈椎稳定性比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植入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对36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Zero-P组13例,传统钛板组23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情况,术后行吞咽困难评估,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VAS、JOA、NDI和SF-36评估,观察手术节段融合及邻近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19.7个月(12~36个月)随访。Zero-P组及传统钛板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3±28)min和(105±21)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5±31)ml和(88±23)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吞咽不适、吞咽困难发生率Zero-P组明显少于传统钛板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JOA、NDI和SF-36(PCS、MCS)评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VAS、JOA评分同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NDI和SF-36(PCS、MCS)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Zero-P组较传统钛板组更有优势,前者在保证同样手术疗效的同时,术后吞咽不适、吞咽困难明显减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颈前路内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17.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目前已成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金标准";但对于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否应用内固定,尚存在争议。近年来,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在其治疗中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目的:比较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应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每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及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病例随访12~29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每组JOA评分、颈椎曲度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颈椎曲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未见内置物松动、下沉。实验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对照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吞咽困难3例及食管损伤2例。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可靠,均能获得治疗后颈椎的稳定性;但前者方法简单,近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钛板与压力固定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5例,其中32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钛板固定(A组),33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压力固定器固定(B组)。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l周、3、6、12、24个月应用VAS评分、JOA评分、SF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摄x片比较术前、术后颈椎生理弧度及椎间隙高度;对两组术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JOA评分、sF评分、颈椎生理弧度、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少(P〈0.05)。结论颈椎前路钛板与压力固定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压力固定器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型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PEEKCage)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1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小切口入路(3~4cm),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后缘切除后,保留椎体终板,植入带自体松质骨的SOLIS。以手术前后X线片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30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2.5个月,置入的Cage位置良好,无移动及脱出迹象,病变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无椎间高度丢失发生,所有节段均于术后3~8个月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平均10.40分,术后平均14.86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手术创伤小,能有效地恢复颈椎高度,融合率高,融合后稳定性好,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融合固定系统(Zero-P)在手术治疗无椎节不稳、骨折或脱位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TCDH)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黔东南州人民医院38例TCDH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18例;年龄35~78岁,平均56.3岁;均采用颈椎前路受损椎间盘和突出物减压、Zero-P椎间融合术,于术前、术后1、6、12个月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残障(NDI)指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Bazaz评分评价临床疗效,观察术后椎间隙高度及颈椎Cobb’s角变化,对手术时间、出血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8例均获得术后1年的随访。术后1例出现暂时性吞咽困难,Bazaz分级为轻度吞咽困难,对症处理1周后缓解。术后1、6、12个月的JOA评分[(12.24±1.52)分、(14.34±1.75)分、(14.98±1.47)分]、VAS评分[(2.12±0.367)分、(1.22±0.31)分、(1.04±0.23)分]、NDI指数[(15.42±3.12)分、(13.54±2.81)分、(13.01±1.45)分]、Cobb’s角[(19.41±4.53)°、(19.24±4.25)°、(19.11±3.82)°]及椎间隙高度[(7.71±2.07)mm、(7.62±1.94)mm、(7.59±1.67)mm]与术前[JOA评分(9.61±0.82)分、VAS评分(5.04±0.87)分、NDI指数(39.14±5.24)分、Cobb’s角(8.51±2.24)°、椎间隙高度(5.22±1.84)mm]比较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与术后1个月比较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随访时的Cobb’s角、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Zero-P颈椎前路融合固定系统治疗无椎节不稳、骨折或脱位的TCDH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少,术中操作简便,生物力学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