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了解2008年广西一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株基因型。方法采自甲型肝炎暴发流行中3所学校现症病人的血清。经RT-PCR对HAV-VP1区核苷酸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来自3所学校的HAV流行株VP1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与AH2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8.6%,同属于IA亚型;氨基酸水平上没有发生氨基酸的缺失、插入,未发生有意义的突变。结论IA亚型是导致此次甲肝暴发的流行株,3所学校具有相同的传染源和流行株。人群甲肝疫苗免疫水平低是甲肝流行的主要因素,应加强甲肝疫苗的免疫水平及甲肝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2.
刘文霞  姚玲  赵连飞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1):1073-1074
目的查明甲肝疫情的暴发原因,为处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结经验。方法对全部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患者及学校餐厅、周边餐厅、饮食流动摊点从业人员血清进行甲肝IgM抗体检测,通过现场调查评估制定疫情处理措施。结果该疫情是由学校周边一餐厅食品污染引起的甲肝暴发流行,发病20例(住校生19例,走读生1例),罹患率0.45%,均未接种过甲肝疫苗。结论提高甲肝疫苗接种率,学校开展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周边饮食卫生监督和管理,可有效的预防控制甲肝。  相似文献   

3.
桂西农村寄宿制小学甲型病毒性肝炎暴发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了解某寄宿制小学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暴发流行的原因、流行特征,为桂西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预防与控制甲肝暴发措施。方法采用现场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症状进行诊断,采集血样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结果这所学校共有620名学生,<1个月共发生甲肝154例,发病率为24.84%,实验室检测154份学生血样甲肝病毒—免疫球蛋白M(HAV-IgM)抗体阳性,92例谷丙转氨酶(ALT)≥100u/L,75份食堂及周边食品店人员血样HAV-IgM抗体全部阴性。寄宿生甲肝发病率显著高于外宿生(χ2=9.72,P<0.01)。结论此次甲肝群体暴发是由于饮用了甲肝病毒污染的生水、食物、聚餐及密切接触引起。提示改善西部贫困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卫生设施、提供卫生安全饮用水,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高甲肝疫苗接种率和加强卫生监管是防止寄宿制学校甲肝暴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查明甲肝疫情的暴发原因,为处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结经验。方法对全部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患者密切接触的学生、教师及学校饭堂、学校副食品店从业人员血清进行甲肝IgM及肝功能检测,通过现场调查评估制订疫情处理措施。结果该疫情由学生饮用学校自供未经消毒的生活用水引起的甲肝暴发流行,发病171例,均为在校学生(住校生169例、外宿生2例),罹患率5.22%,发病学生中接种过甲肝疫苗的46例,接种过人免疫球蛋白的51例。结论此次甲肝群体暴发是由饮用了甲肝病毒污染的生水、共用餐具及密切接触引起。提示改善寄宿制学校食堂卫生设施、提供卫生安全饮用水,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高甲肝疫苗接种率和加强卫生监管是防止寄宿制学校甲肝暴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乡镇学校甲肝暴发流行现状,以期开展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实验室检查,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70例病人中除1例教师、1例小卖部人员、2例托幼儿童外,其余66例均为在校中小学生。结论主要考虑食源性同源感染,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预防和控制乡镇学校甲肝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型肝炎爆发的原因,分析甲型肝炎爆发的控制措施。方法通过规范流行病学调查,对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11月23日至12月18日某镇中学发生的甲肝病例69例,罹患率为4.80%;爆发的原因是学校饮用水受粪便污染、食堂卫生条件差、学生不良卫生习惯以及疫情报告不及时。采取控制传染源、环境消毒、预防接种以及宣传教育等综合措施,疫情得到控制。结论此次甲肝爆发是由饮用水污染所致。今后农村寄宿学校应加强生活饮用水的安全,防止粪便污染。  相似文献   

7.
