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心包经前臂段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分布是否具有共同的规律,为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组织温度测试仪",对25名健康受试者心包经前臂段经线上郄门穴、郄门穴上2寸、郄门穴上4寸三点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皮下1cm处深部组织温度进行检测,并进一步观察激光照射内关穴对它的影响。结果:心包经前臂段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多数高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但也有低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者,有循经的表现;激光照射内关穴时经脉线上的温度上升较非经线快,停止照射后还可持续一段时间。结论: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与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部位显著不同,有循经分布的特点;激光照射穴位,温度反应有沿经传导的趋势,说明经脉组织可能具有较好的导热性。本实验结果为阐明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一方面的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了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分布是否具有共同的规律,为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组织温度测试仪”,对25名健康受试者心包经前臂段经线上郄门穴、郄门穴上2寸、郄门穴上4寸三点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皮下1cm处深部组织温度进行检测,并进一步观察激光照射内关穴对它的影响。结果:心包经前臂段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多数高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但也有低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者,有循经的表现;激光照射内关穴时经脉线上的温度上升较非经线快,停止照射后还可持续一段时间。结论: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与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部位显著不同,有循经分布的特点;激光照射穴位,温度反应有沿经传导的趋势,说明经脉组织可能具有较好的导热性。本实验结果为阐明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一方面的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原穴后对正常人沿经脉循行线温度变化的影响,探讨人体经脉循行路线的规律。方法使用热层析分析仪观察正常人沿大肠经、心经、肺经及胃经循行线在针刺其原穴前及针刺后15min的温度变化,并在各经脉线上选取穴位点、经线上非穴位点以及非经线上穴位点旁开部位进行温度变化值的分析。结果针刺原穴后,分别形成了与大肠经、心经、肺经及胃经路线基本一致的循经高温线,且针刺前后的穴位点温差均约为1℃,经线上非穴位点的温差均约为0.7℃,非经线上穴位点旁开部位的温差约为0.3~0.4℃。结论针刺原穴会引起正常人沿经脉循行线温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4.
穴位温度与电阻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动物穴区体表温度的高低与电阻的关系,探讨经穴部位高温和低电阻形成的机理。方法:用红外热像图方法和体表电阻测量法对20例家兔左、右内关穴、右心腧穴区和各穴旁开1 cm的温度和电阻进行检测。结果:右内关穴区温度为(36.41±0.64)℃,电阻为(11.35±2.43)kΩ,内关旁开为(35.19±0.72)℃,电阻为(17.05±4.94)kΩ。左内关穴区温度为(36.48±0.54)℃,电阻为(11.64±2.48)kΩ,穴位旁开温度为(35.33±0.74)℃,电阻为(17.09±5.74)kΩ。右心腧穴区温度为(36.21±0.40)℃,电阻为(17.66±3.30)kΩ,心腧旁开温度为(35.41±0.36)℃,电阻为(22.53±5.45)kΩ。各穴区与穴位旁开的温度比较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穴与非穴的电阻值也有显著差异。结论:穴区有高温和低电阻特性,而体表温度和电阻值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量健康人体十二井穴体表温度,探讨井穴温度的高低与其所属经脉气血盛衰的关系,旨在为针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6名年龄在23~31岁的健康青年为受试对象,规定时间和地点,在严格控制各种影响因素的环境中,用红外测温仪分别对其十二井穴进行测量。每穴连续测量3次,最后求得平均值,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人体十二井穴体表温度的范围为(28.81±3.64)~(31.70±3.46)℃;六对阴阳表里经井穴温度对比,只有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井穴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阴经井穴和六阳经井穴温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六阴经井穴温度高于六阳经井穴温度;上肢井穴温度与下肢井穴温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肢井穴温度高于下肢井穴温度;左侧经脉井穴温度和右侧经脉井穴温度对比,右侧阳经井穴温度高于左侧阳经井穴温度(P<0.01)。结论:在生理状态下,人体十二井穴的体表温度低于腋下体温;阴经井穴温度高于阳经井穴温度,上肢井穴温度高于下肢井穴温度,右侧经脉井穴温度高于左侧经脉井穴温度。这种各部位井穴正常体表温度之间的差异与其所属经脉气血盛衰有一定关系,因而对于临床诊断经络、脏腑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刺时大肠经线下深部组织中氧分压与温度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常态下大肠经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与温度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探讨与大肠经线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沿大肠经循行线上取6个测试点并分为3组,并在各测试点内外1.5cm~2cm处各取1个非经对照点。测试深度为皮下1.5cm。连续同步记录氧分压与温度60min,观察其在电针前、电针合谷穴时及电针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正常情况下沿大肠经循行线上测试点深部组织氧分压与温度均显著高于两侧非经对照点。电针合谷穴时,大肠经线上测试点氧分压显著降低;温度降低(统计学无显著差异)。电针后,氧分压非常显著降低;温度显著降低。而两侧非经对照点无显著的变化。结论:常态下大肠经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能量代谢及温度都较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旺盛,电针可以使沿经组织的氧利用率提高,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提示经脉可能是物质、能量与信息转换和传递通道。  相似文献   

