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液中可测到多种自身抗体。笔者结合正常人分析了1993年至1997年间225例病人抗核抗体(ANA)及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测定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洁1.1试剂与方法ANA测定以小白鼠肝细胞为基质,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ds-DNA用EIA法,试剂盒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科技中心实验室生产,按说明书操作,以SPAC-l型酶标仪比色半定量.1.2标本本院正常体检者及住院患者血清。2结果本试验结果以抗ds-DNA结合率报告,>30%为阳性.62例正常体检者抗ds-**A平均结合率为18.6%,ANA阳性2例。2…  相似文献   

2.
用短膜虫免疫荧光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了93份血清(SLE45份,其它疾病18份及健康对照30份)抗双链DNA抗体。其结果表明:抗双链DNA抗体是SLE的特异性抗体,而特异性程度因方法而异,通过比较,短膜虫免疫荧光法优于放射免疫法。所有活动期SLE患者血清测定抗核抗体滴度、DNA结合率和短膜虫免疫荧光,其结果均可反映病情的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及抗ENA抗体与SLE疾病活动状态和肾脏受累的关系,揭示抗C1q抗体、抗ENA抗体在疾病诊断及评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来自本院123例SLE患者按疾病活动状态以及是否满足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诊断条件分为LN活动组、非LN活动组、LN稳定组和非LN稳定组.患者24h内收集血、尿标本,分别用ELISA法检测抗C1q抗体;斑点印迹法检测抗ENA抗体;干式化学法检测尿蛋白;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β2微球蛋白(β2-MG)和肌酐(CREA).结果 β2-MG阳性率:LN活动组与非LN活动组(88.6% vs 59.4%)、LN稳定组与非LN稳定组(66.1% vs 4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REA阳性率:LN稳定组与非LN稳定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27.8% vs 0.0%,P<0.01);尿蛋白“++++”阳性率:LN活动组(42.9%)与非LN活动组(12.5%)、非LN稳定组(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抗C1q抗体阳性率:LN活动组与非LN稳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6% vs 36.8%,P<0.05).抗C1q抗体阳性与阴性组间尿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6.2% vs 11.3%,14.8% vs 38.7%,P<0.05).结论 SLE患者肾脏损害常发生于疾病活动期,抗C1q抗体和部分抗ENA抗体可能是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实验室监测抗C1q抗体及β2-MG的水平对预测SLE患者肾脏损害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游红亮  李迪  邱仁娜  赵学良 《吉林医学》2014,(13):2876-2877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SLE儿童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5例SLE儿童,多以发热、皮疹、肾脏损害起病,系统脏器损害以肾脏受累最多见。抗核抗体检查以ANA阳性率最高,其次为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多为中重度活动,并与确诊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要死因为感染、肾脏衰竭、神经精神狼疮。结论:儿童SLE临床表现复杂,受累系统器官较多,容易发生误诊。对于上述表现的儿童,尤其是青春期前后女性儿童,应尽早做抗核抗体检查,以利于早期诊断,结合SLEDAI评分,正规随访治疗,提高预后。当合并感染,累及肾脏、神经系统时预后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5.
作者用ELISA间接法检测SLE、非SLE病人及正常人血清抗双链DNA抗体。结果显示:活动期SLE病人19例中18例阳性;非活动期SLE病人32例、非SLE病人11例及正常人48例均为阴性。本法用于鉴别活动期SLE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6.
