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食管溃疡是指不同病因造成的食管各段黏膜肌层、黏膜下层甚至肌层破坏缺损为主要表现的炎性病变.目前食管溃疡的发病率还不明确,国内有报道活体内镜检出率约为0.29%-0.68% [1-2].而国外报道良性食管溃疡尸检检出率就达3.1%[3],提示该病存在很大的漏诊率,应予以重视.食管溃疡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其病因非常复杂,临床症状多样,内镜下表现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食管肿瘤可分为良性及恶性两大类.大多数为恶性肿瘤,主要是食管癌;肉瘤和类癌较少见.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消化道癌瘤中居首位,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男性多於女性,尤以北方地区较多.食管良性肿瘤也少见,主要有起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的乳头状瘤、腺瘤、脂防瘤、纤维瘤和血管瘤;发生在肌层的则有平滑肌瘤,且较常见.食管肿瘤大多为恶性,良性瘤较少.食管良性瘤以平滑肌瘤为多.选取临床2009年~2010年收治的56例食管肿瘤患者X线诊断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缪丹  杨晓明  孙晓光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4):2059-2060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82例胃镜检查中提示黏膜下肿瘤者进一步行内镜超声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及起源部位,对起源于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直径0.5~1.5cm的良性间质瘤采用皮圈套扎术治疗。结果82例患者内镜超声检查发现胃黏膜下肿物34例,食管黏膜下肿物43例,十二指肠肿物5例;起源于黏膜肌层66例,固有肌层12例,黏膜下层4例;内镜超声下判定良性间质瘤71例,恶性间质瘤7例,异位胰腺3例,脂肪瘤1例。42例行皮圈套扎术治疗的良性间质瘤患者中41例肿物完全脱落,脱落率为97.6%。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内镜超声指导下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内镜下皮圈套扎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岳淑珍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0):2949-2950
溃疡病广泛见于世界各地,是一种颇常见的慢性全身性消化道疾病,为人类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病变主要在胃及十二指肠,呈累及黏膜、黏膜下层及肌层的慢性圆形溃疡,起病缓慢,反复发作,突出的表现为上腹部剑突下呈节律性的疼痛。病程中可发生消化道出血,胃、十二指肠穿孔,幽门梗阻等诸多合并症。是人类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累及血管而引起大出血,深溃疡可穿通胃壁、肠壁,引起穿孔或与附近脏器粘连。若大出血多见于十二指肠后壁和胃小弯的溃疡。现代医学认为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过多,是促使溃疡形成的重要原因。1海白散的药物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食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海口市人民医院105例经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患者,结合内镜下治疗及病理结果,比较小探头超声在诊断及鉴别诊断各种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结果小探头超声能够清晰的分辨食管壁各层结构:由内向外分别为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有基层及浆膜层,超声内镜下依次表现高、低、高、低、高回声。常见的食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为息肉、平滑肌瘤、静脉瘤、脂肪瘤、囊肿。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100%、85.7%、100%、100%、100%,因而能够指导食道黏膜下病变的治疗及判断预后。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是诊断及鉴别诊断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食管疾病内镜检出率和临床特点.方法 以非老年组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我院内镜中心2005年~2006年480例老年食管疾病的检出率和临床特点.结果 老年食管疾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依次为食管炎(17.8%)、食管癌(8.1%)、食管溃疡(3.2%)、食管裂孔疝(1.5%)、食管静脉曲张(1.1%)、食管息肉(0.8%)和其他(0.9%);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或不适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结论 老年食管疾病呈多样性,以食管炎、食管癌和食管溃疡为多见,胃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7.
2006年国际上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disease,GERD)定义取得一致性意见,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以烧心、反酸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主要原因为胃液反流入食管腔,食管无类似胃的黏膜保护层,胃酸就会腐蚀破坏食管黏膜引起糜烂、溃疡。依据胃食管反流病内镜检查结果食管是否有明显破坏可分两种类型:食管黏膜无明显病变者称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即所谓的"病症性反流";有明显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者,则称反流性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的临床特点,调查分析患者感染性疾病检出情况,为未来FUO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整群抽样,回顾分析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FUO患者临床资料,仔细阅览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其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受教育程度等,记录患者感染性疾病检出情况,分析其与非感染性疾病的不同,观察其临床特点。结果 100例FUO患者中确诊为感染性疾病者60例,发生率为60.00%,其他40例均为非感染性疾病,包括17例结缔组织病,10例杂病类,8例恶性肿瘤,5例病因未明;较非感染性疾病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男性占比多,热程短,畏寒、头痛是其主要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血清铁蛋白低表达、乳酸脱氢酶低表达、白蛋白高表达、碱性磷酸酶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血清铁蛋白是FUO患者感染性疾病独立预测因子,与疾病呈负相关(OR>0,P<0.05)。结论 FUO患者感染性疾病检出率高,以男性多见,患者常伴畏寒、头痛等症状表现,血清铁蛋白用于FUO患者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夜咳是临床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但是,还有不少非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也可引起咳嗽,有时甚至是临床唯一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下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常规胃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瘤78例行超声内镜检查,并根据其起源层次不同,采用内镜或手术治疗。结果该组78例中,超声内镜提示71例为平滑肌瘤,其中18例起源于黏膜肌层,53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囊肿4例,起源于黏膜下层;3例为腔外大血管压迫。18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均行黏膜切除术,无1例穿孔,53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平滑肌瘤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超声内镜是检查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最有效方法,在超声内镜指导下进行内镜治疗是黏膜下肿瘤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包炎为心包脏层与壁层的急性炎症,可由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心包炎常是某种疾病表现的 一部分或为其并发症,临床上,病程在6周内为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常继发于全身疾病.临床上以非特异性、结核性、化脓性和风湿性心包炎多见.近20年来,心包疾病的病因有了明显变化,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逐渐减少;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逐渐增多,如恶性肿瘤和急性心肌梗死引起急性心包炎逐年增多.  相似文献   

