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农村中学生个性特点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采用刘、梅氏修订的卡氏十六种性格因素测验方法对1030名农村中学生个性特点的研究表明:农村中学生具有热情、和蔼可亲、坦白、直率、忠厚、扑实、有恒负责等良好的个性特点;同时存在抽象思考能力差,富于幻想等不良个性,家庭出身不同,本人情况不同,其个性特点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农村中学生的教育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考能力,以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对中学生“YG”性格特征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中学生的性格特征及其有关影响因素,以便掌握规律,对改进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帮助中学生克服消极因素,发挥积极因素,为引导中学生身心向健康方向发展,于1994-1996年进行了中学生的性格、学习、家庭、社会及个人行为等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提示,中学生的YG性格总体水平为安静外向,学生的不同YG性格对体育成绩,行为表现有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某农村地区中学生自尊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中学生自尊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自编调查表,对整群抽取的安徽省无为县某地区两所中学的2492名中学生(男1322名,女1170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在受检的农村中学生中存在自尊问题的有473人,占总人数19.0%。男生发生率为15.7%.女生发生率为22.6%。不同性别、年龄和年级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学生自尊与健康状况、成绩、学习压力、运动情况、父亲健康状况,母亲支持程度、老师支持程度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农村中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尊问题,改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是提高农村中学生自尊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采用SCL-90量表、EPQ间卷进行心理卫生状况、个性特点和社会生活事件等方面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有17.6%的学生出现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其问题种类以人际敏感、强迫、偏执等为主,且大、中学生之间情况相似,但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差异。另外,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社会生活事件中的学习、家庭因素,个性特点的情绪、内外向等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山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通过对山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山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新特点,新趋势,并提出对山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方法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五省20所山区农村中学577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山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检出率占49.59%;来自县镇的学生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来自乡村的中学生;男女生在抑郁及心理不平衡因子上有显差异;初三学生各因子均高于其他年级;县乡与年级间及性别与年级间在某些因子上存在显的交互作用。结论山区农村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比城市学生要多;特别是县镇学生、初三年级学生及男生存在着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地域、经济、社会观念等原因造成的。启示我们在城市和农村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根据中学生心理表现的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进行教育。对山区农村中学生而言,男性县镇的学生及初三学生要特别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苏州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勇  杨鲁静  郑洋 《中国健康教育》2001,17(10):593-596
目的 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苏州六县市中学各年级学生5117人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有14.3%的中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比较突出;城市和农村、不同类型的中学、不同性别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各有其不同特点。学习成绩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 中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卫生问题, 应针对不同中学生的特点,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山西省长治市中学生焦虑情绪现状以及城乡中学生焦虑情绪存在的差异。方法 采用横断面抽样调查, 选取长治市市区及农村初一~高三年级的中学生共3 210人, 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 SCARED)等调查问卷, 了解中学生存在的焦虑情绪, 并分析城乡中学生焦虑情绪存在的差异及相关因素。结果 被调查中学生焦虑情绪阳性检出率为36.6%, 其中城市中学生为32.6%, 农村为47.5%,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80, P<0.001)。焦虑情绪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以农村中学生为高, 除广泛性因子外,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农村中学生中男生、女生、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的焦虑情绪检出率均较相对应的城市中学生群体为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长治市中学生存在较明显的焦虑情绪问题, 且农村中学生焦虑情绪较城市严重, 应该受到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潮汕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进行干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和自填式问卷调查,对该地区6个学校3544名中学生进行自行车伤害发生情况、骑乘自行车时的危险行为、学生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等进行调查。结果潮汕地区农村中学自行车伤害发生率为11.0%,男生高于女生,15岁中学生高于其他年龄组中学生;不同年级、性别、是否住宿和不同学校的中学生自行车伤害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4.6%的中学生上学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选择不同交通方式上下学的中学生因自行车导致的伤害发生率有差异。有乘骑自行车危险行为者易发生自行车伤害(P〈0.01),其中单手离把撑伞和骑车带人的行为最多,分别为1600人(69.7%)和973人(42.4%)。结论潮汕农村中学生骑乘自行车上学普遍,自行车伤害发生率高,与性别、年龄和家庭经济有关;在骑乘自行车时存在较多危险行为,提示预防和降低儿童青少年交通伤害的发生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状况和适宜的教育途径,为制定中学生艾滋病预防教育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学生艾滋病预防问卷>,对720名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和自我效能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利用教学与团体活动进行干预.结果 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效能存在正相关,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状况存在年级差异;教育途径上采用课堂讲授方式比团体活动的效果更好.结论 在农村中学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可以改善学生的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以及效能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农村中学生内隐攻击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提供教育依据.方法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方便抽取的河南省农村地区11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女生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父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因子上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母亲严厉惩罚因子上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表明,内隐攻击性与父亲严厉惩罚、父亲拒绝否认以及母亲严厉惩罚3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农村中学生内隐攻击性存在性别差异,而不存在年级差异.不同性别农村中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受父母亲教养方式不同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中国校医》2008,22(2):188-190
目的了解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5省(区)的农村中学生1090人进行调查。结果不同省份农村中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抑郁和恐怖因子上显著高于男生。≤16岁的农村中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显著低于16岁以上中学生。结论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不同省份、性别、年龄段在心理健康部分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应用国内修订Zung氏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拟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河北省城、乡部分中学生进行了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有焦虑症状者为29.8%;农村中学生焦虑状况比城市学生严重;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男学生和女学生间的焦虑状况无显著性差异;中学生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名誉受损、健康状况、性心理卫生问题、考前紧张、考试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等7项内容。  相似文献   

13.
