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和并发症研究,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防治并发症。方法 2004年2月至2010年10月我科采用外侧"L"型切口、可塑形跟骨解剖钢板进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Sanders分型~型跟骨骨折42例45足,必要时行植骨。根据Sanders分型,型3足,型20足,型17足,型5足。术中侧位X线片透视观察Bhler角和Gissane角,Broden位透视观察后关节面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切口坏死感染3例,腓肠神经损伤1足。采用X轴、侧位摄片和病例随访,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随访时间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本组优27足,良12足,可4足,差2足,优良率86.7%。结论经跟骨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能够获得满意的解剖皮肤复位和临床效果,固定可靠,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术中必须仔细保护切口皮瓣,防治术后切口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治疗中后关节面的复位及维持固定的相关问题.方法:自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31例38足累及后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其中男24例,女7例;年龄20~65岁,平均39.6岁.术前均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按Sanders分类:Ⅱ型骨折22足,Ⅲ型骨折14足,Ⅳ型骨折2足.均经可延长的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钢板结合斯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个月.骨折均愈合,无皮瓣坏死.按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术后总评分(96.2±8.8)分,优32足,良4足,可2足.结论:术中使用Broden位X线监控后关节面复位情况,使用钢板结合斯氏针内固定能很好维持固定后关节面的稳定,为功能恢复提供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随访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采用切开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必要时行自体骨移植治疗Ⅱ~Ⅳ型跟骨骨折69例共80足。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40足,Ⅲ型28足,Ⅳ型12足。术中侧位X线透视观察Bohler角和Gissane角,Broden位透视观察后关节面的恢复情况。所有病例随访时间9~28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38足,良30足,可10足,差2足,优良率85%。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能够获得较满意的解剖复位,且固定可靠,是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常见损伤,可造成后距下关节而骨折.而常规跟骨侧位及轴位X线片不能显示骨折线和移位程度。Broden位X线监控技术能够在简单的技术条件下对后距下关节面的移位和复位情况进行监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距下关节)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0例,26足跟骨骨折。男14例,女6例;年龄17~56岁(平均29.6岁)。双侧骨折6例。所有患者术前行跟骨正、侧位及轴位X线摄片;9例行跟骨CT扫描三维重建。骨折按Paley分型,型(剪力骨折)2足,型(舌型骨折)11足,型(中央塌陷型骨折)6足,型(粉碎型骨折)4足,型(严重粉碎型骨折)3足。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Y形跟骨钢板内固定。术后拍X线片,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术后平均随访11.4个月(3~24个月)。结果术后早期X线片显示26足跟骨骨折都获得了良好复位,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优12足,良11足,可2足,差1足。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41,自引:0,他引:141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和对策。方法随访1997年1月至2002年7月,采用切开复位 “Y”形钢板内固定伴必要时自体植骨治疗的Ⅱ~Ⅳ型跟骨骨折54例共59足。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20足,Ⅲ型24足,Ⅳ型15足。术中侧位X线透视观察Bhler角和Gissane角,Broden位透视观察后关节面的恢复情况。皮瓣下放置引流以防止术后血肿形成。围手术期常规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所有病例随访时间9~48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30足,良21足,可6足,差2足,优良率为86.4%。发生明确的早期并发症4足,发生率6.8%,其中皮肤边缘坏死2足,感染1足,腓肠神经损伤1足。远期发生明显慢性疼痛2足(3.4%)。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与跟骨解剖特点和跟骨骨折机制有关。以下措施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术前作周密计划和准备,术中采用全厚皮瓣并避免过分牵拉和反折,复位后通过植骨来支撑关节面骨折块及提高内固定的牢固程度,术后石膏固定并抬高患肢,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出现并发症后,可根据情况作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7.