12.
食管黏膜下肿瘤包括起源于黏膜下层、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的肿瘤,有平滑肌瘤、脂肪瘤、间质瘤、施万细胞瘤(神经鞘瘤)、颗粒细胞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多为良性,但间质瘤、施万细胞瘤(神经鞘瘤)、颗粒细胞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潜在恶性,需密切随访或手术切除。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挖除术及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在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方法对107例"发热待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病例及诊断正确率。结果 107例中,102例做出了明确诊断,确诊率为95.3%;确诊的102例患者中,感染性疾病66例,占64.8%,非感染性疾病36例,占35.2%。结论 FUO的病因中,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远高于非感染性疾病,而非感染性疾病中,结缔组织疾病及恶性肿瘤所占比例较高;全面、详细的临床资料采集及结合相关的辅助检查,大部分不明原因发热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食道烧伤是无意间吞服烈性腐蚀性药物、强酸、强碱,引起食管损伤,儿童多属于此类,轻者仅累及黏膜和黏膜下层组织,重者累及黏膜下肌层,可有黏膜糜烂、渗出,预后有瘢痕狭窄,表现为进食后呕吐且吐出的未经消化的食物误吸引起呛咳,重者继发感染,吞咽困难。  相似文献   

15.
邹傲  王俊萍 《罕少疾病杂志》2020,27(3):48-50,63
目的增加对以肠道溃疡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认识,提高其诊断率。方法收集2017年~2019年在我院诊治的病例239例,对其病因、临床特点、内镜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肠道溃疡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因分两大类,肿瘤性溃疡76例,约占31.8%,其中局限溃疡型大肠癌72例(30.1%)、胃肠粘膜相关性淋巴瘤4例(1.7%)。非肿瘤性溃疡150例,占62.8%,其中感染性疾病47例(19.7%)、非感染性疾病103例(43.1%)。感染性疾病中,急性感染者23例(9.6%),慢性感染者24例(10.1%)。非感染性疾病中,以溃疡性结肠炎最为常见,共62例(25.9%),其次为克罗恩病17例(7.1%)、缺血性肠病15例(6.3%)。另有13例肠道溃疡原因不明,约占5.4%。结论以肠道溃疡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因复杂,部分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不典型,应重视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食管壁及管周病变与食管平滑肌瘤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于1994—2002年共收治食管壁或食管周围良性病变压迫食管引起吞咽症状的患者39例,其中12例非食管平滑肌瘤患者中有8例在术前误诊为食管平滑肌瘤,误诊率为20.51%。回顾我院被误诊为食管平滑肌瘤的食管壁及食管周围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为鉴别诊断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评价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内镜下治疗后病理学确诊的食管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6例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超声内镜表现、组织学特征、治疗情况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24例患者中,年龄> 50岁者占70.83%,男性占70.83%;病变多位于食管下段,多起源于固有肌层;食管间质瘤伴平滑肌分化率高.18例行ESD患者中,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各9例,均一次性完整剥离,但1例固有肌层肿瘤剥离后发生0.3 cm穿孔.6例行STER患者的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术后随访3~ 42个月未发现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 内镜下治疗食管间质瘤安全、有效,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间质瘤STER治疗优于ESD.  相似文献   

18.
刘蓉华  林文源 《医学综述》2014,(22):4106-4108
降钙素原(PCT)是近年研究较多的感染相关性生物标志物,被认为是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等疾病的预警指标,其与全身细菌性感染、新生儿败血症、下呼吸道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脑膜炎、腹膜炎和胰腺炎等感染性疾病均有密切关系。PCT已引起临床与检验界很多学者的密切关注,也成为感染性疾病的一个新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病原谱的不断增多、社会老龄化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典型的肺炎影像表现越来越少,许多非感染性疾病的肺炎样表现被当作肺炎治疗时有发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从影像学角度分析不典型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以加深对这类疾病影像表现的认识。1肺炎的影像与临床临床上肺炎主要分为3个亚群,即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肺炎,其影像上有3种基本征象,  相似文献   

20.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由于食管下括约肌或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而导致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非一过性地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灼热感与疼痛、吞咽困难、反酸、反食等主要症状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伤.多数病人可与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管裂孔疝等病合并存在,若反流长期存在最终会导致食管瘢痕狭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