用马疫锥虫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测305例血清抗双链DNA(dsDNA)抗体和抗核抗体(ANA),其中包括50例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43例其它结缔组织病(CTD),76例银屑病,82例其它疾病和52例正常人对照。结果表明全部23例活动期SLE患者显示抗dsDNA和ANA阳性反应,27例非活动期SLE患者抗dsDNA仅1例阳性而ANA24例(88.9%)阳性。其它各组除1例播散性盘状狼疮和1例肺癌外,抗dsDNA均为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111例鼻咽癌病人,30例其他癌瘤病人和93例正常人血清抗EB病毒DNA多聚酶抗体的水平。将血清抗酶率≥30%看作是该抗体阳性,血清阳性率分别是:鼻咽癌病人85.6%,其他癌瘤病人6.7%,正常人6.5%,鼻咽癌病人血清抗酶率与病人的病理、分期、病型、年龄及性别无关。检测该抗体可望发展成一种鼻咽癌早期诊断的辅助方法。 本文还探讨了影响检测结果的几个因素,认为用抗酶率表示抗体水平比用抗酶单位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抗C1q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狼疮肾炎(LN)以及疾病活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102例SLE患者以及3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比较分析其与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疾病活动性指标抗双链DNA(ds-DNA)抗体、补体C3、C4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肾脏损害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Q)、肌酐(Cr)、尿素氮(BUN)的相关性,以及通过联合检测抗ds-DNA抗体以及抗核小体抗体(AnuA)判断其在SLE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总体SLE患者抗C1q抗体敏感性为55.9%,特异性为94.3%,在SLE中其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疾病活动LN组、疾病稳定LN组和疾病活动非LN组抗 C1q 抗体水平明显高于疾病稳定非LN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疾病稳定LN组、疾病活动LN组与疾病活动非LN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疾病活动期中,抗C1q抗体水平与SLEDAI评分、ds-DNA、hs-CRP呈正相关性(P<0.05),与C4呈负相关性(P<0.05),C3和24 h UPQ仅在疾病活动LN组中呈相关性;在疾病稳定期中,抗C1q抗体水平只有在疾病活动和疾病稳定LN组中与24 h UPQ呈正相关性,与C3、C4呈负相关性.联合检测抗ds-DNA抗体、AnuA、抗C1q抗体显著提高稳定期LN的诊断价值.结论 抗C1q 抗体对SLE的诊断和LN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抗C1q 抗体参与了SLE肾脏损害的发病机制,联合检测抗ds-DNA抗体、AnuA、抗C1q抗体有助于SLE稳定期肾脏损害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了解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印迹法和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SLE患者、疾病对照组(其他风湿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AnuA、抗dsDNA抗体及抗Sm抗体。比较分析SLE组、疾病对照组和正常人血清中的AnuA、抗dsDNA抗体及抗Sm抗体的关系。结果①AnuA在SLE患者组、疾病对照组和正常人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1.9%,3.6%,0%,SLE患者AnuA阳性率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P〈0.01)。②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在SLE患者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9%和96.4%,51.6%和98.2%,29.7%和100%.AnuA敏感性明显高于其他抗体(P均〈0.01),特异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AnuA对SLE诊断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是SLE的另一标志性抗体,联合检测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能有效提高SLE的实验室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DNA酶B抗体滴度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量滴定法分别测定了SLE患者77例和正常人43例血清中的抗DNA酶B抗体滴度,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LE组抗DNA酶B抗体的阳性率为76.6%;对照组55.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0,P=0.018)。血清抗DNA酶B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发热、关节炎、肾损害的发生率均显著增高(X^2依次为4.084,5.502,8.606,P分别为0.043,0.019,0.003);血清CRP增高,补体C3降低以及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阳性者亦显著增多(X^2依次为4.247,9.899,4.987,6.512,P分别为0.039,0.002,0.026,0.011)。SLE活动期和非活动期抗DNA酶B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7.8%和16.7%,活动期患者显著为高(X^2=14.62,P=0.000)。结论SLE患者中A组溶血性链球菌(GAS)感染发生率高于正常人,SLE合并肾损害时需要排除GAS感染。GAS感染与SLE病情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抗SmD1抗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43例SLE患者和105例非SLE患者的抗SmD1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ds DNA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Anu A和抗Sm抗体(殴蒙斑点法),分析抗SmD1抗体在SLE诊断中的价值、与患者疾病活动性的关系及抗SmD1抗体阳性SLE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抗SmD1抗体在SLE诊断中的敏感性为68.53%,特异性为97.14%,敏感性明显高于其他自身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诊断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SmD1抗体与SLE患者疾病活动性呈正相关(r=0.689,P=0.027);抗SmD1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发热、关节炎、狼疮肾炎、血液系统异常及雷诺现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SmD1抗体检测在SLE患者的诊断及疾病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几种简易的培养短膜虫的培养基,以此培养的短膜虫动基体作抗原基质,用HRP—SPA免疫组化法检测抗双股DNA抗体,取得良好效果。45例SLE病人阳性率为84.4%,其中32例活动性SLE病人阳性率达96.9%;30名正常人和19例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均为阴性。结果表明该方法,敏感、特异而又简便。  相似文献   

13.
