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纲现代研究述评(Ⅱ)——虚实表里辨证黎敬波(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7)关键词八纲辨证虚实表里2虚实表里虚实是辨机体正气盛衰的纲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现代研究认为,虚证涉及的范围很广,几乎包括所有的慢性疾病和部分急性疾病以及先天不足、虚弱、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伤寒六经辨证治法》的作者、内容、学术观点和所属流派的分析,介绍该书的概况和学术价值。《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对伤寒学研究的学术观点表现为:(1)编次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三纲统六经;(2)认为仲景以风伤卫概括风热之旨,若以六经风伤卫篇推治三时感冒、表里虚实之病,取效较快;(3)强调临证需脉症合参,据正气虚实而用药;(4)提出"太阳一经,非惟冬月,而四时皆有,但分风寒火热燥湿之异"。其学术观点属伤寒学派中的"三纲编次派"(错简重订派),《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为该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对于研究伤寒论、拓展伤寒论临床应用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八纲者,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内经》中多有论述,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邪气盛者实,精气夺者虚"等。而在《伤寒论》中八纲的运用更是无处不在,本文试用八纲浅述六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方剑乔教授治疗耳鸣耳聋的临床经验,提炼其学术思想。[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收集病案,认真研习方师对耳鸣耳聋的诊疗思路与辨证施治要点,归纳整理方师针灸取穴与临证用药经验,从病因病机和治法治则两个方面总结分析方师论治本病的学术思想,并列举验案予以佐证。[结果]方师提出,耳鸣耳聋的诊治应重视虚实辨证,首辨虚实之病机,后辨病因,实证多责之于风火之邪上扰,虚症多责之于气虚或阴精亏损,主要是肾阴肾精的亏损。治疗上辨证与辨经相结合,采用针药相辅的治疗手段,补虚泻实,标本兼顾。针灸治疗方面以患侧的耳前三穴(耳门、听宫、听会)作为治疗耳聋耳鸣的基本穴,结合虚实辨证选择电针频率,虚证用疏波,实证用密波。中药治疗多以耳聋左慈丸加减,以奏三阴并补、利湿泄浊之效,对肝肾亏虚型患者尤为效佳。所举验案中患者为耳鸣耳聋(肾精亏虚证),治拟补肾益精、滋阴养窍,经针灸耳前三穴并随证加减,并结合左慈丸口服后,患者听力及耳鸣情况较前明显改善。[结论]方师治疗耳鸣耳聋,注重辨证与辨经相结合,采用针药相辅的治疗手段,补虚泻实,标本兼顾,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缓解患者耳鸣症状,提高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5.
虚劳治法不单纯是"虚则补之",而是根据虚证的轻重深浅、夹杂的邪气、患者脾胃的状况等不同而辨证施治,攻克"虚不受补"之难。危重症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是重要支持手段之一,其实施方式及效果影响疾病转归。该文试结合虚不受补理论探讨目前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6.