7.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热源及其形成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应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显示人体体表循经分布的红外辐射轨迹 (IRRTM ) ,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观察对象为 3 0 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 ,以红外辐射示踪仪显示人体体表的IRRTM ,并对与其相关组织的温度、氧分压和微循环状态进行了检测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果 :①IRRTM是在人群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 ,可见之于十四经的每一条经脉 ;②IRRTM的皮肤微循环的灌注量高于其两侧对照区 ,它的形成与皮肤微循环状态密切相关 ;③冷负荷实验的结果提示 ,IRRTM的热源位于皮下一定深度的组织之中 ;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的温度高于其两侧对照区 ;⑤经脉线下深部组织的氧分压也明显高于其两侧对照区 ;⑥针刺时经脉线上的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 ,这种效应还可被压迫经脉线所阻断。结论 :①IRRTM的形成与皮肤微循环密切相关 ,但其主要热源位于皮下一定深度的组织之中 ,该处能量代谢活跃 ,组织温度较高 ;②经脉线下的相关组织可能是一条具有多元结构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和传递的通道 ,这一通道的实体包括了多种已知的组织 ,可能还有一些未知的因素参与 ,它的热学特性与其周围的组织有明显的不同 ;③上述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弄清与经脉循行路线相关的物质基础、阐明经络的实质提供了一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温灸诱发循经高温线形态学和组织酶化学相关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志波 《针刺研究》2005,30(2):102-105,108
目的:研究经络温度现象的结构和功能基础,探讨循经高温线的形成机制,了解经络现象的实质。方法:选用健康成年家兔16只,应用红外热像仪寻找和定位温灸家兔“后三里”穴后诱发出的循胃经高温线,对高温线上和经线外组织进行取材,观察和比较经线内外乙醛酸诱发荧光反应以及乙酰胆碱酯酶、乳酸脱氢酶的含量。结果:温灸家兔“后三里”穴能诱发出循足阳明胃经的高温线。循经高温线上分布的乙醛酸诱发出的荧光物质(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比经线外少。循经高温线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较强,高温线外酶活性则较弱,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循经高温线上乳酸脱氢酶活性比较强,高温线外乳酸脱氢酶活性则较弱,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①温灸后所诱发出循经高温线现象是一种较可靠的经络温度现象。②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较少、能量代谢旺盛、乙酰胆碱含量增加引起的血管扩张均是循经高温线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内脏病变(心包炎)体表循经温度反应的红外热像图显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九五"期间本实验室应用胆囊炎病理模型的方法,首次报道了在该动物模型上记录到的躯干上循胆经走行的高温线现象[1].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他内脏病变诱发相应经脉上循经高温线的特征和规律,寻找和发现在心脏病变时相关的经脉、穴位上的温度变化,本文对实验性心包炎动物模型的体表温度进行了红外热像方法的观察和显示,结果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家兔循经组织温度变化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和血管紧张素Ⅱ (AⅡ )含量的关系。方法 :运用红外热像技术 ,选取艾灸后家兔循经出现温度较高部位组织进行分析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外周组织CGRP及AⅡ含量变化。结果 :①循经组织温度较高部位CGRP含量与非高温区比较明显升高 (P <0 .0 0 1 ) ;②循经组织温度较高部位AⅡ含量与非高温区比较无明显改变 (P >0 .0 5)。结论 :艾灸后 ,循经组织温度变化可能与外周组织CGRP功能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美洲大蠊是重要的药用昆虫,利用其研发的康复新等一系列新药在临床效果显著,市场需求量大。目前人工养殖过程中美洲大蠊生物学不清等问题影响了美洲大蠊的质量和产量。摸清美洲大蠊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可以为美洲大蠊的规范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在培养箱恒温条件下研究了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美洲大蠊卵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而变短,在20℃恒温条件下需94.5 d孵化,而在27.3℃时仅需35.3 d即可孵化。利用有效积温法则和"最小二乘法"公式统计分析得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5.8±0.71)℃,有效积温为(415.8±38.05)日度,建立了美洲大蠊卵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2.
近年应用一般测温方法对肢端和穴位皮肤温、腋温、胃温和舌下温进行了观测,初步证明阳虚患者体温平均水平较正常偏低,阴虚者偏高,且这一变化似乎在肢端等体表部位表现得较为突出;然而阳虚证和阴虚证究竟是否存在体温规律性异常变化还受到质疑,现有测温指标和数值也不能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为此,从自律性、行为性体温调节及其调定点水平开展多层次、多指标临床研究,对于这方面的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并已获得理想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热患儿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后特定时间降温效果,准确反映降温后体温及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我院儿科2009年8月-2010年8月152例高热患儿,按入院序号单双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观察组于服药后60分钟观测体温,对照组于服药后30分钟观测体温,比较两组患儿体温下降幅度.结果:观察组降温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服药后60分钟体温比服药后30分钟体温更能有效反映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14.