陈庆  刘洁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448-1449
目的了解怀远县甲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甲肝")流行特征,制定有效控制措施,最终消除甲肝。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怀远县1990~2011年甲肝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怀远县甲肝疫情呈总体下降趋势,基本经历3个阶段:病例高发阶段、疫情快速下降阶段和疫情有效控制阶段。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流行,基本为每3~4年呈现一次流行高峰,2000年以后流行周期性则不明显,但仍有周期性趋势。季节性分布特征较为明显,1992年前以春季高峰为主,1992年以后呈现较为明显的冬季发病高峰,2000年以后季节性发病高峰消失,呈现高度散发状态。性别分布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为1.69∶1。1999年前城区发病高于农村,2000年以后基本一致。甲肝疫苗使用前后流行特征有所改变:流行周期性消失,甲肝的低年龄发病年龄高峰和青壮年发病高峰消失,出现明显的发病年龄后移,60岁以上人群发病构成比明显增加。结论接种甲肝疫苗是有效控制甲肝疫情的关键,经过采取以接种甲肝疫苗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怀远县甲肝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已属甲肝低流行区,仍需提高甲肝疫苗有效接种率和加强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乡镇学校甲肝暴发流行现状,以期开展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实验室检查,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70例病人中除1例教师、1例小卖部人员、2例托幼儿童外,其余66例均为在校中小学生。结论主要考虑食源性同源感染,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预防和控制乡镇学校甲肝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理市海东镇上和村甲肝暴发流行的原因、流行特征及实验室检查,为预防和控制甲肝的流行提供有效防控措施.方法 采用现场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症状体征,采集血样进行甲肝抗体(抗HAV-IgM)及谷丙转氨酶(ALT)测定.结果 实验室检测100份血样,抗HAV-IgM阳性37例(37%),ALT增高17例(17%).结论 本次甲肝群体流行是由于患者饮用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生水、食物及密切接触引起.提示在边远山区应经常开展爱国卫生教育,改善卫生设施、提供卫生安全饮用水,强化农村计划免疫工作,加强卫生监管,更好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西安某高校甲肝爆发流行前后抗-HAV流行率水平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大学生人群甲型病毒性肝炎爆发流通 行前后抗-HAV抗体水平的变化,探讨人群抗-HAV的水平对甲肝流行的影响,为预测甲肝的爆发流行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1997年西安某高校甲肝爆发流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甲肝流行前后25岁以学生的抗-HAV水平做了检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青海省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甲肝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5年在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ational Notifiable Disease Reported System,NNDRs)中报告的青海省甲肝病例进行三间分布分析。结果 2006-2015年青海省报告甲肝病例6 782例,无死亡病例。年发病率波动在5.79/10万~22.17/10万之间。5~9岁组人群发病率在各年龄组中排序最高,发病率(32.23/10万)明显高于全人群平均发病率(12.11/10万)。报告病例的地区聚集性明显,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西宁市、海东市和海南州,共报告6177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1.08%。结论青海省甲肝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人群差异。应加强适龄儿童甲肝疫苗接种,在流行季节应加强健康教育,减少感染机会,以控制甲肝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估计我国不同地区自然人群甲肝的平均感染力,为甲肝免疫策略定量研究提供基础参数。方法依据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按各地调整的甲肝抗体流行率将全国划分为高度、中高度、中度、中低度和低度流行区。用简单催化模型对不同流行区的甲肝流行率资料进行拟合,估计甲肝的平均感染力。结果甲肝的平均感染力从高度到低度流行区分别为44.02%、23.09%、17.50%、10.24%和5.26%,拟合优度χ2检验后,P值均大于0.05。结论在自然人群中用简单催化模型拟合甲肝流行率资料,效果良好,获得的平均感染力数据可作为甲肝免疫策略定量研究中的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2005-2008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广州市2005-2008年甲肝流行情况,提出防控对策.方法 对广州市2005-2008年法定传染病综合年报表进行分析.1~14岁人群甲肝疫苗接种率来自广州市2008年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甲肝疫苗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发生情况来自广东省免疫预防信息系统.结果 广州市2005-2008年甲肝年均发病率2.96/10万,无暴发疫情.0~14岁低年龄组报告发病数占同期甲肝总报告病例数的5.5%.农民发病所占比例最高为17.0%,其次为离退人员12.8%、家务待业12.7%、民工11.5%、工人10.9%.1~14岁人群甲肝疫苗接种率为61.0%(95%CI 54.9%~67.1%).2005、2006年广州市无因接种甲肝疫苗引起的副反应(AEFI)报告,2007、2008年甲肝疫苗AEFI发生率分别为3.14/10万、4.88/10万.结论 广州市甲肝发病低且平稳,甲肝疫苗安全,对甲肝的控制有明显的流行病学效果.建议加强健康教育、改善流动人口聚居地的基础卫生设施、加强外来儿童甲肝疫苗预防接种,有效地预防、控制甲肝.  相似文献   

14.