Broden位X线监控技术在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常见损伤,可造成后距下关节面骨折,而常规跟骨侧位及轴位X线片不能显示骨折线和移位程度。Broden位X线监控技术能够在简单的技术条件下对后距下关节面的移位和复位情况进行监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Broden位X线监控原理关节内跟骨骨折发生时,由于距骨外侧突的斧状劈裂作用,后距下关节面会产生一个原发性骨折线。因为距骨外侧突的后缘与跟骨纵轴成45°角,原发性骨折线即为累及后距下关节面的主要骨折线,从前外向后内与跟骨纵轴成45°角。在患足内旋45°投照时,原发骨折线与X线投照方向平行、与底片垂直,能够从正面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关节面移位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6例41足关节面移位跟骨骨折采用外侧L形入路显露,复位骨折后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 36例41足均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切口均无感染。33足术后X线片示关节面复位良好,跟骨外形恢复满意,6足跟骨关节面、外形基本恢复正常,2足关节面复位不佳,跟骨外形恢复差。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11足,良22足,可8足。结论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骨折疗效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对13例(15足)关节内移位为主的儿童跟骨骨折,行跟骨外侧入路,跟骨骨缺损处采用植骨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前摄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并行CT三维重建。结果13例(15足)获得6~18个月随访,术后无切口感染,螺钉断裂等并发症。按照Maryland评分:优12足,良2足,可1足,优良率93%。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B hler角和Gissane角,均恢复正常。结论儿童跟骨骨折采用跟骨外侧入路内固定手术,对于骨质缺损严重、关节面塌陷者采用植骨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可塑性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可塑性钛板在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可塑性钛板内固定治疗42例(49足)跟骨关节内骨折,其中Sanders Ⅱ型11足,Ⅲ型23足,Ⅳ型15足.术后进行3~36个月随访,观察患足功能恢复情况及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出现切口皮缘部分坏死4例,足外缘皮肤感觉麻木2例,骨折复位不佳者2例.与术前相比,术后跟骨侧轴位X线片显示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及距下后关节面均得到了良好的恢复(P<0.001).按照Kerr评定标准,临床疗效平均优良率为81.63%,Sanders Ⅱ型、Ⅲ型和Ⅳ型优良率分别为90.91%、86.96%和66.67%,三种类型优良率呈下降趋势,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可塑性钛板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可靠方法.恢复跟骨解剖形态、掌握好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选择合适的可塑性钛板固定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骨折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8例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102足)采用切开复位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粉碎严重伴骨缺损及跟距关节面塌陷者,取自体髂骨植骨,恢复后关节面复位,跟骨外侧放置解剖钢板固定。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9个月,骨折均愈合。有2例拔出橡皮片引流后皮下渗液,经换药3周后愈合;1例伤口皮缘浅层坏死,换药4周后愈合。Bhler角和Gissane角术前分别为-5°~25°和151°~182°,术后分别为25°~41°和97°~138°。根据Mary-land et al评分系统评定:优56足,良34足,可12足,优良率为88.24%。结论采用切开复位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必要时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可塑性钛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分析切开复位可塑性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6例39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行切开复位可塑性钛板内固定治疗。结果36例39足平均随访13个月,按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15足,良20足,优良率为89.74%。结论切开复位可塑性钛板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可靠方法。恢复跟骨解剖形态、必要的关节面下植骨支撑、选择合适的可塑性钛板固定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骨折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外侧“L”形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5年 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 133例143足,男 125例,女8例;年龄 19~65岁,平均 43.2岁。左侧56例,右侧67例,双侧10例,均为闭合骨折。其中3例合并脊柱损伤。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5足、Ⅲ型107足、Ⅳ型21足。均采用外侧改良“L”型切口,切开复位异型钢板内固定。术后均未给予石膏外固定,早期行踝关节功能练习,术后6周部分负重,12周完全负重。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足踝功能。结果 125例135足获得随访(8例8足术后12周后失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 18.5 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3周。无神经损伤,骨髓炎。4足切口裂开,骨折愈合内固定钢板取出后皮肤愈合。