王勋结合运气阐释瘟疫,在理法方药上皆有创新。在病因上,引申三虚致疫理论,揭示不正之气为天虚的产物,侵袭人体即为疫毒;在邪气性质、传播途径及邪客部位上,受启于吴有性,提出瘟疫乃天地之疫毒,邪自口鼻而入,疫毒之邪伏于半表半里;在传变规律和发病类型上,遵张仲景六经辨证规律,认为寒邪首犯太阳,循经入里引动内火,为太阳、阳明合病。此外,其据江南地域特色提出水传播感邪途径,指出瘟疫因寒凉、停滞感疫邪起病,初时病机为“内滞、外邪盛”。其治疫以表里双解法为主,疏方遣药以轻简轻灵见长。王勋辨治瘟疫法可为现代疫病的中医辨治创新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补虚泻实原则是针灸临床中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补虚即扶正,泻实即祛邪。《素问·通评虚实论》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可见,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虚者宜补,实者宜泻。《灵枢·经脉》日“盛者泻之,虚者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即是针对虚、实两证制定的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论述六经辨证的实质,辨析少阳及少阳表证之"源"与六经的关系。[方法]从《伤寒论》第48条条文展开分析二阳并病的内涵,进而引出对六经表证的探讨,以及六经辨证在临床中如何识别与鉴别其特异性病位、特异性病因、特异性病机之"源"。[结果]二阳并病实质是太阳阳明、太阳少阳之表证;六经皆有表证,非独太阳膀胱、手太阴肺可言表证;六邪皆可动六经,非独伤寒、伤风、风温之属;六经皆有营卫气血分证,非独太阳言营与卫。[结论]少阳表证之源,辨病位当以"无少阳里证"为原则;辨病因有风邪、温邪、寒邪、水邪、暑邪、戾气等不同;辨病机在于水火同病、虚实相兼,只是程度的深浅;治方以辛温辛凉佐以苦寒等,总以疏解走表为大趋势。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六经气化,临证"见病识源"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肾病综合征证候多变,易于复发。西医采用激素及细胞毒类药物治疗有较多的毒副作用;中医认为,临床上肾病综合征发病多有外感因素,病程中也有明显由表而里的传变过程,所以六经辨证可以较好的适用于肾病综合征。以六经传变规律为辨证要点治疗肾病综合征,能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对于肾病综合征的辨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中医腹痛之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靓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083-3084
虚性腹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脏腑失养,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然其辨治仍不离寒热虚实之要,概而言之,实为邪气郁滞,不通则痛;虚为中脏虚寒,气血不能温养而痛。而其治疗亦不出温、补、下、和、消诸法。  相似文献   

11.
中医对痛证病机的认识,大致可分虚实两端。实则邪气实,虚则正气虚。实痛多因邪气阻滞,经络气血不通所致,所谓“不通则痛”,治宜攻邪通利,使邪气去,闭阻开,“通则不痛”;虚痛多由于阴阳气血不足,失于温煦濡养所致,治宜扶正补益,视其虚之所在而补之,使正复则痛止。临床上对疼痛虚实的辨证,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剧烈疼痛为实,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虚实二端分析临证验案五则,以期更深入明晓虚实分治在临证之重要性,或为临床各种疾病辨治有所启迪。[方法]遴选胸闷、水肿、脱发、脘胀、耳闭五则验案,以经论为根,以虚实为纲,病证结合,分析各案立方之义。[结果]虚实分治,效验确定。病案一之胸闷,为本虚标实之满胀不通,故治以塞因塞用之法。病案二之水肿,四诊合参,辨为阴水,以温肾化气之法而肿退。病案三之脱发,患者之脉极虚,故以大剂量升补脾气之参、芪合益精血之品而收功。病案四之脘胀,患者虽已近期颐之年,然禀赋素厚,脉实证实,以消导之药而脘胀除。病案五之耳闭案,脉证合参,病机属实,以化痰开窍,疏肝理气法治之,病痛若失。[结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临证诸病,或虚或实,治病当求于本而虚实分治。审辨虚实,而后临证用方,则可从心变化而不穷。果若掌握辨证论治之根本,明晰各证标本虚实,则常可收获捷效。  相似文献   

13.
对刘举俊老师的学术思想进行整理总结.其认为:伤寒、温病不可分;关于温病“顺传阳明,逆传心包”的理解,当宗《内经》之说;整体观念是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阴阳学说是六经辨证的立论依据.并对阴阳辨证与六经辨证、八纲辨证的联系及关于“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的理解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黄帝内经》思想对于诊治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的理论指导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梳理《黄帝内经》中关于"痹病"的论述,从病名与症候、病因病机及辨治要点三个方面来探讨SSc的中医传变规律、发病机制及处方诊治要点,并列举验案一则。[结果]《黄帝内经》中关于"痹病"的论述及脏腑表里传变理论,与SSc的临床特点及并发内脏损害有相通之处,据此认为SSc的发病及转归与素体元阳亏虚、外邪侵袭及脏腑表里之传变密不可分,治法上当立足温补,气血阴阳兼顾,处方常以阳和汤加减。所举验案为SSc典型病例,存在弥漫性皮肤硬化及内脏受累,经以阳和汤为基础方调治,并根据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特点,辨证不离辨病,灵活处方,获得良效。[结论]《黄帝内经》中关于"痹病"及疾病传变规律的论述对加深理解SSc病情变化规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为SSc的中医辨治提供了中医理论基础及处方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15.
