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艳  旷琳  杨蕾蕾  廖琳 《广东医学》2012,33(12):1800-1801
目的 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需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0例12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小梁切除术49例50眼(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71例74眼(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视野恢复情况以及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观察组眼压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视力恢复优良率、视野恢复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其术后早期恢复眼压、前房的形成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生物羊膜移植与丝裂霉素技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接治的47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划分,24例(30眼)单纯小梁切除术患者列为对照组,23例(29眼)生物羊膜与丝裂霉素联合小梁切除术患者列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患眼术后1周、4周、12周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前房等情况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4周、12周时间点患眼视力、眼压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差异,且在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患眼视力较对照组改善显著,眼压也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29眼中未有浅前房发生且只有1例眼出现非功能型滤过泡,对照组30眼中出现5例眼浅前房及6例眼非功能型滤过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常规的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生物羊膜移植及丝裂霉素技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好,眼压控制效果理想,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值得临床上广泛关注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4例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房角检查须行滤过手术者,将其随机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31例43眼,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小梁切除术组(观察组)33例44眼,比较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较术前无进展征象;两组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简单有效、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已确诊治疗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6例57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32眼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0例25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随访6-12月,对两组眼压控制情况、浅前房及滤过泡的形态功能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周眼压控制情况、滤过泡功能、浅前房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月眼压控制情况、滤过泡功能、浅前房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减少浅前房的发生率、维持有效滤泡、控制眼压方面疗效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70例70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为根据房角检查须行滤过手术者,将其随机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35例,前房注气+小梁切除术组(观察组)35例,比较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眼内出血的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情况、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眼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一周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向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可预防术后浅前房、眼内出血的发生,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钟凌 《重庆医学》2006,35(6):530-531
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将61例(78只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分别行复合小梁切除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同期进行疗效观察与对比,指标包括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视力及其他并发症,随访3~14个月。结果术后早期,观察组浅前房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视力及眼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远期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视力下降及非功能性滤过泡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术后早期的低眼压、浅前房及后期的滤过泡疤痕化,从而获得持续、稳定、正常的眼压,值得在抗青光眼术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梁冬梅 《广东医学》2016,(Z2):154-155
目的:研究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收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12例(138眼)。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对照组:常规小梁切除术。比较在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术后2周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结果术后早期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为21.54%;观察组为9.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周眼压控制情况:对照组眼压控制率92.31%,观察组93.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周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对照组79.63%,观察组91.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较常规小梁切除术能更好地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减少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等并发症的发生,且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采用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低温保存的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29眼,术后对其眼压、前房、滤过泡、视力随访观察6~18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27眼眼压由术前32~46mmHg降至术后6~21mmHg,两眼手术失败,眼压未控制;术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有22眼,有功能性滤过泡25眼;术后并发症包括前房出血(2眼)和浅前房(1眼)。结论 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可有效地减少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的形成.有利于青光眼滤过通道的建立,且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 探讨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②方法 对117例(133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进行治疗,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滤过泡情况.③结果 术后32眼(24.06%)视力提高,96眼(72.18%)视力无变化;术后6个月时眼压10~20mmHg;术后7眼(5.26%)发生浅前房;功能性滤过泡128眼(96.24%),非功能性滤过泡5眼(3.76%).④结论 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不仅能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而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程晓霞 《吉林医学》2014,(8):1623-1624
目的:分析比较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取102例(134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行改良巩膜瓣联合可松解缝线青光眼手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两组视力矫正、眼压、滤过泡、前房形成等情况。结果: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疗效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结论:采用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治疗青光眼具有视力恢复明显、降眼压效果好、前房更稳定、滤过泡形成好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双层生物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50岁以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例的并发症和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将24例(33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7例(17眼)行双层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16例(16眼)行丝裂霉素C贴覆小梁切除术。观察比较术前和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及术后并发症和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所有研究对象随访6月。结果术后1周两组视力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眼压均下降,1周试验组眼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成功率无差别(P>0.05)。术后6月功能性滤过泡发生率和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数量,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薄壁滤过泡、切口漏、持续性低眼压以及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生物材料排斥反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双层生物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而便捷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通道瘢痕的形成,充分而稳定的降低眼压,并发症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28例(4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应用可调节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MMC)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术后视力、前房深度、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42眼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无1例持续性浅前房,术后随诊6个月~12个月,眼压小于21mmHg有39眼,成功率92.85%。多囊滤泡37眼,占88.09%,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2行者23眼,占54.76%。无变化者19眼。结论: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术操作简便,易掌握,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丽萍  王芳 《广东医学》2011,32(11):1455-1456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已确诊的原发性开角型及闭角型青光眼186例分为两组,观察组102例(110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84例(92眼)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 方法 20例25眼青光眼患者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月~1 年,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眼压控制好,功能滤过泡形成佳,前房形成快,浅前房、前房积血、滤过泡渗漏、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等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 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和透明质酸钠联合应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在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和透明质酸钠,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滤过泡形成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视力均恢复到发病前水平,眼压均得到控制,31例获得功能性滤过泡(96.87%),仅3只眼出现浅前房,前房出血和脉络膜脱离各1只眼。结论丝裂霉素C和透明质酸钠联合应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现代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及原发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8月~2003年3月5日收治的难治的青光眼、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前房极浅式疑有恶性青光眼倾向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0只眼)进行现代小梁切除术,术后根据眼压水平,滤过泡形成及前房情况适时拆除可调眼压线,定期随诊患者12个月,内容包括:眼压、视力、滤过泡、前房、晶状体及眼底.结果 40只眼分别于术后3~16 d拆除可调眼压线,拆线时间平均12±2 d,拆线后眼压平均下降1.20 kPa,患者术后1周平均眼压0.16 kPa,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12个月末眼压≤0.27 kPa者30只眼(90%),其中32只眼眼压≤0.2 kPa,12个月末时功能性滤过泡的累积存活率为85%±5%.术后36只眼呈中度式浅前房,4只眼术后第1天前房浅Ⅰ°,经药物治疗前房逐渐加深.结论现代小梁切除术既可避免术后早期滤过过强,眼压过低引起的并发症,又可安全改善滤过,减少滤过区瘢痕,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2例51眼行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0~12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滤过泡、眼压等。结果术后有4眼1级浅前房,占7.84%。眼压≤21 mmHg 45眼,控制率88.23%,功能性滤过泡43眼,占84.31%。结论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确切,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8.
苏小龙  赵奋图 《黑龙江医学》2009,33(11):838-840
目的研究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作用及常规小梁切除术与可调整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作随访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76例87只眼,分为治疗组A和对照组B。所有的对照组均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所有治疗组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加可调整缝线。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滤过泡、视野等情况,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结果所有治疗组和所有对照组的术后6个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泡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野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有远期较好的眼压控制率及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隧道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经角巩膜隧道切口完成巩膜瓣制作的小梁切除术式治疗28例34眼各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观察组),并与同期行常规小梁切除术23例28只眼(对照组)作比较。观察两组术后眼压、前房、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0.2月,观察组眼压控制率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隧道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早期前房及滤过泡形成自然,并发症少,眼压控制平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徐雷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8):81-82
目的 探讨持续高眼压下行小梁切除联合前房穿刺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54只眼(46例)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联合前房穿刺术.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54眼手术顺利.其中有47眼术后不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能控制在10~21mmHg,7眼加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正常;44眼视力有所提高,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小梁切除联合前房穿刺术是安全有效的,对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病例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以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