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唐海艳 《中外医疗》2013,(31):177-178
目的观察和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发性乳腺癌的价值。方法将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诊断为乳腺癌的98例根据年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年龄〈35岁,对照组40例,年龄〉35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病灶声像图及血流速度、曲线测值。结果两组均以团块型乳腺癌为主,观察组团块型与结节型显著高于对照组(χ2=3.892,4.058,P〈0.05),观察组病灶前后径、纵横径比值均小于对照组,提示早发性乳腺癌患者的病灶较35岁以上发病患者的病灶参数小(P〈0.05)。观察组动脉血流Adler分级均为Ⅰ~Ⅲ级,病灶周边及内部血流分级及RI参数比较(t=2.314,2.233,P〈0.05),组间比较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存在显著差异性,提示发病年龄对血流成像特点有影响。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早发性乳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的超声影像图特征,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同期病理证实的乳腺小肿块(长径≤2cm)患者129例,按肿块良恶性分成两组,A组:乳腺癌组,56例;B组:良性病变组,73例。对两组病灶术前的二维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丰富程度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与乳腺良性病变相比,早期乳腺癌肿块有其特有的声像特征。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蟹足征、沙粒样钙化、后方回声减弱、RI≥/0.70和血流丰富等在早期乳腺癌肿块中较为常见(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乳腺癌患者180例,采取新辅助化疗疗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新辅助化疗前后原发灶、血流分布、动力学参数及二维超声等多项指标,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80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原发病灶平均体积12.85±4.26cm3,化疗后原发病灶平均体积4.18±1.52cm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新辅助化疗后,血流分级类型有显著变化(P 〈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能客观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发性乳腺癌的声像图特征,评价超声多普勒超声对早发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77例乳腺癌患者按年龄分为2组,A组:<35岁,22例;B组:>35岁,55例.对两组病灶术前的二维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血流丰富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乳腺癌病灶大,主要超声声像图特征与B组比较表现为横径大、纵横比小、内部回声不均多见、后方衰减少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边界、毛刺征或蟹足征、钙化灶及内部血流丰富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对早发性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病灶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征象与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95例女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术前1周内进行乳腺超声检查,将病灶大小等二维及血流等彩超征象与术后腋淋巴结状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术后病理显示腋淋巴结转移34例,未转移6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灶测值最大径〉2 cm、前后径〉左右经(AP/W〉1)、边缘有毛刺、病灶边界模糊、病灶血流信号分级(0~Ⅲ级)、血流分布类型及动脉血流峰速值(PSV)〉25 cm/s(P〈0.05)是发生腋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6、5.2、5.5、6.0、2.1、1.8和3.6。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超声最大径〉2 cm、AP/W〉1及边缘有毛刺3种超声征象进入方程,预测模型为P=1/〔1+e-(-2.67+1.21x+1.14y+1.37z)〕,以0.45为界值(cutoff),模型诊断敏感性79.41%,特异性67.21%,阳性预测值57.46%,阴性预测值85.42%,正确率71.53%。结论病灶超声最大径〉2 cm、边缘毛刺征及AP/W〉1为独立预测腋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征象,可于术前帮助无创性诊断腋淋巴结有无转移。  相似文献   

6.