阮汝明  张学宁 《中外医疗》2013,32(2):21+23-21,23
目的了解SLE患者活动期与非活动期时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滴度的关系。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金标免疫斑点法分别测定21例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住院病人及47例非活动期SLE病人的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滴度。结果活动期病人ANA滴度与抗-dsDNA抗体滴度与非活动期病人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病人组两种抗体平均滴度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组。结论 ANA、抗ds-DNA抗体的滴度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改变,因而可作为SLE病人活动期与非活动期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李俊 《甘肃医药》1994,13(4):188-190
用免疫印迹技术(IBT)检测了正常人及病人124份血清中的盐水可提取核抗原(ENA),结果表明在各类风湿性疾病中,抗Sm抗体主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阳性率为23.5±10.5%,抗U_1RNP抗体主要见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阳性率为92.3±7.4%。高于在SLE中的阳性率17.6±9.2%,具有极显著差异性(P<0.01);抗SSA抗体主要见于干燥综合征(PSS),阳性率为75.0±21.7%;抗SSB抗体亦主要见于干燥综合征,阳性率为75.0±21.7%,明显高于在SLE中的阳性率11.8±7.8%及MCTD中的阳性率7.7±7.4%,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抗Scl-70抗体则特异性地见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阳性率为33.34±27.2%;抗Jo-1抗体特异性地见于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阳性率25.04-21.7%;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体)亦特异性地见于SLE,阳性率为11.8±7.8%,而正常人及非风湿性疾病患者则为阴性。因之,测定血清中ENA多肽抗体中的7项多肽抗体对诊断SLE、MCTD、SS、PSS和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病是比较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心磷脂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磷脂抗体(A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14例SLE患者血清中ACA进行检测,以正常人血清作对照。结果正常人及SLE患者血清中ACA的阳性率分别为2.5%和37.7%,ACA抗体阳性组病人肾脏损害更为明显,血小板减少、补体C3减低、微小血管病变也更为明显。结论AC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和病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ACA与抗核抗体ANA呈正相关,因此ACA也可作为评价SLE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ARPA)的联合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测定186例SLE及89例疾病对照组(包括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皮病、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结果四种抗体联合检测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86.5%)高于任一单项抗体检测的阳性率(62.7%、50.0%、28.4%、15.7%),并且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9.0%、11.2%、5.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任意一种抗体阴性的SLE患者的血清中多可检测到一种或多种其他抗体,AnuA阴性的SLE患者中,抗ds—DN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抗Sm抗体和AR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ARPA阴性时的AnuA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0.8%,50.0%,50.3%,明显高于其他2种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_P〈0.05)。结论AnuA、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ARPA在SLE的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7.
11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君 《西部医学》2006,18(2):203-203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治经验,探讨男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比分析117例SLE病例男女性别间的临床特点。结果与女性相比,男性SLE患者早期自觉症状轻微,特异性体征较少,而肾脏、血液及肝脏等系统损害较明显,且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及狼疮细胞检测等阳性率均低于女性。发病后5年内病死率高。结论男性SLE早期特异表现少,脏器受累重,诊断困难,愈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87例SLE患者(SLE组)和98例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对照组)的抗核抗体(ANA)、抗ds DNA抗体和抗ENA抗体谱,并将SLE组患者按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分为活动期组和非活动期组,观察两组SLE患者疾病活动性与自身抗体表达的关系。结果 SLE组患者ANA、抗ds 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 A)、抗Sm抗体、抗U1RNP抗体和抗SS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9%、43.9%、51.9%、26.7%、33.2%和44.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ds DNA抗体、Anu A、抗Sm抗体特异性较高,均大于90%,但灵敏度低,三者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诊断的灵敏度。SLE活动期患者抗ds DNA抗体、Anu A和抗U1RNP抗体阳性率高于SLE非活动期患者(P0.05)。结论抗ds DNA抗体、Anu A和抗Sm抗体对SLE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灵敏度较低,三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SLE患者抗ds DNA抗体、Anu A和抗U1RNP抗体可能参与了疾病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免疫抗体检测技术的进步,发现结结组织疾病,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血清中存在着多种抗核抗体(ANA),其中抗去氧核糖核酸抗体(DNA)是重要抗体之一,它对SLE有高度的特异性。检测抗DNA抗体,国内外报告有多种方法,我院自1980年以来用~(125)I-DNA放射免疫法和马疫锥虫血片免疫荧光法对SLE、硬皮病、混合结缔组织病、皮肌炎等病人进行了测定,并与健康人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沈慧君 《黑龙江医学》2010,34(9):646-649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HA)发生率与SLE病情活动指数(DAI)、脏器损伤指数(SDI)、抗心磷脂(aCL)抗体阳性率、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率及肾脏、神经精神系统受累率的关系。方法分析453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3例SLE患者中,213例(占47%)无贫血,193例(占42%)合并非溶血性贫血,合并溶血性贫血者47例(占10.3%)。溶血性贫血组DAI(17.6分±6.1分)、SDI(1.83分±1.8分)、aCL抗体阳性率(33.8%)、肾脏、神经精神系统受累率(81.7%和32.6%)高于非贫血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0.6分±5.3分、1.1分±1.3分、24.7%、43.9%和18.0%)及非溶血性贫血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3.7分±4.2分、1.2分±1.0分、24.1%、57.6%和19.1),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性贫血组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73.4%高于非贫血组(55.7%)及非溶血性贫血组(61.2%),且与非贫血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发生HA者有更高的病情活动度、损伤指数、肾脏、神经精神系统受累率及抗ds-DNA抗体和aCL抗体阳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