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秋葵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黄秋葵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秋葵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为6-羟基豆甾-4-烯-3-酮(1),6β-羟基豆甾-4,22-二烯-3-酮(2),3β-羟基豆甾-烯-7-酮(3),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4),豆甾-5-烯-3β,7β-二醇(5),豆甾-5,22-二烯-3β,7β-二醇(6),豆甾-4,22-二烯-3,6-二酮(7),豆甾-4,22-二烯-3-酮(8),麦角甾-7,22-二烯-3β-醇(9),环阿尔廷-25-烯-3,24-二醇(10),羽扇豆醇(11),橙酰胺乙酸酯(12),豆甾醇(13),棕搁酸(14).结论: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也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乳苣Mulgedium tataricum全草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制备薄层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经NMR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乳苣全草6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蒲公英甾醇(1)、伪蒲公英甾醇(2)、羽扇豆醇(3)、齐墩果-18-烯-3β-醇(4)、β-谷甾醇(5)、齐墩果-18-烯-3-酮(6)、3β-羟基-蒲公英-20(30)-烯-28-酸(7)、豆甾醇(8)、羽扇豆酮(9)。结论化合物3、4、6、7和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叶棘豆Oxytropis microphyll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小叶棘豆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黄芩素(2),5-羟基-7,8,4'-三甲氧基黄酮(3),豆甾醇(4),谷甾4-烯-3β-醇(5),β-谷甾醇(6),羽扇豆醇(7),去氢木香内酯(8).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5,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小蓟三萜类化合物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小蓟乙醇提取物中显示细胞毒活性的石油醚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运用正反相硅胶、凝胶、反相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应用NMR和MS等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结构。从小蓟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2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乙酸酯(1),羽扇豆醇(2),羽扇豆酮(3),β-香树酯醇(4),伪蒲公英甾醇(5),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6),蒲公英甾醇乙酸酯(7),marsformoxide B(8),α-香树酯酮(9),β-香树酯酮(10),蒲公英甾酮(11),伪蒲公英甾酮(12)。化合物3,5,7~12为首次从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0,(8)
目的:对黄秋葵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秋葵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9,19-23(Z)-环阿尔廷烯-3,β25-二醇(1)、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2)、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3)、5α,8α-过氧麦甾-22-烯-3β-醇(4)、豆甾-5-烯-3,β7α-二醇(5)、豆甾-5,22-二烯-3,β7α-二醇(6)、豆甾-4-烯-3,β6β-二醇(7)、豆甾-4,22-二烯-3,β6β-二醇(8)、豆甾-4-烯-3,6-二酮(9)、豆甾-4-烯-3-酮(10)、β-谷甾醇(11)、β-胡萝卜苷(12)。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也为首次从秋葵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马兰中的三萜类成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马兰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硅胶柱色谱分离方法反复分离纯化,用各种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马兰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达玛二烯醇乙酸酯(1),木栓酮(2),木栓醇(3),β-香树脂醇(4),α-香树脂醇(5),羽扇豆醇乙酸酯(6)β-谷甾醇(7),α-波菜甾醇(8),α-波菜甾酮(9),豆甾醇(10),胡萝卜苷(11).结论:化合物4~6,8~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南湖菱壳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百泉  张倩  王微  黄嬛  康文艺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0):1408-1411
目的:研究南湖菱壳的化学成分及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方法:对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南湖菱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共分离鉴定9个化合物,分别为4,23,24-三甲基胆甾-22-烯-3-醇(1),豆甾醇(2),α-香树脂醇(3),(+)-nyasol(4),齐墩果酸(5),熊果酸(6),常春藤皂苷元(7),3,23-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8),β-胡萝卜苷(9)。南湖菱壳总提取物、石油醚部位、醋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均有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5(IC502.88 mg·L-1)和6(IC504.42 mg·L-1)具有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论:除化合物2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紫红曲代谢产物中的甾体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药食两用紫红曲Monascuspurpureus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用Ms和NMR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紫红曲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4-烯-3-酮(1),3-oxo-24-methyl-enecycloarane(2),豆甾醇(3),7β-羟基豆甾醇(4),3β-羟基豆甾-5烯-7-酮(5),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6),5a,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7),β-谷甾醇(8).结论:以上8个化合物除化合物3和7外,其余均为首次从红曲菌属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张健  殷志琦  梁敬钰  刁银军 《中成药》2012,34(10):1939-1942
目的 研究络石藤8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方法和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络石藤醇提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ycloeucalenol(1),α-香树脂醇(2),羽扇豆醇(3),α-香树脂醇乙酸酯(4),β-香树脂醇乙酸酯(5),α-香树脂醇棕榈酸酯(6),熊果酸(7),豆甾-4-烯-3-酮(8),大黄素(9),棕榈酸(10),β-谷甾醇(11).结论 化合物1、4、6~10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白花败酱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彭金咏  范国荣  吴玉田 《中药材》2005,28(10):883-884
从白花败酱草石油醚和氯仿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正三十二碳酸(Ⅰ),正三十二烷醇(Ⅱ),棕榈酸(Ⅲ),齐墩果酸(Ⅳ),aurentiamide acetate(Ⅴ),胡萝卜苷(Ⅵ),β-谷甾醇(Ⅶ),7β-羟基-β-谷甾醇(Ⅷ),豆甾醇(Ⅸ),其中Ⅰ、Ⅱ、Ⅴ、Ⅷ是首次从败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Ⅳ、Ⅶ、Ⅸ是首次从白花败酱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