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对兔椎间盘髓核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对髓核细胞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兔椎间盘,常规分离消化髓核细胞进行培养;传代培养第2代髓核细胞7 d,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给予l~100 nmol/L地塞米松进行培养,对照组给与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培养5 d后收集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地塞米松对兔髓核细胞内PCNA mRNA表达的影响;并提取蛋白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CNA蛋白表达.结果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1~100 nmol/L地塞米松可增加兔髓核细胞内PCNA的表达,当地塞米松浓度为100 nmol/L时效果最显著,分别增加了0.42和1.3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可以促进兔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增殖,并可使兔髓核细胞内PCNA的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对兔椎间盘髓核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对髓核细胞分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的影响.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兔椎间盘,常规分离消化髓核细胞进行培养;传代培养第2代髓核细胞7 d,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于1~10000 nmol/L地塞米松进行培养,对照组不给于地塞米松,分别培养不同的时间段.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地塞米松对兔髓核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地塞米松对兔髓核细胞内Aggrecan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MTT检测结果表明地塞米松对兔髓核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最佳作用浓度为100nmol/L,最佳作用时间为48 h;RT-PCR检测结果表明经地塞米松处理的髓核细胞其Aggrecan表达明显较对照组高,是对照组的2.04倍(0.92/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可促进兔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增殖,并可使兔髓核细胞内Aggrecan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是否参与急性内脏痛的形成.方法 第一部分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n=6),假手术组(S组)不行宫颈扩张,UCD25组、UCD50组、UCD75组和UCD100组分别采用25、50、75、100 g的强度进行宫颈扩张10 s,10 min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颈段(C5~8)、胸段(T5~8)、胸腰段(T12~L2)及腰骶段(L6~S1)脊髓背角神经元磷酸化ERK1/ERK2(p-ERK1/ERK2)表达水平.第二部分成年雌性SD大鼠20只,宫颈扩张(强度为75 g)10 s,于宫颈扩张后10、30、60及120 min时分别处死5只大鼠,测定胸腰段(T12~L2)p-ERK1/ERK2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其它各组胸腰段p-ERK1/ERK2表达上调,其中UCD75组和UCD100组最明显(P<0.05),其他脊髓段p-ERK1/ERK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扩张后60 min时胸腰段p-ERK1/ERK2表达达高峰(P<0.05).结论 胸腰段脊髓背角神经元ERK参与了宫颈扩张诱发大鼠急性内脏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渗透压负荷对兔椎间盘器官培养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可用于体外研究椎间盘退变的椎间盘器官培养模型,探讨渗透压负荷对模型椎间盘细胞活力和代谢的影响.方法:4~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0只,均分为两组,处死后立即手术切取胸腰段椎间盘,每只9个,分别在等渗(300mOsm/kg,等渗组)或高渗(410mOsm/kg,高渗组)培养基中进行整体器官培养,在培养前和培养后第7、14、21、28天,利用Mitotracker Green荧光探针、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方法评估两组椎间盘髓核细胞的活力、结构的完整性以及蛋白多糖含量的变化.结果:取材后培养前椎间盘髓核细胞的荧光强度为11503±402,在体外培养过程中,高渗组第14天荧光强度为9202±907,与培养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7、21和28天分别为10504±710、10860±711、10713±953,与培养前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等渗组第7、14、21、28天分别为11350±351、11207±385、10914±300、10862±229,与培养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第7、21和28天时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培养过程中,两组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的组织结构能够基本保持完整,髓核蛋白多糖含量在培养第7天高渗组和等渗组分别为3.33±0.28m/100mg和2.83±0.25m/100mg,均较培养前(5.03±0.37m/100mg)明显降低(P<0.01),第14、21、28天时与第7天相比下降不明显(P>0.05).两组相同时间点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器官培养模型可以在等渗或高渗环境中有效维持兔椎间盘结构的完整性和髓核细胞的活力至少4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兔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各兔L2/3、L3/4、L4/5、L5/6节段分为正常组、退变组、成纤维细胞(SFs)移植对照组、MSCs移植治疗组.MSCs和SFs分别经绿色荧光蛋白(GFP)转染后,注射植入退变椎间盘的髓核.通过透射电镜观察退变椎间盘凋亡髓核细胞形态;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退变组织中髓核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ox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标记髓核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并通过TUNEL法标记凋亡髓核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髓核细胞凋亡蛋白表达率和细胞凋亡比率.结果 透射电镜下,退变椎间盘中凋亡髓核细胞呈现出核染色质边集,空泡形成,核膜断裂,凋亡小体形成等变化.MSCs移植治疗组bcl-2 mRNA的表达量高于退变组和SFs移植对照组(P<0.05),bax mRNA的表达量与退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s移植治疗组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6.75±2.14)%和(6.86±1.08)%;Caspase-3表达率分别为[(20.34±1.03)%和(6.09±0.77)%](P<0.05),低于退变组和SFs移植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1.87±4.16)%和(29.02±2.16)%;Caspase-3表达率分别为(31.50±3.78)%和(30.20±4.93)%](P<0.05).