吉其胜  曾孝琼  易小洪 《西部医学》2012,24(4):712-713,7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患者120例为观察组,10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门静脉属支、主干、分支情况。结果观察组门静脉内径均值为(1.47±0.15)cm,脾静脉内径均值为(1.08±0.19)cm,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流量Qsv/Qpv均值为(0.49±0.0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组中,门静脉内径≥1.4cm患者发生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比例为39.1%,显著高于门静脉内径〈1.4cm者;脾静脉内径≥1.0cm患者发生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比例为43.5%,显著高于脾静脉内径〈1.0cm者(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准确的评价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及其分支的径线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彩色超声多普勒对乳腺癌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随机将我院乳腺癌患者50例均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使用西门子ACUSON Sequoi a512高频彩色血流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血流情况,包括内部血流和边缘血流;一组为对照组,采用普通的二维超声进行检查。结果乳腺癌即恶性乳腺肿瘤,其边缘有丰富的血流,观察组更加准确的诊断出乳腺癌,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在统计学上两组的差异具有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声像图与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探讨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超声鉴别要点。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2例甲状腺腺瘤与7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二维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病例中,性别、年龄、病灶大小、病灶是否液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叶是否肿大、病灶是否单发、病灶有无包膜、病灶周边是否有声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周边及内部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的有无、多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维声像图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特点可用于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发性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9月~2011年9月早发性乳腺癌患者70例,上述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乳腺癌.其中年龄小于35岁患者为观察组,共23例;大于35岁为对照组,共47例.以上患者均行乳腺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 两组乳腺癌均以团块型为主,对照组团块型占82.8%,观察组团块型占65.2%,两组团块型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癌灶前后径、纵横之比分别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横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了解彩色多普勒对早发性乳腺癌的超声声像特点,有助于早发性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对筛检年轻妇女乳腺癌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发性甲状腺癌二维和彩色多普勒图像特点,评价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发性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03例甲状腺癌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28例,年龄≤35岁,B组75例,年龄>35岁。对两组病灶术前的二维超声特征、彩色血流丰富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甲状腺癌病灶大,主要超声声像图特征与B组比较表现为横径大,纵横比小,内部回声不均多见,后方衰减少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边界、高回声晕、毛刺征、钙化灶、病灶内部血流丰富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发性甲状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25例(观察组)和肝血管瘤患者34例(对照组)资料。两组患者均接受肝脏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肿块直径、形态、回声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血流信号,同时观察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血流情况,比较观察指标与疾病之间的联系。结果观察组25例患者可见65个肝脏肿块,二维超声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占位效应;对照组34例患者可见89个肝脏肿块,二维超声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缘清晰,内部回声均匀,一般无占位效应;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96、9.01、5.20、81.69,P<0.05或P<0.01)。观察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周边及内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而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不丰富。观察组患者的肝固有动脉峰值流速、最小流速[(98.75±18.64)em/s、(31.05±9.97)cm/s、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9.89±17.58)em/s、(25.69±7.54)e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2.36,P<0.05或P<0.01),门静脉血流流速[(11.98±3.78)cm/s]低于对照组[(14.43+4.11)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有效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检测乳腺癌中微小钙化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2例乳腺肿瘤患者,行常规超声与超声"萤火虫"成像检查。分别计算微钙化灶的单簇直径(〈20 mm和≥20 mm),数目(0-4、5-10和〉10)。最后,按3个年龄组(20-35岁,36-50岁,51-68岁)将乳腺癌患者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2例中,常规超声检出钙化41例,良性10例,恶性31例;超声"萤火虫"成像检出钙化73例,良性21例,恶性52例。常规超声未检出而超声"萤火虫"成像显示的钙化41例,其中良性10例,恶性31例。超声"萤火虫"成像检出微钙化灶及恶性病灶优于常规超声组(P〈0.05),其中50岁以上年龄组优势明显(P〈0.05)。结论与常规超声相比,超声"萤火虫"成像可显著提高乳腺癌及微小钙化灶的检出率,尤其是在50岁以上患者中,提高超声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超声诊断,分析乳腺囊性增生病与乳腺癌的相互关系。[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乳腺病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乳腺囊性增生病及200例单纯性乳腺小叶增生病病例,通过超声诊断观察病变部位的二维声像特征、血流特点及血流阻力指数,以此作为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依据,病例诊断经手术病理检查或细胞学穿刺活检证实,对比分析两者出现乳腺癌的几率,以此判断乳腺囊性增生病是否为诱发乳腺癌的高危因素。