张家港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张家港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张家港市5091名在读的初中、高中、职业中学的学生进行评价,对男女之间、城市与农村学生之间进行比较,并与有关常模进行比较。结果 有14.28%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男女之间心理问题存在一定差别,女生比男生更易患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的症状,男生比女生更偏执,易产生敌对情绪,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易患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精神病性症状;与常模相比,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低于常模、抑郁因子分基本无差异外,SCL-90其余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结论 中学生是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差异,应及时针对不同群体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探讨体育锻炼时间与中学生悲伤情绪之间的关系,为指导中学生面临悲伤情绪时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启示.方法 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CEPS) 2014-2015调查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调节效应检验等方法对8146名中学生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中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与悲伤情绪呈负相关(r=-0.08,P<0.01),且存在负向主效应(β=-0.05,P<0.01),体育锻炼时间平方项与中学生悲伤情绪呈曲线关系(β=-0.04,P<0.05);体育锻炼时间对城市和农村中学生悲伤情绪均有负向主效应(β值分别为-0.04,-0.05,P值均<0.01);体育锻炼时间平方项与农村中学生悲伤情绪曲线关系无统计学意义(β=-0.01,P>0.05),但与城市中学生悲伤情绪呈曲线关系(β=-0.06,P<0.01).结论 体育锻炼时间对缓解中学生悲伤情绪存在门槛效应;城市中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门槛效应仍存在,而农村中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门槛效应消失.应重视对中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与悲伤情绪之间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农村中学生应对方式和自我意识的关系。方法使用应付方式问卷、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郑州市和漯河市农村中学初一至高二5个年级共计61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农村中学生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是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②自我意识与应付方式有相关性。结论农村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受自我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影响中学生健康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探讨影响中学生健康的因素,以便为制定干预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自制影响中学生健康因素调查表,对城市4所中学944名中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学习成绩不理想、精神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家庭环境不利等因素对学生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农村学生、小年龄学生、女学生更为第三结论:不同的因素对中学生健康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城乡、性别、年龄、家庭环境等差虽有显著性。农村学校是健康教育的薄弱环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濮阳市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的认知状况,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分层随机和整群随机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样本,开展调查。结果初中生对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等3方面内容的正确回答率在41.73%~61.86%之间,明显低于高中生;高中生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以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为主,占80.00%以上;而初中生通过家长获取相关知识的相对较多;城区学生和农村学生在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农村和城区的中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状况不同。只有加强健康教育,让其认识艾滋病的危害,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才能提高防病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中国农村在校中学生受忽视状况,为改善学生受忽视现状和促进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原则,随机抽取9个省、直辖市中28个县共8 252名12~17岁在校中学生,男女比例均衡。采用"中国农村12~17岁中学生忽视评价常模"中规定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χ2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中国农村12~17岁中学生总忽视率为47.3%,总忽视度为(49.40±9.48),不同学段与不同性别学生忽视率与忽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论按性别或是年级分组,12~17岁中学生在忽视的6个层面忽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男生和女生在情感、安全和社会忽视层面上以及初中生和高中生在情感忽视上的忽视率与忽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家庭类型中学生忽视率与忽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中国12~17岁农村中学生受忽视状况严重。家庭、学校与社会应共同加强对农村中学生的关注并付诸于行动。  相似文献   

19.
城市与农村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采用症状目评量表(SCL-90)及自编心理卫生调查表,对城市学生631名及农村学生424名进行了调查。发现至少有23.6%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敌对性等。SCL-90得分为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高中学生高于初中学生,这提示农村中学生及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较明显。因素分析揭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个人危险行为史、家庭影响、躯体壮况、年级、人际关系、性问题、自我评价、住址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农村中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为更好地开展农村中学生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式调查问卷方法,对随机选择的1 235名农村中学生进行有关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 结果 电视、网络、报纸杂志、黑板报、宣传栏等为农村中学生获得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期望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中.医生讲课和学校卫生课成为主要途径之一;90%以上的中学生对健康教育持积极态度;农村中学生最关心营养与健康(70%)、生长发育的生理(60%)和心理卫生(60%)等健康知识;高中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卫生行为形成率均高于初中生,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中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