志丹县甲肝流行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农村地区甲肝流行的原因,总结预防控制甲肝的经验和教训.方法 通过测定血清抗甲肝IgM核实诊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4年,志丹县发生甲肝流行,发病396例,无死亡病例,由生活密切接触传播,经过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了甲肝流行.结论 农村地区生活环境、群众卫生意识和甲肝免疫力水平比较低,特别是学生住宿拥挤,餐具不消毒,易通过生活密切接触引起甲肝流行,在农村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甲肝疫苗预防保护效果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甲肝疫苗的远期预防保护效果。方法 于 1993年 4月 - 1995年 12月分 5批为 989名学生接种了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H2 株 (简称甲肝疫苗 ) ,并于接种后 1、3、5年时调查了甲肝患病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病率显著高于接种组 (P<0 .0 5 ) ,同校未接种班及未开展接种学校学生中的甲肝患病无明显差异 (P >0 .5 )。结论 甲肝疫苗对接种者至少有 5年的预防保护作用 ,保护率达 10 0 %。因此 ,甲肝疫苗的广泛应用对控制我国的甲肝流行会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革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0):1222-1224
目的分析河池市2010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为制定甲肝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河池市2010年报告的甲肝疫情资料和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年河池市共报告甲肝病人48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2.16/10万,发病人数与2009年(215例)同比上升了124.65%。暴发病例均为学生占总病例的43.69%(211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厌油腻、巩膜黄染和茶尿。结论河池市存在甲肝暴发流行的安全隐患,疫情的发生均因生活用水受污染所致,需要加强包括甲肝疫苗接种、生活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监管以及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7.
1988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暴发流行期间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初春,上海市发生居民因进食产自江苏启东地区甲型肝炎病毒(HAV)污染的毛蚶而发生甲型肝炎(甲肝)暴发性流行。为了解本次甲肝流行的预后,确切统计本次流行中甲肝的死亡率,我们对流行期中死亡的患者进行调查,对死亡率和死亡原因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导致的肝脏疾患。现在制成的甲、乙型肝炎疫苗,可以通过免疫进行预防,其它病毒尚未制成疫苗。 甲型肝炎常由于病毒污染食物造成传播,因此加强餐饮服务人员体检,及时调离甲肝病人和带毒者很重要。前几年上海由于毛蚶污染甲肝病毒造成甲肝暴发流行,提醒人们应对厕所粪便进行管理,防止粪便污染近海。甲肝病毒对热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掌握中卫市甲肝疫情发病总体趋势及规律。方法收集中卫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7年年报的603例甲肝病例和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78例甲肝个案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三间分布对重点发病地区、时间、性别年龄、职业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经现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通过对78例病例甲肝抗体IgM血清学检测证实是甲肝流行;通过三间分布描述性分析,这次全市疫情县级流行以海原县发病最高,以学生高发,5-14岁年龄段发病最高,发病时间从6月份显著上升,10月份达到最高峰;对中卫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7年报告的603例甲肝病例,通过卡方检验分析表明山区发病率显著高于川区;由个案调查显示,这次流行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性传播。结论采取甲肝疫苗接种等措施可降低甲肝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象山县一起甲型肝炎流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波 《中国热带医学》2006,6(3):543-543,536
目的 了解本次甲型肝炎流行的传播途经和特征,以采取有效防制措施。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用EPIINFO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此次甲型肝炎流行是由于冰棒污染造成大范围流行,罹患率为34.38/10万,人群分布以单发为多,发病乡镇数占全县总数的83%。结论 本次甲肝流行因素是由于冰棒污染引起。加强疫情监测和管理,对疫点进行全面消毒,加大对食品卫生监管力度,对甲肝免疫水平低下人群进行接种,是预防与控制流行的主要措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