[结果]200例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中检出乳腺癌11例,占5.5%(11/200);200例单纯性乳腺小叶增生病患者中检出乳腺癌2例,占1%(2/200);两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比单纯性乳腺小叶增生病患者发生乳腺癌的几率高,前者是诱发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能量多普勒超声(power Doppler imaging,PDI)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检测乳腺肿块血管生成的相关性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超声检测乳腺肿块患者55例(其中良性组25例,恶性组30例),采用计算机对肿块能量多普勒血流信号进行定量分析,测定彩色像素密度(color pixel density,CPD);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肿块MVD,对CPD与MVD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恶性组CPD、MVD较良性组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恶性组中腋下淋巴结转移组的CPD及MVD均高于无腋下淋巴结转移组(P〈0.01)。良恶性肿块的CPD与MVD间具有良好相关性(r=0.846,r=0.889,P〈0.01)。【结论】能量多普勒超声所测CPD可较好反应乳腺肿块血流情况,有助于乳腺疾病的鉴别诊断,与微血管密度计数相结合,能全面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通过分析乳癌原发灶的声像图特征并结合术后对肿瘤内部微血管密度(MVD)的检测来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并探讨原发灶的超声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主要是肿瘤大小)特征与MVD的相关性。方法术前分析48例乳腺癌超声图像特征,术后用免疫组化方法获得乳腺癌内部的MVD。结果原发灶的大小(以2cm为界)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有显著差异(P〈0.05);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较无转移组病灶内彩色血流信号丰富(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两组间MVD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乳腺癌肿块原发灶彩超声像图(肿瘤大小与血流分级)和肿瘤内MVD的分析,判断患者腋窝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可为临床分期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临床确诊乳腺癌患者的64枚肿大的腋窝淋巴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将64枚淋巴结分为良性组(26枚)和转移组(38枚),均行腋窝淋巴结常规超声检查,重点观察淋巴结大小、形态、长径/短径(L/S)比值、内部回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64枚腋窝淋巴结同期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造影强化模式和时间。结果与转移组相比,良性组淋巴结L/S比值明显增大(P〈0.01)。2组问血流分布特点及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多为门型血流,强化模式多为中央均匀强化;而转移组多为周围型或混合型血流,强化模式多为周围型或混合型强化。良性组超声造影强化时间明显短于转移组(P〈0.01)。2组问血流阻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可以显著提高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诊断甲状腺微小癌(TMC)的实用价值。方法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114个甲状腺微小肿块分为观察组(TMC肿块51块)和对照组(良性肿块63块)。对两组CDUS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TMC相关联CDUS特征参数,建立诊断预测模型。结果观察组出现纵横比〉1、边界模糊、内部低回声、周边无声晕、微小钙化、血流阻力指数(RI)〉0.70所占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血流信号分布不同(P〈0.01)。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周边无声晕、边界模糊、RI〉0.70、内部低回声和血流信号≤2级与TMC相关(P〈0.05)。采用上述5个指标建立的回归模型预测TM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3.75%、90.90%、92.11%,预测效果较好。结论以CDUS的回声、边界、RI和血流信号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有助于TM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苏金花  寇海燕  梁莉  陶丹丹 《医学综述》2014,20(17):3218-3220
目的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鉴别诊断缺血性心肌病(ICM)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11月入武警总医院并经确诊的42例ICM患者和43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分别为ICM组和DCM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 ICM组心力衰竭大多呈现左心衰竭,继而右心衰竭,DCM组大多出现全心衰竭;ICM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有轻度反流,而DCM组的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均有反流,且出现中度和重度反流显著地高于IC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M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等均低于ICM组患者[(60.2±4.1)mm vs(72.4±4.9)mm,(46.5±3.8)mm vs(61.1±3.3)mm,(38.2±2.5)mm vs(42.3±3.1)mm,(41.2±5.8)mL vs(75.2±8.7)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ICM的鉴别诊断明确,应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对乳腺肿瘤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肿瘤患者90例临床资料,依据乳腺肿瘤患者的良性和恶性进行分组。结果良性肿瘤组0级、I级比例明显高于恶性肿瘤组,但Ⅱ级、Ⅲ级比例明显低于恶性肿瘤组,恶性肿瘤组肿瘤内血流丰富比例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肿瘤周围血流丰富比例明显高于恶性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对乳腺肿瘤良性和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疗效的观察.[方法]观察19例慢性心衰患者CRT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径、左房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机械同步性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左室舒张内径降低[(83±7.60 mm)比(65.00±7.85mm),(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3个月左室舒张内径无明显差异[(83±7.60mm)比(71.64±6.83mm)、(66.88±6.73 mm),(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左房前后径无明显差异[(51.38±7.30m m)比(46.64±7.04mm)、(46.22±9.48mm)、(51.00±8.12 mm),(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升高[(28.72±4.5%)比(33.75±5.54%),(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差异[(28.72±4.5%)比(31.06±5.04%)、(32.40±3.80%),(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左室机械同步性指标TS-12SD降低[(33.30±17.49ms)比(22.36±11.78ms),(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3个月左室机械同步性指标TS-12SD无明显差异[(33.30±17.49ms)比(35.28±12.36ms)、(29.75±12.80ms),(P>0.05)].[结论]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6个月,疗效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