结论 髓核细胞凋亡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SCs移植能有效抑制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延缓椎间盘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转染转化生长因子(hTGF-β1)基因对兔髓核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xs和Bcl-xl的影响,为活化椎间盘细胞功能、预防椎间盘组织退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5只,将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载体直接注射于L3~4椎间隙,术后3周取出相应椎间盘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髓核细胞表达凋亡相关蛋白Bcl-xs和Bcl-xl的情况.应用Vida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免疫阳性细胞半定量分析.结果注射转化生长因子基因的椎间盘,髓核细胞对凋亡相关蛋白Bcl-xs的表达少于对照组,测得OPTDM值分别为0.0236±0.0009,0.0391±0.0406,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Bcl-xl的表达则强于对照组,测得OPTDM值分别为0.0354±0.0078,0.0401±0.0104,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转染转化生长因子(hTGF-β1)基因可以明显减少兔椎间髓核细胞对凋亡相关蛋白Bcl-xs的表达、同时增强凋亡相关蛋白Bcl-xl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重组腺相关病毒2(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2,rAAV2)介导hTGF-β1基因体内转染兔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观察基因产物的表达及其对退变髓核细胞蛋白多糖合成的生物调节作用。方法于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体重1.7~2.2kg,L1、2、L2、3、L3、4、L4、5椎间盘注射25μL浓度为1mmol/L的纤维结合素片段(fi bronectin fragment,Fn-f)制备椎间盘退变模型,注射Fn-f4周时的造模椎间盘模拟早期退变的椎间盘。将24只兔随机分为3组(n=8),A、B、C组分别于造模椎间盘髓核内注射25μL rAAV2-hTGF-β1(1×1012vg/mL)、rAAV2-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uorescent protein,EGFP,rAAV2-EGFP)、PBS。术后1周A、C组各处死2只兔,取髓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TGF-β1的表达;术后4、8、12周每组取2只兔髓核组织,35S整合分析法检测新合成蛋白多糖的含量;术后12周处死B组2只兔,荧光显微镜观察髓核组织中EGFP的表达。结果术后1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组髓核细胞及基质中广泛存在强阳性染色颗粒,C组仅存在少量阳性颗粒。35S整合法检测示,各时间点A组35S蛋白多糖合成率均高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组盘髓核组织可见大量绿色荧光表达。结论新型基因转导载体rAAV2可有效介导hTGF-β1基因体内转染兔退变髓核细胞,基因产物可持续表达超过12周,hTGF-β1可有效促进退变髓核细胞蛋白多糖的合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GF-β3基因修饰后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效应以及植入兔退变椎间盘后对退变椎间盘的影响。方法将重组腺病毒载体Ad-TGF-β3与第2代退变髓核细胞按10∶1比例混合培养转染(Ad-TGF-β3组),待细胞融合后传代,MTT检测转染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 blot检测TGF-β3蛋白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对数生长期转染细胞Ⅱ型胶原染色阳性率;采用病毒空载体转染髓核细胞(Adv组)和未经转染髓核细胞(空白组)作为对照。取30只新西兰兔,体重3.2~3.5 kg,雌雄不限,通过针刺L3、4、L4、5和L5、6椎间盘制备椎间盘退变模型。将实验动物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转染细胞组(A组,n=12)、退变细胞组(B组,n=12)和空白对照组(C组,n=6)。A、B组将100μL浓度为1×105个/mL对应细胞悬液注射入退变椎间盘,C组同法注入等量PBS。注射后6、10、14周取A、B组各4只、C组2只实验动物处死,取L3、4、L4、5和L5、6椎间盘行组织学观察,RT-PCR检测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mRNA表达。结果 Ad-TGF-β3转染后髓核细胞活性明显改善;转染后3、7、14 d,TGF-β3在髓核细胞内表达逐渐升高;Ad-TGF-β3组髓核细胞细胞质内见棕黄色Ⅱ型胶原阳性染色,阳性率显著高于Adv组及空白组(P<0.05)。组织学观察示,A组椎间盘退变程度较B、C组明显减轻。6、10、14周A组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mRNA表达显著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3基因修饰退变髓核细胞后可明显改善细胞生物活性,转染后髓核细胞植入兔体内可明显增加退变椎间盘的基质分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不同年龄组颈椎椎间盘中的蛋白多糖酶活性,探讨蛋白多糖酶活性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40个不同年龄颈椎间盘的蛋白多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别来自胎儿组、17~25岁组、40~60岁组以及60~75岁组,用含有10.0 mmol/L CaCl_2的0.05 mol/L Tris/HC对椎间盘中的蛋白多糖酶进行提取,用1 mmol/L APMA将其激活,与取自牛肩胛软骨的蛋白多糖单体底物进行反应,以酶标仪来测定蛋白多糖酶的活性.结果 胎儿组、17~25岁组、40~55岁组和60~75岁组颈椎间盘的蛋白多糖酶活性的吸光度值分别是1.911±0.21、0.881±0.155、1.720±0.19、1.777±0.142.胎儿组颈椎间盘与60~75岁组颈椎间盘的吸光度值最高,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组与17~25岁组、40~55岁组颈椎间盘的吸光度值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25岁组的吸光度值最低,与胎儿组、40~55岁组和60~75岁组的测得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55岁组和60~75岁组的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间盘中的蛋白多糖酶活性与年龄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脊索细胞对类软骨细胞增殖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4只4周龄日本大白兔胸腰段脊柱,获取髓核组织,酶消化法及不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纯化的脊索细胞及类软骨细胞.取第2代类软骨细胞与脊索细胞按1:1的比例接种于共培养装置Transwell小室中,将单层培养的类软骨细胞设为对照组.培养1、3、7、10 d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表型,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Ⅱ型胶原、蛋白多糖的表达.结果 成功分离纯化、获取脊索细胞及类软骨细胞.镜下观察见原代脊索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 ~ 15 μm,胞质内含较多大小不等的囊泡;原代贴壁的类软骨细胞体积较脊索细胞小,呈短梭形,直径4 ~6 μm.随着非接触共培养时间的延长,类软骨细胞增殖明显加快,以共培养7、10 d明显(P<0.05);Ⅱ型胶原、蛋白多糖的表达量也逐渐增高.结论 脊索细胞能促进髓核类软骨细胞的增殖,其可能在阻止椎间盘退变的发生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