穴位体表温度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半个世纪以来穴位体表温度研究进行评述,总结研究的成就、存在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方法:在维普、CNKI以穴位温度、经络温度、皮肤温度、穴位温度测定仪等为关键词检索文献94篇,根据其中密切相关文献35篇进行评述。结果:各研究单位在穴位温度正常值、穴位相对于非穴的体表温度特异性表现、针灸对穴位温度的影响、穴位温度与脏腑病证的相关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结论:今后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穴位温度为客观指标深入细致的研究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穴位及非穴位温度的不同表现、穴位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穴位温度变化的相关机制,最终为回答穴位的特异性、穴位脏腑相关以及补泻手法的效应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百合科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昌  高方坚  徐秀瑛 《中草药》2000,31(2):127-129
报道了不同温度对百合科药用植物种子萌发和休眠的影响,提出了不同种子发芽的温度范围、发芽适温、发芽所需天数及发芽率,对于中药村生产中掌握不同种子的发芽适温,确定合适的播种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She YF  Zhu J  Ma LX  Xie JP  Li CH  Yuan HW 《针刺研究》2012,37(2):145-150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女大学生经期经穴体表温度和同名穴位温差与室内温度和湿度的相关性,判断以这两个指标作为经穴反映胞宫功能状态的客观指标时,是否应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方法:正常女大学生49人,选取胞宫相关经穴血海、地机、中都、三阴交、太溪、太白、太冲、水泉,非相关经穴悬钟以及悬钟旁非经非穴,于经期第1天连续动态探测各测试点体表温度60min,每10min记录1次室内温度和湿度。利用发展模型建立因变量x(室内温度或温差)与y(体表温度或温差)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两者的变化是否相关。结果:正常女大学生经期第1天双侧血海、地机、中都、悬钟、非穴的体表温度与室内温度呈正相关(P<0.05);各测试点同名穴位温差与室内温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各测试点的体表温度与室内湿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各测试点同名穴位温差与室内湿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经穴体表温度较同名穴位温差易受室内温度的影响,两者均不易受室内湿度的影响,推测如果经穴体表温度作为反映胞宫生理及病理变化的客观指标时应该把室内温度作为协变量考虑,建议采用同名穴位温差作为穴位反映机体生理及病理变化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金钗石斛对温度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金钗石斛对温度的生理反应,确定其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方法利用人工气候箱,于同一光强下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对金钗石斛进行处理;采用754GW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石斛叶中MDA,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及叶绿素含量;POD,CAT活性及其同工酶电泳。结果石斛的生理活性随温度由低到高,表现出弱,强,弱的变化规律;25℃处理石斛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总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及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MDA含量及POD活性,则显著低于其它处理;CAT活性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POD活性与之呈显著正相关;CAT,POD同工酶分析表明,温度引起石斛同工酶谱带数目的增减或强弱的改变,其变化与相应酶活性基本一致。结论25℃的平均温度(23~28℃)有利于促进金钗石斛的生长与代谢,是其生长的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18.
芦丁分解速度与加热温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分析芦丁分解速度与加热温度的相关性。方法:在120~250℃每间隔10℃对芦丁单体分别加热30 min,得到14份受热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这些受热样品中的芦丁、槲皮素的含量。结果:在120~150℃加热,芦丁含量无显著性变化;160℃~200℃加热,芦丁开始分解,槲皮素含量升高,且随着温度升高,分解速度增快,槲皮素含量也越高。210~250℃加热,芦丁、槲皮素含量均降低。结论:芦丁在160℃以前几无分解,而在160~200℃部分分解产生槲皮素,而在210℃后加热,芦丁被破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健康大学生男、女十二经原穴的皮肤温度情况。方法:选择健康大学生男、女各34例为测试对象,用红外测温仪分别对十二经原穴温度测定3次,算出3次测量数值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上肢原穴正常温度值平均为35.8℃,下肢原穴正常温度值为35.02℃,女性上肢原穴正常温度值平均为35.99℃,下肢原穴正常温度值平均为35.32℃。男性上、下肢原穴温度略低于女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体在健康状态下其十二原穴的皮肤温度均低于正常腋温,且男性比女性的温度略低,且男性与女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中药冲剂流动制粒工艺条件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药冲剂流动制粒的影响,喷雾空气压力>粉体粒度>进出口温度>风量。最佳条件为:喷雾压力1.0kg/cm~2;蔗糖粉粒度40~60目;热风进口110℃,出口50℃;风量1.5档。有必要通过小试为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