17足发生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行走时疼痛。5足负重后关节面出现塌陷。根据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优94例、良29例、可14例、差6例,优良率为92.9%。 结论应用改良外侧切口切开复位异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疗效,但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掌握熟练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复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3月至2013年3月,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的SandersⅢ型、Ⅳ型跟骨骨折68例76足,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中应用骨盆复位钳和顶锥挤压移位的骨块复位,C型臂进行Brden位及跟骨轴位和侧位透视,检查骨折复位情况。对比手术前后Bld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和宽度;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结果本组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34个月,跟骨高度、宽度、Bhler角和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优38足,良30足,可8足,优良率89.4%。术后皮肤边缘坏死2足,经换药愈合,1例出现足背外侧感觉减退,3个月后恢复。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要掌握好手术时机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器械对影响关节的移位骨块进行精准复位,采用跟骨锁定钢板进行跟骨的前突、载距突及结节三点固定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开放复位可塑形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33例(37足)以后关节突移位为主的跟骨骨折,行跟骨外侧入路、开放性复位可塑形钛板螺钉内固定,必要时行植骨术(18例)。结果 平均随访11.5个月,参照Mary—land food score评分,对患足是否疼痛、步态、距下关节及踝关节活动度、是否支架辅助、术后X线摄片等加以评估,19足疗效为优,17足为良,1足可。其中钛板断裂1例,手术切口皮缘坏死1例,换药后自愈。结论 跟骨外侧入路开放复位可塑形钛板螺钉内固定,必要时植骨术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可塑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对76例(82足)复杂跟骨关节内骨折行切开复位可塑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39足予自体髂骨植骨。结果76例均获随访,时间12-35(22.3±3.7)个月。B hler角术前9.3°±3.2°,术后恢复到26.7°±6.8°;Gissane角术前101.6°±13.3°,术后恢复到120.1°±14.2°。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优39足,良31足,可8足,差4足。结论切开复位可塑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固定牢固,能早期功能锻炼,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可吸收钉结合硫酸钙人工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经跟腱旁人路切开复位,可吸收钉内固定结合硫酸钙人工骨填塞治疗31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结果31例均获随访,时间8~38个月,平均(12.6±2.7)个月。39足术后X线片均显示关节面复位良好,跟骨高度及宽度恢复满意。Bohler's角和Gissane's角分别由术前平均9.10°±4.08°、103.35°±12.17°恢复到术后的35.11°±4.38°和113.21°±13.6°。手术前后Bohlerg角和Gissaneg角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疗效,本组优15足,良19足,可3足,差2足,优良率为87.2%。无皮瓣坏死及创口延迟愈合、感染。结论可吸收钉结合硫酸钙人工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损伤相对较小,术后并发症少,免于二次手术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切口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部分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对27例32足部分塌陷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分型为Ⅱ-Ⅲ型)采用距下关节外侧小切口入路、复位距下关节面、同种异体骨移植,中空钉内固定。术后患者均石膏托外固定4周。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48个月(平均22.9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22足,良7足,可3足,优良率91%。无一例发生切口皮缘坏死及螺钉断裂。结论:有移位的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能避免切口缘浅表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讨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5例30足跟骨骨折病人,其中SandersⅡ型骨折13足,Ⅲ型11足,Ⅳ型6足,切开复位AO钢板固定,必要时自体骨移植治疗。术中侧位C臂监测Bohler角,Broden位观察关节面情况,并于术后、6周、1年分别摄片观测BShler角角度。所有病例随访12~30个月,平均1个月。结果采用AOFAS评分标准评测足部功能,优19足,良7足,可4足,优良率达87%。早期并发症其中切口皮缘坏死3足,腓肠神经损伤2足,远期并发症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4例。结论对于合并距下关节损伤的跟骨骨折,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恢复其正常的力学关系,术前评估软组织损伤和骨折类型显得尤其重要,同时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