声明     
内伤发热的立法施治要点: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点破虚实的辨证要领。内伤发热的虚实之辨也必须遵循这一要领。外感发热多系实证,内伤发热多属虚证。外感发热,邪气方盛,正气未虚,治当用攻法。内伤发热除瘀血内停,肝经郁热、湿郁发热三型外,多系邪气虽微,但尚未尽除:正气未绝,但只存甚微。故内伤发热的施治原则应为:把握阴阳,首分虚实,辨明气血,归属脏腑,切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否则会造成不良后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李亚飞 《中医学报》2020,35(9):1812-1816
《温疫论》认为瘟疫以疫气化热为主,热邪与正气交争于内,使身体出现一片热象。疫气虽有半表半里、传表或传里、表里分传等传变,但治法皆以驱邪外出为本,分别用疏利法、散法、吐法、泻下法、表中里三消等法,邪去则诸兼症自然平复。针对虚实夹杂者,灵活采用攻补兼施法,鼓舞正气祛邪。达原饮、白虎汤、托里举斑汤、大承气汤、三消饮是最常用的方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既有表证发热、浑身酸痛,又有里证腹胀便秘、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重症则"化热、变燥、伤阴、致瘀、闭脱",这符合《温疫论》中疫邪多表里分传,邪气郁结化热、伤阴、致瘀、表里之气阻隔的进程。汗法、下法作为"导引其邪打门户而出"的治本法也被一线普遍使用。《温疫论》强调忌用大剂量的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寒凉药,一则妄伐脾胃之生气,二则犹"扬汤止沸"。故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不可过用苦寒性滞之药。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张简斋妇科病证辨治特点:调气血,辨虚实,消补兼施;益肝肾,固冲任,调补奇经;安五脏,分寒热,兼顾表里。张简斋特别重视气血辨证,并兼顾寒热、表里、虚实、脏腑等方面。治疗擅长调补奇经,刚柔相济,以轻去实。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心绞痛依其胸闷痛的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学的"胸痹""真心痛"等范畴,其临床表现常常标本相兼,虚实夹杂,如气虚血瘀互见,阴虚痰热夹杂。心痛发作时以标实为主,虽有气滞、血瘀、痰浊和寒凝之别,但以血瘀最为突出。在缓解期则以本虚为主,可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的主次,其中又以气虚最为常见。王永霞教授认为,气滞、痰浊、血瘀,至脉道不通是发病的关键,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诊断要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上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虚实夹者,通补兼施,以权衡心脏气血阴阳之不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艾炳蔚教授应用中医体质学说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经验。[方法]跟随老师临诊学习,收集老师的临床医案,从辨病、辨体质等方面总结艾炳蔚教授对单纯性肥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举一案列佐证。[结果]艾教授认为目前对肥胖辨证论治存在不足,对某单一症状进行辨证易造成对整体治疗的误导,而辨体质则从整体出发,有相对的优势性。现实中有些体质易胖,且可相互转化,从辨体质出发,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有虚有实则虚实并治,整体调节,把控主要体质并对相兼体质行穴位加减。所举医案,具体展示了上述辨证思路和治疗经验。[结论]艾炳蔚教授结合中医体质学说,"整体观"与"辨证"相结合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确定,使肥胖病患者治疗后不易反弹,有较高临床参考价值,值得深入学习和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产后病组方用药规律与特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后"多虚、多瘀、易寒、易热",故产后病治疗重在补虚化瘀祛邪,产后调养以药膳为佳。纯补纯攻均非产后病所宜,因为补虚有留瘀之弊,化瘀有伤正之忧。补虚当以气血为重,然气血之虚,有轻重缓急之异,故用药须分主次。攻邪务辨邪之属性,谨守平和。化瘀不但要善于选用既能活血,又能兼顾脏腑生理解剖特点的引经报使药物,而且应注意攻逐不能太过。产后用药,还应注意解表不可过于发汗,攻里亦当削伐有度,清热慎用芩连,温里谨投桂附,消导之品不可重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